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发展:亚洲工业化时代的民主政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马科斯威权体制的终结

在传统利益格局无法打破的情况下,马科斯总统重用了迷信西方经验而不结合菲律宾实际的专家们,实施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菲律宾经济严重畸形发展。在个别大城市繁荣的外表下,菲律宾的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危机四伏。

一 马科斯总统面临政治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严峻的经济形势,严重削弱了菲律宾人民对马科斯总统的支持。马科斯总统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利用各种办法进一步控制权力和资源,将资源指派给自己信得过的“密友”,导致政府中贪官污吏众多、贪污腐败严重。

人民对政府愈加感到不满和失望。根据菲律宾劳工部的统计,1981年,工人罢工事件267起,是1980年全年总数的4倍。拥有35万会员的劳工组织“五一运动”和菲共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经常组织各种示威游行活动,试图推翻马科斯政权。

受到马科斯政府压制的地主和家族以及部分城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结成反对派,他们利用人民的不满,不断发动反抗马科斯政府的政治活动。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同样出身于大家族的菲律宾前参议院自由党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马科斯实施戒严后,把贝尼尼奥·阿基诺关进了监狱,不屈服的贝尼尼奥·阿基诺在监狱里遥控成立了“拉班(战斗)党”(Laban Party),参选国民大会议员。在戒严的环境下,拉班党人制造声势抗议政府操控选举,号召民众于选举前夕发动噪声抗议活动。1978年4月6日,在国会竞选前夜,马尼拉选民发起噪声抗议——使用汽车喇叭、锅碗瓢盆或者自己的声音表达不满,直到深夜结束。为威慑和抑制反对派,1979年,法院判决贝尼尼奥·阿基诺“谋杀罪”罪名成立并判处死刑。美国总统卡特出面保护贝尼尼奥·阿基诺,迫使马科斯政府缓期执行死刑,并允许其转赴美国。1980年接受心脏病手术后,贝·阿基诺和他的妻子科拉松·阿基诺被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聘任为研究员。在美期间,贝·阿基诺公开继续领导“4月6日解放运动”,即以马尼拉噪声抗议日命名的运动。“4月6日解放运动”于1980年在马尼拉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引爆了数颗炸弹,造成伤亡,严重影响了马科斯政府的国际形象。

20世纪80年代初,迫于国内外对自己专制和独揽大权的激烈批评,马科斯总统恢复了“民主”的议会选举,“菲式”威权体制到了难以为继的末日。

二 反对派酝酿第一次“人民力量运动”

恢复“民主”体制后,马科斯总统兼任总理的行政权并未发生变化,依靠行政权在手的优势,并且采取其他多种手段,马科斯总统勉强保住了自己的总统宝座。1981年1月马科斯总统宣布取消军事管制并恢复大选。但马科斯继续搞小动作,这次总统候选人的年龄下限定在50岁,目的是把48岁的贝尼尼奥·阿基诺排除在外。4月,菲律宾政府举行公民投票再次修改宪法,把菲律宾的政体改为法国式的总统制,并规定总统在非常时期拥有绝对权力,总统任期改为6年,可以多次连任。

历史常被突发事件所改变。1983年贝尼尼奥·阿基诺被刺事件,改变了菲律宾的历史,并最终导致了马科斯政权的崩溃。1983年8月21日,马科斯的主要政治竞争对手、反对派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结束了在美国的流亡生活,搭乘台湾“中华航空”的班机回到马尼拉。但他还没有完全走下舷梯,在2万欢迎群众、大批记者、全副武装的士兵面前被人从背后开枪打死。到目前为止,历届菲律宾政府都没有公布谁是真正的凶手,即使是贝·阿基诺的遗孀和儿子担任总统的两届政府也对这起重大疑案保持沉默。

贝·阿基诺被刺杀事件成为引爆“人民力量运动”的导火索,因为对于此案的实际责任人,菲律宾人心里已经有了不用证明的答案。围绕着贝·阿基诺被刺杀事件,马科斯总统的反对者不断组织菲律宾人特别是马尼拉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活动。位于菲律宾现代金融中心马卡地中央地带的阿亚拉街,这里大多是菲律宾传统大家族经营的企业,两侧的办公大楼每周都有人从窗户洒下黄色纸片,一直持续到1983年年底。贝·阿基诺的朋友、前参议员迪奥可诺创立了“为阿基诺争取正义,为人人争取正义”组织,这个组织和其他反对党及民主主义组织公开发动和领导群众集会、示威和游行,呼喊“反独裁、反暴政”“马科斯辞职”的口号。1984年年底,调查委员会主席(前最高法院法官)阿古拉瓦(Corazon Juliano Agrava)向马科斯提交的报告认为是空军安全司令部的6个人策划了这次暗杀,多数委员认为空军的维尔将军是幕后主使。经过一年的审判,1985年12月2日,由3位法官组成的委员会判决维尔将军和其他被告无罪,刺杀行动完全是当时被击毙的凶手的个人行为。对这个判决结果,菲律宾民众反应强烈而迅速,在马尼拉举行了大规模的公众示威,在农村省份开始举行罢工。

天主教会在酝酿和发起“人民力量运动”方面,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天主教真理电台(Catholic Radio Veritas)是唯一一家第一时间报道贝尼尼奥·阿基诺遇害新闻的菲律宾媒体,电台多次重复播报这条新闻;大主教辛·海绵拒绝参加马科斯政府的贝尼尼奥·阿基诺谋杀案调查委员会,以神的名义在全国各天主教会传讲,批评政府离经叛道,辛·海绵大主教提出的口号是3个单词首个字母的缩写COR, C代表悔改(conversion); O代表顺服(obedience); R代表补偿(reparation),合起来是“心”的意思,号召信众行动起来挽回国运。在辛·海绵大主教的努力下,天主教查经班和祷告聚会遍布菲律宾各界,甚至在军队里都有。

菲律宾严峻的政治形势,引起菲律宾商界恐慌,大量资金开始外流,许多企业和富裕人士从银行提出大约5亿美元的存款,存入美国、瑞士及中国香港。资金外流和经济萧条,导致菲律宾比索贬值和外债负担进一步上升,1983年10月一个月外债负担就提高了60亿美元。

在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下,马科斯总统仍然赢得了1984年的国民大会选举和1986年的总统选举,但这两次选举并没有提高他继续执政的合法性。反对派虽然在这两次选举中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团结却得到了增强,为最终掀起推翻马科斯政权的“人民力量运动”准备了条件。

反对阵营把1984年国民大会选举视为削弱马科斯政府的机会,他们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互相为敌的局面。除了温和的反对派如劳雷尔(Salvador Laurel)领导的“统一民主运动组织”和贝尼尼奥·阿基诺的遗孀科拉松·阿基诺领导的“拉班党”决定参选,150名政治人物、企业界领袖、神职人员以及菲共人士组成“菲律宾人民大会”,开会商议共同策略,最终菲共的新人民军代表,以其高明的组织技巧在会议上推动通过决议,要求在政府释放所有政治犯、赋予国民大会全部权力、承诺举行自由公开的选举并撤销授权政府任意长期监禁人民的《预防拘禁法》之前,所有反对党一致抵制选举。在反对派的猛烈攻势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马科斯政府被迫允许“自由选举全民运动”组织在菲律宾注册成立,并向选举委员会增补了一些新成员。“自由选举全民运动”组织有20万名志愿者,负责监督投票过程并进行独立计票。这次选举的投票率高达90%,马科斯的新社会运动党总体上赢得70%以上的席次,但是,在“自由选举全民运动”组织监督的两个省,反对派阵营分别赢得65%以上、60%以上的席位;在“自由选举全民运动”组织没有部署监督人员或者人员不足的省份,新社会运动党皆赢得所有席次。

1986年总统选举比预定时间提前两年举行。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派专使赴菲律宾敦促马科斯给政治反对派以更大活动空间。但是,马科斯总统本人似乎对于贝·阿基诺遇刺以来的菲律宾社会的形势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他对选举形势持有盲目的乐观态度,在1985年11月3日宣布于次年1月17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后来,因反对派认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选举时间被推迟到1986年2月。此时,反对派力量分散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85年12月临近候选人报名的最后期限时,由广有影响的辛·海绵大主教出面协调,反对派才终于达成一致,推举科拉松·阿基诺参加总统竞选。1986年2月的选举十分混乱,选举投票后三天,由19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观察委员会发表声明认为:竞选有严重的违规现象,并可能对最终结果造成巨大影响。他们指出,在选举过程中,有收买选票、恫吓和对竞选程序藐视的情况。2月15日计票工作完成,国民大会宣布结果:马科斯以150多万张选票的优势赢得选举。

三 “人民力量运动”街头起事

经过数年的准备,菲律宾的反对派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力量,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比较有利于反对派,美国对马科斯政权的态度已发生很大变化,而马科斯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和裂痕。在多方面因素的促成下,在马科斯连任的刺激下,菲律宾的反对派终于凝聚在反对马科斯政权的旗帜下。在马科斯宣布自己获胜的第二天,阿基诺夫人的大量支持者涌入马尼拉,人数超过150万。

这次声势浩大的游行,比起以往,在规模、组织水平和策略运用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游行队伍统一着装,许多人身穿黄色T恤,号称“黄衫军”,吸引了菲律宾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符号,引起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其次,在形成巨大社会压力的同时,反对派组织者坚持游行抗议的和平形式,造成了马科斯政权压制上的困难,和平方式又使群众性抗议行动得到了持续和更广泛的参与,声势不断扩大。另外,以阿基诺夫人为首的反对派还采取了广泛的抵制行动,给执政当局制造全面困难,形成社会危机局面。他们号召民众采取各种措施抵制政府,如到与马科斯关系紧密的大银行提取存款,关闭全国各地的学校,抵制马科斯掌控的媒体;停止购买广受欢迎的生力啤酒和可口可乐;拒绝买票观看支持马科斯的演员主演的影片;延迟缴纳各项公共服务账单。抵制运动开展不到一个星期,生力啤酒的销售量已暴跌30%,生力啤酒公司在马尼拉股市里的股价也滑落18%以上,由此,引发股票市场的波动和一定程度的经济恐慌。这些经济与社会策略给予街头的政治运动以巨大的呼应与支持,动摇了马科斯阵营的信心。

四 政变军人暗中出手

在回顾1986年菲律宾社会运动推翻马科斯政权的历史时,大多数文献所展示和证明的是:这是一次菲律宾人民群众通过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把不得人心的独裁者赶下台的人民革命,也就是按事后菲律宾官方的说法:“人民力量运动”结束了马科斯的独裁统治。的确,这次人民力量运动在菲律宾政权以及政治体制更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菲律宾政治发展的真实历史却绝非如此简单。当年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是,街头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菲律宾政权更迭的“前台”,即世人可以看到的“黄衫军”的街头抗争;而历史还有另一面,那场政权更迭的“后台”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军事政变,“前台”与“后台”共同构成了那场政治变迁的历史戏剧的全部场景。

在马科斯长达20年的统治期间,马科斯的威权体制本身和菲律宾社会都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传统社会结构无法打破、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陷于停滞的社会形势下,马科斯政权内部以及马科斯主导的菲律宾政治权力的核心层,也出现了分歧与矛盾。在马科斯本人威望日减,政权基础逐步动摇的情况下,一部分原来马科斯政权中的骨干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与马科斯政权离心离德,渐行渐远。在马科斯政权逐步分化瓦解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是马科斯政权依靠的核心力量——军队内部的分化与分裂。

从历史上看,菲律宾军队是一支依靠美国训练和援助而建立起来的“美式化”军队。军队是马科斯政权最重要的依靠力量,为控制住这支非常美国化的军队,马科斯在军中大力培植和使用忠于自己的人马,形成了严重的裙带风气。这样的一种人事格局与美式职业化建军体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效忠于马科斯的靠裙带关系起家的军队将领与受过美式教育、从美国军校毕业的职业军官的关系日益紧张。特别是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对于军队内部的裙带和相应而来的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们主要战斗在菲律宾南部与菲共新人民军和伊斯兰分离组织较量的前线,历经战火洗礼,勇猛刚强,却受制于军队内部的靠政治效忠和裙带关系起来的高级将领,军队内部严重的腐败对菲律宾南部平叛战斗形成严重掣肘,造成巨大损失,军中对马科斯政府的不满在不断酝酿。军队中不满马科斯政权的最主要力量是由部分中下层军官秘密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改革运动”(Reform of the Armed Forces Movement, RAM),这个组织聚集了菲律宾最精锐部队的一批军官,他们是菲律宾军队最优秀的骨干。

马科斯政府的国防部长恩里莱本是马科斯的亲信,他也是菲律宾戒严时期最有权势的人物,但随着形势变化,恩里莱对马科斯总统的做法产生了不同意见。贝·阿基诺遇刺后,恩里莱的政治立场发生变化,他与被其赏识的“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的负责人霍纳桑秘密组织力量,策划军事政变,意图择机举事,取代马科斯政权。

马科斯宣布赢得选举之后,对人民力量运动等反对派的抗议也有准备。选举结果一公布,马科斯总统便开始从各省调集部队,到首都马尼拉加强戒备。马科斯对军中异动也早有察觉和防范,他一方面加强总统官邸马拉坎南宫的保卫,另一方面逮捕了“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组织中的4名军官,被捕军官泄露了该组织曾经策划军事政变计划的情况。在危急情势下,霍纳桑等“武装力量改革运动”负责人晋见恩里莱,他们指出,马科斯有可能会马上严厉镇压“武装力量改革运动”成员和其他反对派领导人,他们说服恩里莱领导“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的400名精锐战士到大马尼拉地区的国防部总部阿吉纳尔多(Aguinaldo)营区集结,准备发动军事政变。恩里莱随后说服马科斯总统的表弟、副总参谋长拉莫斯将军。拉莫斯将军率领两营兵力驻守在警察部队总部所在的克拉米(Crame)营区,两个营区隔着埃德萨大街相望。1986年2月22日傍晚,恩里莱和拉莫斯在阿吉纳尔多军营举行新闻发布会。恩里莱称,良心已不允许他“把总统视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我相信现有的政府不再受到人民的拥护”。拉莫斯说,他正在劝导自己手下的部队以及其他军人加入他与恩里莱的行列,“1986年选举出的总统不是我们要效忠的总统。……我们坚决支援科拉松·阿基诺。……在我的心目中,她才是菲律宾真正的总统”。恩里莱和拉莫斯拉开了军事政变的序幕。

随之而来的军事政变由“武装力量改革运动”负责组织实施。这是一次亚洲历史上十分独特的军事政变。与历史上大多数军事政变不同,“武装力量改革运动”发动的政变并不完全是秘密发动、突然袭击。“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的政变策划者们,联络阿基诺夫人领导的“人民力量运动”,动员大批民众上街包围和阻碍忠于马科斯总统的军队行动,为政变军队向总统府等要害部门发动袭击创造机会。同时,“武装力量改革运动”居然联系并帮助国际媒体对攻打总统府等袭击行动进行现场直播。这是一次被媒体现场直播的军事政变。在准确掌握了总统官邸马拉坎南宫的守备力量后,“武装力量改革运动”负责人霍纳桑和卡普南组织了30名精锐伞兵发动袭击。一天后,他们又攻占并接管了马科斯总统控制的重要的第四频道(Channel 4)电视信号转播台。当晚6时,恩里莱和拉莫斯通过第四频道宣布他们控制了绝大部分军队,马科斯总统已经失势。随后,美国政府发表了声明,警告马科斯总统不要采用武力解决危机,必须用和平方式完成新政府过渡。25日,政变军队相继攻占了第九频道、第二频道和第十三频道,马科斯的总统就职仪式被切断。25日当晚近10时,在美国的压力下,马科斯终于同意下台。“武装力量改革运动”领导人之一格里高利·B.霍纳桑赠送调研组的个人生涯资料册《旗帜下的兄弟情》(The Brotherhood of the Flag)。在美国的安排下,马科斯和身边人乘坐4架美军直升机飞往克拉克空军基地,后被强行送往夏威夷。

在1986年菲律宾那场令世界瞩目的终结威权体制的社会运动中,“人民力量运动”以和平形式动员群众,形成巨大的社会声势,为推翻政权提供舆论和社会心理上的正当性;“武装力量改革运动”则策划于密室,发动军事政变直接推翻当选总统。“人民力量运动”和“武装力量改革运动”一文一武,配合得相当默契,堪称社会运动及军事政变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即使如此,菲律宾的威权体制的瓦解仍然还有更加深刻的政治原因。

五 威权体制终结的政治原因

导致马科斯政权陨落的浮于社会表层的原因是,马科斯总统失败的经济、社会政策和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而在这背后的原因是,在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菲律宾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的变动,以及由此进一步导致的政治权力结构中的重要变化。

(一)失败的工业化政策引发中下层不满

马科斯总统之所以能够建立威权体制,并连续当选总统,其中尽管采取了某些遭到反对派质疑的不正当政治手段,但马科斯总统在第一任期中提出的旨在推动菲律宾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还是深得民心的,尤其是符合菲律宾中下层民众的期盼和诉求的。这是他一度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菲律宾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社会制度的束缚,马科斯总统提出的工业化目标,因大地主和家族势力的阻挠而遇到巨大阻力,尤其是土地改革的失败,使工业化在整体上难以推进。马科斯所采取的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多次出现人为失误,也一再干扰了菲律宾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导致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菲律宾经济受其影响,更是雪上加霜,面临灾难性局面,日益积累的外债问题几乎导致了菲律宾的经济崩溃。在政治领域,由于威权体制下权力过度集中,马科斯政权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督,马科斯本人在执政后期懒于政务、疏于管理,造成了政权内部严重的腐败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与失误导致了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造成了社会不公正以及政权的腐败,苦于生计的广大中下层民众终于丧失了希望和耐心。在一定的政治形势下,积蓄不满情绪已久的中下层民众终于被政治反对派们动员起来,成为走上街头反抗马科斯政权的“人民力量”。

(二)精英集团分裂

当年刚刚上台的马科斯总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怀抱政治理想,秉持振兴国家的抱负。他不仅得到中下层民众的拥戴,也凝聚起一大批各界精英,他们成为马科斯威权体制的政治基础。但是,十多年过去了,马科斯总统未能塑造出一个新的菲律宾,上层精英对马科斯总统以及威权体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精英集团内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歧。

贝·阿基诺的遇害成为精英集团最终分裂的一个转折点。贝·阿基诺遇害后,内阁总理比拉塔多次递交辞呈。劳工部部长奥普莱和外长先后辞职和被免职。罗慕洛接任外长后拒绝在马科斯政府宣布与暗杀贝·阿基诺事件无关的声明上签字。国防部部长恩里莱从马科斯总统最为倚重的得力干将,转变成为军内的反对派,成为“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的支持者和领导者。在最后严峻的关头,连马科斯的表弟、军内重要将领拉莫斯也竟然反戈一击。精英集团的分裂直接导致了马科斯政权的瓦解。

(三)天主教会推动

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菲律宾的天主教会在经济上和组织上完全独立于政府,它在全国建有地方组织机构和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宗教活动并承担着菲律宾社会中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天主教会是菲律宾社会中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因此一直与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的马科斯政府有着尖锐矛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马科斯政府的工业化以及各项社会政策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和反对,而马科斯采取了日益强硬的手段压制反对力量,大肆逮捕反对派人士,激起了教会的严重不满,教会中的反对派也借此发动反政府活动。

1979年,菲律宾教会与政府决裂,菲律宾天主教会首领红衣主教辛·海绵公开主张结束戒严并举行没有马科斯参加的新选举。此后,在辛·海绵大主教的领导下,天主教会一直在社会基层、在广大教徒中,借传教方式酝酿反抗情绪,进行思想鼓动。由于教会的特殊身份和影响,菲律宾天主教会在80年代反对马科斯和威权体制的社会运动中甚至起到协调统合政治反对派的作用。在1986年推翻马科斯政府的行动中,天主教会更是一马当先,积极组织教会学校的学生充当游行示威的先锋。辛·海绵大主教在电台发表演说,发动马尼拉市民上街支持兵变军人,当时不仅对推翻马科斯政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震动了国际舆论,他的大声疾呼与激情演讲是1986年菲律宾“人民力量运动”中给世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幕。

(四)美国离弃

美国一向插手菲律宾国内政治、操弄选举。马科斯政权22年的维系与美国的支持密不可分。但从70年代起,威望高涨的马科斯为进一步确立自己在菲律宾的历史地位,跟美国闹起了“独立性”,他积极发展多边外交,甚至发展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在国内,马科斯也搞了一些去美国化政策。马科斯的动向令美国紧张,菲律宾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冷战”基地,是太平洋上的反共前沿。美国绝不允许马科斯另搞一套。从70年代开始,美国加强了它的干预政策,采用一贯手段——暗中扶植、培养政治反对派,伺机取代不大驯服的马科斯,建立更加听从于美国的菲律宾政府。反对派议员贝·阿基诺一直是美国属意的对付马科斯总统的制衡因素,美国公开支持马科斯政权的另一面是,在发展自由民主的旗号下支持贝·阿基诺等反对派力量。贝·阿基诺遇害后,美国与马科斯政权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越来越公开地批评马科斯政府,越来越公开地鼓动支持反对派。美国选择贝·阿基诺的遗孀科拉松·阿基诺作为与马科斯分庭抗礼的标志性人物。

1986年的选举,成为美国政府与马科斯政权摊牌的时刻。美国公开干预菲律宾大选,派遣议员代表团进行观察,实际上是直接监督选举。选举刚刚结束,美国里根政府立即指出大选具有严重舞弊行为并予以严厉谴责。美国参众两院做出决议,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并威胁终止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随后,里根派总统特使在马科斯和阿基诺夫人中斡旋,并同国防部部长恩里莱和副总参谋长拉莫斯进行了接触。在恩里莱和拉莫斯发动兵变后,白宫发表正式声明,警告马科斯不要使用武力,并要求马科斯向阿基诺夫人移交权力。美国的离弃成为压倒马科斯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