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居民与宗教
一 人口
马里独立以来,人口增长较快,1960年马里人口只有380万人,1975年增加到620万人,2000年达1140万人,2015年为1760万人(世界银行统计数据)。1975~2000年,马里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4%, 2010~2015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0%。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975年的16.2%提高到2015年的39.9%。预期寿命由1970~1975年的42.9岁提高到2010~2015年的57.3岁(见表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970年的221‰下降到2015年的114‰。在15岁以上的人口当中,识字率由1976年的9.4%提高到2015年的33.1%;青年识字率由1976年的19.6%提高到2015年的49.4%。
表1-1 马里人口指标(201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家数据·马里(2015)。
马里地广人稀,根据2015年的统计,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4人。全国人口的70%以上居住在尼日尔河沿岸,两岸5000~6000米宽的狭长地带,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0人左右。在北部,人口稀少,在半荒漠的东北游牧区,雨季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只有5~6人,干季则人迹罕至。广大沙漠地区,人烟更为稀少,有些地区根本就没有人。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5年马里人口的有关指标分别为:人口总数为1760万人,其中男性888.8万人,占总人口的50.5%,女性871.2万人,占总人口的49.5%;城市人口702.5万人,占总人口的39.9%,农村人口1057.5万人,占总人口的60.1%; 15岁以下的少年占47.5%, 15~64岁的青、壮年占50%,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5%。可见,马里人口结构总体年轻,存在较大的人口红利。另外,马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40%,马里城市化的空间仍然很大。
二 民族
马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23个民族。其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有:班巴拉(Bambara),约占总人口的34%;颇尔(Peul),约占总人口的11%;塞努福(Senoufo),约占总人口的9%;萨拉考列(Sarakole),约占总人口的8%;桑海(Songhai),约占总人口的6%;马林凯(Malinke),约占总人口的6%;图阿雷格(Touareg),约占总人口的6%;多贡(Dogon),约占总人口的5%;博博(Bobo),约占总人口的2%;阿拉伯(Arabe),约占总人口的2%;迪亚瓦拉(Diawara),约占总人口的2%。班巴拉人、马林凯人和索宁凯人(又称索宁克人)都属于曼丁哥人,他们占马里总人口的50%。
马里的民族虽然比较多,但从人种来看,90%以上的马里人属苏丹尼格罗人种,而只有图阿雷格人和阿拉伯人属于高加索人种(亦称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型。黑色人种主要定居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他人种多在马里北部地区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
班巴拉人是曼丁哥人的一支,它是马里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散居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居住在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和巴马科一带,多从事农耕。
马林凯人与班巴拉人一样,都属曼丁哥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流域。主要种植水稻,并有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马林凯人的祖先曾创建过历史上强大的马里帝国。班巴拉人和马林凯人是西非富有耕作经验的民族,他们继承了西非传统的耕作习惯,一向经营农业,特别是马林凯人谙熟水稻栽培技术。
颇尔人(又叫富拉尼人或富尔贝人)主要分布在尼日尔河中游地带。大多居住于尼日尔河流域巴马科——莫普提之间地带,他们的人口数量仅次于班巴拉族。颇尔人是游牧和半游牧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经营牛羊放牧和饲养。每当尼日尔河河水泛滥季节,他们放牧着成群牛羊迁往沙漠区,而在河水退却以后,又驱赶畜群归来,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桑海人主要居住在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以及沿岸通布图、加奥一带高地,大多经营农业、渔业,部分经营商业。
图阿雷格人是柏柏尔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萨赫勒地区和东北部阿德拉尔—伊福拉斯高原地区,部分游牧于撒哈拉沙漠中。图阿雷格人主要从事游牧和半游牧业,部分从事农牧混合经济,有的还兼营骆驼运输,从事沙漠地带陶德尼地区的食盐运输。
多贡人据说是最早居住在马里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马里南部莫普提市以东的多岩石的邦贾加拉山区,善于用小块地种庄稼。他们多在山区悬崖陡壁旁侧修筑房屋。
迪亚瓦拉人一部分是商人,另一部分以种植花生、稻、粟类为生。
三 语言
马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于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中。
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可以划分为7个语系,即塞米特语系(Semite)、哈米特语系(Hamit)、泰克卢尔语系(Tekroure)、桑海语系(Songhai)、曼德语系(Mande)、塞努弗语系和沃尔特语系(Volta)。北部地区的摩尔人和图阿雷格人操哈米特语系的泽纳加语(Zenaga)和塔马切克语(Tamachaq),尼日尔河流域的富拉尼人和加伊地区的图库勒尔人操泰克卢尔语系的普拉尔语(Poular)。莫西人和博博人操沃尔特语,马林凯人、班巴拉人操曼德语系的两个基本变体,其中,班巴拉语应用范围最广,可在马里70%以上的人口中通用。
四 宗教
据2017年8月中国外交部网站显示,马里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8%信奉传统拜物教,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马里人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班巴拉、马林凯、图阿雷格、颇尔、迪亚瓦拉、桑海等民族大部分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们居住的地区,几乎都建有教堂。伊斯兰教在马里传播的历史较久,早在11世纪中叶,柏柏尔人通过经商,逐渐向马里传入伊斯兰教。14世纪初期,马里国王坎戈·穆萨朝圣麦加回来,曾在加奥和通布图两地分别建立较大的清真寺。后来,通布图等地成为西非伊斯兰教的中心。至今,马里城乡各地穆斯林都经常参加宗教活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穆斯林每天按时停止工作进行膜拜、祈祷,农民中的穆斯林每日向东方膜拜,膜拜之前,还要洗手洗脸。除经常性宗教活动外,伊斯兰教每年还有固定的节日和一个月的斋期。穆斯林的结婚、小孩取名、死者洗身和送葬等也都按宗教仪式进行。在马里传播最广的伊斯兰教是属于逊尼教派的马利克学派。
除伊斯兰教外,仍然有一些马里人保持着传统宗教的观念,尤其是在南部和东南部塞努福、博索、多贡、班巴拉等族居住地区,当地流行多神崇拜,有供奉多种神灵(其实是各种自然力的化身)的神堂。例如,班巴拉人信仰一个叫“奔巴”的主神,认为它是大地的化身,教人们种地,从事手工业劳动。在多贡人的很多神祇中,有一个叫“阿马”的神,它就是水神。另外,多贡人信仰的“勒拜”神是太阳与火的化身。此外,对祖先的崇拜也很流行,多在班巴拉人专门的宗教组织“科莫”的领导下进行祖先崇拜的活动。“科莫”任命的长老有权决定村社里的重大问题,包括组织祭祀祖先的活动,每逢宗教节日,由长老主持祭祖仪式。主要的宗教仪式有“科莫年庆”(这时要跳有音乐伴奏的假面舞)和“首创仪式”等。
巴马科、加奥、锡卡索等地部分的班巴拉、塞努福、博索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这两种宗教在知识分子和上层官员中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