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图书馆学
第一节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走向 吴慰慈,《图书馆》, 2008年第1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文章开头,作者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工作,并指出写作本文的目的,即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当怎样推进和发展发表看法、提出建议。文章“分”的部分的结构为横向分论式,作者论述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四个方面的走向。其一,拓展研究范畴:更加重视学科和学者的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科的融合,探究图书馆学多元发展模式。其二,探寻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关注学科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理念、新方法,为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提供可容纳的空间,并且关注图书馆学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其三,促进理论与技术融合: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其四,调整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它应是通过大科学观正确认识图书馆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解放思想、超越自身有限经验为前提,以整个人类社会图书馆活动的全部历史与实践为对象的开放型思维,这种思维是开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础。文章结尾,作者说明了陈述以上看法的本意: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人思考有关问题,共同促进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昌盛。
中国图书馆学应进一步弘扬实证研究 邱五芳,《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作者简要阐述了提出“中国图书馆学应进一步弘扬实证研究”这一论题的背景与重要意义。“分”的部分采用纵深推论式,从实证研究及其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实证研究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呼唤实证研究和弘扬实证研究的几点建议四个层面,深入论述了弘扬实证研究对于我国图书馆学主导话语基础的改变、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内容的转换、研究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的益处。文章指出,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与调查,获得客观材料,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因为它非常切合图书馆学实践性的学科特性,所以成为图书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它也是图书馆学形成、更新和变革的基础与主要动力。实证研究是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应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取向;切忌自上而下的单一研究视角;客观认识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和社会责任;避免陷入伪实证研究的泥淖。文章结尾,作者强调,中国图书馆学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构建学科体系的临界期,而实证研究则是已经躁动着的新突破早日来临的助产士。
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林晓英,《图书馆学刊》, 2008年第1期。本文结构属于纵深推论式。全文包括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历史、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创新中的问题和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创新的措施三个部分的内容。作者认为,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创新,这就是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从无到有、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创立以及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的认可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鉴和移植其他学科的方法成为主流,另一方面是忽视自身独特方法的完善与应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维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或方式思考问题;二是结合问题进行创新。因为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作出创新。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肖希明、司莉、黄如花,《图书情报知识》, 2008年第1期。本文的结构属于“总-分-总”式。文章开头,作者指出承担“我国图书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这一课题的背景与动机,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调查的具体做法、过程及相关问题。该文“分”的部分的结构为横向分论式,对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进展,作者在本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从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体系发展、招生与就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与分析。在本文的结论与思考部分,作者对图书馆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得出了四点结论:其一,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在变革中继续发展,专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那种认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日渐萎缩”的说法是片面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其二,图书馆学专业招生与就业总体形势平稳发展,但许多考生对图书馆学专业还不了解,图书馆职业也没有被社会普遍看好,图书馆教育在这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三,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总体上适应图书馆实践的要求,但图书馆学课程中确实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实际、重视理论而忽视方法和技术教育等弊端,削弱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必须进行改革。其四,图书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师资队伍结构在更多地吸收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加入、进一步增加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四个时期 范并思,《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8年第1期。本文结构为“总-分”式。在“总”——引言部分,作者指出自己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并说明本文的写作动机:阐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演变。“分”的部分采用纵深推论式结构,主要分析讨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变化经历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09~1949年间,这个时期理论体系侧重于描述图书馆活动。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间,这个时期理论特征属于批判式图书馆学。第三个时期为1977~1999年间,这个时期理论重心转为追问“什么是图书馆学”,构建经院式图书馆学体系。1999年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个时期开始探索现代图书馆理念,诸如公共图书馆精神、读者权利和信息公平等,尽管这些研究目前尚未写入图书馆学的专著和教材,从而成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但它已经预示着一个以公共图书馆精神为核心,以现代图书馆精神为支撑的新的理论体系即将建立。
浅谈图书馆权利冲突 杨敏群、陈爱民、王俊辉,《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第1期。本文属“总-分-总”结构。引言部分主要指出“权利冲突”作为一种日趋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图书馆学领域也出现了泛化趋势,因此,本文拟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正文部分采用纵深推论式,从图书馆权利的限定、图书馆权利冲突的实质、图书馆权利冲突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三个层面对图书馆权利冲突进行了论述。小结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全文,作者认为,作为一个集合名词,图书馆权利实质是指图书馆自由,然而这种自由的获得和使用,是以信息源、图书馆和读者三者的和谐互动为基础,并且以一定的法律界定范围和一定的现实条件限制选择为保证的。同时作者还指出,由于当前仍存在公民信息素质低下、图书馆人文精神缺失以及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等多方面问题,因而图书馆权利依然有失衡的危险,所以他提出了诸如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培养、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职业价值教育以及鼓励民办或企业办图书馆等方案,以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空间。
书理学论纲 叶鹰,《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1期。本文的结构属于“总-分-总”式。文章开头,作者指出构建一个既能指导实践,又能导引理论研究的“书的理论”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前辈学者对此孜孜不倦的探求。此外还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用抽象分析法建构图书馆系统的基础理论——书理学。该文“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结构,主要包括理论内核、动力分析、研究内容、问题讨论四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轴心是“书-人-用”,将这一轴心与“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三原则作为基础,可以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纳入分析的框架。把“一个轴心,三条原则”倒置为前提或公理,则可以构成“书理学”理论的内核。书理学既有图书馆学的分析性基础理论,又有理解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研构的R范式和H范式及S范式。文章结语部分,作者强调“一个轴心,三条原则”符合作为基础理论的简明扼要的要求,有益于图书馆学的理论探索,有助于图书馆学学术思考。
重读《图书馆学要旨》——也谈图书馆学前辈学术著作的传与读 陈源蒸,《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1期。1934年刘国钧先生出版了他的《图书馆要旨》(以下简称《要旨》)一书。《要旨》汲取了他在美国所学到的西方图书馆学知识,并针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实际,勾画了图书馆学研究的蓝图,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科学见解,全面说明了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要旨》所表述的图书馆学理论既有杜威的实用主义,也有巴特勒的科学精神,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避免了它们的片面性。他所建构的理论体系,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工作,他所运用的从要素分析和认识图书馆整体的研究方法,至今为许多研究者所使用。该书堪称我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之作。
对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历届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会议回顾与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思考 杨文祥、周慧,《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2期。本文的结构是“总-分”式。“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对四届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的回顾、反思与21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思考两部分内容。作者通过对四届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进行回顾与反思,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与人类社会信息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是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基点;基于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的人类科学的整体发展是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根据图书馆学的建设方向,全面反映当代图书馆学学科基本性质和特征,通过图书馆学同各相关学科的交叉和互动所形成的多元互补、相互统一与整体发展的多元一体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
图书馆学上位学科再探究:知识管理学还是公共管理学 龚蛟腾,《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2期。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即正文部分,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归类、图书馆学可归属于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可隶属于公共管理学三个层面论述了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究竟是什么学科。总括全文,作者认为,图书馆是人类公共知识中心,馆藏资源的实质是人类的公共知识,图书馆学实质是公共知识管理学。公共知识管理既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公共管理框架下的公共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具有知识管理和公共管理双重特征,它既可隶属于知识管理学,又可归类于公共管理学。显然,它的上位学科选择目前还是一个两难问题。但是,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可以断定,作为公共知识管理学的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最终将会被确立。
试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位与构建 于佳璐,《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第S2期。本文采用“分-总”式结构。其中“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涵与特点、现有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进展、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等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使命,为图书馆人确立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界定为社会价值、服务价值、管理与发展价值等三个维度。其中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图书馆对知识自由及平等获取的保障,对于社会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以及有利于知识挖掘与科研价值等职能上;服务价值主要是指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交流中心,为读者提供的无偿信息咨询服务、文献信息查找服务和多元化的读者活动与交流以及教育培训服务等;管理与发展价值包括自身定位与发展、行为规范与专业化管理、协助建立图书馆合作体系三项内容。
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 李国新、于良芝、徐珊,《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3期。本文内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给公共图书馆带来挑战和机遇、国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形式与效果、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需要的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作者认为,对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立足中国现实,参考国外经验,目前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接受和收集的政府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加工整合和深度提示,以方便利用;其二,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其三,积极介入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索引和摘要的编制工作。作者还认为,当前急需落实政府信息及时、完整地进入公共图书馆的制度保障,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提供必要保障的规定。
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与探索 朱琴华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本书共分七篇。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探索;信息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理论与方法;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参考咨询及管理;信息技术研究;比较研究等七个专题。该书中会集了十年来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一次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三位一体的观点,主张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化的、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数字化的校园信息检索与文献传递中心,教学与科研并重、二者共同发展的知识管理中心与素质教育基地,以满足当今读者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肖希明、黄如花、司莉,《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3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分”(正文)采用横向分论式结构,包括2001~2006年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职业竞争力与图书馆学教育——馆长的视角、职业竞争力与图书馆学教育——馆员的视角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和图书馆馆长以及毕业于图书馆学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在变革中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守与拓展是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当前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当务之急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弘扬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学的教育领域和实践领域应加强联系与沟通,联手培育图书馆人才。
图书馆学是什么 王子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本书主要论述了10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学的基本内容、图书馆学的用途、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图书馆学大家及其贡献、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图书馆的发展及未来命运、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图书馆学研究的趋势和重点。该书将图书馆学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热点、理解的难点几近全部收进自己的体系之中,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地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图书馆学的腹地与前沿。
图书馆学情报学新论 黄建年著,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该书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理论,图书馆生态,文献资源建设,特色资源库建设,信息组织与信息技术,搜索引擎,开放存取。作者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融合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古代典籍到现代电子文献,从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理论到现代信息技术,从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发展现状到国际同类学科最新走向,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等重大课题。资料翔实,论述精辟,富有哲理性与时代感,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构建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综述 刘兹恒、高丹,《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其中“分”又采用横向分论式,文章梳理了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展望和回顾,如何拓展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领域,加快构建图书馆学学科理论体系,探寻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定位以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回归六个问题。作者认为,本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不仅探讨了目前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而且还共同绘制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发展的蓝图。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将引导我国图书馆学学科的理论研究者不断拓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领域,深入发掘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
关于改变图书馆学研究立场的思考——从“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说起 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3期。本文的结构属于“总-分”式。其中“分”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关于立场、“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争鸣之启示、图书馆学研究立场、用户立场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大趋势四部分内容。作者认为,立场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它决定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目标、方法与手段。一般说来,图书馆学研究立场主要包括图书馆立场和用户立场两种基本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立场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但是这种研究立场并不具备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意义。而尽可能地站在用户立场上去研究图书馆,则既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文华精神谈我国图书馆精神的培养 张新鹤、于淑霞,《图书馆建设》, 2008年第4期。本文采用纵深推论式结构。全文包括影响至今的文华精神、图书馆精神的内容——爱、图书馆精神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图书馆人的图书馆精神四部分内容。作者指出,“智慧与服务”作为文华精神,是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校训,它不仅对于文华学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图书馆界,是“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图书馆精神。该文还认为,图书馆精神有助于图书馆界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图书馆学教育应该重视以实践与图书馆史的教育来培养图书馆人的图书馆精神。
文化权利的春天 图书馆事业的春天 付雅慧,《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结构采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靠领导,还是靠制度;政策解读;对图书馆界的几点建议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国家近期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昭示着我国公民的文化权利保障开始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之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也应当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最高定位。他建议图书馆界抓住时机、积极行动、迎接新的发展高潮。
由ALA《图书馆权利宣言》内容之演变看知识自由的内涵 袁庆东,《图书馆建设》, 2008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其中“分”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内容包括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制定《图书馆权利宣言》的背景、《图书馆权利宣言》内容的演变以及知识自由的内涵三个部分。作者通过对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宣言》的制定背景和内容演变的探讨,认为知识自由是指每个人都有无限制地寻求和接收所有观点信息的权利。同时,知识自由既包括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表达自由,还包括接触他人意见的自由即资讯自由。
在学科交叉中创新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评荐 陈伟莉,《晋图学刊》, 2008年第4期。由南开大学柯平教授等人所著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是研究图书馆学与知识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的专著。该书选取独特视角,论述点面结合,深入浅出,资料客观翔实,注重实证。它是柯平教授多年研究及课题最终成果的反映。
图书馆学概念衍进二百年之思考 柯平、弓克、孙情情,《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学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关于图书馆学定义的发展模式、图书馆学与图书馆概念的辨析三部分内容。作者指出,自从“图书馆学”概念产生以来,图书馆学的定义已经进行了二百年的探索,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他认为,图书馆学定义的发展有其规律,这就是由对图书馆基本活动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图书馆学实质的认识。他还认为,图书馆学应和图书馆保持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局限于作为机构的图书馆的范畴,研究当代图书馆学内部学科体系的科学化建设,应当是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研究 王应宽,《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共分六个部分。作者研究了有利于促进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和制度,目的是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文献开放存取机制和模式。作者提出如下五点建议,其一,修订《著作权法》有关条款,将合理使用的范围扩大到非商业利用;其二,制定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物法定送存制度;其三,制定和实施国家许可制度;其四,建立防止信息垄断的机制;其五,维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信息公共获取的平衡。
理念·权利·制度——论“图书馆精神”的“三剑客” 王梅,《图书馆建设》, 2008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的内容又采用横向分论式,包括“图书馆精神”的理念意识、“图书馆精神”的权利归位、“图书馆精神”的制度保障三个部分。作者认为,“图书馆精神”的理念意识、“图书馆精神”的权利归位和“图书馆精神”的制度保障是一个系统,它们三位一体,构成“图书馆精神”的基本思路与走向。“图书馆精神”理念需要不断更新,现实的难度难以阻挡精神追求的快乐;“图书馆精神”的权利归位是针对社会和读者的权利归位;“图书馆精神”的落实需要图书馆制度的保障。
新时期年轻馆员应发扬图书馆精神 张云鹏、赵建秀、许静,《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8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的内容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精神的含义、图书馆精神的基本内容、年轻馆员应学习并发扬图书馆精神三个部分。作者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是图书馆员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和形象塑造的内在动力与激励因素。新时期年轻馆员,应凭借开放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较好的业务素质、较高道德水平与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发扬图书馆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开放共享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推动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新时期图书馆学组编教材的质量控制 王友富,《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新时期图书馆学教材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高教版图书馆学系列教材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新时期图书馆学组编教材质量的控制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新时期图书馆学教材存在内容和现实脱节、教材和专著不分、适应层次不清、水平低层次重复、编写不精等问题。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发挥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教材主编与各位编委的主动性,特别要做好编写、统稿、审稿、编辑加工、校样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够合力打造出一套优质的图书馆学组编教材。
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作用 周吉、李丹,《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的内容又采用横向分论式,包括图书馆界的讨论、政府行政机构的认识与行动、公众需要图书馆帮助获取政府信息、图书馆帮助提供政府信息有助于克服数字鸿沟四个部分。作者认为,在澳大利亚向公民提供政府信息的过程中,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子政务时代,这一角色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其原因在于,在这个国家,一方面网络还未广泛普及,图书馆是公民事实上的政府信息访问点;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公民信息素质之间尚存在明显差距,公民在获取政府电子信息时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特别帮助。澳大利亚一些政府机构积极和公共图书馆建立联系和互动,被其他国家看作这一方面的典范。
图书馆用户教育 游丽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历史、意义和任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基本知识;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环境;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教学评估;公共图书馆用户教育;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以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一系列教育学问题。
什么是图书馆?怎么研究图书馆学?——我的学习体会 周文俊,《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图书馆是文献和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机制;第二,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和创新的平台;第三,图书馆是文献交流的枢纽,是信息交流的枢纽;第四,图书馆学的性质可定位于图书馆科学技术。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应特别重视统计、情报调研、国外引进与亲身实践诸环节。
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知识自由研究 王宏义、蒋永福,《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是“总-分”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提出:知识自由该不该成为我国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如果应该,是否需要进行“中国化改造”的问题。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从知识自由的概念、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范畴之一和知识自由理念在我国图书馆职业中的适用性问题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知识自由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持有的自由和知识接收的自由以及知识传播的自由。在图书馆领域中,知识自由主要表现为个人获取信息或知识的自由。知识自由是国外图书馆界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它也应当成为我国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知识自由理念同我国图书馆界普遍尊奉的社会教化观念、我国现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但并非不可调和。
图书馆员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行为实证研究 金武刚、陈晓亮、钱国富、刘青华、俞传正,《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式。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大旗底下”QQ群概况、以聊天信息为基础的定量分析、对网络社区的组织认同分析以及进一步的讨论四部分内容。作者以聊天记录和在线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展示出图书馆员们的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行为模式和规律,并由此探讨图书馆员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发展情况。总结全文,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Web 2.0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迅捷,让更多的图书馆员融入各种社区,在跨地区、跨部门的不断的信息交流中,汲取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养分,培育起对图书馆现代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 黄俊贵,《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5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其中“分”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必须树立明确的图书馆价值观;其二,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公共知识服务效益;其三,深化改革,提升理念,以优质服务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作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必须首先树立明确的图书馆价值观,并且必须认识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共知识服务效益的实现。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社会对图书馆认同的基础,图书馆的效益与价值必须首先体现在服务绩效上。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以下方面:紧跟时代发展,面向社会需求;普遍服务公众,确立服务标准;拓展文化协作,构建效率服务系统;优化资源结构,实行知识服务;完善服务管理,凝聚图书馆意识;促进阅读和谐,做好阅读辅导;走进社区乡镇,惠及基层大众;吸引社会参与,接受社会监督;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资源,凸显服务效益。
中国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 李超平,《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指出,作者旨在梳理中国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试图对刚刚问世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作出一个相对完整且富于历史感的注释。“分”的部分的结构属于纵深推论式,内容包括中国公共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次确立,中国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观的再次确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三次确立核心价值观,自主选择——基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图书馆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同五个层次。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图书馆职业从来没有缺少过核心价值观,然而那些核心价值观的确定过程,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以及图书馆职业对行政指令的被动接受过程。而开始于2007年的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则具有了鲜明的自主性。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图书馆服务宣言》表述的也不再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政治任务,而是图书馆从业者整体的理想宣示,同时也是所有图书馆人在工作中共同努力的方向。承载我国图书馆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图书馆服务宣言》的问世,恰逢最好的历史时期。
冲突与协调——对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的现实思考 汪琼,《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第6期。本文结构属纵深推论式。全文包括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之间的冲突、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冲突的典型表现和对知识产权与图书馆权利协调的思考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知识产权和图书馆权利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二者具有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但是,知识产权侧重于保护私权,图书馆权利则更侧重于谋求知识公益,使得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图书馆权利的公共性存在天然的冲突。探究知识产权和图书馆权利冲突的根源与典型表现,寻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点,实现二者中的最优化配置,是鼓励知识传播,推动知识创新的需要。
图书馆学教育与现代图书馆理念 范并思、胡小菁,《图书情报知识》, 2008年第6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IFLA文件中的现代图书馆理念、美国LIS课程中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和思考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没有触及现代图书馆理念,因而导致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缺乏现代图书馆理念指导。现代图书馆理念包括图书馆对全社会开放、读者具有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图书馆对所有人平等服务、服务应该对弱势群体有所侧重、维护知识自由、维护读者隐私权等。国外LIS课程中已经体现了这种理念。近年我国部分图书馆学教材中开始体现这种理念。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模式和实践 刘细文、熊瑞,《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6期。本文的结构采用“总-分-总”式。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与模式、图书馆组织“跨界服务”的成功范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跨界服务”的构想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需要跨越文献与文献信息边界,大力开展跨界服务。总的来说,图书馆组织跨界服务的思路模式包括以信息链为基础的横向跨越、以知识链为基础的纵深跨越、以用户工作流为基础的造就性跨越以及以服务主体为基础的跨界合作等。集成化跨界服务是扩展图书馆服务外延、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内涵的一种新型的服务理念与模式,已成为国家科学图书馆新的发展理念,其内容必将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应用等因素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扩充。
信息共享空间: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重要途径 倪代川,《情报资料工作》, 2008年第6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三部分内容: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与信息共享空间;科学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弘扬图书馆精神。作者从近年来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的研究和构建背景出发,在对图书馆精神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平等自由、传承文明”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实体层彰显图书馆精神、虚拟层传播图书馆精神、支持层秉承图书馆精神、用户层验证图书馆精神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信息共享空间是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重要途径。
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艰难重建——写在《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之际范并思,《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年第6期。本文的结构采用“总-分”式。其中“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国际图书馆界的主要立场和中国现代图书馆理念的百年历程两部分内容。作者认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向社会公众表明了中国图书馆人对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基本认同,宣示了图书馆向全社会普遍开放、维护读者权利、平等服务、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消弭数字鸿沟或信息鸿沟的理念。这些理念来源于IFLA的各种文件中,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已系统接受了这些理念。
新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和特点综述(2000~2007年)刘新良,《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年第7期。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其中“分”为横向分论结构,包括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对象和范围、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科属性的研究、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认识、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四部分内容。作者认为,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网络环境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基础和研究内容,因而在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作者试图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体系结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学界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以探寻当前条件下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从图书馆哲学到图书馆文化哲学——文化视阈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岳爱华,《现代情报》, 2008年第7期。本文包括图书馆文化哲学的提出及其学术界定、图书馆文化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图书馆文化哲学理论建构的意义和结论四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文化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个研究方向,它以文化为视角,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审视和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图书馆,因此它开辟了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图书馆哲学学科由于定位过于狭隘而制约其发展的局限性。本文阐述了图书馆文化哲学内涵与特征,指出了图书馆文化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并分析论述了图书馆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论图书馆作为独立实体的权利 王小兰,《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第7期。本文结构为“总-分-总”式。作者认为,图书馆作为独立实体,其权利应该具有独立性,将图书馆看作独立实体并研究其权利,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作者在研究有关“图书馆权利”论述的基础上把图书馆作为独立实体进行研究,并重点论述了公共图书馆的平等发展权、经费保障权、独立自由权、无偿服务权及文献资源提供权五项权利。
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 吴慰慈、董焱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7月。丛书名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内容、性质、方法与趋势;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图书馆的类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微观工作体系;图书馆管理原理与实务;图书馆现代化与电子版权问题等。书后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和全民教育中的中小学图书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宣言)两个附录。该书反映了作者对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同时也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的最新成果。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困境及其出路 李林华,《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第8期。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其中“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从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来寻求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出路、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历程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等三部分内容。作者谈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方法研究的困境,阐述了图书馆学的上位科学应当是社会科学,介绍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历程和当前社会科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分析了实证方法是走出目前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困境的主要方法;并且论述了包括尊崇科学理性、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理论的精确性、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为基本内涵的图书馆学实证方法,指出实证研究方法能够克服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经验性和思辨性,从而走上“实在科学”之路。
图书馆哲学探究 刘安福,《图书馆建设》, 2008年第8期。本文的结构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哲学的概念与内涵、图书馆哲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等三部分内容。作者从图书馆哲学概念与研究意义出发,利用学界已有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成果,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提法、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问题、关于图书馆哲学建构的方法问题、关于图书馆哲学是否应该把教育哲学归入讨论范围之内的问题、关于图书馆学术研究应不应该以哲学理念作为始点的问题、关于人文关怀与图书馆哲学统一性的问题、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深入应用和发展——图书馆2.0等几个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并且倡导发扬哲学的批判精神。
西方话语的困惑和中国先贤的智慧:图书馆哲学新论 傅荣贤,《图书情报工作》, 2008年第9期。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其中“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作为西方话语的图书馆哲学的困惑、中国先贤的智慧和本土制造的图书馆哲学两部分内容。作者认为,介绍源于西方的图书馆科学,由于其以客观性见长因而是可复制的;同样肇始于西方的图书馆哲学,由于它是主观的——致力于追问如何在技术面前寻求精神平衡,因而是不可拷贝的。针对我国有关图书馆哲学的研究不能从根本上区分可与不可之间的异同去取,以至于难免造成方向性迷失的现状,论述中国古代在文献收集、整理与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向个体存在敞开的,表现出同科技相对的哲学性;并且相对于图书馆科学而言,我们更有可能建构出本土制造的图书馆哲学。
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丛 王世伟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本书共31篇文章。主要有:关于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与布局的若干思考;坚持四大创新,推进国际大都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述略——以上海图书馆为例;把公共图书馆建成城市教室和市民客厅——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上海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特色;策划理念在图书馆项目管理与开发中的运用——《上图导航》创刊5周年案例分析;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种文献资源建设的特色、品牌和竞争力——以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数字图书馆项目为中心的探讨;迎接电子资源的挑战:上海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案例研究等。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一体系科学合理的结构与布局,是本书思考研究的重点。
图书馆精神之我见 李雪仙,《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年第10期。本文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为横向分论式。总括全文,作者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职工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对图书馆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群体意识与心理特征,是图书馆全体成员自觉养成的特殊的意志与信念,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精神面貌的浓缩。它作为一种群体共识的准则,也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职业之魂。作者从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亲密合作的团队精神、任劳任怨的公仆精神等六个方面对图书馆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论述。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 ~2008):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 吴慰慈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本书共分三篇,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学术发展的过程,叙述了30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学术发展的重大事件与标志性成果,总结了30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的学术发展成就。具体来说,图书馆学为第一篇,作者分别从图书馆学理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等方面展开论述。情报学为第二篇,作者分别从情报学理论及其教育、情报研究和竞争情报、信息计量学、信息政策法规和伦理、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检索等方面展开论述。文献学为第三篇,作者分别从文献整理研究、文献学专题与专书研究、文献史与文献学家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实践对“图书馆精神”贫困论的质疑 吴凯,《图书馆建设》, 2008年第11期。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其中“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精神”贫困的现象与本质、“图书馆精神”贫困的个性与普遍性、“中国图书馆精神”需体现民族特色三部分内容。作者指出,近来常有“图书馆精神”缺失、贫困的提法。但是在作者看来,“贫困论”者列举的种种现象所表明的并非“图书馆精神”的本质特征,而是属于“图书馆的精神”的范畴,所以应当区分“图书馆精神贫困”的现象与本质、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等问题,使“中国图书馆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保持一致,并且逐步与“国际图书馆精神”接轨。
试论图书馆的本质与定义方法——兼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某些定义的不足 王淑华,《图书馆杂志》, 2008年第11期。本文结构为“总-分”式。其中“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图书馆具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定、把握图书馆的本质必须进行合理抽象、把握图书馆的本质必须恰当定义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的本质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对图书资料需求的属性,它表现在对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经验的各种载体所进行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流通之中。对图书馆本质的把握,一方面需要在图书馆的各种具体现象中做出合理抽象,另一方面也需要按照定义规则来合理确定它的定义项和被定义项之间的相应性。以此来分析学界某些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抽象不足与违背定义规则的不足。
对图书馆学研究中两个基本范式的反思 傅荣贤,《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结构采用“总-分-总”式。其中“分”的部分为两个平行(或者说并列)的纵深推论式,包括实在论范式的特点、对实在论范式的反思、价值论范式的特点、对价值论范式的反思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有实在论和价值论两大范式。回答“图书馆的本质是什么”是实在论范式的最高目标,它集中关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追问“图书馆应该怎样”是价值论范式的核心旨趣,它立足于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反思两者不足的前提下,才能建立合理的研究范式,确立图书馆学究竟应当“研究什么”以及“怎样研究”。
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知识说”的反思——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的取向 傅荣贤,《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1期。本文结构为“总-分-总”式。其中“分”的部分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文献信息:从知识的载体到智慧的载体”和“图书馆学: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两个部分内容。作者认为,文献信息作为人类心智的产物,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智慧的载体。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知识说”所建构的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和操作技术,不仅使理智知识日益取代了人类心性中的德行智慧,同时强化了图书馆学的工具理性,并遮蔽了其价值理性,从而放弃了图书馆学的终极关怀与更高担当。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当以“智慧”为关键词,图书馆学应当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
论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的整体性(之一)——纪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发表203周年 余昌俊,《图书馆》,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结构。“总”的部分——引言,指出了图书馆精神研究的背景、意义、重要性及作者的动因与思路。“分”的部分——正文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精神的定义及整体性特性,远离了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是滋养对立性的图书馆两个部分。作者以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概念“爱”与“精神”为逻辑起点,论证了图书馆精神的整体性。认为图书馆精神的整体特性是其第一大特性。图书馆精神由于它具备整体性的特性,因此才拥有了能够动员、配置与统一使用包括图书馆员在内的所有现实存在物的软实力。此外,作者还认为远离了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是滋养对立性的图书馆。
迈向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在规范中寻求发展——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学学科教指委2008年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观察 沙勇忠,《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序言部分,作者指出本文写作的背景和动因,并说明写作的目的:围绕2008年教育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的主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定位、关于图书馆职业理念培养、关于图书馆人才培养结构与模式、关于图书馆学课程体系建设四个部分内容。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进一步肯定了本次会议所讨论确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意义:它将会或可能会在方向和全局的意义上促进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认知:从功利到权利 王洁,《新世纪图书馆》,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引言简述了图书馆精神从功利到权利的发展过程,并指出研究这一问题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的部分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功利与图书馆权利国内研究成果、图书馆功利和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功利与权利的关系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在处理图书馆功利和权利的关系上要把握以下六个方面:①正确认识功利;②与功利的明显性和直接性相反,图书馆利益和功效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两个特征;③功利和权利是可以并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二者并重;④处理好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⑤处理好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⑥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图书馆公共机制之间的关系。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进一步强调指出,图书馆无论是功利还是权利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图书馆自由精神的实质,从而克服图书馆狭隘功利主义的迷惑。
图书馆权利的辩证解读 沈光亮,《图书馆》,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主要指出“图书馆权利”问题被全面提出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的背景。其中“分”又采用纵深推论式,分为国内外有关图书馆权利的主要观点,图书馆权利、自由和义务,图书馆权利的辩证解读三个部分。在图书馆权利的辩证解读中,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说明:①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时所应拥有的自由空间和职务权利;②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自身发展与正当职业活动的权利诉求;③图书馆权利诉求的正当性是图书馆义务的实现;④图书馆义务的实现有效保障了公众的知识信息权利;⑤公众知识信息权利的保障以公众对图书馆发展的义务的实现为前提。文章结尾,作者指出只有在读者的权利得到合理维护的前提下,图书馆自身的权利才得以实现,图书馆精神的自由才得以体现。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热点述评——基于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主题的分析 梁桂英,《新世纪图书馆》,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部分,作者首先指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之后又说明了本文的切入点——年会主题,所论述的内容——2004年以来国内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分”的部分采用横向分论式,包括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权利、图书馆立法五个方面内容。结语部分作者预测了未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走向。
是“知识传播”还是“知识资源”? ——就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与马恒通先生商榷 赵益民,《图书馆》,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前言中作者首先指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写作本文的动因和目的:以馆藏知识的传播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就此与马恒通先生进行商榷,同时也尝试将“知识传播论”和“知识资源论”进行比较,并力求在二者之中确认哪种学说更符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分”采用纵深推论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质疑“知识传播论”、提出“知识资源论”和两种学说的比较。其中质疑“知识传播论”,作者又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①基本概念的含混;②机构的局限;③“单向传递”的偏颇;④实践目标的缺失;⑤学科发展的阻碍。文章结语部分,作者指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认识多元化的原因。并对两种学说作出评价:“知识资源论”力图描绘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整体图景,它具有合理性;“知识传播论”具有科学成分——知识传播是知识资源建设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论创建“大公”图书馆的精神源动力 吴稌年,《新世纪图书馆》, 2009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作者指出创建“大公”图书馆的精神原动力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既有与近代中国图书馆精神总体上的一致之处,同时又有私人图书馆特有的精神特质,也正是这一特质,丰富了中国的图书馆精神。“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作者从遵照家训创建家族不朽之事,以大众为落实对象造福桑梓,倡导社会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平台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结语部分,作者进一步总结了创建大公图书馆的原动力:①爱国忧民、从我做起、造福桑梓;②社会公器、公众享用;③终身学习、构建平台。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办馆精神,是现代中国图书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宗义,《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1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前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人们对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与图书馆活动实践之间联系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基础研究与专业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横向分论式,分别对图书馆学学科基础研究和图书馆专业活动的基础研究进行了论述。作者首先通过观察和分析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工作的内容和研究的现状,认为对基础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图书馆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对专业或专业活动进行前瞻性研究。而目前图书馆界缺乏对专业活动的基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当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需要被重新认定,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中心。另外,明确认清当代图书馆活动的基本范畴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努力加强专业方法的归纳与提升,并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理念,是图书馆学科与事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的文化本质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 李满花,《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作者介绍了图书馆的三种文化本质,并指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文化本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工具论视野下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只是特定文化的被动产物及其表现,图书馆文化本质的全面认识,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大部分观点认为图书馆只是像工具一样是特定文化的被动产物,这造成了图书馆的被决定地位,使图书馆与文化分离并走向趋同化。作者通过对图书馆本质的全面认识,总结出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自我的文化选择尺度,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的概念,图书馆对于它所归属的文化还具有反向建构能力。因此,要重视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文献互动,重视图书馆活动中民族主体性的研究,并致力于图书馆成果为其他学科所共享的研究。只有全面深刻地揭示图书馆的本质,才能让图书馆有更高的社会文化担当。
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 谢丽娟、郑春厚,《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引言简述了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而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为提高我国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质量及其核心价值提供借鉴。“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现状和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给我们的启示两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当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表现在信息流动性,而不是传统的馆藏。作者通过研究美国10所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对象的设置、合作项目的开展、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以及特殊群体服务的活动,总结出值得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鉴的经验。我国高校图书馆需要重视发展公众服务项目,提升社会关注;积极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化与国际化;创建学习支持系统,以服务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服务的情感色彩,开展特殊服务。我国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以实现长远发展。
逼近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斯芬克司”之谜——兼与王子舟先生商榷张天霞,《图书馆杂志》, 2009年第2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前言部分,作者确定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意义。“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概况,挑战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之谜,辩证探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之谜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也是图书馆学最根本、最复杂的元问题。而中外学者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争论但尚未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全方位罗列国内各种“对象说”,结合各家观点的辩证评析,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辩证地运用哲学、科学学、语言学和逻辑学,能够较好地揭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斯芬克司”之谜。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夏迪,《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需要积极发挥图书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从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和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作用的构想两个方面论述。作者认为,图书馆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学生心理教育的源泉,图书馆开放和宁静的环境是学生寻求心灵恬静与舒适的最佳场所,图书馆能保护个人隐私从而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也能保障学生心情愉悦。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为此,要加强馆员自身修养,提供和谐的心理环境;提高馆员心理素质,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丰富馆藏结构,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教育的需求。图书馆还应向学生推荐好书,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读书节活动,并形成网络宣传与教育合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从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情况看我国图书馆学研究 经渊、郎杰斌、胡海燕,《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指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还应与图书馆事业相适应,与国际接轨。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包括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情况、问题分析和对策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我国图书馆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能够反映图书馆学研究状况。作者通过分析三大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我国图书馆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提出国内图书馆学研究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图书馆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图书馆学专业起步较晚,馆员普遍学术水平不高等。作者建议图书馆要争取主管单位的支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重视提高馆员素质,提高期刊档次,使图书馆学显学化和图书情报一体化。最后,作者强调现在我国图书馆学科研工作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我们应抓住时机,提高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竞争力。
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探讨 朱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阐述了学科建设对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地方高校更应积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横向分论式,内容包括:构建“三级互补”的文献资源体系,为重点学科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加强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学科提供多渠道文献信息特色服务;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为重点学科文献信息服务提供安全的技术保障。作者详细分析了重点学科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图书馆的关系,认为图书馆要以强化化纸质文献馆藏特色为基础,以使用电子文献馆藏为保证,还要以共享文献为补充,来改善学科馆员服务和网络导航服务等。最后,作者建议图书馆应转变观念,树立建设和服务并举的理念,不断提升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
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 武继山,《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总述了社会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呼声和理由,提出这些论断是有限制条件的。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了横向分论式,论述了关于“公共资源”共享的问题,关于“封闭”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及关于“全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与高校图书馆的开放三个部分。作者认为,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向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建立,高校的扩张已使图书馆人满为患;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秩序有理由不对外开放,而图书馆系统的资源共享活动也提高了其利用率;高校图书馆的丰富程度也有限,对于填补公众文献信息资源的短缺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作者得出结论,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应该是“有条件的”“尽可能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理解这种“开放”,避免使用不合理的理论和理由对这种开放进行强制。
图书馆精神的导入与塑造 王蔚,《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年第3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图书馆精神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介绍了图书馆精神的内容、图书馆精神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图书馆精神三个方面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的精神包含了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奉献、开拓创新与竞争,这些精神源于实践和馆员的群体意识,反映了图书馆的理想目标,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精神的主导。图书馆精神是反映客观实体的,是被群众拥有的,是与时俱进的,也是积极创新、追求卓越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图书馆精神,我们不仅要以精准、深刻、个性和简明生动为原则来表达图书馆精神,还应采用表达目标、荟萃经验、继承传统和升华人格的方式表达图书馆精神,更需要按照确认、倡导、深化的步骤,这样才能对当代图书馆建设给予帮助。
基于历史分析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展望 郑建明、范兴坤,《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3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形式,在“总”的部分,作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强调了对图书馆事业的总结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新中国成立60年图书馆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图书馆事业社会定位的特殊性和制度建设的缺失,打破单位化体制束缚是促进图书馆事业社会化协作的关键,借鉴西方现代图书馆制度、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事业价值观,尝试建立多元化的图书馆事业建设和管理机制、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之路五个方面内容。在文中,作者首先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社会定位和制度建设上的缺失,认为造成图书馆事业发展内部动力缺失的重要因素是单位化的社会体制结构。我国必须结合具体国情,合理借鉴西方现代图书馆制度,形成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价值观,并引进多元化竞争体制,通过政策手段来推动图书馆设立、管理、运行、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卢燕,《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第4期。本文的结构为“分-总”形式,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和谐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服务,强化图书馆管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而图书馆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坚强后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课堂,也是人们公平获取知识的地方,是人们共享和谐文化的场所,因此图书馆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得力助手。要重视图书馆的管理,加强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平等服务的原则,从读者利益出发,改革规章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在最后,作者总结了图书馆对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及图书馆在和谐文化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杨晓农,《图书馆》,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了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将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构建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论述了图书馆学科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梦想、合流、超越。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以图书馆工作内容为基础的,其理论直接反映了工作经验。此时预设的梦想便是使图书馆走向有理论指导的整体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以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为基础,其安排不仅反映时代发展需求,同时其结构体系也开始参考学术著作中的逻辑划分方法,二者出现合流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以信息资源和知识为基础,超越现有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是从直观到整体,再到本质的正确认识过程,三者形成理论逻辑的互补关系,有助于图书馆学研究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
试论图书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邓璋琼,《内江科技》,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揭示了图书馆的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世界金融危机情形下,社会经济发展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论述了古代社会经济与图书馆的关系、现代社会经济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与图书馆的关系三方面内容。作者认为,古代图书馆主要以藏书、文献收集和整理为主,间接地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书籍等产品的流通。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又对教育、科技的进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作者建议推行“国民文化消费计划”,贯彻科学发展观,制定并实施“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快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群”,以推动图书馆的良性改革。
俞爽迷的图书馆学研究及其瑕疵 吴稌年,《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4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综述了俞爽迷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踪迹,提出他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做出的重大贡献。“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俞爽迷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创办《厦大图书馆馆报》、在厦大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业绩三方面内容。作者认为,俞爽迷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1936年前后,在图书馆理论的构建方面提出了“要素说”,归纳了现代图书馆的性质,并指出图书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俞爽迷先生不仅创办了《厦大图书馆馆报》,还在厦大图书馆担任主要管理职务,其先进的管理思想推动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发生第二次飞跃。在文章最后,作者对俞爽迷先生的学术引用提出了疑问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实然的超越和应然的解说:图书馆学如何提高学科地位 傅荣贤,《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者心中的两大“永远的痛”,指出出本文探讨的主题。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研究了图书馆学为什么没有取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研究应该体现实然与应然的双重自觉、图书馆学应然知识的可能内涵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研究之所以只能在实然的层面上讨论图书馆之所“是”,是因为人们对图书馆实践的认识狭隘和过度迷恋图书馆学研究中科学理性方法。图书馆学需要实然知识和应然知识的双重呵护,一方面要构建能直接回应文献收集、整理和保存、利用等具体操作的实然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文献背后的文化,探究人类文化的一般问题,形成关于文化的超越性认识和无限性见解。作者通过介绍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只有从感性经验的实然事实层面深入本体反思的应然价值层面,才能构建出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学术领域,不仅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共享的自主性成果,还能真正提升图书馆学自身的学科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王瑞英,《图书与情报》, 2009年第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开头的部分,作者阐述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提出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担任重要角色。“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而公共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一种人文关怀,其公益性、公平性、正义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创新服务形式、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要弥合数字鸿沟,维护信息公平,还要教育社会、保护文化多样性,并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及传播先进文化。最后,作者建议改革图书馆体制和财政制度,使图书馆更好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美日图书馆法律体系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荣红涛,《图书馆》, 2009年第6期。本文结构为纵深推论式,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研究美日图书馆法律体系的原因、美日图书馆法律体系比较、美日图书馆法律体系的启示。作者认为,之所以借鉴美日图书馆的法律体系,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图书馆法律体系具有协调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其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地方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关系与我国相似,图书馆行业立法与教育立法也息息相关。美日两国在图书馆立法上的完备性、图书馆行业自律规范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图书馆立法与教育的同步性上有相似之处。而两国图书馆立法在发展道路、体系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借鉴美日两国图书馆法律体系的发展经验,我国需借助法律权威和力量推动现代图书馆观念传播,使地方性立法与国家立法相结合,尽快制定并公布中国的《图书馆权利宣言》,并努力使图书馆立法和教育立法同步,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九十年回望与反思 王子舟,《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总”的部分作者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写作动机。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论述了图书馆学的形成及早期专业的特点、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及第一个繁荣期、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二个繁荣期及其跌落、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三个繁荣期及其走低与再兴、未来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理性前瞻五个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实践中逐步产生的,早期图书馆以经验型、操作性知识为主,但缺乏知识深度与理论含量。中国图书馆教育已有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它所经历的有起有伏的三个大阶段已成为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撑。21世纪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进入理性振兴的发展阶段,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领域,重新定位其办学层次,继承“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专业教育。
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综述 王东艳、周威,《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6期。本文的结构为横向分论式,全文内容主要包括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主题、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几点思考。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基于对1989~2008年间有关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论文做出的统计分析和回溯研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总结了图书馆价值、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职业价值等概念。作者认为,我国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与国外机构在概念和内容上具有差异。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塑造基于民族文化和图书馆职业伦理,并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图书馆实际状况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才有利于我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Web 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 王敬福,《情报资料工作》,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文章开头,作者介绍了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并提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Web 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概念,Web 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构,Web 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以及Web 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实现应该注意的问题。作者认为,图书馆价值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作者重构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以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的,以Web 2.0技术为支撑的主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作者提出利用 Wi Ki、Blog、IM来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并要求注意利用Web 2.0技术宣传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理念,将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依托Web 2.0技术来建设图书馆文化机制。最后作者强调,图书馆只有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支撑,才能用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核心价值的实现。
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知识说”的视角 马恒通,《图书馆论坛》, 2009年第6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作者简述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指出该文以“知识说”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状况进行研究。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横向分论式,分别介绍了个案视域中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知识说”及争鸣,集中批评视域中的上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知识说”两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在个案视域中,图书馆学对象的研究包括“知识说”“知识交流说”“知识组织说”“可获得性论”“知识集合论”“知识管理说”“知识存取论”“信息组织与传播说”“客观知识说”“公共知识管理说”“知识资源论”“知识功能说”“共享知识说”“知识信息传递服务说”等。在集中批评视域中,学者又对上述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作者相信,对图书馆对象的不断深入研究,最终将揭开“对象说”之谜,百家争鸣的研究也必将推动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生态视阈下图书馆的服务与建设 张维,《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7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提出图书馆是文明社会的文化生态园林,加强图书馆服务与建设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分”的部分,属横向分论式,包括文化“生态位”和生态意义、服务对象的“共生”理念、文化建设的“结构平衡”原则以及文化多元和服务的“多样性”内涵四个方面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的工作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应该遵循“相依共生”原则,要关注到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此外,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要考虑到结构平衡、功能平衡、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数量的平衡,不仅要构建外部完整的网络体系来保持与国民经济其他文化建设同步,还要在内部重视文化多元性和服务多样性,并引入市场机制,以保持其性质、社会功能和追求目标的公益性。
大学图书馆服务课程的实践研究 向群、郑春汛,《图书馆建设》, 2009年第9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阐述了新时期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图书馆应该直接介入教学过程帮助学校增强竞争力。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阐述了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践、“他山之石”、启示与设想三方面内容。作者认为,钱伟长科学教育思想让大学图书馆员走出图书馆,走入课堂,与授课教师和学生沟通并推广介绍学科资源,显现出图书馆在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巨大潜力,使图书馆员从幕后走向台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间接参与转为直接参与、从局部参与走向整体参与。作者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构建具有特色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树立读者即用户的人本思想,加强多方协作与融合,并引进人力资源,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隋彦明,《现代情报》, 2009年第9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在“总”的部分,作者指出研究方法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研究方法应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在“分”的部分,作者综合采用横向分论式与纵深推论式,分别介绍了研究图书馆的数学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和试验方法,并提出方法取舍的标准和相关建议等方面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研究方法对于新问题的解决已显得无能为力,作者认为,积极引入、移植其他学科理论,寻求更新、更强有力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建立图书馆学方法体系。我们还需以图书馆实践为标准,对引入的新方法加以取舍、去粗取精,使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作者提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应重视知识更新,开设方法论课程,并加强图书馆学方法的研究,方能推动图书馆的改革。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开放论坛演讲集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东莞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11月。本书一共包含18篇演讲稿,内容包括《阅读的时代性与个性》(彭斐章)、《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十个热点问题》(吴慰慈)、《文献信息加工体系及方法创新》(倪晓建)、《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陈传夫)、《后现代主义与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陈书梅)等。本书收录的是一批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在北京大学对图书馆学相关问题进行的精彩演讲,内容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到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服务、图书馆法的创立,以及图书馆的未来。本书旨在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的相关发展及努力,对图书馆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研究述评 刘亮,《图书馆建设》, 2009年第11期。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在文章开头,作者介绍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研究表现,指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分”的部分为横向分论式,包括:对20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总结与反思;对已有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不断修正与完善,构建新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面对图书馆学生存与发展的新环境,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全新探索等。作者认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重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是当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作者通过对我国图书馆近十年的学科体系进行总结与反思,对图书馆学科体系进行修正与完善。
图书馆学的性质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重估 周礼智,《图书馆建设》, 2009年第12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图书馆性质的探讨,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学科学理论与图书馆学实践理论之间的逻辑鸿沟、建构图书馆学科学理论的可能性,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重估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学科学理论以已经存在的图书馆事实为研究对象,而图书馆学实践理论则研究已经存在的图书馆事实的改革实践,两者具有很大差别。由于图书馆员与读者都是具有一定能动性的人,所以图书馆学应当进行实践理论研究,并对图书馆实践起指导作用。作者指出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以图书馆问题为出发点,以事实知识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生产出不同价值的知识,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可以选择的解释路径,帮助图书馆实践者启迪智慧,即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便是解释图书馆实践而非指导实践。
近十年来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研究综述 宋剑祥,《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5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文章开头,作者简述了图书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表现,指出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图书馆研究其核心价值。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横向分论式,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国外方面,作者重点介绍了美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形成过程,指出核心价值包括公平取用、民主、差异性、教育与终身学习等内涵,这为美国图书馆界宣扬执业理念,形成思想共识起过重要作用,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也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应运而生,我国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包括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递和生产多元信息等方面。在结语部分,作者表示我国应借鉴国外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成果,努力提高国内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政府制度供给责任 梁欣,《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7期。本文为“总-分”结构。在“总”的部分,作者指出政府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核心责任主体,需以必要的制度供给来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讨论了制度供给与图书馆制度供给的含义、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制度需要与供给、政府制度供给现状分析,以及完善政府制度供给的责任探讨四部分内容。作者认为,政府在知识领域的主要责任是提供给公共图书馆产品与服务,而制度供给是核心。政府为图书馆提供制度供给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图书馆公益性事业的健康发展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制度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已制约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重新界定其在制度供给中的角色和作用,完善对图书馆的制度供给,推进公共图书馆制度供给均衡。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问题——从一元辩护到多元理解 段小虎,《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7期。本文结构为“总-分-总”式,在前言部分,作者综述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提出需要重新审视认知活动并进行规范。在“分”的部分,作者采用纵深推论式,分别探讨了认知对象的“不确定性”、认知偏见的必然性和认知结果的多元性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绝对确定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研究视角的影响,人们对图书馆学对象认知带有偏见,造成了认知结果的多元化。因此,多元化的认知结果不仅为认知对象提供了的多个视角,而且有利于通过凝聚众人智慧,不断地消除偏见和错误,也有助于反映图书馆学是一个民主而开放的理论体系。
知识自由之哲学理念在图书馆的实践——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刘懿,《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7期。本文采用“分-总”式结构。其中“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托马斯·杰斐逊知识自由的哲学思想、托马斯·杰斐逊践行知识自由、托马斯·杰斐逊知识自由之哲学思想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深远影响三部分内容。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知识自由哲学理念在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图书馆的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图书馆具有传播知识和实施教育的卓越功能。托马斯·杰斐逊思想对美国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有助于图书馆领导体制的创新,有助于形成“广泛论”的购书理念,有助于“知识民主”理念的传播。在结语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托马斯·杰斐逊的“知识自由”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扩大了图书馆的功能,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长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图书馆IC中的诠释与实现 赵铁琴,《图书情报工作》, 2009年第19期。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在文章开头,作者指出图书馆核心价值对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来提高图书馆信息共享效率。“分”的部分为纵深推论式,包括图书馆的核心价值、IC的概念,以及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图书馆IC中的诠释与实现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包括服务大众、保存资源、平等和自由利用图书馆,教育和传播知识以及尊重读者,这些都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而IC是一个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交流学习。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容在IC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实现,IC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优势,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探索了新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