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观视点理论”的语言学观照
第一节 “主观视点理论”要义
一 概念廓清
视点,也称“视角”(perspective)。申丹从叙事学的角度给出定义:“视角”或“叙述视角”(focalization, point of view, viewpoint, angle of vision, filter, focus of narration, narrative perspective)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但作者同时也指出,“自西方现代小说理论诞生以来,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纷呈不一的名称以及各种界定和分类,也造成了很多混乱。‘视角’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属于故事层还是话语层?应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视角?围绕这一概念出现了哪些混乱?这些混乱的症结何在?回答和廓清这些问题,对于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独立于故事的人才可以有“观察故事的角度”。
在语言学家看来,“视角”更倾向于主观化。邢福义先生在论证复句格式与复句语义关系时,对“主观视点”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有时重合,有时则不完全等同,而不管二者是否等同,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他还指出:“应该看到,复句格式为复句语义关系所制约,包括受到主观视点的直接制约和客观实际的间接制约;但是,还应该看到,复句格式一旦形成,就会对复句语义关系进行反制约,格式所标明的语义关系中就直接反映了格式选用者的主观视点。”沈家煊认为,“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并且认为有必要区分“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或称作“言说主语”(utterance subject)。
对于“主观视点理论”(笔者不再区分“视角”、“视点”和“主观视点”),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廓清。第一,不同学科对于“视点”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人看待世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认同戴维·迈尔斯之于此的精彩表述:“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第二,在语言学中,“视点”离不开言语交际主体,言语交际主体可以和句法上的主语一致,也可以是第三者。第三,我们认为不存在没有主体的观察角度,所以,“客观视点”不是笔者要讨论的内容。但必须要提及的是,从命题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客观性表现为说话人只是忠于信息的传递,而其中并不涉及说话人的任何态度和情感。王敏和杨坤也曾指出,“客观性”的语言通常不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但语言一旦体现说话人的信仰或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
二 与“主观性”的理论区别
“主观性”和“主观化”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主观性”是“主观化”在共时层面的体现,“主观化”体现了“主观性”的发展历程,更为关注语言单位在语法上的结构演变。“主观性”的研究热点纠结于第二人称代词、认识类情态类动词,这主要是基于研究者语言观的态度,沈家煊对于语言的认识更为强调,他认为,“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如果说,“主观性”的研究是“我”对“我”的关注,那么,当“我”对“他”进行“我”的关注时,这种“关注”就成了“交互主观性”。吴福祥认为,“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
“主观视点理论”相较于“主观性”来说理论色彩更为浓重,更为重视共时平面的书面语与口语语言材料的研究,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既触及语法研究、语义研究,又涵盖语用研究。在语言观上,“主观视点理论”得到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理论”的支持。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就是物质性,这自然是“客观性”的要义,语言的命题意义恰恰体现了事物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实际上就是物质的确定性,同时物质是运动的,所以运动性也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说,作为言语交际主体对待同样的交际片段会“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不同主体的视点各异造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视点理论”可以比较全面地囊括基于语言静态层面的使用动态性。
邢福义先生1991年在《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提出的“主观视点理论”主要是针对复句语义关系的,我们可以看出其至少囊括了两重关系,即主观视点和复句格式的关系、客观实际和复句格式的关系。复句格式就像一个篮子,用它买什么取决于拎篮子的人,买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篮子的大小会对买的东西有所影响,不可能拎着篮子买电视,买到的东西反映了拎篮子人的诉求。可以说,“主观视点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言者、句法框架和客观语义的关系问题。其实,除此之外,“主观视点理论”对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李宇明也提到:“主观视点的主导作用,不仅适用于复句,而且也适用于所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