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指标解释
所有指标分为两大类,即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在进行测度时,正向指标数值越大,分值就越大;反向指标数值越小,分值就越大。
(一)经济发展一体化
由经济发展、产业协调和要素流动3个二级指标合成,主要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1.经济发展
由GDP水平、城镇化率和地方财政状况3个三级指标合成,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我们假定,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应该越高。
(1)GDP水平。我们假定,GDP水平越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条件越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应该越高。该指标为控制变量,可一定程度消除在进行省际间横向排序比较时,由GDP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即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低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之间的差异)。该指标采用人均GDP表征,属于正向指标。
(2)城镇化率。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动力之一,能够从空间上综合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理论上说,城镇化率越高,越接近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难度应该越小。该指标为控制变量,可一定程度消除在进行省际间横向排序比较时,由城镇化率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该指标采用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城镇化率表征,属于正向指标。
(3)地方财政状况。财政状况是一个地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体现公共服务的能力。我们假定,在同等条件下,地方财政状况越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就越高,由此,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也应该越高。该指标为控制变量,可一定程度消除在进行省际间横向排序比较时,由财政状况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该指标采用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表征,属于正向指标。
2.产业协调
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现代农业发展两个三级指标合成。产业协调发展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所谓产业协调发展并不是单纯地指非农产业比重越高越好,而是指农业与非农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协调,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该指标反映农业与非农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其实质上反映的是工农关系,非农产业比重高、劳动生产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工农关系就协调。该指标采用在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时的二元对比系数,计算方法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比重)/(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比重)。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取值0~1,数值越接近于1,表明二元经济状况越弱,产业发展越协调。
(2)现代农业发展。对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将是畸形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即使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的现代化也仍然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现代农业发展由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第一产业劳动力生产率两个具体指标合成。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反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两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3.要素流动
由土地利用效率、劳动力流动和资金流动与配置3个三级指标合成,反映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配置,体现城乡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
(1)土地利用效率。表现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使用状况,用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表示,即亿元新增非农产业增加值新增集体建设用地,计算方法为:当年新增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当年新增非农产业增加值。该指标为反向指标,数值越小,表明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越高。
(2)劳动力流动。该指标由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反映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利用状况。两个具体指标分别为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劳动力总数)和城镇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城镇单位就业增加来源中从农村招收的比重),两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3)资金流动与配置。该指标由城乡金融资金流动和财政支农相对程度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城乡金融资金流动反映的是金融资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计算方法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年末余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末余额比重/农户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占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比重。财政支农相对程度反映的是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程度以及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配置,计算方法为:财政性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流向农村和农业的金融资金和财政资金相对数量越大。
(二)社会发展一体化
由教育均衡发展、卫生均衡发展、文化均衡发展和社会保障均衡发展4个二级指标合成,主要体现的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的公平程度。
1.教育均衡发展
由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差异、城乡教师受教育程度与差异、城乡公共教育资金配置3个三级指标合成,主要体现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差异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差异。由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绝对值用于控制地区差异的影响。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反映的是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差异,计算方法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越小。
(2)城乡教师受教育程度与差异。由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受教育年限绝对值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反映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异,计算方法为: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平均受教育年限/义务教育城市教师平均受教育年限。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异越小。
(3)城乡公共教育资金配置。由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值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比反映公共教育资金在城乡之间的配置状况,计算方法为: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市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某种程度上表明公共教育资金配置的均衡性越有利于农村。
2.卫生均衡发展
由城乡老人健康状况与差异、城乡孕产妇死亡率与差异、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拥有量与差异、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与差异4个三级指标合成。由于难以获得分省、分城乡的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一些能够很好地反映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指标(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无法得到采用。
(1)城乡老人健康状况与差异。老人的健康状况尽管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状况以及环境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而城乡之间在这些方面都是有差距的,因此,比较城乡老人健康状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之间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均衡状况。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对60岁以上人口健康状况分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4种类型,我们采用60岁以上老人健康状况指标。该指标由60岁以上老人健康率和城乡60岁以上老人健康率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60岁以上老人健康率绝对值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60岁以上老人健康率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60岁以上健康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城市60岁以上健康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越趋向均衡。
(2)城乡孕产妇死亡率与差异。孕产妇死亡率的高低除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外,也取决于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该指标由孕产妇死亡率和城乡孕产妇死亡率比两个具体指标表示。孕产妇死亡率绝对值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此指标为反向指标。城乡孕产妇死亡率比计算方法为:县级孕产妇死亡率/市级孕产妇死亡率。由于现行孕产妇死亡率的统计只有市、县两级数据,我们假定,除少数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外,大多数孕产妇到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生产,因此,用县级数据来代表农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指标为反向指标,比值越小,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3)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拥有量与差异。该项指标反映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与差异,由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两个具体指标表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绝对值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比的计算方式为: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4)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与差异。该项指标反映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异。由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城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比两个具体指标表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绝对数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在人口稀少、地域广阔地区此指标可能不能很客观地反映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此指标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3.文化均衡发展
由城乡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与差异和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差异两个三级指标合成。
(1)城乡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与差异。该项指标反映基本文化公共服务水平。由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家庭总户数比重和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家庭总户数比重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家庭总户数比重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家庭总户数比重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全部家庭总户数比重。由于缺乏分省的城市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方面的统计数据,使用地区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替代。这里假定城市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高于农村,因此如果农村覆盖率接近全部水平,则也接近城市水平。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2)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差异。该指标间接反映城乡文化生活差异。由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和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绝对数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城市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4.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与差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与差异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与差异3个三级指标合成。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与差异。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绝对数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2)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与差异。由新农合人均筹资和城乡医疗保障水平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新农合人均筹资绝对数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医疗保障水平比的计算方法为:新农合人均筹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人均筹资。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与差异。由新农保试点参保率、新农保试点人均基金收入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基金收入比3个具体指标合成。新农保试点参保率和新农保试点人均基金收入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基金收入比的计算方法为:新农保试点人均基金收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基金收入。此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小。
(三)生活水平一体化
由收入消费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和信息化普及率3个二级指标合成,主要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生活质量和环境、享受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差距。
1.收入消费水平
由城乡居民收入与差距、城乡居民消费与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质量与差距3个三级指标合成。
(1)城乡居民收入与差距。由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收入是决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的主要因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衡量社会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可能越公平。
(2)城乡居民消费与差距。由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乡合计)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越小。
(3)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质量与差距。由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恩格尔系数与收入水平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消费质量,同样,用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质量的差距。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该指标为反向指标。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该指标为反向指标,比值越小,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质量差距越小。
2.生活环境质量
由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两个三级指标合成。污水和垃圾处理是衡量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但因缺乏统计数据而无法采用。
(1)安全饮用水。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表示,这里假设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100%,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越好,城乡差距越小。
(2)卫生厕所。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表示,这里假设城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00%,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越好,城乡差距越小。
3.信息化普及率
信息化对于教育、文化等具有重要影响,也是衡量现代生活质量和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化普及率由互联网覆盖率、城乡计算机普及率、城乡宽带普及率和城乡移动电话普及率4个三级指标合成。
(1)互联网覆盖率。用行政村互联网普及率表示,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农村信息化普及率越高。
(2)城乡计算机普及率。由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和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信息化普及率差距越小。
(3)城乡宽带普及率。由宽带接入用户率(城乡合计)和城乡宽带接入用户率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宽带接入用户率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宽带接入用户率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占农户比重/城市宽带接入用户占城市家庭比重。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比值越大,表明城乡信息化普及率差距越小。
(4)城乡移动电话普及率。由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和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比两个具体指标合成。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用于控制地区差异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比的计算方法为: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城乡信息化普及率差距越小。
(四)生态环境一体化
城市和农村都存在于整个生态环境中,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也日益重要。生态环境一体化由水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垃圾处理和自然资源保护4个二级指标构成。
1.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用农业用水效率表示。中国虽然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上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农业是中国的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工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状况,是构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用水效率具体用水利部公布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
2.环境质量
由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3个三级指标合成。
(1)化学需氧量排放。由于水是流动的,废水的排放无论对城市环境还是对农村环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控制废水的排放、降低废水排放可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该指标用亿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表示。该指标为反向指标,数值越小,表明城乡生态环境趋于改善。
(2)二氧化硫排放。同样,空气是流动的,因此,工业的废气排放会对整个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而不仅限于城市地区。控制或降低工业废气排放将会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该指标用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表示。该指标为反向指标,数值越小,表明城乡生态环境趋于改善。
(3)固体废弃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表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可以改善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城乡生态环境趋于改善。
3.垃圾处理
垃圾处理指标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表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焚烧和填埋两种方式。处理场所主要位于农村区域。此外,还有大量垃圾任意在农村地区倾倒,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会对防止农村环境恶化产生积极影响。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城乡生态环境趋于改善。
4.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保护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来说不可或缺。该指标由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两个三级指标合成。
(1)森林覆盖率。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生态环境越好,对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作用越大。
(2)自然保护区。用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表示。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生态环境越好,对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