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路与效应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使命清晰、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内涵丰富、布局系统,形成了以“补钙论”为中心的思想建党论,以“守纪律、讲规矩”为中心的组织建设论,以“反四风”为中心的作风整党论,以“零容忍”为中心的反腐肃党论,以“笼子论”为中心的制度治党论,五个方面涵盖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立足现实,突出要求严、问责严、管理严,注重实效;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及其实践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党的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管党治党 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实践、新探索,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内涵丰富、目标明确、特点鲜明,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系统梳理、总结和学习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吴阳松,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党政治问题研究。
一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使命清晰、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
担当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执政之始就明确提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就是要接过历史接力棒,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写下去,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聚力践行。“打铁还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不能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就是要正视时代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效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突出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我们党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更强的决心来推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有责就要担当”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鲜明地彰显了治党管党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既体现了对存在问题的清醒认知和责任担当,又彰显了破解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和清晰的目标意识,其目标就是要敢于直面和破解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着力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和现实抓手就是要从严治吏、遏制腐败,就是要严明党规党纪、确保中央的权威性,就是要瞄准问题、管好干部、抓好作风,概言之就是落脚到建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确保党凝心聚力的重要保证,“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更是党的执政能力生成和提升的重要现实基础。“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建设良好政治生态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强化制度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要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强化守纪律、讲规矩的行为规范;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要增强健康的政治意识,积极建设党内良好的政治文化;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坚强的组织意识和组织观念,具备对党忠诚、公正无私、清正廉洁、为民务实、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政府清廉就是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要全面依法依规施政,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政治清明就是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只有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才能实现党的自我造血功能,确保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内涵丰富、布局系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思想和新战略,其内容覆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已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一是以“补钙论”为中心的思想建党论。好干部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只有思想上坚定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而思想上的滑坡则是最严重的病变,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总根源、总开关。习近平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比喻为精神上的“钙”,并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革命理想高于天。新的时代条件下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是要使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是非观和政绩观,进一步克服和消除各种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就是要求全党把理想信念问题摆在第一位,确保成为衡量党员干部的第一位标准,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
二是以“守纪律、讲规矩”为中心的组织建设论。人不依规矩则废,党不依规矩则乱,没有规矩就不为政党,更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特别强调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建设,明确指出一些地方的个别党员干部不能做到与中央保持一致,搞团伙和拉帮结派,对党内民主和党的团结破坏性非常大,成为很多腐败现象的源头;一些地方和个人公然妄议中央,对中央决策和部署不贯彻、不执行甚至抵制,直接挑战党的权威和执政能力。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守纪律、讲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守纪律、讲规矩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党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绝不允许自行其是公开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言论,采取同中央的决定、决议相违背的行动;就是要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绝不允许使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要始终确保“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三是以“反四风”为中心的作风整党论。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直接影响党风、政风和民风,关涉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是人们认知、识别党的形象的风向标和关键点。作风问题不是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针对党内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深恶痛绝的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代表的“四风”问题,明确指出全党上下必须警醒、必须要下大力气切实解决,为此党内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要求,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以严正己、以实导行,严格、严肃、严苛地律己自查,务实、扎实、诚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切实改进党内存在的各种不实工作作风,突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四是以“零容忍”为中心的反腐肃党论。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对立的。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问题,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坚持反腐不分大小,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确保“露头即打”,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党中央“零容忍”的反腐态度。“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从“零容忍”的反腐实践来看,我们对“关键少数”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有力地证明“党内绝不允许有特殊党员的存在”绝不是一句空话;对相关地方和单位多年来积累的严重腐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表明“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绝不是一句口号。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出要确立“去疴需猛药、治乱用重典”的重拳反腐的工作思路,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五是以“笼子论”为中心的制度治党论。制度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用制度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发挥制度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并强调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求把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看作系统工程,确保党内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设计和宏观设计,形成定期评估、清理、修订机制,该填充的填充,该链接的链接,该替换的替换,使党内各项法规制度便利管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求确保党内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制度虚设”“制度的稻草人”“有制度不执行”等问题,要确保党内规章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确保使制度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坚决防止制度的“破窗效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求确保党内规章制度建设与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统一起来,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短板,力争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
三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立足现实,突出从严、注重实效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立足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和党纪等问题,明确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从现实问题出发,突出从严、注重实效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鲜明特点。
一是严立规。习近平强调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要把严的制度和规矩立起来,要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明确指出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规要严于国家法律,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有更高的标准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规章制度,进一步具体、细化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确保在法律之前为党员划定纪律底线,使党纪严于国法有具体的制度遵循和详细的实践要求。严立规特别明确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在党的法规制度面前要带头遵循,强调“凡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严立规、严标准还体现为明确要求确保规则和标准的实用性,要进一步细化、具体,使规则和标准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内一些规定边界不清、难以落实的问题明确指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哪些事可以个人对组织或组织对个人、哪些事必须组织对组织,哪些事可以简化程序、哪些事只能按程序办,哪些事该发扬民主、哪些事该坚持集中,哪些事由自己决定、哪些事该请示报告,都要规定得明明白白。”
二是严问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就要担当,失责就必须要追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明确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的利器,先后对一些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失职失责如山西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等典型问题严肃问责。严肃问责、严于问责成为管党治党的鲜明特色。严肃问责就是强调执纪要严,坚决做到违纪必究、违纪必查,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就是强调惩戒要严,确保党内决不允许有特殊党员的存在,要有“利剑悬在头上的感觉”,从而形成极大的威慑力,确保对敢于“越红线”“踩雷区”者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严肃问责就是要特别强化责任追究,特别是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2016年7月党中央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问责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条例就对谁问责、哪些情况必须要问责、如何问责等问题做了具体、细致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针对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具体规定了7种问责方式,强调既要追究主体责任也要严肃监督责任,还要追究领导责任,明确提出了“终身问责”的概念和要求,提出要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使问责成为管党治党的强音。
三是严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首先就是要从严管理好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要把日常管理和关键时刻管理贯穿起来,把上级管理、班子管理、自身管理结合起来,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统一起来,做到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提出要严格把关党员入口,坚持把党员的政治标准作为发展党员的生命线,确保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强调党内决不允许特殊党员的存在,任何一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必须编入一个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强调要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做到及时批评教育纠正,对已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对蜕化变质的党员要坚决清除出党的队伍;强调严管理要注重落实,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去抓落实,要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耐性去抓落实。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必须抓住“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基础性环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管党治党的抓手,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四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意义重大,成效显著,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形象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内涵丰富,已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集中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四年多来在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建设成绩斐然、成果显著,党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党的整个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党的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首先,从理论维度来看,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深化了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一是提出了“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政党建设认识论。针对党内部分领导干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强调要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党的建设工作提到了第一高度。二是提出“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重点要“抓住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关键是要从严选拔、从严培养、从严监督领导干部,确保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强调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是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四是提出党的建设要注重“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两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坚持制度治党、强化制度刚性,努力提升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五是提出搞好党的建设要“明确主体、落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明确、落实、追究管党治党的责任主体,要解决责任不明、落实不力和追责不严的问题。六是提出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和完善“监督权力,从严反腐”。
要切实规范权力的运行,强化权力监督,强调“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内没有特殊党员”,要进一步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的相互监督作用,必须坚持从严反腐,反腐不论大小、不分高低,坚决一查到底。
其次,从实践维度来看,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实践成效显著,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党的形象得到显著提升。一是提升了党的清正廉洁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始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实践、新探索,确保了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查处。四年来的实践表明反腐败取得了很大成绩,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被腐败扭曲的是非观、权力观开始得到矫正,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群众对反腐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党的执政环境、执政生态正在不断优化,党的清正廉洁形象得到显著提升。二是提升了党的务实亲民形象。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延伸,使全党上下燃起了一股强劲的务实亲民之火。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带头贯彻落实各项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党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积极效果,很好地提升了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人民群众普遍感觉到社会正气在不断上升,好传统好作风在不断回归,整个社会政治生态和社会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党在群众中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显著增强,进一步优化了党的务实亲民形象。三是提升了党的进取担当形象。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既强调治标更突出治本,既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长远,坚持标本兼治,既要解决具体问题更强调要立制度、讲规矩、守纪律,强调要通过创设和完善相关的党内规章制度来确保管党治党的持续性、稳定性,突出制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要通过“抓落实”来提升制度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有力彰显了进取创新精神,形成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党管党的新态势,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形塑了党的着眼长远、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时代形象。
原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