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本研究的系统思路和方法
一 本研究的系统思路
本书对国内外关于地点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解读不同国家的“地点”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将人文主义理念(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研究范式引入地点理论体系框架当中,解构不同学派(地点行为学派、地点结构学派、地点文化学派、地点社会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人本主义学派等)的地点理论构成观点,重点集中在人文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理念对地点理论构成体系的建构研究上,从而形成本书的研究特色。
本研究从行为文化的地点性规律和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研究视角切入,将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研究理念纳入地点理论的建构性分析中,阐述地点理论在各空间类型中的塑造机制和建构体系,从地点精神(即地点性的生产和地点感的塑造)角度,结合城市日常生活行为的经验和人的感知规律,解读人如何与地点互动,进而形成不同空间类型的地点感,从而建构出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的地点性要素及指标体系。通过人本主义的研究方式,对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地点及其场域中空间演化的过程做出阐释,透视各类城市空间中人与人的互动、人与地点的互动、地点认知结构、地点感、地点依恋规律以及解构地点感与地点依恋的形成过程、规律和现象。
二 本研究的系统方法
1.文献综述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及分析,提取有关地点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进行综合归纳,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体系,并制定针对城市空间、传统村镇聚落空间地点观建构研究的主题和对策。
2.人本主义法
从哲学现象学和人文主义视角对城市空间内涵进行系统解构。人文主义城市空间观的核心是研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是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多元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特征的在地研究,是对城市空间进行人本主义解释和说明的研究。因此,地点和空间成为人文主义研究的核心。
3.比较研究法
对不同学派、不同视角、不同学者、不同空间、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地点理论及其活化应用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凝练共性原则,总结差异性规律,以便为各类日常生活空间的地点营建研究提供启示,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4.系统分析法
将地点理论框架研究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分成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解析等若干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子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研究体系。
5.定量模型法
例如,针对城市遗址公园空间中的地点性和地点感之间的关系规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的验证性分析,并解释地点感形成的原因,进而为城市遗址公园空间的地点营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6.解构分析法
一是对国内典型地点理论的解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经验,升华观点,进而作为本研究的有力支撑;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空间,诸如城市区位景观尊严空间、城市生活质量空间、城市遗址公园空间、城市形象空间、城市文化产业空间以及城市体验型商业消费空间等进行地点观的解构分析,探索总结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地点观建构规律、方法和原理;三是从地点理论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角度对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空间的地方性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分析,从而形成以乡村空间为典型解构对象的地点观构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