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语言步步紧逼才能让对方节节败退
在辩论的过程中,若能步步紧逼,不仅不会给对方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能让对方难以发现我们论证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无力反驳我们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步步紧逼能够削弱对方的信心和底气,让自己占据相对优势。总的来说,在辩论中做到说话步步紧逼,是实现言之有效的途径,是胜出的好方法。
至于如何做到步步紧逼,我们不妨向那些出色的辩论家和语言学家学习。在与人辩论或“舌战”的过程中,他们总能够抓住对手的弱点,找到一个突破口,长驱直入,步步紧逼,让对方防不胜防,节节败退。
宋朝年间,在一起谋杀案的调查中,县官对嫌疑犯严加审问,可就是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经过师爷的一番诱问,终于把案情查了个水落石出。
王文和张武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外地合伙经商。有一次,他们约好第二天早晨五更时分,张武去王文家里找他,然后二人一起出发。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张武就收拾好行李出门了。谁知到了天亮时分,张武家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中间还夹杂着王文叫嫂子开门的喊声。
张武的妻子一开门,就看见王文满头大汗地站在外面,他气喘吁吁地说:“嫂子,你丈夫和我约好五更天来找我,怎么现在天都亮了,他还没有来?”
他的话令张武的妻子吃了一惊:“他不是早已经去了吗?”
王文更为惊奇地说:“那他怎么没去我家,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呢?”说完,王文和张妻便四下找寻,最后在一个树林里发现了张武的尸体,但是他带在身上的银两却不翼而飞了。张武的妻子号啕大哭,她一下便抓住王文说:“一定是你害死了我的丈夫!”然后就把王文拉到了县衙。
县太爷审问了大半天,仍没有查出真相。这时,一直站在一旁却没有开口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让我来盘问他吧。”
说完,他便开口问道:“王文,你跟张武约好今天五更时分到你家会合,结果张武没去,你到张家找他,是吗?”
“不错,整个事情就是这样的。”王文说。
“那你到张武家是怎么叫的门?”
“是这样叫的,”王文接着回答,“嫂子,你丈夫和我约好五更天去找我,怎么现在天都亮了,他还没有来?”
“你真的是这样叫的吗?”师爷紧追着问道。
“苍天在上,若有半句假话,便让我天打五雷轰。嫂子就在这里,你不信的话,也可以问问她!”王文斩钉截铁地说。站在一旁的张武妻子也证实事实的确如此。
“很好!现在我问你,你去张武家里找张武,为什么不喊张武的名字,却偏偏叫张武的妻子呢?你怎么知道张武不在家呢?”
“这……这……”王文顿时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师爷大声喝问道:“大胆刁民,还敢狡辩?你到张武家去时,明知道张武不在家,所以你才会喊‘嫂子’出来问话。这正好说明今天早晨你分明见过张武,这样看来,谋财害命、杀死张武的,除了你之外还会有别人吗?还不快快从实招来!”
师爷的一番话,把王文逼得无话可说,他只好承认了自己谋杀张武并抢夺银两的全部罪行。
师爷之所以能够迅速破案,最主要的就在于他运用了正确、严谨的分析方法。即先从诱问开始,让王文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最关键的破案线索,然后再步步紧逼,加上鞭辟入里的分析,让王文不得不交代自己谋财害命的恶行。
我们在辩论的时候,怎样才能像这位师爷一样,做到步步紧逼呢?
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先设下陷阱,即努力把对方引入我们设计的情境中,然后再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设下陷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要对方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因为回答简单,所以可以实现快节奏的问答。
在快节奏的问答中,对方可以用于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短,甚至没有时间思考。当对方进入这种情境之后,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回答或发言,这样一来,对方的输和我们的赢就成了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心理战术,让对方的思维按照我们希望的模式去运转。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在法官审判嫌疑犯的时候,律师们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式。他们在审问嫌疑犯的时候,会设计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让嫌疑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并且要强调回答的速度,因为人的本能是不会说谎的,快速的回答正是人的本能的体现。很多嫌疑犯在这样的情境中就会不自觉地透露出自己犯罪的事实。
很显然,这也是一种步步紧逼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可以使得对方毫无还击的机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辩论中步步紧逼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给对方思考的余地,同时尽量确保自己的言辞无懈可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辩论者加快语速,在别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之前,引出下一个论点。如此方可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才能令对方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