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宗师——姜子牙
像姜太公这样一位敢恨敢怨、大智大勇的人物,由于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面纱,使人们难以窥探其真实面貌。出于对高智高勇的英雄人物的敬畏,人们逐渐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太公塑造成一个奇人、超人甚至将其神化,使之成为众神之主,仙班之首。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
姜子牙,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56年至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先祖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名尚,又名望,字子牙,或单称“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在西周初年先是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后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除此之外,姜子牙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齐国的开国之君,齐文化的创始人。姜太公在中华历史上影响深远,被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皆封为本家人物,并被尊为“百家宗师”。
另外,姜子牙在我国民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唐宋之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到了唐肃宗时,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到宋真宗时,又被加封为昭烈武成王。元朝时期,民间开始流传一些与姜太公有关的神话传说。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小说《封神演义》,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被老百姓信奉,成为道家仙人。
一代能臣姜子牙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任用奸邪小人,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遂决定起兵反抗商纣王,而文王伐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士就是姜子牙,历史上称姜子牙为“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他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立下卓越的功勋。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的前半生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在七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周文王,才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关于姜子牙和周文王的相遇,《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二,一天,周文王将要出去打猎,在出去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文王就出去打猎,并在渭河北岸遇见了姜子牙,两人相谈甚欢。周文王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随后,二人同乘一车而归,姜子牙随即被尊为太师。其三,有人说姜太公博学多闻,曾经尝试过在纣王手下为官。但因纣王无道,不得重用,故而离去。在游说诸侯期间,未曾遇到能发现其才能的国君,最终西行恰好到了周文王的领地。
还有人说,吕尚是一位处士,在海滨隐居。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其手下大臣散宜生、闳夭听说了吕尚的贤名故而召请他。吕尚也听说过“西伯贤,又善养老”,所以便答应了。此后,三人为了营救文王,开始寻找美女奇物献给纣王,用以赎取周文王。周文王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太公策划如何实行德政以推翻商纣王,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隐秘权术时都遵循姜太公的基本策略。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此外,《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关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的相关记载:“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在出师东征商纣顺便察看诸侯是否响应的时候,被尊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他还说:“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等到兵至盟津的时候,不召而来的诸侯竟有八百之多。诸侯皆至,众人以为可以征伐商纣,武王却说:“未可。”于是,班师而还,回来的时候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两年之后,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于是周武王再次决定征伐商纣,征伐之前还卜了一卦,卦象显示不吉利,征伐途中会有风雨突至。群臣恐惧,只有姜太公不迷信龟兆和天象,他说:“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武王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在两军对峙的时候,姜太公还曾去敌人那里挑战。
最后,商纣王的军队彻底溃败,商纣王大败后登上鹿台自焚而亡。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将商纣王囤积在鹿台的钱币散发给将士和百姓,并且还发放商纣王积聚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随后又加高比干的坟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从此确立了周对天下的统治。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事迹多半是采用姜太公的谋划来完成的。
你不知道的历史学
【覆水难收】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姜太公的传说和典故,其中姜太公和他的妻子马氏的故事是流传较广的。
姜太公前半生穷困潦倒,不善生计。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出息,所以姜太公与妻子的关系不怎么好。时间一长,马氏就想将姜太公害死,然后另嫁他人。
一天,姜太公外出回家,马氏烧了一盘肉给他吃。虽说姜太公平常并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但他对此也没起疑心,但正要伸手抓肉的时候,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它对着姜太公的手连啄三下。姜太公疼得手直打哆嗦,结果肉没吃成。
姜太公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就装着赶鸟的样子追出门去,一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只见这只鸟栖在一枝丝竹上,突然对着姜太公开口鸣唱道:“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太公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太公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太公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马氏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太公夹起肉就往马氏嘴里送。马氏吓得脸都白了,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这时候才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宝物,能验出饭菜中是否下毒。从此姜太公每餐都用两根丝竹夹菜。此事传出后,四周的邻居也纷纷学着他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后来,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建周,马氏见姜太公富贵起来了,而且又有了齐地作为封地,非常懊悔当初离开了姜太公。于是就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已看清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再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
他对马氏说:“你如果能把水收起来,我便和你恢复夫妻关系。”于是,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收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这时姜太公冷冷地对马氏说道:“你已离我而去,就不可能再在一起了,就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开国之主姜太公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大肆封赏有功之臣。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于是就把营丘封赏给了姜太公。营丘在当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什么物产,也没有人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说:“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汉书·地理志》也说:“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姜太公领封之后,带着本部人马奔营丘而去。他们一行人一边行军一边休息,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的一个地方休息,准备明日赶到营丘。
晚上姜太公听见房中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得这么香甜安稳,应该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姜太公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黎明时就赶到了。
这时恰逢莱国的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想要与太公争夺齐地。莱国与营丘相邻,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于是两军便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太公指挥军队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节节败退,只好悻悻而回。至此,姜太公算是在营丘站稳脚跟了。
在齐地,姜太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方法发展齐国经济。“因其俗,简其礼”中的“俗”指的是“夷俗”,“礼”指的是“夷礼”,即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在“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基础上,姜太公还倡导“农、工、商”三者并举。
当时齐国的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传统黍、稻等农作物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和鱼盐业。另外,他还利用齐地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
当时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和盐流通列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齐国获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逐渐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成雄踞于东方的大国、富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注重发掘人才,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并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通过“任人唯才”,为齐国的发展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兵法谋略甚是出众,著有《六韬》一书,该书是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论述了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周成王时期,发生了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与此同时淮夷、徐夷以及“殷东五侯”也起兵反周。在这种情况下,周成王派召康公传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国也因此可以征讨各国,最终成了一个大国,并定都营丘。
你不知道的历史学
【愿者上钩】
姜太公开创的齐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社会还有许多关于姜太公的成语,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爱屋及乌;平易近人等。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是周文王至渭水之上找到姜子牙,并拜他为相的故事。姜太公钓鱼,与常人不同,因为没有鱼饵、鱼钩还是直的,而且钩离水面三尺多高。周文王问姜太公:“你这样怎么能钓到鱼呢?”姜太公回答道:“我虽名为垂钓,但意不在鱼而在圣君,愿者上钩。”后来,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爱屋及乌”这则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为了使局面可以快速地稳定下来,于是就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姜太公回答道:“我听说,如果喜欢某个人,就连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讨厌这个人,就连他的仆从家吏也觉得厌恶。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平易近人”,说的是西周初期,封地之主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入朝汇报政务。当时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地,3年后,伯禽入朝汇报政务。周公问道:“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所以3年才来汇报。”而太公到齐之后,5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来汇报政务?”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当地人的习惯,所以很快就安定了齐国。”周公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令如果不简要易行,那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只有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所以“平易近民”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到了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是提到“民”的地方都改为“人”,该成语也不例外,于是“平易近民”就改为了“平易近人”。此外,白居易在《策林》中引用这句话时也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原来的意思也同时变了,从与政治有关的谋略变成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