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中国梦的由来、内涵和分析框架
中俄社会比较研究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长期合作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经持续了7年,由我和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戈尔什科夫教授(M. K. Gorshkov)主持,我当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梦与俄罗斯梦比较,是这个项目的第三期研究。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是中俄社会分层研究和中俄青年研究。第一期中俄社会分层研究,被纳入一项更大规模的金砖大国比较研究之中,作为研究成果,出版了长达800多页的英文版《金砖国家社会分层手册》(Handbook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BRIC Countries)、中文版《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和俄文版《中俄社会分层研究》。第二期中俄青年研究的成果是中文版和俄文版的《青年与社会变迁: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国梦与俄罗斯梦比较研究是由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戈尔什科夫教授首先提出的。2011年,教授来中国社科院访问,我们讨论第三期合作研究的主题。戈尔什科夫教授问我,能否进行两国梦的比较,当时我十分诧异,以为是我听错了。因为“梦”这个概念,在中国过去几乎没有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概念,以经验研究为主的中国社会学更是几乎没有触及这个研究领域。即便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除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写过《梦的解析》一书,“梦”也很少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况且在中国语言中,“梦”往往与虚幻联系在一起,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蝴蝶梦”、“黄粱梦”、“南柯梦”、“红楼梦”等。戈尔什科夫教授向我详细解释了他对“梦”比较研究的想法以及为什么俄罗斯社会学重视对俄罗斯梦的研究,还介绍了他们正在进行的一项关于俄罗斯梦的全国抽样调查。我当时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但同意认真考虑一下。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后,“中国梦”在中国社会引起极大反响,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的重要表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梦和俄罗斯梦比较研究”的题目也被选定了。
一 中国梦的历史由来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曾经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但是,当历史步入近代后,中国却落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发动了一次次对华侵略战争,迫使中国腐败羸弱的封建帝王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让大片国土,偿付巨额对外赔款,至签订《辛丑条约》时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的50多年中,中国共偿付战争赔款3902万两白银。清朝的第一笔战争赔款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42年8月,清政府的军事抵抗全面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除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和英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外,中国还要另外赔偿英国鸦片烟费6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累欠英商费300万银元,共计2100万银元。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总共支付了1752万两白银的赔偿。
由于1851—1864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此时趁火打劫的英法两国又先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赔款1600万两白银。
1894年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要支付2亿两库平银的巨额赔款。据统计,当时清政府每年的正常收入大约只有7000万到8000万两白银。
1901年9月,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既是列强共同侵略压榨中国的结果,也是清政府政治上完全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按条约规定,中国向英、美、日、法、沙俄等11国支付高达4.5亿两白银的赔款。由于清政府无力交付,所以赔款又变成了借款,按年息4厘,分39年还清计算。到1940年,这笔赔款本息合计将达到9.82亿两。如果再加上各省的2000万两地方赔款,则庚子赔款的总数将超过10亿两白银。
这些赔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可谓极其重大。一部中国近代史成为一部血泪史,中国也为近代军事落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外交屈辱付出了沉重代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追逐的梦想,他们为此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抗争,也不断地向西方学习,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试图变法图强,但都一次次归于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的逐梦史才发生了根本转折。中国梦,正是从沉淀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土壤中孕育生长的。
二 中国梦的内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也曾编织快速赶上英美发达国家的梦想。但在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实行了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曲折,并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经济发展受到重创。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约10%,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非常重视规划和设计实事求是的长期发展路线图。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的深入调查,决定把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从原定的“20世纪末”推迟到“21世纪中叶”,而把中国在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定为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道:“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这是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共产党1982年第十二次和1987年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战略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也就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当然现在看来,实际发展要更快一些,因为中国2013年按当年汇率计算,人均GDP已经达到约7000美元。
到2000年,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中国原来制定的小康社会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已在总体上得到实现。从2000年到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间设立什么样的阶段性目标,曾经有过一些争论。最后大家普遍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总体数量目标:到202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奋斗目标,它不只是一种想象和期盼,而是有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国梦”的中长期阶段性目标,现在被概括为“两个100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也就是本世纪的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者也是邓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的设想。
三 中国梦的分析框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对“中国梦”和“俄罗斯梦”进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研究具体化、指标化,让“梦”落到地上、融入生活,这就需要一个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种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和对本国国情的适用性,很关键的一项衡量标准,就是看是否能够快速地、持续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人民生活水平也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分为五大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是一个发展的领域划分,也是人民生活的领域划分。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下,并基于我们对人们未来生活期盼的调查结果,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写作和分析框架:中国梦在经济方面要走向更加发展富裕的社会、更加安居乐业的社会,在政治方面要走向更加清正廉洁的社会,在文化方面要走向更加多样整合的社会,在社会方面要走向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家庭更加和谐的社会,在生态方面要走向更加绿色美丽的社会(见图0-1)。这5个方面8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本书8个章节的主题。描述和分析的主要数据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第四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
图0-1 中国梦的分析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13年6月至10月,开展了第四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此项全国抽样调查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1个县(市、区)、604个村(居委会),共成功入户访问了7388位年满18周岁的城乡居民。该项调查曾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3年进行了四次。前三次调查的主题和出版的著作分别是《当代中国和谐稳定》《当代中国民生》《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2013年的调查以“中国梦和生活质量”为主题,在调查设计中我们将中国梦视为公众对国家现实状况的综合评价和对未来的期盼,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并以多个次级指标来加以测量。
我很高兴地看到,俄罗斯的同仁们也同样进行了俄罗斯梦的全国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写了对应的各章。他们对俄罗斯梦的理解角度和观察的领域与我们不尽相同,但很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意义。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并非只有“美国梦”,这些梦是相通的,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世界只有通过求同存异,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