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受益匪浅的极简国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楚辞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的出现,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诗经的现实主义与楚辞的浪漫主义如两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塑造了先秦时期诗歌最辉煌的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楚辞》概况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成为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小知识

宋玉、潘安、兰陵王、卫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

刘向《楚辞》的原貌早已不见,但约100多年后成书的王逸《楚辞章句》,一直被公认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辞》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

按王逸《楚辞章句》“自序”,刘向的《楚辞》应为十六卷,而现见版本的《楚辞章句》却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怀疑其作真伪者。继承王逸《楚辞章句》最受重视的版本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本旨是补王逸的《楚辞章句》,故取名“补注”,是公认较为全面保留《楚辞章句》、上接刘向《楚辞》的著作。在《楚辞》和《楚辞章句》原貌不见的情况下,《楚辞补注》遂成为最主要的追溯《楚辞》的版本。该书同样十七卷,在承袭《楚辞章句》内容上,作进一步《楚辞》的补注及阐发

2 《楚辞》内容

《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还收入了景差、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另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而写成的。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 《楚辞》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著名作家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楚辞》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广的骚体。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以《楚辞》中的作品为模范;二是“兮”的大量运用,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外在标志。对中国影响极深的赋体文学也是出自“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

《楚辞》是公认的与《诗经》并立的诗的丰碑,它不仅创造了新的诗体,扩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写法和谋篇构思的方法还对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楚辞》中一些包含戏剧成分的作品和人物纷纷被搬上舞台。《楚辞》还扩展了小说的想象空间,将一些题材故事渗入了小说中。

《楚辞》较早就流传海外,特别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至1581年,利玛窦来华,东方文明遂远播重洋,《楚辞》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美世界开始广泛注意《楚辞》。据粗略统计,17世纪至18世纪由传教士以拉丁文翻译的中国典籍达数百种,其中包括《楚辞》。至20世纪中叶,相继出现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辞》,其中以《离骚》为最多,甚至同一语种有不止一个译本。

4 《楚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