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概念的界定
在研究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往往有各自的视角,如建筑学家会从建筑学的视角考查城镇化,人口学家会从人口变迁的角度考查城镇化,经济学家会从经济运行机制变化的视角分析城镇化,而社会学家则更关注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等等,因而对城镇化的定义并不相同。由于这些定义都是局限在一个侧面去考查城镇化,因而都如同盲人摸象,具有片面性。
最早是建筑学家给出了“城市化”的概念,其可以追溯到1867年出版的《城市化原理》。该书是西班牙城市规划设计师赛达(A. Serda)的著作。他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视角对城市进行了审视和阐述,并从工程技术的角度使用了“城市化”的概念。他对城市化的理解侧重于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
人口学家从人口转移的角度对城市化进行了定义。他们强调,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J. O. Hertzler提出,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的流动和集中,即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入大城市,即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经济学家以不同的经济形态来定义城市化。如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就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形态转变为城市经济形态的变化过程,即从人口稀疏且分布相对均匀的空间向相对集中且分布不均匀的空间变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由于经济学家将经济划分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两大部类,因而城市化的定义一般都强调其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学家对城市化的定义则强调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如社会学家Louis Wirth在“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1938)一文中对城市化的定义就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他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社会学家P. Sorokin认为,城市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意识、行动等的转变,因此,他将城市化定义为人们从农村意识、农村行动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意识、城市行动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地理学家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指出城市化是人口、产业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如在日本地理学家山鹿城次看来,城市化不仅包括人口的迁移,还包括产业的转移。他认为,现代的城市化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原有市街的再组织、再开发;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城市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大城市地域的形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各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城镇化有了越来越系统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一些综合性的定义。
在现有的对城镇化的定义中,美国城市经济学家Vernon Henderson对城镇化的界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人口从乡村(rural)向城市(urban)环境的转移,是典型的短期过程(transitory process),尽管在社会上和文化上会经历镇痛(traumatic)。它是人口从传统的非正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乡村环境转移到相对匿名(anonymity)和更正式的城市环境中……城市化是国家产出构成从乡村农业转向城市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