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是传化公益慈善研究院(筹)于2017年度开始立项的自主课题,旨在对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第一期调查至2017年12月底结束。课题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截至2017年11月,共获得有效电子问卷1779份;座谈、访谈130位各类人员,获得60条目访谈记录资料,访谈录音时长4308分钟。基于对这些调查资料和搜寻所得各类其他资料的分析,完成本调查报告的撰写。
本调查报告的主题为“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和劳动过程”。围绕这一主题,共分五章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一章“调查概况”,对公路货运业生产的组织机制和卡车司机的职业状况进行了理论分类,前者从理论上区分为“市场调节”和“厂商调节”两种理想类型,后者从经验上概括为“自雇司机”与“他雇司机”,并且指出本研究的重点是“自雇司机”,兼顾“他雇司机”。这一章还探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本调查样本分布的结构和代表性问题。
第二章“卡车司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从“性别、年龄、婚姻与家庭背景状况”、“从业特征”、“车辆归属与车辆类型”、“卡车的排放标准与车辆类型”、 “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与工作时的陪伴”、“家庭生活”、“收入、年行驶里程与损耗”、“事故与保险”、“健康状况与面临问题”、“社会地位认知与未来的打算”十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卡车司机个人、家庭和工作的基本状况。依据所得数据绘制的79幅图表与相关文字表明,样本中卡车司机的男性比例高达95.8%,平均年龄为36.6岁,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多半为农村户口(占比79.1%),受教育水平不高,初中教育程度及以下占62.4%。这个群体的已婚比例为89.4%,近一半的家庭育有两个孩子,绝大多数家庭中最大(或唯一)孩子的年龄不超过15岁。这表明他们均有较为沉重的养家负担。
样本数据表明,这些卡车司机开卡车的平均驾龄为9.5年,其中驾龄为10年的司机最多。近10年为入行人数最多的时期。总体来说卡车司机工作强度较大,每日驾车平均时间在8~12小时的占42.1%, 12小时以上的占9.2%。此外,他们的最长持续开车时间的平均值为10.8小时,很多卡车司机为了行车方便常常在夜间上路工作。长期、繁重的劳动,加上不规则的饮食和休息,使得卡车司机的身体堪忧,往往罹患多种疾病。样本数据表明,32.77%的卡车司机患有颈椎病;23.5%的卡车司机患有胃病;22.71%的卡车司机患有腰痛。
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收入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卡车司机的收入很难确定,但样本数据还是表明,2016年,驾驶牵引车的卡车司机平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驾驶其他车辆类型的卡车司机一部分平均年收入为10万元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足10万元。超过一半的卡车司机对自己的收入情况表示不满意。对卡车司机的自我社会地位认知的测量表明,65.6%的卡车司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因此高达95.8%的卡车司机不愿意让子女从事这一职业。
第三章“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以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为核心,从五个方面描述了其基本特点。第一个方面揭示了“自雇体制”造成的卡车司机的基本身份特点。样本中71.2%的卡车司机开自己的车,表明他们大多数具有既作为小私有者,又作为劳动者的二重身份。自雇卡车司机构成当代最大的一个债务工作群体,举债购车是卡车司机成为车主的主要手段,借贷也成为自雇车主不得不“挂靠公司”的主要动因之一。购车债务对自雇卡车司机群体构成沉重压力,驱使他们为了还贷不得不拼命工作,由此造成“疲劳驾驶”、货运市场恶性竞争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以“在路上”为题,揭示卡车司机的流动性和原子化的劳动形态。对夜半时分启程上路、高速与下道的交替运行、经受和规避交警路政的检查、超时工作和被迫疲劳驾驶、应付偷油偷货和“碰瓷”、发生事故后的“公了”与“私了”、遭遇堵车和限行时的焦虑和无奈等工作关节点的细致刻画,描绘出卡车司机整个劳动过程的系列图像。这些图像展示出卡车司机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原子化,卡车司机单独、分散的工作与车间工人的集体化工作形成对比;第二是流动性,卡车司机的工作就是“在路上”;第三是不确定性,高度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寻找货源、运输路线、雇用帮手、收入与支出等各个层面;第四是复合性,体力与脑力劳动、情绪与情感劳动,都贯穿在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之中。
第三个方面在“四海为家”的标题下,探讨了卡车司机生产与再生产、工作与生活彼此融合的特征。由于上述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的特殊性,他们一般都不得不吃住皆在车上,在车上从事劳动生产的同时完成自身的再生产。此外,由于雇用司机价格昂贵,于是出现了“卡嫂跟车”的现象。可见卡车司机的再生产被深深地卷入他们的劳动过程。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以车为家”表征的工作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融合,以及围绕工作时间而被组织起来的私人时间。
第四个方面讲述卡车司机的“男性气质”。卡车司机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职业。在这个男人的世界中滋长出一种特殊的“男性气质”,作为文化符码伴随劳动过程始终。这种气质包括:基于高技术、强体力、应对风险与处理事故能力而建构起来的“支配型”男性气质;基于妥善、圆润地处理劳动过程中复杂人际关系而建构起来的“共谋型”男性气质;基于养家糊口、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支柱而建构起来的“家长型”男性气质。这三种男性气质构成划界标志,将卡车司机这个职业牢固地界定为男性专属的职业。
第五个方面是“虚拟团结”,揭示出卡车司机特有的团结机制。卡车司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高度依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找寻货源、定位导航、呼叫救援、朋友互动、消磨时间和联系亲友,是卡车司机使用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六个主要事项。但是在这些基本功能之上,还有两个事项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卡车司机利用智能手机实现公路救援,卡车司机的民间互助使得他们以“卡友”的名义建构和巩固了群体认同;另一个是利用互联网设立的各种论坛而相互关联、彼此互动,在他们自己的议论、批评、表达和诉求中,建构起群体团结。这种借助于互联网的团结可称为“虚拟团结”,是卡车司机特有的、最主要的团结形式。
第四章“影响卡车司机的主要制度与政策”,旨在探讨宏观的制度安排和国家政策对卡车司机工作与生活的影响。毫无疑问,当下对卡车司机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它们是道路交通管理制度、行业制度/政策和环保政策。虽然许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为营造良性有序的工作环境所必需,但也必须看到,它们带来的一些非意向性后果会严重影响到卡车司机的工作和生计。
第一,就道路交通管理制度而言,车辆通行费高、各地限行/禁行规定繁多、现行“治超”法规和政策执行不力,以及罚款、扣分和驾驶证降级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地影响到卡车司机的工作和生活。第二,在行业制度/政策领域中,在市场准入、挂靠、行政管理、车型标准化、汽车贷款、税收六个方面存在的多种问题,对卡车司机的工作造成不同困扰。第三,环保政策对卡车司机的影响更为突出。政府强力推出的各种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在卓有成效地改善京津冀等地区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对卡车司机的工作和生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总之,在第四章中,强调了既要保证各项旨在改善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的严格执行,又要考虑到这些制度和政策的非意向性后果给卡车司机带来的影响,避免卡车司机的利益受到过度损害。寻求均衡是本章强调的核心原则。
第五章“问题与对策”转入对九个相关具体问题的对策建议,可操作性是本章强调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建议逐步有序地推进非标车型淘汰,对厂家生产和个人私自改装的非标车辆在政策上应予以区别对待;二是稳步推进车辆环保升级,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对进行报废的国Ⅲ、国Ⅳ车辆给予合理的补偿,避免激化社会矛盾;三是继续整治公路“三乱”,规范路检执法,清理不合理收费;四是简化办证、审验程序,早日实现相关证照在全国范围的异地办理;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偷油、偷货、“碰瓷”行为,保障良好的工作秩序;六是提升高速公路休息区、物流港的服务质量,在国道沿线增设标准服务站,使卡车司机能够享受优质服务;七是严防疲劳驾驶,关注卡车司机健康;八是谨慎实施“无车承运人”制度,防止其负面效应扰乱货运市场秩序;九是加强对卡车司机的去除“污名”的行动。近年来,由于关于货运卡车的负面报道过多,卡车司机业已被严重地“污名化”。为迅速扭转此种状况,卡车司机应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公民素质,媒体则应多宣传卡车司机吃苦耐劳、辛勤工作的形象,从正面引导公众舆论。
综上所述,“中国卡车司机调查”基于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详细描述并分析了他们的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卡车司机群体工作的制度背景,并且针对卡车司机群体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九个比较具体的对策建议。真诚地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有利于化解卡车司机群体困境的政策出台;同时也真诚地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报告的讲述,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卡车司机群体,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