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时代来临了
这种观念需要一种哲学。
人们常说,人类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有自觉意识。这似乎意味着,在建立社会后,人类仍无法安于现状。他必须告诉自己,他所身处的这个社会,是所有可能选项中最好的一个,而且这个社会的安排,正是上天为了更广大的安排的缩影。因此,代代皆有其哲学家、辩论家、批评家与改革者。
但是,最早的社会哲学家们所考虑的相关问题,都集中在生活中的政治而非经济层面。只要世界仍为习俗与指令所统治,贫富问题就不太可能打动这些早期的哲学家。他们最多只会为此叹息,或者以之作为人类内心弱点的征象,而加以谴责。只要人类像蜜蜂一样,生而为游手好闲的雄蜂时,就不会太过关心辛苦工作的可怜群众——蜂后的奇异变化,总是更有意义,更能激动人心。
亚里士多德写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有些人就注定要被统治,其他人则注定要成为统治者。”这段评论倒未必能总结为早期哲学家们对于日常世界的轻视,但至少他们对此并不关心。广大劳工群众的存在遭到漠视。对于绅士与学者来说,关于金钱与市场的问题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不值得考虑。学者们思考的是关于国王、牧师等人的权力,以及关于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那些汲汲营营的商人们的权利问题。虽然个人财富对世界的运转有所帮助,但在努力追求财富变得寻常而普遍,且显然对社会至关重要之前,并不需要关于财富的通用哲学。
但有人长期忽视市场世界中龌龊钻营的一面,有人则会对此大力反对。最后,当它渗入哲学家的象牙塔之后,最好先看看这里是否忽略了什么主要的模式。早在亚当·斯密之前两百年,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关于日常生活的理论了。
但是当他们试图去探究这个世界的根本意图时,却将之编入一系列奇怪的类型之中!
首先,恶劣的生存竞争,被认为纯然是为了累积黄金。哥伦布、科尔特斯与德雷克,不仅仅是政府支持的探险家,同时也是经济进步的推手。对于那群讨论贸易问题的重商主义者来说,发展经济的努力,自然是为了要增强国力,而国力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黄金。因此,他们的哲学是关于大舰队与大冒险、国王的财富与国家的节约。其优于一切的信念是,假如人人皆努力寻宝,国家自会繁荣昌盛。
这些观念的背后,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此,我们第一次遇到在序言结尾处提到的想法,那就是作为实践的基础,其重要性比实践更高的观念——愿景。事实上,英国哲学家与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深具影响力的作品《利维坦》的封面,就有这样的愿景图像:一位巨人保护着宁静的田园。那是一位国王,一手持剑,一手持权杖。仔细审视他身上穿的盔甲,可以发现其每一片金属板,都是一个人头。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政治性的愿景,而不是经济性的。《利维坦》一书的核心论证,是说为了防止堕入霍布斯所描述的“孤独、贫困、龌龊、残酷与短命”的状态,必须有一个掌握全局的政府。虽然商业活动扮演重要角色,但它们既可能支持该至高无上的政府,也可能造成混乱。因此,尽管各国王室都对累积金银颇有兴趣,它们还是都准许商船将黄金运到外国,交换丝绸等奢侈品,以弥补王室宝库的损失。
然而,即使在此处,这个愿景也提供了初次尝试建构经济分析的基础。早在《利维坦》问世前,商界的发言人就发行许多小册子,以证明航向泰晤士河下游的商船,乃是国王的资产,不会对政权构成威胁。它们的确会载运某些黄金到国外,以换取外国货物,但是它们载运的不列颠货品,可以换回更多黄金。正如东印度公司的主管托马斯·孟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所提的解释:“一个国家增进其财富的‘常用手段’,就是贸易。”“我们一定要观察到这个贸易的规则:每年卖给外国人的商品价值,都要比我们向他们购买的商品价值更高。”
到了18世纪,早先对黄金的重视,被认为有点天真。新的思想流派逐渐成长,而且愈来愈强调将商业当作国家活力的伟大源泉。从此以后,他们自问的哲学问题,不再是如何垄断黄金市场,而是如何协助新兴商人阶级去促进商业,以创造更多财富。
这个新哲学带来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穷人持续贫穷?当时同行的见解是,除非让穷人持续贫穷,否则他们就不会老实地做苦工,而是去要求过高的薪资。18世纪初期最聪明、最棒的社会评论家伯纳德·曼德维尔写道:“为了使社会幸福……必须让大多数人既无知又贫穷。”所以,重商主义的作家们面对英国廉价的农业与制造业劳工,对此现象严肃地点头表示认同。
在日常生活的混乱中,被置入的秩序,绝不仅仅是黄金与商业的观念而已。无数的时事评论家、牧师、怪人、偏执狂等,提出了十余种不同解释,以试图替社会现状辩护或加以谴责。麻烦的是,这些模式全都无法让人满意。有人说,国家显然不能买多卖少;另外却有人坚决主张,进多出少显然更为有利。有些人坚称贸易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因此推崇贸易商;其他人则说,贸易只不过是寄生在农人强健的身体上才得以成长茁壮。有些人说,穷人之所以贫困,乃是上帝有意为之,即使不是如此,他们的贫困对国家的财富来说,也至关重要;其他人则将赤贫视为一种社会罪恶,看不出贫困如何能创造财富。
在这些彼此矛盾的论战之外,只有一件事很清楚:人类坚持要某种理性的秩序,以帮助他们理解所处的世界。严酷而又让人仓皇失措的经济世界,隐然变得愈来愈重要。难怪萨缪尔·约翰逊博士说:“没有比贸易更需要哲学来加以说明的了。”一言以蔽之,经济学家的时代来临了。
在这场混战之外,一位见识非凡的哲学家登场了。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的《国富论》,为那个重要的一年,增添了第二起革命性的事件。一个民主政体在大海的这一端诞生;一个经济蓝图在大海的那一端展开。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追随美国的政治领导,然而在斯密展示了现代社会的第一幅真实画面后,整个西方世界,都变成了亚当·斯密的世界。他的愿景成了历代公认的传统。亚当·斯密从未自认为革命者。他只是对于他认为十分清楚、合理而又保守的事情加以解释而已。在《国富论》问世后,人们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关于他们的世界。他们看见,他们执行的任务,如何成为整体社会的一环;他们看见,整个社会正以庄严的步伐前进,迈向一个遥远但清晰可见的目标。一言以蔽之,一个新的愿景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