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发展导览(2008~200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信息资源共享

基于网格的e-assessment题库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董敏、毕盛、齐德昱、林伟伟,《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引言部分分析了现代教学题库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文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作者在研究e-assessment和现代教育测试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面向资源融合的树型网格来解决e-assessment中的题库资源共享问题,建立一种面向主题的、分布式、可扩展、高效可靠的题库资源共享平台,并就该共享平台实现过程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部分总结了该共享平台的实现机制。作者认为,该共享平台能够实现资源的知识化管理、协同的安全控制、统一透明的共享访问,更好地适应新一代e-learning发展的需求,为教学现代化的实现开创了新环境、新技术、新平台。

近10年国外馆际互借理论研究进展 黄洁晶、高波,《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文章开头“总”的部分,作者对国外1996~2006年间对于馆际互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其按主题分为八大类。“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对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物流体系、论文馆际互借与电子期刊自由存取的相关性、馆际互借与馆藏的关系、馆际互借的成本优势、馆际互借的版权问题、馆际互借的服务、馆际互借的措施与发展八类主题进行了探讨。文章的结尾部分罗列了本文没有分析的关于馆际互借的一些其他理论,并指出图书馆对于馆际互借系统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作者认为,应对馆际互借系统的将来,图书馆所做的准备工作,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深谋远虑、灵活性和警觉性等方面。

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障碍及其消除 周九常,《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概述分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的概念、障碍、消除方案和基于障碍消除的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的构建四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是发生在图书馆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具有“组织内”和“组织间”双重性以及动态复杂等特点。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中主要存在“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黏滞障碍”两类障碍。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图书馆联盟知识共享文化建设为主导,以技术利用和制度安排为辅助的协同解决方案来消除知识障碍,实现图书馆联盟成员间的知识和资源共享,进而提升整个联盟的服务能力。

我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 张学福,《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从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博硕士论文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作者认为,在管理机制上,应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主导的混合管理模式,具体的联盟构建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依托国家现有法定呈缴机构CALIS、NSTL成员单位建立第一联盟;第二步在第一联盟的基础上逐步把其他单位纳入第一联盟。在运行机制方面,可以建立以董事会为主导的混合管理模式与联合、开放、共享的公益性运行机制,并从国家争取相应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制定合理、规范的联盟规章制度。在服务机制上,构建以非营利为基础的三层服务机制,并分两个阶段来提供共建共享服务:第一阶段通过原文传递途径提供全文服务,第二阶段利用全文数据库提供全文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 任树怀、盛兴军,《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为“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背景、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服务模式及其实施意义。第二部分提出一种新的信息共享空间概念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内容、功能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阐述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动力机制。作者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概念模型是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其学习、协作、交流和研究为目标,以功能集成、战略协同、知识管理和协同论等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以用户为中心”“因需而变”的动态模型。它可以从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次来描述:实体层由实体空间、硬件设备、服务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部分构成;虚拟层由虚拟空间、信息资源、社会网络以及网络软件设施等部分组成;支持层由信息技术、文化与精神、组织与管理三大核心驱动力构成,是系统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层。

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 任树怀、盛兴军,《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为“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信息共享空间向学习共享空间发展。第二部分以协作式学习模式在高校的兴起为背景,阐述了大学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来支持学生协作式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实体环境、虚拟环境、支持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原则与应思考的问题。第四部分以加拿大皇后大学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为案例,探讨了学习共享空间的具体构建。作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新阶段和主要分支之一,它具备信息共享空间所有的特征和功能,但更加强调对协同式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中,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引人入胜的实体环境是基础,基于社区生态特征的虚拟协同环境是其重要组成分,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支持环境是关键。

新西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白冰、高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总”,分析了新西兰图书馆之间合作历程和新西兰图书馆联盟概况。“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第二至第六部分,分别从管理体制与组织形式、技术标准、联盟经费、共享内容、共享形式与成果等方面探讨了新西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第七部分为后“总”,总结了新西兰各图书馆联盟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总括全文,作者认为,新西兰图书馆联盟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比较成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整个共享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体制与组织形式过于简单、一些共享资源还有限制等问题。

德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朱前东、高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总”,分析了德国图书馆联盟的概况。“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第二至第五部分,分别从管理体制与组织形式、技术标准、联盟经费、共享的内容、形式与成果等方面探讨了德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第六和第七部分为后“总”,总结了德国图书馆联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德国图书馆联盟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多层次性,形成了地区、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合作体系,但其信息资源共享主要集中在州层次上,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地区性图书馆联盟;二是高度开放性;三是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四是协会和政府机构积极参与,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此外,德国图书馆联盟在相应的法律规范和中央管理机构的建立、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北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钱丹丹、高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总”,作者分别从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四国各自的图书馆之间、四国图书馆之间及共同参与的图书馆国际合作项目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况。“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第二至第六部分,分别从管理和组织机制、经费来源、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共享的内容、形式与成果、共享模式的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北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第七部分为后“总”,对全文做出总结。作者认为,北欧四国图书馆联盟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信息资源共享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了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联机并网、公共目录、联合开发数据传输系统等共享方式;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合作的多层次性,形成了各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和参与国际合作的完整体系;三是各个图书馆的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四是注重全国性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五是核心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非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高波、白冰,《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总”,分析了南非图书馆联盟的概况。“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第二至第五部分,分别从组织管理,技术标准、经费来源,共享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探讨了南非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第六部分为后“总”,主要分析了南非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南非有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联合体和五个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它们是南非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南非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高校的合并,使得合并后的各馆和联盟的权力机构产生矛盾,从而对联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②贫富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联盟发展比较快,而不发达的地方发展比较慢,而且外界的捐赠在各地区图书馆联盟之间的分配也存在“马太效应”。

美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孔令玉、高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经费来源、共享内容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并总结了美国图书馆联盟的特点,指出其建设和发展的不足之处。美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在管理体制上,可以分为政府管理和民间管理两种模式,其中民间管理又包括松散型联盟和有组织的联盟两种,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分为理事会管理模式、层级委托管理模式和松散协议联盟管理模式三种。其经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以州政府出资为主导,其他方式为补充;二是以会费为主导,其他费用为补充;三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资助;四是会费和服务费相结合;五是基金和费用分摊相结合。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技术资源的共享、文献书目资源共享、统一的联盟资源检索界面、合作馆藏建设、集团采购、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合作参考咨询以及异地书库等方面。作者认为,美国图书馆联盟呈现管理有序、类型多样、数量最多、服务内容多样化、ICOLC等超级联盟崭露头角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真正打破电子资源价格壁垒,其运转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时间资源,某些质量和经费差异导致合作不对等状态,还需要一种新的联盟去解决更大的问题等。

Wiki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实践 郭鸿昌,《新世纪图书馆》,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简述了Wiki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应用领域。“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应用Wiki的可行性及意义、Wiki在图书馆界的应用分析、Wiki在国内外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实践现状和图书馆界应用Wiki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目前,Wiki在国际图书馆界已得到了充分运用,是非常有名的沟通和交流的网站平台,它可以运用于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作为学术研究的合作空间、构建馆员内部知识共享平台;也可以运用信息服务领域,用于管理图书馆指导项目、改善信息服务水平、建设参考咨询服务知识库;同时还可以运用于图书馆交流中,作为内部交流的平台和馆际交流的工具来开展馆际合作咨询与资源共享。然而,它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却不广泛。因此,作者认为我国图书馆界应该充分吸收、借鉴和总结国外图书馆应用Wiki的实践经验,加快Wiki在图书馆应用的进程。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做到功能和技术的“无缝契合”;二是如何管理Wiki以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转,确保安全,保证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三是如何促使成员乐于在Wiki上进行知识交流和经验共享,将个体知识变成集体知识。

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探索——以上海为例 慎金花、龙甜恬,《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三个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上海地区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共享机制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目前我国上海地区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益,形成了几种有效的运行模式,但是我国共享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以下瓶颈问题:一是固守传统观念,二是忽视用户的个性需求,三是各方的利益不均,四是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等相关制度落后。作者认为,科技文献资源的使用率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建立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能够降低科技文献资源的建设成本,提高文献资源的建设质量和读者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区域内“产学研”的合作,从而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撑。但是在探索建立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参与各方加强合作、摒弃传统的条块分割思想;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建立一种符合各方利益的运行机制;此外,还需改进相关制度,不断提高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质量。

西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杨丽、高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从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体制、组织制度、技术标准、经费来源、共享内容、共享形式以及联盟特点七个方面探讨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和比利时四个西欧国家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作者指出,西欧四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基本是民间模式和政府模式相结合,组织制度上主要有会员制和理事会制两种形式,技术标准上主要有集中式(西班牙)和分布式(瑞士)两种。其经费来源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联盟成员出资为主,服务性收入和政府援助为辅;二是联盟成员与政府共同出资;三是联盟成员提供、用户支付、政府补助与捐献;四是联盟成员与社区共同出资。其资源共享大都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咨询服务等形式,内容涉及文献资源、网络资源、目录、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数字化馆藏生产制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西班牙联盟主要是大学图书馆联盟和区域性联盟;瑞士联盟的成员则类型多样,有学术性的、专业性的,也有公共的,而且瑞士联盟多带有语言倾向。

网络环境下南京地区三大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需求满足率及满意度研究 刘磊、朱锁玲,《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本馆资源与共享资源的使用频率比较、信息资源载体类型对于用户获得信息的影响、本馆信息资源的用户满足率与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对南京地区公共、科研和高校三大系统的图书馆资源共享需求的满意度、满足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南京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作者发现南京地区的图书馆共享系统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上能得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用户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率随着馆内、系统内、跨系统共享层次的扩大而降低,网络条件和设备限制阻碍了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服务质量、方式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基于此,作者认为,南京地区三大地区图书馆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用户的满足率和满意度:一是建立面向用户的分布式地区共享资源系统;二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地区共享资源服务体系;三是以资源整合为目标加强网络设施和集成系统建设;四是建立统一的地区管理机构和利益协调运行机制。

研究型综合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以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为例 姚乐野、蔡娜,《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五个部分: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产生和含义,然后从组成部门和服务项目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构建研究型综合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要素,并以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方面的建设情况和实施效果,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分析。信息共享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就成为国外大学图书馆一种流行的服务模式,然而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作者认为,我国研究性综合大学应该抓住数字图书馆建设或信息化校园的契机,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引入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更好地吸引读者,发挥最大的效益。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利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平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分布,以用户为中心,实行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方式,使数字资源与实体馆藏、读者阅读与咨询服务、馆内阅读与馆外借阅、个人学习与群体交流、阅读学习与休闲娱乐共存在一个开放、共享、互动的信息空间,极大地吸引了读者,提高了到馆率和借阅率。

CASHL模式的主要特色和战略价值 陈兰杰、杨文祥,《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的三大主要特色:①非返还式非营利性的文献传递;②点面结合的三级联合文献保障结构模式;③以建立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平台为使命。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该项目所拥有的五大战略价值:其一,是消除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数字鸿沟”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二,是关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重要探索;其三,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实践;其四,是繁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的保障;其五,是国家创新体系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CASHL作为构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工程,已形成了一个共知、共享的文献服务体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繁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助推器作用。因此作者认为,未来的CASHL一定能为全国人文社科工作者提供更加可靠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我国人文社科事业的振兴和国家创新体系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OA期刊共享集成方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邵晶、周奇、李威,《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总”,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第二、第三两个部分。首先指出目前OA期刊共享集成所遇到的问题,然后从整体方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以及OA期刊共享集成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OA期刊共享集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案。第四部分结论为后“总”。总结全文,指出该方案的可行性。OA期刊共享集成的整体方案设计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和不同OA期刊源的共享集成两个方面,其中不同OA期刊源的元数据收割问题是该方案的关键问题,系统模块化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OA期刊元数据采集模块、元数据本地化集成化模块和数据发布与服务三个方面。作者认为,该方案的研究为今后OA期刊的收割、发布、跟踪与维护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为现有期刊与OA期刊导航系统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整合OA仓储资源积累了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范式转变的影响 郑红宇、朱艳霞,《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2期。本文为纵深推论式结构,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献资源共享所经历的三次范式转变:一是从自发共享阶段到有组织性共享阶段。二是传统文献共享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文献共享阶段。三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文献资源共享数字化发展阶段。第二部分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范式转变的影响:一是信息技术渗透到文献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信息技术的角色由技术支持向技术驱动转变,地位由外生向内生转化。第三部分阐述了新范式下我国构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原则、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原则、以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为主导的原则。第四部分探讨了新范式下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问题:①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需要构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②从信息服务的角度看,需要构建基于用户的文献信息集成服务体系;③从信息技术角度看,需要构建基于网格技术的文献信息共享新模式。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及管理机制设计研究 孙瑞英、马海群,《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运用博弈理论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此建立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博弈模型,指出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囚徒困境”,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作者认为,文献信息资源中也存在“囚徒困境”,即每个图书馆都追求个体效用的最大化,而导致了整个图书馆共享联盟集体效用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最终也使自己馆陷入不经济的境地。借鉴博弈论思想,针对成员馆个体的成本、效益和共享机制的分析,可以找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障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成员馆的主观不合作。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个体理性的局限性、互信机制的重要性、加大监管力度的紧迫性和抑制投机行为的必要性。为破解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囚徒困境”,本文设计了三种管理机制——长效机制、惩罚机制和信息用户侦察机制,并指出这三种管理机制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当长效机制失效时,具有威慑力的惩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而用户侦察机制又能够克服惩罚机制在信息不对称时的无效性问题。

浅谈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田文波,《图书馆论坛》,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重要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措施五个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能够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减轻单个图书馆的负担,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还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满足读者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然而我国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入经费有限,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参差不齐;二是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有限,服务方式单一;三是缺乏协调一致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四是重复性内容多,特色数据少;五是缺乏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通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图书馆应树立“标杆”意识、整体化意识、产业化意识、特色化意识和标准化意识,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一,领先的图书馆,先行先试,成立共享协作网,发挥榜样引导作用;其二,成立专门机构和指定负责人,负责进行审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其三,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信息资源;其四,积极探索合作的商业化模式;其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储备。

图书馆联盟是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 王曼,《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4期。本文为纵深推论式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分别探讨了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起因、联盟中联机编目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三个问题。图书馆联盟形成的最初动因是基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理念,为打破地理限制,满足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多元化多层次信息需求。联机联合编目能够提高编目效率、降低编目成本、提高书目质量、方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分享,实现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跨越,因此在图书馆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联盟中联机编目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联机编目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编目员对编目规则的理解不统一、著录格式不统一,字段著录不全、漏著、误录、错著或滥标,分类、主题标引不恰当等;二是编目员过分依赖套录数据,缺乏进取意识;三是具有社会科学特色的专业性书目数据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对联盟后的书目数据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书目数据质量建设,提高编目质量水平;二是增强编目员对书目著录标准化、规范化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社科情报学会,加快全国系统联盟建设的步伐。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 赖辉荣,《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开头“总”的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分”的部分从概念界定、共性与差异性两方面对集群管理和联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部分分析了两种共享形态的适用范围。它们的共性表现为都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涉及业务内容大致相同、都具有发挥联合体优势的功能。差异性表现为:一是形成方式不同(联盟一般都是图书馆出于自身发展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自愿结成;集群管理一般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二是管理运作机制不同(联盟除联合采购与联合编目外,仍保留着相对独立的管理运作系统;集群管理则是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统一管理,以总分馆制为表现形式)。三是进入壁垒不同(联盟的进入壁垒较高,要求成员规模上的匹配性与资源的互补性;集群管理的进入壁垒则较低)。四是资源整合的层次不同(集群管理是资源的全面型整合;联盟是单一型的资源整合)。五是各自的局限性不同(联盟的局限性是成员馆将部分失去自身的独立自主权;集群管理的局限性在于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强)。因此,作者认为,图书馆在选择合作方式时,需考虑自身条件以及两种共享方式的异同:当区域内经济条件较好时,可以考虑集群管理;集群管理一般是在同一区域内的,而联盟则可以跨区域;当区域内存在众多中小图书馆时,可先考虑图书馆联盟,待联盟内一些图书馆强大后再考虑集群管理。

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思考 梁照月、何淼、陈伟,《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三个部分:作者以陕西省为例,针对基层县支中心,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和信息分析的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影响县支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对策。通过调研,作者发现,陕西省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服务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基层群众的认知度有待提高;二是运行经费紧张,影响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完善;三是基层技术力量贫乏;四是资源的质量需要改善。基于此作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各基层县支中心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工程运作模式,扩充资金来源;二是广泛宣传,扩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影响力;三是确保反馈渠道通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四是提升服务理念,改进技能培训方式,实施积极人才政策;五是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六是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全面落实联合会议制度,积极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钱文静、邓仲华,《图书与情报》,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云计算的发展与特点、云计算带来的变革、云计算与高校资源共享管理三个部分。云计算因其可利用最小化客户端实现复杂高效的处理及存储的特点而备受推崇。如果将云计算运用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能够提高高校的硬软件共享、信息安全性以及校际数据库的资源共享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目前云计算还处于发展阶段,主要应用于商业领域,将其应用于校际数据库资源共享领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法规和制度还不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二是云计算本身也不是完美的,在应用时还需要考虑网络质量问题、数据安全问题、所需经费问题和服务商利益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如何运用云计算的技术与方法构建高校校际数据库共享云网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创新。

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基层图书馆的作用 燕今伟、孟祥保,《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主要探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目前的发展形势、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主要功能与局限性、基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四方面的内容。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在图书馆界又称为图书馆联盟,它在帮助各成员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馆效率和水平、节省投入、提高对读者文献需求的保障率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在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文献服务方面,作用却很有限;而基层图书馆则对终端用户的需求较为熟悉,但是所拥有的资源却有限。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已建立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将散在的基层图书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图书馆网络将会大大提高全社会的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基于此作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协调各行业系统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分工,改变传统体制上的条块分割思想,从而避免重复建设、缺失和遗漏,实现最好的投资效益;二是各行业系统应从文献资源的整合、服务机制的构建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推进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联盟的整体效益。

从“上图展览”全国巡展看资源共享在图书馆的实践 杨泰伟,《图书馆论坛》,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简单介绍了展览资源共建共享的定义、意义和上海图书馆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首先回顾了“上图展览”全国巡展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然后选取了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兄弟图书馆所举办的巡展活动作为实例,进一步阐述了展览资源共享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最后总结了“上图展览”全国巡展所取得的成效,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作者认为,“上图展览”全国巡展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展览资源共享的先河,在展览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还积极与各兄弟图书馆联络,将展览推向了全国各地,一方面使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得到了碰撞和交流,让展览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挖掘;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兄弟图书馆之间的业务联系,增加了展览的受众面,使各地图书馆在活动中也逐步提升了各馆的影响力。

基于MAS的海量教育资源共享模型 钟国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总”的部分分析了标准的CDN架构不能充分满足海量教育资源共享需求方面的局限性,为此作者提出利用基于MAS的海量资源共享模型。“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详细阐述了基于MAS的资源共享模型中各个agent的功能和工作流程,并提出了基于市场机制的资源调度算法,最后通过实验证明基于MAS的海量资源共享模型优于CDN模型的性能。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在后续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节点同时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时资源调度算法的优化问题。作者认为,MAS方法具有在开放的、异质的、大型分布式的环境下解决大型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MAS的海量资源共享模型,其整体结构为网状结构,与传统CDN的树状结构不同;它能够适应教育资源多个发布中心的特点,也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网络系统,此外其系统的稳定性也高于CDN模型,不存在单点故障,因此,在满足海量教育资源共享需求方面要明显优于CDN模型。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本科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协作服务模式探讨 唐晓应、鄢朝晖,《图书馆》,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作者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基于此,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开放型的资源共享协作服务体系来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改革;最后具体探讨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协作服务模式的构建问题。作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发展的历史时间短、资源积累少、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普遍落后于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图书馆发展改革中,高职院校应把握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需求这一基本方向,实现职业性和社会性结合、知识性和学业性结合,探索和完善开放型的资源共享协作服务体系;同时加强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合作,从联合采购数据库资源、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开发特色化数字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等方面来实现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服务,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论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组织策略 郝群、成俊颖,《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4期。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服务的最新定位,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结合用户期望从IC中获取的资源支持,分别从建筑空间资源、硬件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虚拟数字资源以及纸本印刷资源五个方面论述了信息共享空间资源组织的策略,以寻求最有效的资源组织方式,促进信息共享空间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认为,在建筑空间资源组织方面,应当满足用户的社群性与个性化需求,注重营造知识的产生氛围;在硬件设施资源组织方面,应从硬件资源、应用系统与数字资源、服务模式、人力资源等方面对用户进行“应用需求分析”,并提交需求报告,同时还要配备符合Web 2.0的环境要求的基础设施和辅助学习设施;在人力资源组织方面,应科学统筹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岗位,制订不间断的信息共享空间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在数字资源组织方面,应以数字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使用Library 2.0技术,提供无缝式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纸本资源组织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并且应当以面向本科生的教辅图书为主。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5月。丛书名为“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本书共收录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召开的第2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会议的21篇会议论文,主要文章有《图书信息与科技创新》《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数字图书馆及其持续发展研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新功能与新定位》《瞄准需求,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云计算与共享合作》《台湾大学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等。该会议以“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为主题,聚集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同行、科研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商业公司等多领域、多学科、多样化的人员,分别从用户、环境、技术、需求、战略、人文、商业、应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为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创新实践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以实现不同学术思想的交叉融合,促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和传播。

信息资源共享趋势与公共图书馆转型 杨惠芳,《图书馆》, 2009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主要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与内涵、公共图书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路径两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归宿,能够推动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路径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是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合作共享建立文献协作信息网,统一或分层订立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为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二是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通过共同谋划信息资源布局、联合购置数据库、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等途径以达到节省建设成本、优化信息资源结构的目的;三是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通过实行同城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电子文献传递、开展馆际互借等途径提高文献服务质量。

开放存取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赵研科,《图书馆》, 2009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包括开放存取的内涵与发展现状、开放存取与数字图书馆的深层关系剖析和发展开放存取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三部分内容。开放存取包含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与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两层含义,能够减少知识存取限制、消除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降低信息传播耗费等优点,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出版机构的授权问题、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经费支持问题等。作者认为,开放存取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活力,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又为开放存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因此将开放存取运用到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建设中能够实现两者的共生双赢,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解决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与学术信息交流难问题。

河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肖瑞兰,《图书与情报》, 2009年第5期。本文为纵深推论式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作者首先从总体目标和主要需求两方面分析了河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概况,并介绍了该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然后从管理体制问题、版权问题、特色数据库的规范化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此提出了促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应措施。作者认为,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河南省科技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合理配置与调整,而且还增强了科技文献的服务能力,扩大了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为更好地促进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作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和机构;二是强化法律意识,有效解决该平台建设中所涉及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三是加速技术标准和特色数据的规范的建设;四是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李卓卓,《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四个部分:作者首先对面向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评估方法的缺陷,然后基于此提出了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方法体系。面向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运用量化指标进行绩效评估内容的表达,比较直观,且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参照性,但是其评估项目和指标是静态的,很难揭示系统的绩效来源,而且也不能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投入与产出的“时差”问题。作者指出,任何单一的绩效评估方法都无法建立综合的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然后分别从战略执行、价值提升与自主经营三个视角出发,运用平衡计分卡、PRM方法和SCP范式等三种方法设计出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改变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仅限为某一时间点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能使绩效评估具有可循环性:能反映绩效如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反映绩效的来源,如何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同时还能反映绩效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使这些绩效产生综合效益;进而快速提升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水平。

完善和发展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举措 丁美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从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管理运作制度、版权问题、标准化的资源建设、特色数字化资源库、馆际互借、个性化服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八个方面探讨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作者认为,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图书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开放思想、创新意识、增强全局观念与共享意识,努力实现馆藏资源建设与网上资源建设相结合、直面式服务与网络化服务相结合、编目队伍建设与编目硬件建设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具体措施相结合,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的规范化、制度化,并提高其运转的畅通性和有效性。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问题管窥 丁美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必要性、我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主要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共享协作意识淡薄;二是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约,造成各馆以自我为中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四是缺乏长远的目标,没有统一规划和共同的标准;五是数字资源共享技术不够先进,长期保存技术还不够成熟;六是资金短缺,经费紧张;七是人才专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作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不仅能够解决图书馆对信息资源有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与文献信息量急剧增长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够改善文献资源建设在地区、馆际以及学科分布上的重复和不均衡状态,从整体上保证信息资源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必须正视并努力解决信息共享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水平,以适应信息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基本原则初探 蔡卫平,《图书馆论坛》,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分析了读者在文献资源共享中的重要地位,并从读者的利益出发,提出文献资源共享的三个基本原则:读者利益最大化、法治、自愿平等互惠和多元兼容。“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对这三个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认为,读者需求无限性和馆藏资源有限性的对立与统一,推动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产生与发展,因此读者才是文献资源共享的真正推动者,是文献资源共享的主体。在研究资源共享时,应该从读者利益出发,坚持利益最大化、法治、自愿平等互惠和多元兼容的基本原则。这三种基本原则存在以下关系:读者利益最大化是文献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则;法治原则是实现读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组织保障;在读者利益最大化和法治原则的前提下,自愿、平等、互惠的原则是解决不同读者群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表面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原则。

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SOP)对于中文图书采访的启示 张瑞贤,《图书馆学刊》,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海外图书采访系统主要功能、PSOP的开发所带来的价值及其中文图书采访的启示三部分内容。PSOP是专门为图书馆设立、深入为用户服务的工作平台,它拥有丰富的书目数据库,能为采访人员提供一个集成的数字化平台。它一方面促进了图书馆采访人员与专家、学者、广大的读者以及书商之间的交流协作,使书目数据更加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实现了采编环节的简化,能够帮助图书馆快速准确选择书籍,大大提高图书采访的质量和效率。目前中文采访模式主要有书目预定、现场选购、网上订购、联合采购、招标采购与邮购几种,其中网上采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仅仅使传统采访模式的某些环节实现了自动化。PSOP的应用可以为中文采访工作带来以下启示:一是图书馆可以和网上书店联合开发基于图书馆的网上采访管理系统(该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1.要整合书目信息,具有丰富的书目信息资源;2.要建立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间的应用程序接口;3.要提供完备的图书采访人员与专家、读者交流的平台);二是图书馆要和网上书店联合制定并使用统一的书目数据标准和书目数据交换格式;三是确保中文采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安全、净化书源。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控制与评价体系建设 夏雁,《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9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从文化共享工程体系建设的角度,以近年来河南地区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为例,重点对控制体系、评价体系及其产生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河南省的文化共享工程控制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服务站点建设控制、管理控制、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控制和资源建设控制几个方面,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监控管理模式,实现了层级控制、自动化控制和专项资源建设资金控制。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对各级文化设施建设的评价,对资源建设利用情况与使用效果的评价,对工程建设人员业务培训、业务素质、服务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此外,在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河南省文化厅结合实际,提出要坚持公益性服务为主的原则,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引入市场运作思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

教育城域网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模式研究 钱智勇、钱亮华,《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9期。本文为纵深推论式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分析了城域网概念、城域网与广域网的关系以及教育城域网的内涵;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教育城域网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模型,包括树型共享网络模型、星型共享网络模型、环型共享网络模型和网状共享网络模型;第三部分以南通教育城域网信息资源共享模型为实证,阐述了星形加环形的混合型共享网络模型及其实现的组织保障机制。总括全文,该网络模型是从教育城域网网络拓扑结构角度出发,运用共享网络协作理论分析而建立的:其中星形共享网络模型也称集中式网络共享,是由一个中心公共处理节点,通过许多通信线路与一般节点相连接而形成的共享模型;树形共享模型又称为层次型结构,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信息资源机构在不同层次间组织协作协调的一种方式,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等组建方式;环形共享网络模型是将各个联网节点通信链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环,信息流在其中有一个固定的流动方向,节点在网上的共享访问一般采用逐点轮流询问的方式;网状共享网络模型是一种无规则的连接方式,每个节点都可能与任何节点相连。作者认为,不同的网络模型意味着不同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因而在信息资源共享中也有着不同的效率影响因素。

第三方资源利用与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贾苹,《图书馆建设》, 2009年第9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用户需求特点分析、第三方资源保障服务体系的设计以及中科院利用第三方资源开展文献服务的实践三部分内容。第三方资源利用是根据用户对文献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基于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一种有效的资源延伸扩展服务方式。作者认为,要建立第三方资源保障服务体系,首先应当从供应链角度把第三方资源和文献传递服务纳入资源建设体系中,转变资源建设观念、创新资源建设模式。中国科学院引进第三方资源与服务的具体实践和做法也证实了第三方资源在全院文献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语义Web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模型设计 刘菁、刘恩娟、龙彦,《电化教育研究》, 2009年第9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分析了数字资源的特点以及当前共享平台的缺陷,提出了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间的互操作;然后介绍了语义Web的基本思想和体系结构,并指出语义Web的思想和实现数字图书馆语义互操作的思路是相通的;最后基于此提出了一个基于语义Web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设计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并从数据源层、数据层、组织层和应用层四个方面对该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互操作提供了参考。总括全文,作者认为,采用语义Web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建立起Web服务集成应用系统;二是能够实现数字图书馆基于本体的语义互操作,从而屏蔽不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差异;三是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功能和数据的重用;四是有助于实现数字图书馆与各相关提供商之间的有机集成;五是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新业务类型的开发。但是目前关于语义Web的研究大多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现道路上还有许多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澳大利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高波、王磊,《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9期。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前五个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分别从管理机制与组织形式、经费来源、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形式与内容、共享的成果五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各联盟主要由同一系统的图书馆构成;二是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三是跨国界、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项目开始出现;四是公益性服务与商业性服务相结合。但是也存在经济压力大、部门系统条块分割、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以及资源共享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 金中仁、成建权、陈振宇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9月。丛书名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前四章主要探讨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共享的含义、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管理体系、国内外信息共享的案例、信息共享的模式的宏观与微观等内容;后八章主要探讨了信息集群的相关理论,主要探讨信息共享集群的文化概念及其建设、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转移、资源优化配置、网络架构、绩效评价、宏观和微观发展思路、“长尾”理论应用、集群与图书馆软实力等一系列问题。本书主要结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课题“图书馆信息集群服务网络模式与机制研究”,在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图书馆现有信息共享的各种类型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此,引入集群概念,突破了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分割的限制和“信息孤岛”的局面,并通过协议建立信息集群共同联合体,采用Internet(因特网)技术打破Intranet(内联网)技术,达到信息的融合、提升与有机交流,实现专家型的精确信息共享立体服务,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的价值和利用空间,实现了实质性的信息共享。

合作 共享 发展——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 唐晶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10月。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包括文献提供服务综述、文献提供服务模式与发展、国内外文献提供服务机构、文献提供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文献提供的协议与技术、文献提供服务与网络搜索的相关问题探讨以及文献提供服务网络联盟七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图书馆领域的深入,馆与馆之间的合作以及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献提供服务作为一项传统性和现代化并存的合作服务方式已成为目前图书馆界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图书馆如何在新环境下在更广阔的领域开拓新的共享途径与服务机制,全面提升为读者服务的品质。

P2P在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徐树维、齐惠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0期。本文为“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定义与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所存在的问题,如信息查找困难、信息获取困难、兴趣或研究方向相近的用户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等。第三部分探讨了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及其局限性,并基于此提出图书馆在用户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P2P的概念、特点、模型以及基于P2P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研究等。第五部分从系统架构、目录服务器、用户节点、用户社区等方面探讨了P2P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总括全文,作者认为,P2P技术最典型的应用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存储,基于P2P的图书馆用户间信息资源的应用能为爱好、兴趣和研究相关或相近的用户提供一种信息资源和知识的交流平台,使其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方便快捷地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提高用户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虽然P2P应用于信息共享中还要解决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但它在图书馆网络环境内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还是可行的。

浅谈区县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工作 杨秀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10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主要探讨了区县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和可行性做法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区县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不仅能帮助图书馆节省购书经费、贮存空间和管理人员,而且能解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限性与用户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然而区县图书馆在开展文献资源共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行政干预问题、利益冲突问题等,基于此,作者认为,在文献资源共享中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利益平衡原则;通过制订必要的实施细则来统一规范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同时依据文献资源投入量和利用率,合理确定各个馆的收益比例;此外,各区县还要结合客观实际,通过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建立数据库互相交流、开通网上资源的共享渠道、实现馆与馆之间图书的通借通还等方法,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来开展文献共享工作。

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教育部外国教材信息系统的构建 姚飞、胡冉、丁旋,《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年第10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开头“总”的部分简单介绍了教育部外国教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况。“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背景、设计目标、建设思路和技术方案,然后从数据规范、系统设计、功能实现、系统特征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该平台的构建工作。结论部分总结该系统构建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后续工作计划。总括全文,作者认为,“教育部外国教材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查询与检索的平台,而且也是获取、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它具有架构健壮、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扩展性好、功能强大、安全性强等特点,是分布式建设、集中式管理与交互式操作的共享平台的良好实践。但目前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就资源方面而言,大多数书目数据还不能提供全文服务;②就数据提供方式而言,目前馆藏数据多由参建馆成员手工收集整理提供;③就用户体验而言,页面还不够灵活,网速还不够流畅。

基于实证研究的区域医院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探析 张士靖、杜建,《情报杂志》, 2009年第10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结构,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从馆员素质、图书馆经费与借阅条件、馆藏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资源共享认知及障碍等方面对湖北地区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馆员素质偏低,经费匮乏,馆藏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滞后等。第三部分则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各区域医院必须努力加快医院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馆藏目录检索系统的统一化、标准化建设,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医院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解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的基础性保障;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基于区域网络的医院图书馆联盟,并通过良好的组织模式、有效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来保证联盟的稳定运行。

浅谈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杨艳玲,《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1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结构,主要探讨了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如何使资源共享在乡镇社区发挥重要作用等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能够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国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还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信息渠道狭窄、人均占有文献信息量少等问题,然而农民的求知欲却在提高。因此,乡镇图书馆应该从抓好基层文化服务建设着手,采取多种手段,利用各种渠道,为乡镇社区提供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并利用共享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新的平台。

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环境的缺憾与创构 周育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1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导致共享缺失的关键——制度环境。第二部分主要从关键及敏感因素、创构制度环境、要素的关联性等方面对制约共享环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提出制度环境的创构要素及支持路径,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括全文,作者认为,完善的制度环境体系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础保障,制度创新是克服制约因素的最佳途径。在制度环境创构中,政府是主导和推手,必须由政府进行宏观决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与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组织管理、营造社会环境氛围、绩效评估与激励、单位共享互动是创构共享制度环境不可或缺的路径支撑。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述评 陈红艳、吕霞,《情报科学》, 2009年第1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作者首先运用文献调查法,总结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现状,并对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基于此,对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进行了积极思考,并就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策略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持续稳定发展、改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一种必需而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涉入较深层次的问题,在进行绩效评估时还存在以下困难:①缺乏决策层的支持;②缺乏绩效评估的过程及结果与资源共享改善之间的有效互动;③绩效评价的持续性难以保持;④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还不够科学;⑤数据收集难度大。因此,我国亟须加强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的研究,制定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策略,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传播权保护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 喻丽,《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传播权保护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机制的构建两方面的内容。目前,传播权保护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传播权保护标准的提高与公共利益空间缩小的矛盾;二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相关法律保护缺位的矛盾;三是对著作权私权保护的确定性与对使用者豁免规则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关于传播权保护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的构建问题,作者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寻求突破,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宏观层面上,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传播,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开发利用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现有的著作权授权模式、建立适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知识共享许可机制、积极尝试版权补偿金制度等途径来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保护私有财产和知识共享扩张的双赢。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新探 曾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年第1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主要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三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不仅能够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能够改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丰富馆藏信息资源,扩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文献资源共享建设还存在各成员馆间协作性较差,网络开放程度不够,对文献加工缺乏统一的标准,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在文献资源共享时为用户提供的方便不够等问题。基于此,作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树立联合共建、优势互补、互相学习的文献资源共享观念;二是建立完善文献资源共享的组织协调机构;三是大力加强数据库建设;四是注重对文献信息的深度发掘;五是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

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及共享机制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张虹波、李玉顺,《中国电化教育》, 2009年第11期。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从e-Learning的发展及其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和OER理念及其实践对教育资源发展的推动两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第二至第四部分为纵深推论式结构:作者首先对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教育资源共享实践理念的异同;然后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资源共享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先进资源共享环境的模型(ALRSEAM),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中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用与定位。第五部分对全文做出总结。总括全文,作者认为,先进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建设目前已成为推进e-Learning建设的前沿领域,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是先进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建设的核心,因此,应该积极加强对先进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建设的机制研究,以机制建设来推动先进教育资源环境发展要素的系统化发展。

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平衡 陈健、陈高潮,《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1期。本文为“分-总”结构。“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源共享障碍的分析和导致资源共享障碍的根本性因素两部分内容。结论部分将共享中所体现的根本问题归结为图书馆经济能力的不足,并对目前一些学者提出的在市场机制的架构下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目前阻碍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的主要因素有思想观念的保守、管理体制不协调、法规建设不健全、文献基础不均衡、人员素质低等原因,但这些障碍因素最终都可归结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因此作者认为影响图书馆资源共享计划的实施及其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平衡和资源的占有与利用两方面。其中利益平衡主要包括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平衡、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用户之间的利益平衡三部分。资源的占有与利用主要包括对文献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占有与利用三部分,它属于图书馆用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表现。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探析 高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年第1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桎梏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三个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克服单个图书馆文献收藏能力的有限性,提高整个图书馆系统文献收藏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还存在观念落后、各自为政、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图书馆员业务素质滞后等问题,基于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更新观念、强化共建共享意识、加强统一规划和分工协作;二是要加强数据库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三是要提高图书馆员与读者的网络信息素养。

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机制探讨 朱亚玲、程华,《图书馆建设》, 2009年第1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主要包括国内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案例分析、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问题探析和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三部分内容。通过对国内几个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现状的分析,作者发现,目前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技术手段单一、资源建设标准不一、缺乏政府统一规划与指导、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资源整合与共享难度加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分别从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标准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如何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在组织保障体系方面,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共享网络体系、保障共享专项资金的供给、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在政策保障方面,要完善共享资源公共获取政策、共享资源布局政策、共享管理政策、技术支持政策、经费与投资政策;在标准保障体系方面,要在遵循国家、行业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能保障联盟体资源共享的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形成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到建库、共享应用系统集成、信息发布和服务等一系列的标准体系。

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结构模式研究 王小会,《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5期。本文为“总-分-总”式结构。在引言部分,作者提出,高校图书馆日后应朝着构建多层级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结构体系的方向努力。本文“分”的部分属于纵深推论式,内容包括海南省高校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基本思路、海南省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的进展、多层级地方文献共建共享模式的选择、多元化的项目合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区域性地方文献保障服务体系的基础等。在本文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结构模式的预期和展望。本文作者以海南省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认为应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先建立全省高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体系,然后以项目合作方式不断拓展同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合作空间,最后实现构建一个区域性与多层级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结构体系的计划。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张璇、肖希明,《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9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发展情况,试图构建一个符合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规律,又现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本文“分”的部分属于纵深推论式,主要内容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要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选择的原则、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内涵、实证研究——以NSTL为例等。作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即AHP方法,确立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表,并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验证了所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虽然NSTL在资源组织、对成员单位的支持力度及文献传递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也存在资源总量低、布局不合理、影响力有限等不足。

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适用性的探讨 卢娅、李卓卓,《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9期。本文的结构属于“总-分-总”式。其中“分”的部分属于纵深推论式,包括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要求、可借鉴的绩效评估方法讨论及绩效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比较三部分内容。系统性和共享绩效的衡量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关键,作者在此基础上讨论了CIPP评估、标杆分析法、平衡计分卡以及绩效参考模型法四种绩效评估方法,并对上述四种方法做了深入的适用性比较。最后,作者指出,单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都无法避免地有一定的局限,应科学地综合考量这些方法,以促进系统绩效管理工作的完善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原则 肖希明、文甜,《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9期。本文是“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属于横向分论式,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概念、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支撑理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原则等内容。作者认为,实现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客观、准确地把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绩效状况,以制定更加优化的绩效提高策略;其二,有助于系统成员获悉系统运行的绩效,调动其参加共享活动的积极性;其三,有助于国家与社会把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状况,合理增加对系统建设的投入。

基于共享景框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策略 曹作华、石付恒、朱世平,《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21期。本文是“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属于纵深推论式,包括:服务链体系建设是图书馆共享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方法与策略;实例研究;服务链体系发展策略;等等。作者认为,图书馆构建服务链体系应首先组建图书馆内部服务链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共享景框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最后进一步实现图书馆服务链体系的集成和优化。另外,作者给出了几点图书馆服务链的发展策略:以凝聚核心竞争力为焦点,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略;掌握好在变革中求发展的尺度,确保服务链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发挥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热情与自身价值等。

社区图书馆联盟——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及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唐虹,《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21期。本文是“总-分”结构。在引言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提出要建立一个保障功能齐全、服务网点布局合理和网络功能强大的城市同高校合作共建的社区图书馆联盟。“分”的部分属于纵深推论式,主要包括校地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区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模式与职能、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的根本保障等内容。作为新型模式的社区图书馆联盟,要重视发挥自身特有的职能,例如: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加强业务管理,为成员馆提供培训指导;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另外,作者着重强调,社区图书馆联盟的良好运作需要获取领导决策、管理体制、经费、标准规范及物流传递等方面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