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香峰子思想的新探索:和平对话、家庭教育与和谐幸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新的阶段,两者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担负着不同的教育重任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池田大作先生认为:学校教育把重点放在开发人的生命的智能上。而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固然要把重心放在“情”与“意”上,同时恐怕还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进行不懈的努力。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学校教育才有可能很好地开花结果。参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问答》,卞立强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第256页。。儿童进入学校将要面对亲爱的老师、同年龄段的学友、童话般的学校生活,以及功课超乎寻常的吸引。当然,学校是秩序化、规律化、知识化教育体系的化身,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友爱理念、尊师重教等的场所。池田大作先生在与世界知名人士对话过程中,多次提到儿童教育深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事例,发人深省。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关于此问题,池田大作先生在与上述俄罗斯儿童文学家里哈诺夫对话中,专列“对生活在电视时代的孩子们的衷心期望”一章,显示出池田大作、里哈诺夫两位大师对电视强势进入儿童生活的担忧。他们指出“电视使人远离了读书,让我们看 ‘已经造成’的故事,什么都在画面上反映出来,人们可以不必思考、想象了”,特别是孩子“正处在一个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摇篮边放着电视,就会把世界划一,让他看 ‘已经造成’的现实,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结果孩子成为电视的牺牲品”。不仅如此,电视中播放的暴力、色情、低级庸俗的节目,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损害孩子们内发的健全的现象力和审美意识”。孩子一动不动坐在电视机前,会导致体力的衰退和视力下降。池田大作先生认为对电视所造成的后果,“发出多么严重的警告也不为过”。上述两位先生对话于1995年,转眼十五个年头飞逝而过,科技进步衍生的新宠儿又迅猛登场,两位先生关注的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及危害,已为新的媒体形式——“网络”所替代。显而易见,网络的渗透力更强,网络游戏的杀伤力更大,网络造成的危害绝非电视所能比拟,儿童沉迷于网络,就等于身心残缺、前途暗淡以及噩梦的开始。现代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要解决的常常是网瘾、网恋、网络杀手等问题。对于网络给儿童造成的危害,儿童厌学及活力的下降,虽未见到池田大作先生的专门论述,但他谈及电视危害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孩子的意志力、抵制诱惑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电视“入侵”式的介入,剥夺了儿童读书的时间,影响孩子的视力、行走能力和对知识的鉴赏咀嚼能力,如此“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应对和关心”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另外,池田大作推崇创价学会第一任会长牧口先生“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半日学校制度,指出“我们要争取实现的教育,是能培养孩子们身心健全发育,幸福生活,开辟希望社会的力量的教育”以上引文未注出者,均见池田大作、〔俄〕里哈诺夫:《孩子的世界》,卞立强、李力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第49~58页。。到底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进步往往会堕落为退化”,物质的繁荣昭示着人类危机的来临,还是紧紧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方便,追逐最大限度的享受,这些问题引起的争论是长期的,其结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池田大作先生在与松下幸之助对话过程中,专列“对现代文明的反省”一章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问答》,卞立强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第271~299页。,涉及关联的各种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池田大作先生的见解应当引起人们注意。

儿童间和平相处,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暴力行为。由于人自身与生俱来的缺陷,加之受社会上弱肉强食现象侵蚀,儿童中常常看到以大欺小的欺侮现象,造成很坏的影响。对此,池田大作认为,“欺侮人、作恶之类的冲动,本来是人的生命机能中天生具有的,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要陶冶自己的内心。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控制自己,不引发这种烈马似的阴暗的冲动”。正因如此,诸如儿童逃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庭作业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和欺负人或受人欺侮有关。如何解决此问题,他提出几种办法:其一,树立欺侮人者百分之百认识错误并承担责任的意识,以正压邪;其二,加强儿童自我教育,使之树立不尊重他人就不会得到尊重的意识;其三,提倡扶弱抑强,用正义的力量感化、教育施暴者;其四,大人和社会要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杜绝自身的暴力倾向,因为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周围事物的潜移默化,“大人动辄就以上下贵贱的眼光来看人,不能平等地对待,这也会投影到孩子的身上。对弱者有优越感,傲慢自大,对强者卑躬屈膝,孩子如果也变成这样,那是很可怕的。培养对弱者的关怀,是教育的最大目的之一”池田大作:《孩子是“未来的宝贝”——教育箴言录》,卞立强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第21~25页。。当然,加强儿童间互助互爱、集体观念教育,也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总之,学校教育中儿童间的暴力行为,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应该引起父母、学校及全社会的重视。

对儿童创造力的摧残,应试教育的滥觞及其后果。池田大作先生认为:“孩子好像是未加工的金刚石,但是,金刚石如不加磨研,也永远是未加工的金刚石。所有人都内含着这种 ‘可能性’的美丽光辉。重要的是让他意识到这种光辉。”如何发掘儿童的这种创造性?首先,父母、老师有责任培育、开发孩子的这种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其次,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蕴藏着这种潜能,信任孩子,在大人的关怀下,让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下自由地发挥。不要带有歧视和偏见,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用欣赏、赞许、鼓励的理念,让孩子尽情迸发出21世纪希望之火。再次,家长和老师要用耐心、勇气和爱,用自身发出的人性魅力的光辉,启发、熏陶儿童的创造力的发挥。那么,池田大作先生为什么会提出保护儿童创造力这个命题呢?这是因为日本国内将发掘、培育孩子创造力的事情“当作次要的,次次要的存在,觉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日益减少了,眼睛里日益失去光辉”池田大作:《孩子是“未来的宝贝”——教育箴言录》,卞立强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第36~49页。。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了解日本在儿童教育中对其创造力漠视的具体事例,但池田先生把问题提了出来,而且找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看法,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那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情况如何呢?是否也有值得检讨和改进的地方?就拿我们讳之莫深,但又高高飘扬的应试教育来说,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宣传加大儿童素质教育力度,但在学校中考、高考杠杆的支配下,学生进入小学后,随即就被绑上应试教育的战车。幼小的孩子只有经受奥数的洗礼,才能被好的初中接受;进入初中后,又要经过每月的月考,应对中考的筛选;考上高中后,高考的指挥棒高高举起,学生在考试中挣扎,进入大学或者被淘汰。孩子创造力的萌发期,即从进入小学直到高中毕业长达十二年间,孩子们在疲惫挣扎中度过,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成为一大批“高分低能”缺乏后劲失去棱角的碌碌无为者。当然,在此体制下一些所谓“人才”也被选择出来,但他们本身具有的潜力并没有完全释放,被动接受不利于创造力的迸发。而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应试教育无异于身心摧残,储备在他们身上的各方面的创造力因此被扼杀,这种损失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如何保护、发掘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如何摒除不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体制和做法?如何使儿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是值得家长、学校、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最高当局深刻反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