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小结

本章在地点理论概念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延续分析,探究地点理论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及流派。研究结果认为,地点理论的出现根植于空间哲学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转向趋势。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观是地点理论的哲学本源。概念观点的核心在于存在空间,核心动力在于人的主体意向性,主体的意向价值赋予存在空间意义。在当前的城乡空间环境营造中,要想真实了解人类所存有的空间,则必须从人(包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的意向性入手,需要考虑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行为文化规律以及行为社会价值,进而掌握整体的文化价值网络。

在对存在空间详细阐释的基础上,对存在空间的地点构成和存在空间的地点感进行尝试性的建构分析。通过对地点理论的代表性流派及主要思想的梳理分析发现,地点理论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将更加复杂,社会活动发生在地点,也通过创造对象而创造一个新的地点。在研究城市空间的社会经济问题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人与地点之间更加细微和紧密的联系,并且站在地点的视角重新讨论性别、阶级、身份和政治等问题。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城市的地点结构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并倾向于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地点规律研究,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地点来满足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关于地点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微观地点的考察,并进一步探究地点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考察地点精神,即研究地点如何塑造人格和心理,人们如何感受地点,并据以认知外部世界或组织对自己有意义的经验,从而对世界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