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利部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2013年,水利电子政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重点工程有新进展,电子政务应用有新提升,资源整合利用有新突破,新技术应用有新成效,安全保障工作有新举措。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 基本情况
2013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水利电子政务事业迅猛发展的一年,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3年的全国水利电子政务工作,继续坚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五个统一”原则,贯彻落实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正式批复,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等重点工程也在积极推进,全国水利电子政务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全面快速发展态势,从各分类统计的结果看,2013年度全国各项水利信息化工作和发展指标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 “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及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的水利电子政务主要目标是:1.建成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2.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提高水利信息系统应用服务水平;3.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利电子政务保障环境,促进水利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点工程有新进展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二期工程项目概算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定,初步设计正式批复,对流域机构和省级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项目招投标工作全面展开。二期工程总投资为12.08亿元,将建设水情、工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等15个子系统,工期为4年。
2.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面推进。重点开展了三大监控体系建设,包括国控监测点和水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基本完成中央、流域、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三级信息平台和水资源管理业务三级通用软件开发,基本完成项目标准规范建设;各流域和省级项目办组织编制了《技术方案》并通过部项目办的审查;完成了涉及敏感区域数据传输方案编制,研制了数据安全采集系统专用产品。
3.水利普查成果应用服务系统开发完成。水利普查成果建库和查询及服务系统开发完成,向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分发了大量数据成果,为基本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重点任务和水利部多项重大项目提供信息服务。
此外,以地方建设为主体的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和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投入大,进展快。其中,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年度中央投资28.0亿元,地方配套24.43亿元,全国累计完工项目29516个,其中水文站1255处、水位站2782处、雨量站24570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中央投资41.3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12.5亿元。这两个系统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为中小河流、山洪易发区雨水情监视预警、防洪指挥决策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
(二)电子政务应用有新提升
1.水利网站再创佳绩。2013年,水利部网站访问量达3088万人次,发布信息23536条。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取得最好成绩,部委网站总体排名第五,部委政府透明度排名第二。“水利百科栏目”被评为“2013年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精品栏目”。同时,对外服务有所提升。广东省水利厅门户网站获得省政府网站评估“优秀奖”和“进步奖”。
2.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应用成效显著。视频会议系统范围进一步扩展,覆盖四级系统、4827个分会场;2013年,水利部主会场完成本地会议260次,异地会议41次,约12万人次参会,视频会议已成为会议常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3.水利普查成果发挥作用。普查成果在黑龙江大洪水、曲亭水库垮坝、芦山地震等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4.水利卫星通信和遥感应用取得新成效。台风“尤特”带来的强降雨造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地面通信线路全面中断,水利卫星通信小站及时将水雨情信息发出,为乐昌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抢险减灾提供了应急可靠通信手段;水利行业卫星遥感技术取得突破,成为重要信息源和技术手段,在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处置、水利管理以及水利普查、黑龙江防洪抢险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5.水利电子应用结硕果。一批水利信息化应用项目获殊荣,全国水利普查空间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获2013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水利卫星大数据业务化处理与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湖北省201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水利业务应用平台获中国信息产业金奖;宁夏水利数据中心项目获2013年度Esri最佳应用奖。
(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有新突破
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取得新突破,《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项目评审中心的评估,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试点单位正式立项建设。珠江水利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建成,《珠江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引入共享补偿机制和考核机制。北京市加快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利用,形成425条河流、1085个小流域、5大水资源三级区等水务“一张图”。天津市水务信息化按照“四统一”要求,开展水务业务管理平台、水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项目。
(四)安全保障工作有新举措
水利部重要信息系统全部通过等级保护测评,公安部现场检查给予充分肯定。七个流域机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改造全部获得立项,改造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水利部加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五)新技术应用有新成效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云计算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中得到积极应用,浙江等省级水利部门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在云平台的部署;国家水库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工作方案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专家审查,水利部无锡水利物联网示范基地挂牌运转;防汛PDA广泛应用,水利普查成果查询服务系统移动版开发完成;浙江台州智慧水务试点工作、“智慧太湖”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三 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保障情况
至2013年末,保障环境方面,在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已有35家单位成立了领导和具体负责机构;信息化从业人员2722人;年度新建项目大幅增长,年度落实信息化保障及运行维护经费23508.11万元;全年共编制各种信息化项目前期工作文档150个,新颁布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17个,发布管理规章制度30个;年度信息化专题培训4814人次;共有9家单位开展了信息化发展评估工作。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