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稳态转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我国规模性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

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变化。对两者在同时变动过程中动态关系特征的分析,可为后面的理论分析和因素分解提供经验依据。本节主要对衡量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选取,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而得出两者动态关系的特征。

一 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实证检验分析要求其结论能够与经济事实相符,并且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可靠的建议。这要求分析者提出的实证检验模型必须以经济事实为依据,并且当实证检验模型确定了要检验的经济现象以后,用什么样的经济指标来模拟模型中设定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本节中,选取哪个变量来模拟收入分配差距,用哪个变量模拟经济增长,都是我们检验分析的关键所在。另外,选定了这些变量之后,还要保证所选数据的来源可靠。

因此,本文在指标和数据的选取上,都遵循了上述原则。对于引言中列出的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我们认为基尼系数比较合适,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第一,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即使发生与洛伦兹曲线相交的情况,基尼系数也能很好地测度出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第二,基尼系数是人们使用较早的可以量化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具有运用的广泛性和可接受性;第三,国内外学者对基尼系数的相关研究较多,且提出了多种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选择基尼系数可以很好地利用现有统计数据进行收入分配差距测算;第四,在国际上,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惯用指标,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比性,有利于对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进行比较;第五,基尼系数对任何收入水平上由富人向穷人的收入转移都不失敏感性。本文选取的基尼系数数据,1978~2007年数据来自《城乡收入差距的临界点判定及其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 2008年、2009年数据则是用矩阵法测算而得。

对于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以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为衡量指标。因为这一指标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很容易地获取,数据的可靠性比较强,这可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减少误差。我国GDP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数据见表3-8。

表3-8 1978~2009年我国GDP指数与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二 数据平稳性检验

GDP指数和基尼系数都是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自己特有的趋势性,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即存在一种保持自己原有状态的属性,这种性质也可以称为反映的滞后性。但是时间序列数据存在的这种趋势性,即存在单位根,会出现虚假回归(伪回归)的问题。因为当随机变量不平稳时,统计量的拒绝阈远远超过了检验的正常值,由按照一般检验方法得出的接受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的现象,需要先对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

从图3-11可以看出,无论是GDP指数还是基尼系数,都带有很强的趋势性。从GDP指数的趋势可以看出,1978~2009年,GDP指数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而基尼系数的趋势可明显地分为两段:第一段是1978~1985年,基尼系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1986~2009年,基尼系数的上涨趋势比较明显。

图3-11 GDP指数和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

利用Eviews可以得到GDP指数和其尼系数的自相关函数(AC)和偏自相关函数(PAC),并描绘出GDP指数和基尼系数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系数(见图3-12)。如果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很快地趋于零,即落入随机区,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反之,是非平稳的。若自相关系数大于临界值,则时间序列数据有显著的自相关性。从GDP指数的自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滞后1~3期的GDP指数数据都有显著的自相关性,其自相关系数并没有很快地落入随机区,因此,GDP指数序列是非平稳的。从基尼系数的自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滞后1~4期的基尼系数数据都有显著的自相关性,其自相关系数也没有很快地落入随机区,因此,基尼系数序列也是非平稳的。

图3-12 GDP指数和基尼系数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系数

本文采用增广迪基-富勒检验(ADF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笔者按照下面的方式对各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假设序列数据的生成过程为

εt表示一个在给定y的过去值时均值为零的过程。

在式(2)中,εt被称为(yt-1,+yt-2, …,+y0)的鞅差分序列。如果说εt是均值为零的独立同分布,即E(εt)=0, Var(εt)=σ2<∞,且独立于y0,那么它也满足式(2)。

yt-1的系数δ 进行t检验,由于式(1)的回归比迪基 -富勒检验(DF检验)增加了滞后变化Δ+yt-h,所以本检验为ADF检验。

从表3-9对GDP指数和基尼系数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GDP指数序列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基尼系数序列也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不能直接利用这两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表3-9 序列GDP指数和基尼系数的ADF检验结果

注:(C, T, K)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期。

对于含有指数趋势的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取对数的方法将指数趋势转化为线性趋势,然后再进行差分,以消除线性趋势。根据上述消除单位根的经验,首先对两个序列分别取对数,得到两个新的序列LGDPLGINI。对这两个新的序列重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10。

表3-10+LGDPLGINI的ADF检验结果

注:(C, T, K)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期。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序列LGDP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已经成为一个平稳序列;但是序列LGINI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还不能用这两个序列进行协整分析。由于进行协整分析要求两个序列必须是同阶单整的,为了检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就需要对LGDPLGINI序列进行差分,得到DLGDPDLGINI,并验证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对新生成的序列DLGDP和DLGINI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11。

表3-11+DLGDPDLGINI的ADF检验结果

注:(C, T, K)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期。

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序列DLGDP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序列DLGIN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是平稳的,对于两个I(1)单整的时间序列,我们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以检验两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从所有序列的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序列+GDP、GINI、LGINI 的ADF检验值均大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且P值很大,所以这些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尽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序列LGDP已经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但为了检验两者是否同阶平稳,对序列LGDPLGINI进行一阶差分,得到序列DLGDPDLGINI:序列DLGDP的ADF检验值虽大于1%和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但小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序列DLGINI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且P值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序列已经具有平稳性。所以,LGDPLGINI为一阶单整序列,分别记为LGDP-I(1)和LGINI-I(1)。

三 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及ECM模型构建

进行古典的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的,既不存在确定趋势,也不存在随机趋势,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虚假回归(伪回归)问题。因此,我们在做时间序列的古典回归分析时,需要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差分,消除随机趋势,以取得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再用这些平稳的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但是,进行差分会让我们的信息集减少,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数据总量的长期信息。经过长期潜心研究,计量经济学家发现:有时虽然两个时间序列都是随机游走的,但它们之间可能由于受到共同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表现出共同的趋势,即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协整关系。

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了“协整”的定义,为我们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组合提供了新的估计方法(结构方程组的估计方法,或称包含非平稳变量的VAR估计方法)。协整的定义如下:如果向量xt=(x1t,+x2t, …,+xnt的所有序列都是+d 阶单整,存在一个向量+β =(β1,+β2, …,+βn),使得线性组合β xtβ1x1t+β2x2t+…+βnxnt是(d-b)阶单整,其中,b>0,则向量xt=(x1t,+x2t, …,+xntdb阶协整,记为xt-CI(d,+b),向量β被称为协整向量。

基于协整的定义,我们在做协整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协整只涉及非平稳变量的线性组合,协整向量也不是唯一的。如果(β1,+β2, …,+βn)是协整向量,则对于任意非零的λ,(λβ1,+λβ2, …,+λ βn)也是协整向量。因此,可以通过确定其中一个变量的系数为单位1来标准化协整向量。为了标准化关于x1t的协整向量,可以选择λ=1/β1

②根据Engle和Granger给出的协整定义,协整只涉及相同阶数的单整变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单整变量都存在协整关系。

③如果xtn个非平稳序列,则有n-1个先行独立的协整向量,协整向量的个数成为xt的协整秩。

④大多数协整研究集中在每个变量只存在一个单位根的情况下,原因是古典回归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建立在变量是I(0)的条件下,并且极少有经济变量的单整阶数大于1。

前文对相关的时间序列做了单位根检验,可知序列LGDP和序列LGINI都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做协整分析的各项条件。对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做协整检验,既可以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简称E-G检验方法),又可以使用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又称Johansen检验法或JJ(Johansen-Juselius)检验法]。E-G检验法仅适用于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Johansen检验法可适用于多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因此,本文对LGDPLGINI采用E-G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以+LGDP 为因变量,以+LGINI 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形式的回归模型。

通过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R2=0.817972, F=134.8094, DW=0.460269。

从模型的统计指标可以看出,R2=0.81797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具有很好的经济意义。F=134.8094很大,认为总体回归方程存在显性的线性关系。从模型的残差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后期残差逐渐减小,说明后期的拟合度更高。

第二步,对估计方程的残差μ进行ADF检验(见表3-12),根据μ的平稳性判定两个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果μ存在单位根,则两个序列是非平稳的,说明两个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如果μ不存在单位根,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说明两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建立ECM模型。

表3-12 残差μ的ADF检验结果

可以看出,μ的ADF检验统计量的值-2.495631小于5%和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拒绝μ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序列μ是平稳的,序列LGDP和序列LGINI是存在协整关系的。

1978年,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共同提出了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 ECM)的基本形式,因此,误差修正模型又被称为DHSY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中的ecm被称为均衡误差,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

Granger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以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ECM)关系为目的的Granger协整定理。定理内容为:若非平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则必然可以用这些序列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若用非平稳序列能够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则这些序列必然存在协整关系。既然在前文已经用E-G两步法验证了LGDPLGIN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LGDPLGINI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了。

ADF(1, 1)模型的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Δ+xtα0+∑α1, iΔ+xt-i+∑α2, iΔ+yt-i+α3ecm1+ε1,+t-1

Δ+ytβ0+∑β1,xt-i+∑β2,yt-i+β3ecm2+ε2,t-1

由于上文在做协整检验时,已经给出了序列的残差ecm,在这里便可以直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表3-13给出了变量在不同滞后期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ECM1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3-13 ECM1模型中变量在不同滞后期下的回归结果

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看出模型3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选择模型3为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ECM1模型。在模型3中,R2=0.662855, DW=1.567727, F=5.617368, P=0.001081。这些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3的结果意味着:DLGINIDLGDP的影响滞后2阶、3阶的系数都是负的,也就是说,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冲击作用。

表3-14给出了变量在不同滞后期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ECM2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3-14 ECM2模型中变量在不同滞后期下的回归结果

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看出模型4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选择模型4为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ECM2模型。对于模型4, R2=0.547891, DW=2.032713, F=2.289064, P=0.067595,这些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以知道,DLGDPDLGINI的影响滞后1阶、3阶的系数都是负的,且在滞后3阶时,系数较大,也就是说,DLGDPDLGINI有一个自动回调的内部机制,使得DLGINI不致因为DLGDP的提高而上升过快。

从图3-13(b)可以看出,在滞后1阶、2阶的时候,DLGINIDL-GDP有一个正的冲击,说明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有一个正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DLGINIDLGDP的冲击又变为负,但是冲击的力量比较小,说明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需要适当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图3-13+DLGDPDLGINI的脉冲响应

从图3-13(c)可以看出,一开始,DLGDPDLGINI有一个负的冲击,说明经济增长可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DLGDPDLGINI的冲击变成了正的,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也会进一步扩大。这与前文ECM模型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四 基于Var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Clive W. J. Granger于1969年提出的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两个时间序列变量XY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预测的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Granger原因。

Granger因果检验就是要估计下面的两个回归。

其中,μ1tμ2t为白噪声,且两者不相关。两式都假定变量与其自身的过去值及另一个变量的过去值有关。

式(5)的零假设为H0:+α1α2=…=αq=0。

式(6)的零假设为H0:+δ1δ2=…=δs=0。

表3-15给出了序列DLGINI与序列DLGDP基于Var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4阶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DLGINIDLGDP互为对方的Granger原因,说明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表3-15 序列DLGINI与序列DLGDP基于Var的Granger因果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