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篇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2013年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2013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理顺关系,创新发展,以建设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为目标,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应用集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重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成效

各地十分重视按照集约化、统一性的发展模式,强化与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信息孤岛、信息割据问题,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立和完善了覆盖本省、市、县的电子政务外网与内网统一网络平台,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政务部门统一提供联网服务,为加快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部署,提高联网效率,节省网络建设经费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统筹建设了市级政务云平台,形成了总数超过1300个标准云主机,为近100家政务部门提供云计算、云存储服务。建立与完善了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共接入63个市级政务部门和16个区县,接入系统172个,支撑了3900余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交换工作,交换数据量累计超过40亿条。

陕西省建成并运行了省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面向全省各级政务部门统一提供机房资源、网络资源、存储灾备、安全保障、运维支撑、信息资源共享等多方面服务。

江西省全面建成并开通了“政务网乡乡通”工程,将电子政务外网进一步向乡镇、街道延伸,采用“一网通”方式,统一解决了全省各级管理部门面向乡镇的联网需要,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四横一纵”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成并开通运行了江西省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实现了全省电子政务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多业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湖南省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均实现了省、市(州)、县(区)三级互联互通,并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对接,成为湖南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规模最大的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内网涵盖了省直部门、中央驻湘单位、省管企业和高等院校,纵向连接全省14个地级市及各县市区党政机构。电子政务外网已接入119家省直部门及直属二级机构,市州、县市区部门接入近万家,63.4%的县市区已延伸至乡镇。

山东省依托省科学院的云计算中心建设了省级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公安、人社、民政、计生、工商等五部门13类人口信息和144个信息项近100万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同时,质监、工商等部门参与建设的法人基础信息交换共享正在向省级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迁移中。

青岛市完成了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升级与改造,建立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安全机制,形成包括34个部门307项政务信息资源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依据该目录,制定《政务信息资源集中采集实施方案》,已交换共享信息数亿条。青岛市自建成了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以来,支撑各类业务信息化应用系统达到140种。

成都市统一建成云计算平台,结合已建成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电子政务短信平台、市民邮箱系统等公共性基础服务平台开展集约化应用。目前,已有28个部门的54项电子政务应用迁移到云计算平台。

杭州市建成多网融合直播系统。创造性地将视频会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整合融入政府会议工作当中,让市民通过视频会议参与双向互动交流,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和手机参与单项收看收听会议直播,开创了政府“开放式决策”机制新模式。

福州市建立和完善了“福州发布”政务微博群,并逐步开通了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政务微博,主动发布新闻类与生活服务类信息;同时积极与网友互动,及时回应网友评论、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网友咨询,进一步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

南京市完成了政务数据中心安全升级改造,实现政务内网4个万兆核心交换机,14个汇聚交换机,连接了209个节点,主要承载党政机关和内部办公应用;实现政务外网4个万兆核心交换机,19个汇聚交换机,政务外网连接市级部门135家,市区街居四级联网接入点数近2000个承载的主要业务。

沈阳市搭建了“政务云”基础框架,构建了政务云的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实现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调用,大大提升了设备资源利用率,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已为全市20余个政务部门当中的30余项应用提供政务云服务。

大连市建成了政府统一数据中心,全市85%以上的政务外网、互联网业务系统均集中部署在数据中心机房,同时建设了统一容灾中心,统一提供数据库备份、业务数据备份和核心应用备份等全系列灾难备份和恢复业务。

宜昌市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构建了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在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房屋、城市部件、地理空间六大数据库的基础上,21个部门的专业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实时交换,数据总量达到17亿条、48T,应用大数据理念,对政务数据关联比对核查,建立准确可用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采用网格化管理的理念,通过100多个网格员,实时采集社区城区人、房、物、事基础信息,确保实时动态更新。

晋城市以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优化发展为目标,采用云平台技术,集成存储和备份解决方案,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了市、县、乡统一的电子政务集约型资源池、共享平台、创新服务三个云计算服务平台,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池的集约化管理,数据备份的双活机制以及资源池的分级调试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北京市东城区稳步推进网格化云服务及两网融合,初步形成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云平台,并在司法、助老、助残、志愿者服务、统战对象等方面开展应用。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购买云服务模式进行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在有效降低重复建设投资、节能环保的基础上,实现海淀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按需调配、即需即用、有效共享。

二 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迈上新台阶

2013年,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务部门履职能力、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作用。创新建设和应用模式,坚持电子与政务相结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相结合,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与注重实效相结合,遵循集约化、统一性原则,重视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方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业务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在建设电子政务大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大整合、促进公共数据大共享、深化管理服务大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迈上新台阶。

(一)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展开

部分省市开始规划或正在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江苏省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智慧江苏”门户平台,着力打造“江苏智慧城市群”,开通运行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养老、智慧青奥等公共服务,上线应用460多个。

智慧南京建设快速推进,依托智慧南京中心,构建了智慧南京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交通、环保、气象、水利、城管、电力等15个部门相关数据的交换共享,日平均交换数据量达1500万条。通过整合、关联、挖掘等方法,以完整、清晰的视图展现南京市各相关领域的运行状况,为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安徽省合肥、芜湖、宿州、淮北、宣城,山东省东营市等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构建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社区新模式,强化了公共服务,提高了办公效率。

北京市、福建省,广州、武汉、南宁、湖北宜昌、山西长治等省市正在积极规划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各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围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强化监督检查,建设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为广大公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大大提高了办事质量和效率;同时,各地权力运行的网上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不少省市对行政审批进行实时、动态、全程监察,为科技防腐奠定了基础。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设了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规范了工程招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矿业权出让、药品采购等行为,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

公安信息化稳步推进。各地以公安信息化大平台大融合为中心,着力推进各专业系统建设和内外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普遍建成省市一体化警综平台,实现了与警务通、电子签章、现场勘查、涉案财物、执法资格训练考试等系统的对接,为全警办公办案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平台支撑。福建省建设了省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省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之间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

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开发了社会保险“五保合一”应用软件,实现了对辖区内市、县及经办机构的全覆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交通智能服务管理提档升级,市政交通一卡通广泛覆盖公交车辆、轨道交通等;部分省市引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公交车辆、出租车、长途客运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等开展智能位置服务;华东五省一市开展了高速公路ETC信息化联网建设,有效实现高速公路跨省市一卡通畅行。

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网络支持。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省、市、县对接,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科学管理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医疗卫生信息化快速推进,一些省市开展了居民电子档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提升了医疗卫生质量和效率,初步实现了医疗卫生信息的交换共享。部分省市开展了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居民健康卡等系统建设与应用。卫生监督、卫生应急、新农合、药品采购网上招标等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

民政社区信息化持续发展,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了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低保业务机构的城乡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婚姻登记数据库和工作平台,民政业务管理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少数省市着手横向整合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业务系统,形成社区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业务受理门户;有的省市开始构建全省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融合,提高服务效率,构建和谐社区。

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社会信用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综合治税系统、环境保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政务移动办公平台、涉农信息系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公文电子传输系统、社会保险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大大提高了履职能力和办事效率,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全国各地政府网站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级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深度不断增强,更新速度有所提高;网上办事服务事项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服务指南查询、网上表格下载更加方便,有的行业实现了在线办事办结服务,但是大多数部门与行业在线服务仍是薄弱环节,亟待提升加强;政民互动栏目丰富、渠道多样,实时互动与综合评价功能有所加强,普遍建立了意见征集、咨询投诉、在线访谈与视频访谈功能,部分网站开通了政务微博,政府网站逐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网上办事服务的重要平台、政府互动的重要渠道。

三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取得新进展

2013年,各地进一步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统筹协调能力。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着力推进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普遍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措施得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省级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控平台,有效提升全省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保障能力和监控管理水平。对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采取有针对性地安全技术策略和技术措施。加强政务内网和外网信息安全密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CA电子认证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多级容灾备份系统,并鼓励单位自用容灾中心建设,合理引导社会容灾中心发展,为网络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与快速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测与检查。对重要网络应用系统、政府网站进行7×24小时在线信息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漏洞。对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对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等级保护专项检查,并对省直部门重要信息系统的商用密码应用情况进行摸底和抽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部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了电子政务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置的任务、策略、措施、程序、队伍、资源及应急联动方式等,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 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建设有了新提升

2013年,各地党委、政府重视电子政务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电子政务法规和制度建设。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出台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政府立法的形式,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设计、建设、监理、资金投入、招投标、效益评估、验收等作了明确规定;制定了《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管理办法》,明确网络建设的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建设与运维主体、联网与服务方式、安全管理措施等;制定了《政府网站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网站建设的任务、内容与功能,管理主体、技术支持单位、考评办法等;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与目录》,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目录;制定了《政府网站安全管理技术指南》,明确了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工作任务、技术策略、技术措施;制定了《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法规和制度的建设,促进了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和健全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电子政务工作、促进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成立了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信息化发展与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队伍,为各地电子政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三是加强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状况,站在全省高度,遵循集约、整合、共享、协同与高效、安全、服务的原则,统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大网络、大平台、大数据、大共享、大协同;有效促进了电子政务的网络互联互通、系统整合集成、信息交换共享、业务联合协同。

四是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经费支持。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电子政务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电子政务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应用;用于支持部门与地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财政性资金有所增长,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水平。

五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013年,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政务推进机制需要创新。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统筹协调、强化领导、高位推进,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站在集约、整合、共享、协同的高度,规范有序、高效安全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二是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条块之间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速度、质量、效益、结构差异明显,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应用政策和资金杠杆,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和地区差异。

三是部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效益不明显。多年来,我国实施的金税、金关、金财、金盾等金字系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盲目争项目、争投资、不经过科学论证,草率决策,致使少数电子工程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效益,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科学认证与决策,提高投资效益。

四是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不高。交换共享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高;业务协同、联合办公、并联审批的范围、程度不高,缺乏动力,各自为政仍较普遍。迫切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问题。

五是一些地方电子政务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致使电子政务建设无序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不但存在部门壁垒,还存在技术、标准、规范的障碍,需要加强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提高电子政务的建设效益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不少地方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着手理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机制,强化管理、高位推进。遵循集约、共享、协同、高效、安全的原则,重视总体规划、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电子政务项目,积极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大平台、大数据、大共享、大协同、大服务,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理事长 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