农业伦理学进展(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如粮食与食物安全保障、农业技术风险防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破解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历史背景,其解决之道也不能单纯依靠管理和技术手段,需要从思想观念和农业发展伦理上进行反思和改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积累,传统社会主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伦理观。这种观念与小农经济相伴生长,影响深远,直至今日。1949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农业结构性变革。第一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历时约30年,将小农经济变革为大型计划经济。这次农业变革带来了一些灾难性后果。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作为对加入WTO的回应,中国农业从封闭融入世界。我们在这次变革中获益不少,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我们缺乏伦理观的自觉应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中国面临着第三次农业结构的大变革,如何未雨绸缪,在思想观念上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这一重大变革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有鉴于此,十多年前,我们就尝试着探究我国“三农”问题之历史根源,撰写了《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探讨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历史进程以及“三农”问题的历史成因。中国农业的问题绝非单纯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哲学和农业伦理观念上衍生的问题。然而,以往的农业历史研究大多关注重农思想和农业技术发展,对农业伦理学原理原则的论述很少,因此,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先生的学术团体开始系统搜集和梳理古代农业伦理学的历史资料,编纂了中国第一本《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尝试使我们从“是”与“非”、“真”与“伪”的农业生态系统向更深层的“对”与“错”、“善”与“恶”的农业伦理学进行深入探讨。从2014年起,任继周先生与关心中国农业伦理学的部分学者率先在兰州大学开设了农业伦理学课程;2015年在安徽九华山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农业伦理学研讨会;2017年又在中国草学会下筹建了“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中国的农业伦理学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仅仅依靠这些努力是不够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农业伦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农业伦理学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我国的农业伦理学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伦理学教育教学制度仍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伦理学学科规范和研究方法还在摸索之中。为推动农业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和理论探讨,尤其需要有一些农业伦理学的专门学术刊物。

令人欣慰的是,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积极支持下,中国农业伦理学的诸多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已完成编辑《农业伦理学进展(第一辑)》,即将付梓。该文集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学术积累,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农学等不同角度,结合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对农业伦理展开跨学科、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文集涵盖四个栏目,即“中国农业伦理思想”,“农业伦理学研究”,“农业、农村发展伦理研究”和“农业文明史”。首先对农业伦理学的系统特征、多维结构、思想资源和传统农学与农业伦理思想的关系展开挖掘和探讨;然后对农业伦理学的发展历史、理论方法、规范原则和学科体系展开广泛探讨,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生态农业的趋势、挑战与对策,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路径;同时通过对乡村环境伦理、农耕伦理、特色小城镇建设、梁漱溟乡村建设等论题的分析,探讨了新型农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伦理观念与发展模式;最后通过研究农业文明与伦理学容量、农业生产与宗教禁忌、文化遗产与农业伦理思想等主题展现了农业文明史与农业伦理学思想的多重维度的交叉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文集紧扣时代发展、国家需要以及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的大背景,首次对中国农业伦理学思想、体系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我们希望这本以梳理农业伦理学进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期望《农业伦理学进展(第一辑)》的出版,能够引起我国农学界对农业伦理学的更多关注,让中国众多的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和广大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农业伦理学教学和研究中来,让中国的农业伦理学发展更上一层楼。

王思明

2018年1月6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