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阈中的河湟: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地缘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地域政治建构:部族政权与地方割据

河湟族群发展的结果表明,这里复杂的族群成分,与许多族群先后于此所建政权相关,即各族群的交融发展受到不同时期政治强势的作用,从而亦使河湟族群构成和族群关系多具有历史印痕。理清这一地区族群活动的历史脉络,以及政治实体染指此间的线索,我们方能揭示河湟多族群社会形成的真正内涵。

在河湟历史延续中,曾存在过诸多政治实体,各种势力在此间长期犬牙交错,演绎出一幅此消彼长的复杂画面。自汉以来,这里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政治实体就有平汉国、前赵国、西秦国、南凉国、彭氏政权、吐谷浑国和唃厮啰政权等。

1.宋建之平汉国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中原政局动荡,河湟社会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枹罕豪强宋建在内地发生农民大起义、中央王朝无暇顾及边地之际,联合当地羌人首领,占据今甘肃临夏以西及青海循化等地,割据河湟,建元置百官,自号河首平汉王,立国于枹罕(今临夏县)。这是河湟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实体,亦是汉羌豪强首次共建的地方性政权。约于同年,曹操遣夏侯渊率军征讨宋建,斩宋建及丞相以下官吏,屠枹罕,平汉国即亡。由于平汉国存在时间短暂,文献乏载,故其许多事实不清,国内羌汉之间的关系更是无从得知。

2.匈奴前赵政权

前赵国,又称为“汉”(304~329),其创建人为匈奴屠各族人刘渊,他自称是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其父刘豹,在曹魏时为匈奴左部帅,冒姓刘。永兴元年(304),刘渊在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鼓动下起兵反晋,并在左国城(山西离石县北)即王位,立国号为汉。308年,称皇帝。后刘渊次子刘聪灭西晋,中原广大地区尽归入“汉”,其疆域西起黄河,东至太行,南至河南,北与鲜卑接壤。318年,刘聪死,子刘桀继位,不久,匈奴贵族靳准杀桀。刘聪族弟刘曜闻讯乃在长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又称前赵。323年,刘曜西攻凉州,率军28万据枹罕,列营黄河南岸百余里。327年,刘曜正式迁都于河湟,前赵国遂据有整个河湟地。329年,后赵将军石勒起兵造反,杀刘曜,前赵灭亡。在刘曜统治河湟的几年间,数十万匈奴屠各族人亦进入这一地域,后随着前赵国为石勒所亡,他们或被遣散、掳掠他处,或归附于此间的羌人部族,最终融入其中。

3.乞伏西秦国

西秦(385~431)政权为鲜卑乞伏氏建立。乞伏氏是迁居陇西的鲜卑人中最重要、最强大的一支。374年,乞伏国仁世袭父职为前秦镇西将军,他借前秦之威,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建元十九年(383),前秦苻坚淝水大败,乞伏国仁乃“招集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众至十余万”《晋书》卷125, 《乞伏国仁载记》,中华书局,1982。,遂自立。385年,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今天水)、河(今临夏)二州牧,改元建义。建义四年(388),乞伏国仁卒,群臣推其弟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改元太初。太初七年(394)乞伏乾归改河南王为秦王,史称西秦。其辖地占据河湟大部分地区,都苑川。太初十三年(400),西秦受后秦侵扰,乞伏乾归迁都于枹罕(今临夏县)。西秦更始四年(412)二月,乞伏乾归又迁都于谭郊(今临夏市西北)。六月,乞伏乾归死。八月,其子炽磐袭位,改元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晋书》卷125, 《乞伏炽磐载记》,中华书局,1982。。炽磐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豪门、俊杰之士,巩固了政权。对外东征西讨,使西秦进入极盛时期。建弘九年(428),炽磐卒,其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永弘四年(431),大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共历4主47年,其间失国9年(400~409)。西秦国时期的河湟,实际为鲜卑、羌、氐、汉、匈奴相互纷争的重要地域,乞伏氏政权的残暴,使得这一时期河湟鲜卑与其他族群间的交融多具强迫性。

4.秃发南凉国

南凉国(397~414)由河西秃发鲜卑所建。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包括今青海湟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实力最强大。西晋初,河西鲜卑反晋斗争失败后,秃发部损失惨重,乃投降晋朝,被就地安置于洪池岭(今乌鞘岭)以南的天祝、永登一带。十六国时,吕光建立后凉,占领河西地区,秃发部乃在其首领秃发乌孤的统领下,“养民务农,修结邻好”,逐渐又强盛起来,吕光遂封秃发乌孤为“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督,广武县侯”,不久,改封“广武郡公”,署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后凉龙飞二年(397)春,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不久夺取后凉之金城,并筑簾川堡为都(今永登连城),建元太初,实行割据,史称“南凉”。后秃发部相继占领原后凉河湟地西平(西宁)、乐都、湟河、浇河等郡,一时“岭南羌、胡数万落皆附于乌孤”,从此,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东,以湟水流域为中心的河湟众多地区都为南凉王国所占据。南凉太初三年(399)正月,秃发乌孤迁都河湟之乐都(今青海乐都),不久去世,其弟利鹿孤继立,乃又迁都西平,并改元建和。建和三年(402)三月,利鹿孤卒,其弟傉檀立,更称凉王。南凉嘉平七年(414),傉檀被迫降于西秦,太子武台等及百姓万余被俘迁于枹罕(今临夏西南部),南凉亡。共历3主18年。南凉据有河湟时期,鲜卑秃发部在政治与文化上对地域内诸族群产生了重要影响。

5.彭氏羌人部族政权

十六国后期,虽有众多羌人部族东迁,但羌人仍多居河湟,其中不少部族继续保留着传统的部落制。他们虽时常依附于各地方政权,但仍不乏独立性,并有一些羌人部落政权兴起,其中以枹罕彭氏羌人政权及南漒羌人政权最具影响。

枹罕羌,指羌中河州(今甘肃临夏境内)及其以南的羌人部落。十六国时期,枹罕羌酋彭奚念据地自雄,形成一定的势力。后凉时,彭奚念的势力逐渐强大,率兵攻打金城郡的白土县(今青海化隆东南),并“于白土津累石为堤,以水自固,遣精兵一万据守河津。”《晋书》卷122, 《吕光载记》,中华书局,1982。吕光动用了大量兵力方将彭奚念驱逐到甘松以甘松岭得名,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一带。晋太元十四年(389),彭奚念降西秦乞伏乾归,随之攻打后凉吕宝。晋元兴元年(402),乞伏乾归降后秦,彭奚念亦随降。义熙二年(406),彭奚念又背叛后秦而投附南凉。西秦乞伏乾归时,枹罕羌酋彭氏势力壮大,彭奚念曾一度占领枹罕城。《晋书》卷125, 《乞伏乾归载记》,中华书局,1982。时彭氏羌酋还有彭利和、彭利发者,史籍分别称之为“枹罕西羌”和“漒川羌”,他们的势力也不小。义熙七年(411),乞伏乾归攻打据枹罕的彭利发,收得枹罕羌民13000户《晋书》卷125, 《乞伏乾归载记》,中华书局,1982。。义熙十四年(418),西秦又战胜漒川羌酋彭利和,徙羌豪3000户于枹罕,另将3万多户羌民留置漒川漒川,亦称洮漒或沙漒。《水经注》记洮漒南北地貌云:“自洮漒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显然这里是典型的草原牧地,地当今甘南由西而东至白水上游地区。。羌酋彭奚念、彭利和、彭利发之间应有一定的宗亲联系,彭奚念或为彭利和、彭利发之长辈,而彭利和、彭利发则可能是同宗同辈的兄弟。彭氏羌酋后少见记载,而西秦自攻占漒川后,其领地也到达漒川南部的南漒。

西秦末年,漒川境内羌民纷纷叛秦。元嘉三年(426),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漒,陇西强豪辛澹率羌汉3000户据城驱逐吉毗。从此,南漒又被羌人所据。元嘉四年(427)冬,南漒羌民反,西秦梁州刺史吴汉退出南漒,胁虏羌民2000户还枹罕《资治通鉴》卷120,宋文帝元嘉四年,中华书局,1956。。看来,西秦在南漒的统治遭到羌民有力的反抗,西秦只得放弃南漒。马长寿先生以为,西秦的南疆只到达漒川南部的南漒,而“南漒的羌民一开始就不服西秦的统治,自始至终维持着一种自主状态。”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60页。看来,彭氏羌酋后来仍统领着其部众,处于独立状态。西秦亡后,枹罕、漒川等地羌人,乃均逐渐归附于新兴的鲜卑吐谷浑国。

6.鲜卑吐谷浑国

吐谷浑国(4世纪中~7世纪中)乃由鲜卑吐谷浑部建立。约3世纪后期,鲜卑慕容部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吐谷浑率部分部众西迁至阴山,大约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吐谷浑率本部经河套南,越陇山,西渡洮水,来到河湟地区的枹罕一带,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南、北、西三面扩展。东晋建武元年(317),吐谷浑卒,其长子吐延继位。咸和四年(329),吐延死,其子叶延即位。不久,建立割据政权,以“吐谷浑”为国号。叶延数传到树洛干,405年,树洛干被西秦战败,乃率部奔莫何川(今青海湖西南),自称“吐谷浑王,化行所部,众庶乐业,号为戊寅可汗。”《晋书》卷97, 《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82。树洛干死后,其弟阿柴继位,这时吐谷浑已逐渐强大起来,“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其疆域最盛时,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面与河西走廊相接。隋开皇年间(581~600),其王世父娶隋光化公主为妻。隋炀帝时,曾两次征讨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逃往党项,隋军占领吐谷浑领地,吐谷浑政权暂亡。隋亡后,伏允乘唐政权初立,无暇西顾,乃东山再起。起初不断遣使至长安,与唐交往密切,并在承风戌(今青海贵德北)等地建立互市区。后则频繁扰犯唐朝边境,乃为唐将李靖所败,伏允亦被其左右所杀。从此,吐谷浑分为东西两部,西部以鄯善为中心,由伏允次子达延芒波结率领,后降附吐番;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统领,据伏俟城降唐,唐以其为西平郡王、出胡吕乌甘豆可汗。东部吐谷浑因此用唐历,奉唐国号,并遣子弟入侍,成为唐属国。640年,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慕容顺之子诺曷钵,双方结成甥舅之国。诺曷钵曾获唐朝所封“河源郡王”“驸马都尉”“青海王”等称号,时人因此也称吐谷浑为河源王国,唐王朝随之在鄯城(今西宁)设立一支河源军。吐番兴起后,向河湟地区扩张,唐咸亨三年(672),吐番击败吐谷浑进入黄河上游,吐谷浑部分留居故地,其余由诺曷钵率领投奔唐朝,唐仍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徙其众于灵州(约在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国王称号,唐肃宗时(756~761),灵州也为吐番攻占,乃再迁往朔方和河东,部族分散,直至贞元(785~804)时而亡。

唐人吕温有《蕃中答退浑词(二首)》,一云:“退浑儿,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二云:“退浑儿,退浑儿,冷消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全唐诗》卷371,吕温《蕃中答退浑词(二首)》,中华书局,1960。退浑儿,即吐谷浑,“语谬为退浑”。吕温作诗时,据于河湟的吐谷浑王朝已岌岌可危,依附于周边诸强势政权,故其有“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龙驹,即吐谷浑所养育的“青海骢”良马。将与谁”的记述。吐谷浑国于河湟地区实际存在300多年,期间原土著羌、氐及先后迁入的匈奴、鲜卑诸部均依附在其政权下,故其统治在河湟一带留有深深的印迹。

7.吐番唃厮啰政权(1015~1104)

唐以后,吐番余部在河湟地区仍具有较大势力。至北宋时,党项人所建西夏政权逐步向河湟地区进行扩张,为共同抵御西夏,河湟吐番各部乃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青海东部吐番首领唃厮啰(原名欺南陵温)因此雄起,势力渐趋壮大,延至整个河湟地区。大中祥符八年(1015),唃厮啰在青塘(今青海西宁)建立以吐番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唃厮啰,亦称邈川吐番。唃厮啰政权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北宋、辽建立友好关系,相互间保持频繁的贡赐关系。北宋以唃厮啰为牵制西夏的重要力量,而其也以北宋为后盾,多次大败西夏军,遏制了西夏对河湟地区的大举进攻。宝元元年(1038),北宋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厚予赏赐。唃厮啰辖区以湟水流域为中心,势力扩及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直接与北宋、西夏、回纥相连,遥通于阗、卢甘等国,成为继以西藏为中心的吐番王朝后,青藏高原出现的又一强盛的吐番政权。史载其“幅员三千余里”,其统治中心主要在河湟地区,即史称所谓“占河湟间二千余里,河湟间有鄯、郭、洮、渭、岷、叠、宕等州”(宋)李远:《青唐录》,见(元)陶宗仪《说郛》卷35,中国书店,1986。,有部众、辖民近百万人。

这一时期,虽然由于西夏占据河西道,传统的丝绸之路受到一定阻隔,但因唃厮啰和北宋密切的交往,中原经河湟通往西域的青海道一度繁荣。当时青塘城(今西宁)内,中原、西域商旅云集,贸易颇盛。后唃厮啰政权内部分裂,并与北宋交恶。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宋遣王韶攻克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临夏)、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诸地。元符二年(1099)、崇宁二年(1103),宋军又两度兵进湟水流域,大败吐番,招降其首领2700余人,以及所属70余万口。崇宁三年(1104),宋军攻破青塘城,唃厮啰政权瓦解。此后,北宋据有河湟,这里乃成为其与西夏对抗的前沿。时宋人毛滂撰《恢复河湟赋》,内曰:“崇宁壬午,皇帝即位之三年,举用俊良,归河湟之地,尽复神宗哲宗之政,明年取西平,复以为州县,升平故事,无有遗恨于今古者。群臣上万年之觞,荐勋宗庙,天下忻,共戴皇帝,蕲千万年如一日,草茅臣滂,谨稽首北阙下,献圣主《恢复河湟赋》。”(宋)毛滂:《东堂集》卷1, 《恢复河湟赋》,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小结:河湟不同时期地方族群政权的建立,无疑对这一地区族群的交融、发展与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各政权统治时期,河湟诸族群间或和平往来,经济交流,互动频繁,但更多的是不断摩擦、冲突,甚或兵戎相见。而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族群间的分化、整合,交融、重构乃得以实现。如唃厮啰统治时期,河湟社会安定,经济高度发展。境内吐番、汉、党项、回纥、吐谷浑等发展迅速,盛时人口达百万之众。他们各自间相互交融,为此后河湟地区藏、汉、土等族群的构成奠定了基础。至金灭北宋,河湟地区的积石州(治今循化境内)、河州(治今甘肃临夏)、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等大部归属金朝统治,而青海东部一些地区及青塘城则被西夏所占据,吐番人则退据甘南和河曲地区。在此期间,由于西夏和金朝在河湟地区陈兵对峙,双方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常有战事发生,致使河湟各族群因武力和劫掠而不断流动、迁徙,族群间交融现象乃频繁发生。总之,由于战事引起的人口掠夺,以及区域内部政治权力更替造成的区间人口流动,河湟内部族群重组、整合的现象一幕幕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