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全球化、城市化和扩大内需为社会背景,本研究将从日常消费、物质文化和品味三个维度,同时联系中国社会独特的文本、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揭示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特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消费倾向。
根据日常生活社会学的理论,对于消费的理解应当结合日常生活的分析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人们想要舒适和快乐的方面,并建议深入研究消费的日常活动。因此,本书的实证分析将始于对日常消费的讨论,主要关注行为(practices)、解释(interpretations)和互动(interactions)三个方面。第六章主要讨论日常支出及构成、耐用品的拥有、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中家庭财政的管理以及被访者的解释。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使用定量数据将丰富住房消费、日常消费偏好和休闲消费方面的研究发现。第十章将使用访谈数据展现社会互动在塑造消费模式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日常互动理解自己的消费,同时将消费模式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变迁相联系,来总结消费如何被社会习俗和文本所制约。第十二章关注受到年轻人和中产阶层广泛欢迎的网络购物,在“双十一购物节”这种集中的,甚至有点极端的情境下,考察网络购物行为的特征,既是出于扩大消费政策上的关心,也是出于对微博数据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的探索。
品味指人们在消费中的偏好,可以是对于某种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也可以是对某种消费活动整体的偏好。第九章初步讨论了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偏好,但是对于中产阶层品味更深入的分析将通过访谈数据呈现。品味的三个维度理论(Warde, 2008)将被作为分析的结构。第十一章通过对品味和物质欲望的讨论,有关中产阶层的消费倾向及其如何在中国这个独特的文本中实践的观点将会被进一步阐述。大都市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文本,所以对于日常消费、品味和物质欲望的理解都将联系都市效应,也将涉及都市本地人与都市移民之间的差异,这在定量和定性数据的分析中都会有所讨论。本研究也将在第九章特别讨论消费和品味的社会分层作用,分析这种社会分层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实践。
物质文化包括物质的意义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实证分析主要关注礼物赠送的行为以及对于物质产品的处置和欲望。“送礼”的支出、动机和压力将在第十章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数据进行分析,物质产品的处置、物质欲望及其辩护将在第十一章通过访谈数据进行分析。
本研究选择收入弹性较高的消费领域来研究消费模式。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拉动需求效果最强的是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这些消费品价格昂贵,并且能够消化一大批基建和工业的投资。因此,实证分析特别关注住房和私家车的消费。而且,住房消费集中体现消费模式同收入分配和民生保障之间、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也凸显着城市化和改革中的一些矛盾,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讨论中产阶层的住房拥有、居住质量和购房意愿。
此外,还可能具有较高收入弹性的消费领域有:数码产品、奢侈品和服务业。数码产品,包括电脑、手机、摄像机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快,虽然价格呈下降的趋势,但不断有新产品研发上市,吸引消费者将增长的或者多余的收入投资到新产品中。奢侈品的高收入弹性在经济学上早已有论证,而且同时尚文化相联系总能“诱惑”人们的消费欲望,但是由于我国的关税、流通税等过高,很大一部分的奢侈品需求都流失到了海外市场,这是非常可惜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产品的拥有,而希望通过购买服务来获得生活的舒适和乐趣,这就促进了服务消费的发展,典型的有在外就餐、旅游以及各类文化服务消费。
这三种消费领域不仅收入弹性较高,也容易产生狄德罗效应,比如人们拥有了平板电脑就可能想拥有智能手机,拥有了阿玛尼的西装就可能想拥有类似档次的皮带,去海边度假时也希望吃得美味、住得舒适、玩得尽兴,所以这些消费领域也可以带动相关产品以及更多消费欲望的产生。因此,本书在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将着重讨论这些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