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科学认识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方法,它虽然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调查不同,但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调查也有共同的原则,因此,必须遵循科学调查研究的一般原则。离开科学研究一般原则的田野调查,是不可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的。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般性原则,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四大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系统性原则,四是尊重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客观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真实性要求调查资料必须与事实的实际状况相一致;可靠性要求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田野调查者必须客观地观察事物,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调查的材料必须反复核对,不能只凭一人所说为根据,同一问题应该向多人了解,如果各人所说均一致,说明材料是可靠的。调查材料不求其多,但不能有假,以免假材料流传,贻误他人。调查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和数据“说话”。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不同族群或民族的行为和心理是各不相同的。必须克服各种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既不能给各种客观事物注入自己主观臆想的成分,也不能被传统或流行的老框框禁锢,同时也不能根据某种理论或某“权威”人士的理论观点,任意歪曲调查事实。简单地说,客观性原则就是既不“唯己”,也不“唯他”;既不固执己见,也不唯他人马首是瞻,在事实面前敢于否定自己和他人或权威的错误理论和看法。客观性原则要求在田野调查中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杜绝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伪造和弄虚作假。

国内外的田野调查均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违背客观性原则。同一个地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的调查研究结果却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因此而引起论争的不少。例如,我国学者李安宅对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关于祖尼人调查研究的批评参见〔美〕基辛《人类学与当代世界》,张恭启等译,巨流图书公司,1989,第142页;乔健:《美国历史学派》,周星等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第151~153页。;德里克·弗里曼专门写了一本《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一书〔澳〕德里克·弗里曼:《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李传家、蔡曙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全面批驳玛格丽特·米德关于萨摩亚人的调查和研究;奥斯卡·刘易斯也曾根据自己的调查,写了一本名为《墨西哥乡村生活:特波兹特兰再研究》的专著,严厉批评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关于墨西哥特波兹特兰村的调查严重失实,调查草率参见〔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第90页。

另有一些研究人员不尊重客观事实,不重视真实性和可靠性;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或观点,伪造事实,假造数据;有些人则是出于情感,不考虑客观性,有意夸大或美化客观事实。所有这些,都是违背客观性原则的。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结论的逻辑性和普遍性。科学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必须是可靠的、真实的,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重视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中多问“为什么”。此外,调查资料和结论必须具有普遍性,不是个别的或偶然的。不具有普遍性和逻辑性的事实,不能作为科学的根据。资料的收集必须全面、系统,不能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以偏概全,否则就不可能获得科学、全面的资料。有些人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理论,在调查中随意摘取不具有逻辑性的部分事实或片言只语作为例证,不是科学的态度。

坚持科学性原则,应该注意五点:一是要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切忌依据片面的信息作结论;二是把握信息的关联性,即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调查;三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差异性,例如,同一个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语言和习俗均不相同,忌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种模式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四是坚持理论与调查相结合,既重视以现有理论指导调查,也注重从调查中探讨新的理论;五是既要坚持人类学“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基本原则,也要重视吸收社会学等学科定量、定性调查。

科学性原则要求调查资料具有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一个具有信度的调查研究成果,无论该项调查研究过程由谁操作,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实践操作,其结果总是一致的或稳定的。信度系数越高,即表示该研究的结果越一致、稳定与可靠。效度(validity)是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亦即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效度与调查研究的目标密切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与客观事实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科学性原则问题。大多数人只满足于一般现象的调查和描述,只问“是什么”,不重视问“为什么”。不调查了解客观事实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不重视各种客观事实之间以及与外部的逻辑联系,从而导致田野调查成果水平不高。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法则。任何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都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元素所构成的系统。每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都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例如,在宗教中,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现代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其独立性更强。在系统中,各种元素的性质和行为影响到系统的性质和行为,相反,系统的性质和行为也影响各种元素的性质和行为。因此,系统并不是各种元素之和,各种元素在孤立状态下没有任何功能,只有在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才发挥自己的功能和特性。系统的纵横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任何一种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其他元素。系统的整体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在田野调查研究中,必须自觉遵循整体性。

系统性原则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必须注重四点:其一,调查构成系统的结构要素。一个系统通常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因此,首先必须调查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例如,民间的祭祖习俗,通常由祭品、仪式、禁忌、时间、主持和参与人员等要素构成,必须调查清楚这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其二,调查系统的内部结构,即各种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例如,南方民间制作年糕的方式,有各种原料和一套制作的流程。研究证明,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既与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不可分。例如,婚礼习俗,各地构成结构不同,有些地区较简单,有些地区较复杂。因此,调查研究各种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认识和了解系统的关键一环。其三,调查研究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种构成要素功能的总和,系统的整体功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总体联系、协调和控制,因此,必须深入调查和认识系统的整体特性和整体功能。其四,必须调查系统的外部环境。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体系,都与外部环境和其他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各个系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外界及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例如,传统的居住习俗,南北差异较大,均与自然环境有关。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客观、完整地认识系统,既要注重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也要注重系统的外部环境及其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四)尊重性原则


尊重被调查者,尊重当地人的文化和习俗,也是田野调查的重要原则之一。尊重对方,是田野调查者的职业道德。其一,必须尊重当地人的礼仪、习俗、禁忌和宗教信仰等,尤其是禁忌。调查者必须首先了解清楚,绝不能伤害当地人的感情。其二,不做不利于调查对象的任何事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前往观察或访谈必须征得当地人的同意,不能随意进入外人不能进的地方,如厨房、姑娘卧室等。有些民族甚至认为,如果男子坐在未出嫁姑娘的床上,表示愿与该姑娘成婚,甚至会引起纠纷。其三,尊重当地人的个人隐私权,本人不愿意公开的事,有义务为之保密,如果需要该材料说明问题,则应隐藏其真实姓名,以其他名称代替。其四,对当地古老的习俗,如男不娶、女不嫁、一妻多夫的婚姻习俗等,不能当面说他们落后或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