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语
应该说,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的创办与发展虽然是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内部突破而来,但并不仅仅是一种内部的风景与小圈子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一群敏感的学者觉察到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话语整体走势的变迁,刻意寻求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产物。因为痛感于西方式的批评与理论话语在遭遇本土多样性文学现实时的无能为力,而本土气象的理论建构又无法从带有武断与霸权色彩的主流文学研究范式中获得,所以这些学者采取了“边锋突进”的方式——抛弃那些习以为常的、经过无数主流学者操练而显得“自然化”了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径自从边缘、受到忽视、地方性弱势的族群文学入手,以陌生化的、差异性的视角反观自身与中国文学乃至全球文学的总体及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努力恢复中国文学实际上的多样性存在。
当然,这种自觉并非从一开始就树立在每个论坛参与者的意识之中,然而事情慢慢在起变化,因为参与本身就意味着行动,是一种创造当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实践。身处历史中的人们就如同行走在群山中的旅客,一时还无法看清自己的位置和自己行为的意义,也许需要许多年之后才能明白它的深刻含义。基于这种历史的局限性,在论坛十周年之际,选取代表性的论说,总结过往,瞻望前程,留住记忆,立此存照,正是笔者编著本文集的意图。凡走过的路,总会留下痕迹,它们标示了一群先行者自我牺牲的勇气,一个学科蜿蜒曲折的跋涉,同时也将证明一阵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会如何引起蝴蝶效应般的涟漪、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