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谦吉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态经济理论研究

“人定胜天”还是“天人合一”此文发表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卷第2期。——“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一

一 “人类纪”新概念的诞生与发展

保尔·克鲁芩教授基于其独具的敏锐洞察力,认识到人类活动施加影响于地球,将导致严重后果,出于科学家的使命感与良知,他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观念——“人类纪,新的地质时期”。这一新观念,已得到各学科专家的接受和支持,他们从不同领域对其加以引申和论证,这一学术新动向,引起了一系列学术论坛的讨论。

(一)“人类纪”新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德国著名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1995年)得主保尔·克鲁芩(Paul J. Crutzen)教授于2000年首先提出了驰名东西方学术界的“人类纪”新观点和理论,其内涵要点如下。

第一,地球已经进入它的另一个发展时期“人类纪”。在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亚于大自然本身的活动。

第二,“人类纪”新的地质时期的提出,其主旨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

第三,今天的地球因为人类文明的影响,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了,这个改变过程可追溯到工业革命,因此“人类纪”新的地质年代应从工业革命起始。

(二)地球进入“人类纪”环境面临动荡

学术界传统地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质时期应被称为“全新世”(Holocene),这个地质时期大约是在一万年前最近一个冰川期结束后来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开始逐渐接受保尔·克鲁芩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地球已经进入它的另一个发展时期——“人类纪”。它之所以被这样命名是因为人类已经开始向自然发起挑战,对全球环境施加影响,使环境面临剧烈动荡。

2004年8月30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欧洲科学国际科学论坛”上,保尔·克鲁芩指出:“一系列复杂的人为因素正在快速改变作所居住星球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气候变化只是其中人为因素的最明显的后果。”

国际生物圈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威尔·斯特芬说:“‘人类纪’与人类和社会发展初期的平静环境相比有很大不同,我们以后面临的环境会更加不稳定,未来我们面临的将会是剧烈的环境动荡。”

科学家们通过电脑模拟程序,可以演示“人类纪新地质时期”整个“地球系统”的概貌,他们向人类揭示了保护我们的星球免受灾难变动的重要意义。电脑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将使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消失,而撒哈拉沙漠则会变得郁郁葱葱,产生的沙尘大量减少,从而加大亚马孙盆地的气候压力,并将加剧亚马孙的灾难,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亚马孙和撒哈拉沙漠可能会发生角色互换。

另外,科学家还密切关注北大西洋环流、南极西部的冰川、亚洲季风等因地球环境变化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恶果。

丹麦“海洋学研究”的教授凯瑟林·理查森指出,海洋中目前所含的碳酸气要比空气中高出50%,海洋酸化将导致海洋植物和动物群系的匮乏,乃至灭绝,这也会加速全球变暖态势。

欧洲环境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持续变暖,其中欧洲变暖的速度快于全球的平均速度。欧洲生态代表处人员指出:到2100年,欧洲的年平均温度将比现在升高6℃。从2050年起夏天的酷热已是常事,冬天下雪只有几天。到2100年,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将消失殆尽。欧洲南部地区因为降水情况发生变化,由于经常性的严热和干旱,就只能种骆驼草了,北部和东部地区却相反,那里将洪水泛滥成灾。

2003~2005年,由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科学家历时3年,对全球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进行了彻底普查,并对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安全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评估,发布了关于“全球两栖动物物种安全评估”的报告。报告表明,全球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急剧下降,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已有122种两栖动物灭绝,更有近1/3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造成两栖动物处境堪忧的主要原因有:①栖息地减少,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地失去了生存空间。②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实际上预示着环境不断恶化,这最终将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构成威胁。③两栖动物对外部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它们的皮肤既有渗透性,因而在溶有有害物质的水中就会很脆弱,又由于它们同时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遭到破坏,它们都将难以生存。

大量研究表明: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即湿地、海洋、森林都在走向不利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方向。②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日益明显,科学家们认为,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才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21世纪的人类。

(三)“人类纪”新观点与理论在中国激起学术讨论波澜

2005年4月9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办了“环境与发展——‘人类纪’时期的核心挑战”系列学术报告会,保尔·克鲁芩作首场报告,详细阐释了“人类纪”的发展变化及特点。他指出,“在过去的3个世纪,人类数量已经增长了10倍,工业排放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增长了40倍,消耗的能量增长了16倍,用水量增长了9倍,物种消失速率是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消亡速率的1000倍。”像任何严谨的学者一样,他报告中的数据丰富,极具说服力。保尔·克鲁芩教授还以童年时期的照片及情景回忆,表明了前后对比的强烈反差,显示当代人类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甚至是破坏。

2005年4月13日,保尔·克鲁苓被北京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在授予仪式结束后,他作了题为《“人类纪”——它的化学与气候》(The Anthropocene: Its Chemistry and Climate)的报告,用真实的数据展示了在20世纪中,人口、工业、地质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环境状况的巨大变化,历经漫长的地质时期,目前的地球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纪”。

会上,江加驷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城市的气候状况》的报告。他指出,城市群环境中的复合污染—环境通过界面物质交换密切相连,所以,中国要解决污染问题,就要大气、水和土壤共同治理。其中,他将大气污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他说:“空气污染对健康、能见度、气候和大气(气象)都会造成影响,甚至对人类基因和进化都会有影响。”他希望中国转变对环境的认识,“主动”解决环境问题,将环境纳入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会上,陶澎教授的《天津地区多环芳烃的排放归趋与暴露》、胡建英教授的《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毒理的生态风险评价》、Sjaak Slanina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客座教授)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欧洲之经验》等报告,围绕“人类纪”以及人类的对策展开。不同视角的碰撞,大量最新数据的引用,国际研究动态的展现,加上学者们独特的诠释,使无论演讲还是之后的讨论都异彩纷呈。

《北京周报》总编江海波著文江海波:《“人类纪”的综述》,2005年1月6日《北京周报》(英文版)。提出:其一,科学家们针对“人类纪”新概念的精湛内涵,提出建议,请各国(地区)政府和全球各媒体及时广为宣传“人类纪”新的地质时期的观念与有关知识,从而进一步开展“节约资源,珍视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的实际行动。其二,今天人们对宇宙·地球·人类的新概念:可以从“人类纪”观念接受警示,人类未来的命运,紧密联系在宇宙间存在生命的天体,人们必须深刻领会,自然是人类之源,万物之本,人与自然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自然没有人类依然存在,当人类于200万年前出现之先,自然已经存在5亿多年了。

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重新规划蓝图,建立全面高素质的新文化。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驯服自然;相反的,我们应吸取往昔教训,以昔鉴今,明智地醒悟,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这就是我们未来的选择。

人们必须改正过去时代流传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诸如“人定胜天”“人祸天责”,以及“除虫必尽”、滥施农药等。

人类必须认识自己也是动物,与其他所有动植物种形成同一个群落;同时,也必须树立生态系统和“天人合一”观念。

人类已是一种地质力量,其作用力既可产生积极效应,也可导致负面效应。人类在“人类纪”的永久使命,是发挥前者的积极效应,而尽量避免导致负面效应。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与再认识

当今人类赖以生息繁衍、发展的地球家园正面临多重生态风险的威胁与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危机四伏,生存空间日趋恶化,最令人不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环境破坏的严峻局势,宏观上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第一,全球变暖,水土资源短缺,沙尘暴肆虐,沙漠扩张,海平面上升,洪水频繁等生态灾害导致地球环境被破坏,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惊人损失。

第二,地球资源高速消耗,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生态赤字”。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报道,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到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可能会明显下降,这是地球超负荷将超越“红色警戒线”的预警。

第三,物种频灭,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据报道,过去30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了35%,树木种类减少了15%。鸟类和陆地动物也大量减少。

第四,人口膨胀、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失衡等人口问题凸显。据联合国人口基金2005年4月12日公布的《世界人口白皮书》透露,世界人口2005年已经达到64.647亿人,预计到21世纪中叶(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将由现在的51亿增加到21世纪末的77亿,经济大国的人口约占23亿,工业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2亿。发展中国家的庞大人口,目前正承受着严重的贫困、疾病、失业、文盲等问题的冲击,而到21世纪末的人口将是现在的4倍,那时承受的压力之大,将不堪重负,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人口快速增长与水土资源日益减少之间尖锐供需矛盾的困境。更加难以解决的是出现了一个“人口膨胀越快和稀缺水土资源越浪费与破坏”的两难问题(dilemma),这一现象被称为“生态经济悖论”(Ecologic -economical Paradox),从而使生态风险更加尖锐、复杂化。

第五,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专家合作完成的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环境质量排列前5位的是芬兰、挪威、乌拉圭、瑞典和冰岛,主要缘于它们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低,以及成功的环境管理。一些国家和地区ESI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贫乏和环境管理不当。因此,不难看出,其中出现了另一个两难问题——“人均资源越低,资源利用越差,效率越低”,作者称其为“环境质量管理悖论”(Enviro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Paradox)。

第六,从现代生态经济学视角观察,当前地球环境系统出现的环境破坏与动荡,主要是“生态灾变现象”,其重点标志如下:其一,地球环境系统已经从自然生态系列转变成基本上都是人为生态系统(有少数个别地区的微观自然生态系统存在,对全球环境生态安全不起作用)。其二,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自然生态系列层次的变化等级衡量标志,不是模糊的“波动”“动荡”“威胁”等词语可以表述清楚的,而可比较清晰地采用“量变”“质变”“衰变”“灾变”“溃变”等指标。其三,人类破坏地球环境的主要人为生态系列是一个逆向的演替过程,即“自然森林(包括热带雨林、山地自然林、各级自然保护林等)—次生林—迹地—农垦地—弃耕地—荒漠—沙漠或石漠—无人区”,终极“无人区”也被称为“死亡区”或“死亡之海”。其四,生态学是生存的科学,人为生态系列还应该考察生命在生存空间的生存状态,其标志可以是这样一些系列等级——“绿色优级生存态—灰色次级生存态—白色下级生存态—黄色极端困难生存态—红色生存边缘态(警戒边界)—黑色无生态绝境”。其五,从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层次考虑,人类自古以来,经历了“采食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刀耕火种文化—粗放农业文化—精耕细作文化—手工业文化—初始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电子技术(数字化)文化”等发展历程。当今新科技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新时期,但今日“人类纪”新时期的迫切追求目标,应该是更新生态系统结构和强化生态功能。面向21世纪在建设和平、稳定、有序和谐、创新社会前提下,以“生态·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景观”六效应和谐、协同增长的整体观念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将其作为时代使命。

综上分析,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补偿、共生共荣、演替进化的特征。至于出现两难问题,这是制约和影响全局的核心问题。今天人们更有必要深入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本文根据以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工具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对“‘人类纪’新的地质时期”这一新观念和理论的全面确切的诠释和判读做准备,这是本文要探讨研究的出发点和主旨。

三 人类应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和精心管理者

第一,人与自然存在相互关系,人作用于自然,自然影响人类。人类挑战自然,自然环境变化威逼人类。人类破坏自然,自然索取昂贵代价。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报复人类。

第二,自然孕育人类,人类依赖自然而生息繁衍和发展进化,没有自然,当然就不会有人类,没有人类,自然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缺少有智慧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自然,是不完全的自然,是缺失的自然。

第三,人类是自然的主体,但绝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对人类而言是客体,却不是人类“漫不经心,至高无上”权力的载体。进一步深层思考,当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之时,自然还是蛮荒遍野的原生态。早期人类只得“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淮南子·修务训》)。而今天的地球环境系统已经在亿万斯年历史进程中,被创建成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载体,人类功不可没,自然不能没有人类,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整体论”。

第四,人类行为活动必须牢固树立“人类起源于自然,生息繁衍于自然,理应与自然和谐亲密相处,共生共荣,同舟共济”的观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避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失去平衡,如果人类行为与活动的不合理干扰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的阈限,就会引起生态灾变现象,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的衰退,甚至崩溃,最终形成严重的恶果。

第五,人类远祖进化成为可直立行走的人,在200万年前进化形成人类特有的大脑,产生了智慧,成为智人,从此与黑猩猩分道扬镳。考古发现69万年前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能制造工具,并已掌握使用天然火的技能。人类20万年前开始说话,2.5万年前,山顶洞人(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已经使用骨针做装饰品等。在中国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酿造的酒类饮料,在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宁波河姆渡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原始水稻种植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发现“饮食化”生活用陶器(如釜、罐、盆、碗等)。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5500~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谷物人工栽培和谷物加工农田生产工具,以稻作农业起源地为中心,曾向东北越海传到朝鲜、日本,向南越海传到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木桨和舟楫,当时已能入海捕大鱼,河姆渡人(又称越人)善于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中国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有:①世界最早的丝织品文化起源地。②人工养畜起源地,当时能驯养水牛替代人力劳动。③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出土古典建筑遗址,古建筑有一特点,即房屋底架下面用来围养家畜,上面供人居住。当时的古典结构技术为世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自100多年前从安阳殷墟首次发现商代甲骨文,举世震惊。2003年山东大辛庄商代遗址再次发现甲骨文,测定年代为距今3200年前。

现代智人进化发展到产生了文字,经过农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至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明,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现代人在祖先文化遗迹积淀基础上代代传承再创新光辉业绩,直到今天已能走出地球,遨游太空,成为太空人。

回首再看黑猩猩,在与人类分离之后的200万年进化历程中,没有向前走几步,现今称为“现代黑猩猩”的头部,仍然与最近考古发现的撒海尔人乍得种“托迈”相像。它们仍在非洲南方原始森林中栖息,没有走出森林,它们与现代人或者太空人的时间反差,还是200万年。由此可见,人类创造的辉煌功绩不可低估。

以上事实证明:人类对地球的负面影响,甚至破坏,与人类创造的辉煌功绩相比,只是较小的过错,而且今天人类确实已经有能力和智慧消除负面影响和破坏,重建废墟为城镇,改变沙漠为绿洲。不过,就全局整体角度而言,当前的焦点问题还在于强化生态经济管理,建设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协同的现代生态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