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们(2017全译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值得一读的好书

海南出版社将尼克松1983年所撰写的《领袖们》重新出版,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在这本书中,尼克松专门写了丘吉尔、戴高乐、麦克阿瑟、吉田茂、阿登纳、赫鲁晓夫、周恩来等领导人,介绍了他同这些领导人接触的情况和对他们的看法及评论。在书的开头,尼克松概述了他对改变世界的领导人的看法;在书的结尾,他对领导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怎样才能当好领导人等问题,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观点和体会。对于正处在大发展和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中的各级领导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这本书之所以值得读,首先是因为尼克松的独特的视角。

尼克松出生于1913年,1994年去世,他经历了20世纪世界最动荡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美国于1913年人均GDP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强国,整个20世纪是美国人非常风光的世纪。1946年尼克松在33岁时就当选为美国国会议员,是当时美国国会中最年轻的议员。1953年,他风华正茂,40岁就担任了美国副总统,干了两届,到1961年卸任。1968年11月他当选为美国总统,1974年8月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存在决定意识,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尼克松所处的美国权力顶峰的位置,给了他观察世界独特的视角。

这本书之所以值得读,是因为尼克松有着特有的罕见而丰富的阅历。

尼克松同20世纪的历史巨人打过交道。20世纪前半叶是人类历史上最坎坷的几十年。根据战争历史学家的研究,在过去40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上,共打过12 500场战争,其中最血腥、最残酷、给人类造成最大伤害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时势造英雄,人类经历的最严酷、最困难、最复杂的时期,造就了一批时代巨人。这些人在平常时期是产生不了的。尼克松同他们不仅有过直接接触,而且进行过多次长时间交谈,对他们有过近距离的观察。

尼克松是登过高峰,也下过深渊的美国总统。年轻时他是美国政界的“少年才俊”,平步青云,虽有过挫折,但总体顺遂,直至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事业上处于最高峰时,因为“水门事件”,被拉下了马。他知道如何登上权力的顶峰,以及处在权力顶峰时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做该做的事;他也尝过落入深渊的苦涩,懂得跌下来之后如何做人处事。他这个经历,在美国历届总统中是少见的。

我记得1974年8月9日那一天,当时,我在纽约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我通过电视实况转播看了那天上午尼克松的全部活动。看到尼克松夫妇如何迎接白宫的新主人福特总统夫妇,如何向白宫的工作人员告别,如何离开白宫,向大家挥手告别,直到登上直升机。尼克松热泪盈眶,但是仍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做完他离开白宫前所应当做的全部事情。虽然他辞去总统职务是被迫的,但他在离开总统宝座的最后一幕却表现出了勇气、尊严和很强的自制能力。我的美国朋友在谈起此事时,都表现出了对尼克松的同情和钦佩。

此外,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妥善处理了美国在国际上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越战,二是对苏关系,三是对华关系。

越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所陷入的第一个最深的泥潭,从1961年打到1975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正是美国在越南处境越来越困难的时期。他面临着十分艰难的抉择,继续打下去还是结束战争?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历史证明,他的决策是明智的。

尼克松自青年时期步入政坛后,就是以反共、极右而著称的。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期间,苏联利用美国深陷越南的困境,加快了在世界上的扩张步伐。十分明显,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如何应对苏联的挑战,是美国在外交上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应对苏联,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美苏关系置于世界全局中来考虑,有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有谈判妥协;有正面应对,也有大迂回。

如何处理对华关系是尼克松在外交上面临的第三大难题,对华关系又与越南战争和对苏关系密切相关。尼克松打开对华关系的战略决策是令人钦佩的。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这不能不说是尼克松在外交上最大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建树。当然,由于“水门事件”,尼克松未能在任内实现他所期望的中美建交,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是,中美之间的坚冰已经打破,航向已经指明。后来在美国总统卡特任期内实现了中美建交,这是尼克松打开中美关系逻辑的延续。

这本书之所以值得读,还因为尼克松本人的特点。他十分注意观察和他打交道的外国领导人,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收集资料,也十分善于思考。

在20世纪80年代,我第二次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其间我结识了美国前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马歇尔·格林,他是一位很有见地的美国外交官。他告诉我,1965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他请尼克松吃饭,并进行了长谈。尼克松注意倾听了他对越战、亚洲局势特别是对中国的看法,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立刻提出能否对讲话进行录音,格林同意了。十分明显,录音是为了收集资料。资料的贮存是为了深入思考和作重要决策之用。

尼克松不仅录别人的谈话,也录自己的话。他对在白宫举行的会议,同身边比较亲密助手的谈话和讨论问题都进行录音。这为他日后写回忆录提供了丰富而精确的资料。

最后,这本书之所以值得读是因为本书的思想深度。本书是在尼克松下台后,经过八九年的思考才写出来的,书中有些分析和看法入木三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比如,他在书中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美国在同世界各国相处时,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我们往往用西方民主的标准来衡量各国政府,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各国的文化。”“西方民主是经过几个世纪才发展起来,并扎下根的,它并不是笔直的阳关大道。”

尼克松甚至还直截了当地指出:“倘若明天早上民主降临在沙特阿拉伯或者埃及,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看看今天的伊拉克战争和中东局势,尼克松的以上看法是多么富有远见和智慧啊!

尼克松从政近30年,又长时间同世界上那么多领导人接触过,他在书中总结出来的作为一名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和素养是很值得后来的领导者参考和借鉴的。

比如,尼克松认为,领导人必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大决策上而不是婆婆妈妈地把精力放在小事上。领导者给历史留下印记是通过重大的历史决策。下面人给你起草的信件可能不如你自己写得好,但是你没有时间对每一封信都进行修改。要学会在不满意的信上签名。尼克松所处理的国际问题是留下了他的印记的,你不能不佩服他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大手笔。

尼克松特别告诫后来的领导人要多读书,不论你多忙,一定要抽时间读书。他特别提倡读历史、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他认为不能满足于看电视。他说:“看电视是消极接受,而读书是积极吸收。”他认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深化思考,摆脱眼前事务的干扰,使领导人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总之,这本书的内容是丰富的,我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教益。当然,人无完人,任何人观察社会、世界,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尼克松也不例外。然而,从他的许多观察和思考中,我们是能够汲取不少营养的。

中国驻法国前大使

外交学院前院长

吴建民

2008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