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下好改革一盘棋

改革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将我们的理想化为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实行动。正如《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解说词中所说:

 

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人民群众的冷暖与期盼,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沉淀在习近平的心中,成为他带领新一届党中央担负起最大责任的认识起点。

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习近平同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砥砺前行,才能淬炼成钢。

 

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近年来,社会公正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的人吃一顿饭可以花几万块钱,有的人却仍然家徒四壁;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蚁族”们到处都会碰到上升的天花板;一个副司长贪污的巨款居然烧坏了好几台点钞机……继续改革困难重重,树上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了,好吃的肉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了。党的十八大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风险和困难,我们党没有退缩,没有躲避,没有绕道,没有当和事佬,而是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坚定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带领人民涉险滩、啃硬骨头,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和矛盾问题,敢于扫清积存已久的“顽疾”,敢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

美丽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初心和使命

新华社报道:

 

2012年11月29日上午,有这样一个特殊时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强大的信念基础和精神动力。可以说,为人民谋利益着眼于现实,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则指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发展平等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期待,反映的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诉求。我们党坚守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和诉求,让人民更多地享有改革的成果。“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方。”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取得巨大成就最核心的秘诀是,时刻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以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进而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人民的需要层次有了质的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的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表明我们党非常关注人民需要的变化,积极满足人民需要,为人民谋利益。

习近平深情地说,上世纪60年代末,他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到那儿去当了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那时候他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洞里,睡的是土炕。乡亲们的生活十分的困苦,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他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新年之际,他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七年的农村生活,七年的甘苦与共,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让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执政理念和人生追求中。

基于人民需要的变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还在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就带领政治局常委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以提醒中国共产党人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砥砺奋进的五年”展览则清晰地勾画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就。我们的目标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建党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确定新的改革发展理念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有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决定了实践方案,而方案、计划又可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改革发展理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就体现了这个理念。这个改革理念让中国加快了发展速度,但也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于是,我们调整改革理念为兼顾效率和公平,更注重公平。新时代,我们党确立的新的改革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理念决定了改革的新方向。我们要在改革中全面贯彻新的改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首先要贯彻创新理念。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崛起的根本要素,英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的崛起都建立在其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高扬进取精神的创新创业史。有关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据统计,美国研究开发经费总量占全球的30%(2011年);世界前1%的引用论文中,美国占46.4%(2012年),三方专利占全球的27.85%(2010年);知识产权贸易费用占全球的50%(2011年),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2%(2012年)。

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环球时报》2018年1月24日报道,最新一期的彭博创新指数发布,韩国连续5年位居榜首。中国从事科技与工程方面工作的人员在总劳动力之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已经排在第19位。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韩国、瑞典、新加坡、德国、瑞士、日本、芬兰、丹麦、法国和以色列。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报告称,中国已变成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支出国,2015年全球研发经费总额近2万亿美元,中国占21%。哈佛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中心的副教授斯科特·克米尼尔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比中美两国的创新环境,“至少有一件事是美国要向中国学习的——对创新和科学的尊重态度”。他提到了著名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中国,人们对待这样一位非凡的数学家,就好像美国人对待一个体育巨星一样”。以上这些告诉我们,要通过制度改革为创新理念的贯彻提供保障:以制度的方式保障科研经费的数量和有效使用;以制度为人才的涌现、成长和使用创造有利的环境;以制度改革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以评价体系改革形成客观的人才评价制度和机制。只有进行制度改革才能让我们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下好改革一盘棋

改革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梦想。

改革曾经在各部门、各层面分别推进,但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各弹各的琴,各唱各的调”。青蛙跳到水里后,归农业部管;回到岸上后,就归林业局管。好几个“大盖帽”都管不好一头猪。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新时代的改革加强了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领导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文件起草组接到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提出的上万条改革建议。那么改革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什么地方呢?改革既要体现“全面深化”这样一个精神,又不是面面俱到。最后总书记出了个高招: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表明了新时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为了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党对全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的内容。党的指导思想、政治意志、领导原则是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方案、规划、计划、方式和方法将其变为现实,以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这些方案、规划、计划等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它们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首先,国家的顶层设计表现为设计改革方案。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改革的目的、结果、方式、步骤和方法作为方案在改革开始前就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其次,国家顶层设计表现为决定改革进程。当代中国改革是一次制度的质变,但这种质变不是突然发生的。改革者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要考虑相关利益各方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接受程度,要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就改革的顺序而言,国家顶层设计表现为决定改革进程,即哪些改革先进行,哪些后展开;各项改革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怎样的;如何顺利地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目标等。

最后,国家顶层设计表现为协调改革力量。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形成了不同的改革力量,而改革意志的不同可能导致改革力量的冲突。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减少改革力量的冲突,国家就要全面分析各种力量的性质、方向、力度、诉求等,协调各种改革力量,形成改革合力。

新华社报道: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改革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了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1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经过3年多努力,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四)形成一股合力

人是活动的主体。在改革中,不管有什么样的计划、方案、方法,落实的主体都是人,是不同的个体,但个体的具体观念、个人利益都不相同。如何协调这些不同的个体,进而形成共同意见、共同力量、共同行动呢?在改革中,我们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将劳动成果和报酬直接挂钩,激发了个体获得物质利益的激情。习近平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的话激发了人们努力奋斗的激情。但如果只有个人的奋斗,人们努力的方向就会不一致,人们的利益也会发生冲突,结果就会像俄国寓言《天鹅、大虾和梭鱼》中所说的那样:

 

合伙的人们如果不是心一条,

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闹来闹去,白费力,

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

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

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

它们都给自己上了套,

拼命地拉呀拉呀,

大车却一动也不动。

车子虽说不算重,

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

大虾弓着腰儿使劲往后靠,

梭鱼一心想朝水里跳。

究竟谁是谁非,我们管不着,

只知道,大车至今仍在原处。

 

在当代中国改革中,我们必须透过人们的日常活动发现其背后的规律,将所有人的力量凝聚成合力。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将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集体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特别重视党的自我革命和自身建设,坚决反腐倡廉,重建政治生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着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报道称,在中国模式中,许多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光明未来。对全世界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项。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覆盖了37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西方某些国家的支持率下降,在世界事务方面,更多人相信习近平会做正确的事情。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啃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追求社会公正,加强制度建设,这就使各种力量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形成合力。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掌控大趋势》中说,中国政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梦想。中国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把政府的效率与民众的参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是中国的优势,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种优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平在《中国发展的秘密》中曾讲道:“我曾在美国第二大州得克萨斯州住过,它比四川面积还要大。因为只有货运而没有客运铁路,他们当时提出要建一条轻轨来连接几个主要的城市。公民民主投票投了多少年?投了20年,到现在还在纸上。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冲突太多。修条轻轨谁不高兴?航空公司不高兴,因为人都跑到轻轨去了,它的利润受损;旅馆业也不高兴,你坐了轻轨当天就到家了,我的旅馆收入就要下降;沿线居民也不高兴啊,噪声增加,我的房地产贬值;稍微远一点的居民高兴,地价增值,但再远一点的居民不高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凭什么我要交税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高铁,选线、设站都成了问题。”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表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链接:

2014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次访华前夕,基辛格接受《参考消息》专访时称,习近平在国际上建立起崭新的形象,他“对自己的政策充满信心,并强有力地执行”。2015年3月,基辛格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再次谈到习近平,说他“在一些方面,继承和推动着社会的工业化;在另一些方面,也注重社会的新发展。他在试图指引方向,让所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同时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一个崭新、强大、和平的力量”。

 

2014年9月11日,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发表的题为《习近平是严肃认真的改革者》的分析文章称,习近平的领导在精英和大众中享有很高的合法性,他享有推进强硬改革所需的权力。该网站还发表了题为《中国的习近平是比奥巴马更高效的领导人》的文章,这篇文章比较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两位领导人的执政成绩,结论是:看看两位领导人迄今的政绩,显然胜出的是习近平。可以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习近平做成的事要远远多于奥巴马在6年任期内所做的事。奥巴马2009年以来的主要政绩仅限于医疗改革,而习近平的政绩包括了反腐、户籍改革、司法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