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3年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电子政务工作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集约、融合渗透、安全可信、绩效导向的原则,深入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扎实推动“智慧北京”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成效,阶段性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既定任务。

一 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集约智能发展

集约智能的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高速宽带骨干网络,家庭接入互联网带宽能力超过20兆,固定网络方面接入用户479万户,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592万户;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累计建设基站约1.6万个,基本上实现全市广泛商用;基本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全市双向网覆盖超过460.8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33.8万户;无线城市大规模的开展,AP基本上达到了17万个;开始了规模探索试验4G网络建设,目前开通了1480多个基站;建成了以电子政务有线专网和800兆无线专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政务外网接入单位7000余家,承载业务300多个,保障了6000多个电子政务应用,入网用户达6.8万。

政务应用平台支撑体系基本健全。统筹建设了市级政务云平台,形成总数超过1300个标准云主机、220T以上存储规模,为接近100家各级政府单位提供服务;完善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共接入63个市级政务部门和16个区县,接入系统172个,支撑了900余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的共享交换工作,数据量累计超过40亿条;完善了移动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已接入市应急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国土局、市安监局、市药监局、市文物局、市交通委等10余家单位的终端设备。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库体系初步建成。建立了北京政府数据资源网(DATA网站),网站汇集了29个政府部门的205类、共计约22万条地理信息数据、441项软件信息服务业政策文件和1064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文件;积极开展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已经建立了包括主题、专题、指标、分组的数据资源体系,涉及国民经济核算、财政与税收、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37个应用主题和世界城市、功能区建设、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22个应用专题。

二 核心业务信息化协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人口精准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全市16个区县、323个乡(镇、街道)、6563个村(居委会)、71351个普查小区边界的界定与绘制;建成了独立于业务信息的民政人口基础信息库,对建筑物进行了统一编码,加载了人口信息,实现了地理数据库与人口数据库的有效集成;加强了人群流量的动态监控,实现了地铁站、机场、火车站以及部分重点公园、大型公用建筑等地区客流量的监控。

交通智能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市65%的公交车辆、6万多辆出租车、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和危化品运输车辆安装了卫星定位设备;建立了综合交通监测调度指挥体系,整合了2800多项数据,接入6000多路视频;市政交通一卡通覆盖全部公交车辆、轨道交通线路和部分出租车、停车场,发卡超过4000万张;建成了412条不停车收费(ETC)车道;建成了公共交通出行行人导航服务系统,覆盖用户200万,提供服务超过300万次。

资源环境精细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了PM2.5监测网络,建设了覆盖全市的35个监测站点,并通过空气质量发布平台实时发布监控数据;推进了“电子绿标”的更新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工作,推广了智能计量表,目前纳入自动监控的重点污染源超过200个。

城市安全智能保障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开展了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开展了10个试点示范应用;实现了对水、电、燃气等12个方面、316项城市运行日常信息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和完善了非煤矿山、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监控监管系统,及时掌握了4类行业3000多家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动态;建设完成了社区防灾减灾应用平台,完成了防灾减灾机构、避险安置场所等7万余条数据的采集。

民生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社保卡全市发放1317.61万,开通定点医疗机构1921家,建成350个社保卡服务网点,4个服务站点,提供7×24小时呼叫服务;开通全市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覆盖了72家三级医院,69家二级医院;全面推广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建设了100个数字文化社区并投入使用,涵盖了300万册电子书、10000种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等方面。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东城区社会管理网格将29个部门300多项业务和事项纳入网格,覆盖20多万重点服务人群;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群众诉求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朝阳“全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经济动态等十大模块纳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中;完善了“96156”社区服务平台,面向居民提供包括家政、综合维修等服务;全面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完成了首批512个社区试点建设。

市场精确监管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完善了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16个区县政府和工商、质检、卫生、城管等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以搭建食品安全溯源平台为目标,在猪肉流通领域搭建起一条从屠宰厂到批发市场、超市的完整追溯链条,覆盖全市6家生猪定点屠宰厂、5家批发市场及其附属零售大厅的500多个零售终端、17家连锁超市的394个门店。

党政机关科学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推广网络协同、移动办公及视频会议等工作方式,市司法局实现了与市监狱局、市劳教局、16个区县司法局和322个基层司法所互联互通;北京高法“信息球”将来自公安部、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等单位的数据共享与法院司法审判工作有机融合,提供195项各类司法信息共享;行政审批的网上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覆盖全市具有审批职能的45个委办局的946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业务。

三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推动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检查等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加强了政府部门和重点行业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管理,建立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的审查和备案制度;加强了重点信息平台的安全保护能力,政务云平台实现7×24小时可靠稳定运行,政务部门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实现了统一接入;加强了交通、税管、市政、教育、卫生、社保医保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了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设施的建设,合理引导社会领域商业化容灾中心和企业自用容灾中心建设;依法加强了对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网上交易行为的监管和依法打击,严厉打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的活动。

四 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成立了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信息化项目评审中心,加强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启动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工作,有效推动全市信息化的统筹集约和互联互通;建立了“智慧北京”发展水平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了北京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积极开展需求与产业对接,带动了自主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开展“智慧北京”大赛,宣传展示“智慧北京”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编制了《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总体技术要求》等六个方面的标准,制定并完善了电子政务互联网云平台服务目录和服务指南,完成并发布了政务物联网实体编码规范等标准规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