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

一 民俗

马里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饮食、起居、服饰、婚葬喜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民俗习惯。

(一)饮食起居

马里人一般有用右手取食的习惯。吃饭时一家人就地围坐,以盘子做餐具。城市以大米为主食,农村以御谷、高粱为主食。

马里人还有食白蚁和烤全驼的习俗。

在马里的田野、丛林,到处都能看到小山丘般的白蚁窝。在南部的锡卡索一带,有的白蚁窝高达3米。在马里,白蚁不但可用来喂养家禽,还可食用。油炸白蚁是马里的一大佳肴。马里人捕捉白蚁的方法很简单:在一个罐内放上几块牛羊骨头,将罐倒扣在蚁穴之上,一天之内就可捕捉一餐之需。

马里西北部地区有“烤全驼”的佳肴。烤全驼是马里特有的风味,是款待客人的佳品。一般只有在招待贵宾时,或在富裕之家的婚礼上,或在某些重大节日里,人们才备此佳肴。烤全驼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先将宰杀的全驼割去双峰,除去内脏,洗净,再将预先烤好的一只全羊放入驼腹,而羊肚内装有烤好的一只全鸡,鸡膛中装有一只熟的鸡蛋,然后封腹,将全驼架在干柴上烘烤。烤制者根据驼龄、驼体的不同掌握火候,保证驼肉外焦内嫩,鲜美可口。烤全驼在取食时也是很有讲究的,鸡蛋由地位最高的宾客享用,鸡肉分给贵宾,羊肉归一般来宾,而驼肉是人人有份,甚至过路人亦可分享。

马里人民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城市中除富裕阶层拥有高级住宅和别墅外,一般市民的住房绝大部分是土筑平房。农村住宅以圆形或方形土墙茅草房屋为主,一般没有木制门窗装置。房屋的朝向以坐北朝南为主,大多没有对称轴线。依据民族习惯,各地房屋具有不同形式。富拉尼人和图阿雷格人居住地区房屋多为圆形,摩尔人大多以营帐而居,多贡族则在山区悬崖陡壁旁侧,以石块垒砌房屋。在通布图地区,除了圆形土墙茅盖房屋外,有的居民还构建平顶方形和长方形土屋或带有晒台的泥坯楼房。农村住宅内部家具较少,居民多就地铺草或羊皮而卧。

(二)传统礼服“布布”

马里人民的衣着和服饰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习惯。除城市少数居民穿西服外,城乡人民一般选用民族服装。男子普遍穿用兰、白等单色布料做成的阿拉伯式大袍(无领,长袖或无袖)或无领短褂、长裤。妇女大多喜穿色泽鲜艳、色彩分明、花形较大的短褂和围裙,一般头裹花巾、脚穿拖鞋,有的还佩戴首饰。

“布布”是马里各族人民的传统礼服。“布布”很像中国的长衫,不过比长衫更肥大。“布布”无领、肩宽、袖宽,两腋下开缝很大,等于将一块布对折,在折处中间挖一个洞作领口,将下边相对的两角缝在一起,形成一个两边开缝的圆筒。马里人身材高大,穿上“布布”显得威风凛凛,走起路来前襟后襟飘飘扬扬,四面生风,很适合马里炎热的气候。在比较正规的场合,马里人都要穿“布布”。一般说来,“布布”做工比较简单,但有的“布布”,特别是女用“布布”,做工则相当考究,领口、前胸、袖口以及腰带镶边,并绣有美丽的图案。穿“布布”时,要上配毡帽,下配拖鞋。“布布”是一种传统的服装,青年人已不太喜欢穿,小伙子们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汗衫和西装裤,姑娘们则往往上身穿紧身薄纱衫,腰下围一块布,形似筒裙。

(三)喜欢戴面罩的图阿雷格人

图阿雷格人,主要分布在北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他们体魄强健,性格豪放,特别能够忍受炎热和饥渴,是撒哈拉沙漠一带有名的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男子上衣是一件白色大布褂,下穿蓝色棉布褂,外面再罩一件直接到脚跟的蓝色长衫。他们身佩短刀和长剑,胸前悬挂一个护身符。这个民族最奇特之处是成年男子都戴面罩。面罩由长4米的黑色或白色宽条布缠绕而成。他们用面罩把整个头部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部的一条缝儿,即使在饮食时也不揭开。当他们会见外族宾客时,要防止让外人看到他们的口部。图阿雷格男子戴面罩的习俗可以追溯到11世纪,戴面罩不是为了抵挡大风沙,而是为了防备一切鬼怪幽灵的袭扰。图阿雷格人另一引人注目的习俗是每逢节日或举行盛典时,不分男女老幼,所有人的装束一律改为蓝色。头上的面罩、内外衣裳都是蓝色的,即使皮肤和胡须也要用蓝靛染成蓝色。远望参加隆重庆祝仪式的人群,就像一片蓝色的海洋。图阿雷格人以蓝色为贵,认为蓝色是神圣、富有的象征,代表较高的社会地位。

(四)发式

马里妇女很讲究发式。一般先将头发梳成无数条上下一般粗细的小辫子,再把辫子整理成不同的发型。民族、年龄不同,发式各有差异,已婚妇女往往以布包头。妇女们还特别注意装饰,手镯、脚镯、项链、耳环、鼻环都很讲究。最突出的是耳环和鼻环,有的耳环又大又重,不得不用一条细绳挂在头上,以减轻耳朵的负担。鼻环有两种:小鼻环套在鼻翼上;大鼻环夹在两个鼻孔中间。

(五)染足、染牙龈

马里的黑人妇女把黑色看作吉祥的、最美的颜色。因此,有用染料将手、足和牙龈染成黑色的习俗。

染足所用的染料是由当地叫“地阿比”(即散沫花)的树叶制成的。妇女将“地阿比”树叶采回晒干,舂成粉,加入少量水,将粉末调成糊状。睡觉前,将这种糊状的染料敷在脚掌部位,并用布包好。

染牙龈的方法是将采集的野椰类植物烧焦后研成粉,与乳油木脂调成糊状,然后用针把牙龈刺出血,将这种黑油抹在牙龈上,染料进入出血的伤口,伤口愈合后染料就固定在里面了。

小伙子选择配偶,首先要了解姑娘是否具备染足、染牙龈的手艺,所以,当地的女孩从能自理生活时就向大人学习染技,谁染技高超,谁就会赢得更多人的爱戴和尊敬。

(六)博罗洛人的选美比赛

生活在马里萨赫勒热带草原的博罗洛人是以游牧为生的。他们的全部行装就是一顶帐篷和几囊水,装束是腰缠羊皮、手持长矛。他们一年到头赶着羊群或者骆驼群在热带草原上放牧。每年的7月到9月,雨季中的草木返青,生机盎然,博罗洛人将牲畜驱赶到有咸味的草场放牧,称为“咸疗”期。“咸疗”期既是牲畜饱餐的日子,也是博罗洛人欢聚的节日。这时博罗洛人会举行大型集会,实际上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一场选美比赛。男子为吸引女性和选美获胜,事先进行细心装扮。他们将由鲜花和乳油木的油炮制而成的涂料抹在脸上做底色,然后开始彩绘脸谱,最后将头发梳得高高竖起。选美开始后,男子个个头插鸵鸟毛,身穿漂亮服装,颈上挂着项链,腰间系着贝壳,足踝上系着响铃,按照长老宣布的竞技规则尽情地比赛歌舞,最后由妇女们推选出优胜者。竞争十分激烈,竞选往往要持续十几个小时,经过十多次的遴选。男性选美优胜者选中意中人,新结合的夫妇赶着畜群开始了新的生活。

(七)热情好客

马里人民热情好客。农村遇有贵客登门,全家男女集合恭候,或由家长亲自作陪。接待客人时,主人往往请喝冷牛奶;送别客人时,村里有时赠送礼物;熟人相见时,马里人都要互致问候。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很别致,必须各自将一只手放在胸前,边走边问候,从不停步,问候的话不间断,直到背道走过去很远,彼此听不清话音时才终止。这样长的问候,内容往往千篇一律,从生活问到身体,从本人问到所有家眷。

马里人民喜爱舞蹈。每逢吉庆喜事、节日或迎接客人,都经常聚集在露天场地,用舞蹈活动以示庆祝。跳舞时有音乐或击鼓歌唱相伴,往往跳至深夜。

(八)婚姻习俗

马里目前仍存在氏族社会残余。在中部和南部班巴拉和马林凯等民族中,普遍存在大家族制,有的村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家庭。大家庭的家长掌握家庭的最高权力,家长一般不参加劳动,专门管理家庭的劳动收获、口粮分配、租税交纳、经费开支、婚丧嫁娶等事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存在一夫多妻制,男子一般最多可娶四妻,结婚时男方须给予女方礼金。

在马里婚俗中有三送柯拉果的习俗。

柯拉果是柯拉树结的果实。柯拉树原是生长在西非热带丛林中的一种野生果树,盛产于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几内亚和加纳等国,马里也有栽培。有的柯拉树可高达数丈,每年9月至翌年1月开花,三四个月后果子成熟。柯拉果果质略硬,类似板栗。放进嘴里咀嚼,果汁苦涩,但咀嚼的时间长了,就会尝到一股爽口的甜味,好像橄榄。由于果汁中含有丰富的可卡因,困倦时嚼上几个,能够提神醒脑。在传统的非洲医学中,柯拉果是一种极好的药品,同时也是“可口可乐”饮料的重要成分。

在马里,柯拉果除供咀嚼提神和治病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并被视为与人们幸福紧紧相连的一种吉祥物,是男女青年婚恋的“媒介”物。根据当地传统,男子向女子求婚时要向女方三送柯拉果。当媒人受托带着10枚柯拉果和50马里法郎去女方家里为小伙子求婚时,如果女方收下这些东西,即表示原则上同意接受男方的求婚。十几天后,“月老”再次登门,带来20枚柯拉果和100马里法郎。在这段时间里,女方对求婚者的品行做了一番细致的调查,如果满意,就收下媒人第二次送来的东西。再过七八天,媒人第三次登门,这次带来30枚柯拉果和300马里法郎。如果姑娘及其父母不改初衷,就收下这份薄礼,作为订婚礼物。

二 节日

新年(1月1日)

建军节(1月20日)

民主运动纪念日(3月26日)

复活节(4月份)

劳动节(5月1日)

非洲节(5月25日)

独立日(9月22日)

圣诞节(12月25日)

此外,还有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

每周六、周日为公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