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1 材料基本物理性质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性质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性能与质量。在工程实践中,选择、使用、分析和评价材料,通常是以其性质为基本依据的。建筑材料的性质,可分为基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大部分。材料的基本性质是指建筑工程中通常必须考虑的最基本的、共有的性质;材料的特殊性质则是指材料本身不同于别的材料的性质,是材料具体使用特点的体现。
2.1.1 材料的体积组成
大多数建筑材料的内部都含有孔隙,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特征对材料的性能均产生影响,掌握含孔材料的体积组成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材料物理性质的起点。孔隙特征指孔尺寸大小、孔与外界是否连通两个内容。孔隙与外界相连通的叫开口孔;与外界不相连通的叫闭口孔。
图2.1 含孔材料的体积组成示意图
1—固体物质;2—闭孔孔隙;3—开孔孔隙
含孔材料的体积组成示意图如图2.1所示。从图2.1可知,含孔材料的体积可用以下3种方式表示:
(1)材料绝对密实体积。用V表示,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
(2)材料的孔体积。用VP表示,指材料所含孔隙的体积,分为开口孔体积(记为VK)和闭口孔体积(记为VB)。
(3)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用Vo表示,是指材料的实体积与材料所含全部孔隙体积之和。上述几种体积存在以下的关系,即
散粒状材料的体积组成示意图如图2.2所示。其中V′o表示材料堆积体积,是指在堆积状态下的材料颗粒体积和颗粒之间的间隙体积之和,Vj表示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间隙体积。散粒状材料体积关系为
2.1.2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1.密度
密度是指多孔固体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也称相对密度)。用式(2.4)计算,即
式中 ρ——材料的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的质量(干燥至恒重), g或kg;
V——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m3。
图2.2 散粒状材料堆积体积组成示意图
1—颗粒的固体物质;2—颗粒的闭口孔隙;3—颗粒间的间隙;4—颗粒的开口孔隙
密实的单位在SI制中为kg/m3,我国建设工程中一般用g/cm3,偶尔用kg/L,忽略不写时,隐含的单位为g/cm3,如水的密度为1。
多孔材料的密度测定,关键是测出绝对密实体积。在常用的建筑材料中,除钢、玻璃、沥青等可近似认为不含孔隙外,绝大多数含有一定的孔隙。测定含孔材料绝对密实体积的简单方法是将该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排液法(李氏瓶)测得的粉末体积即为绝对密实体积。由于磨得越细,内部孔隙消除得越完全,测得的体积也就越精确,因此,一般要求细粉的粒径至少小于0.2mm。
对于砂石,因其孔隙率很小,V≈Vo,直接用排水法测定其密度。对于本身不绝对密实,而用排液法测得的密度叫视密度或叫视比重。用式(2.5)表示,即
式中 ρ′——视密度,g/cm3;
m——材料的绝对干燥质量,g;
V′——用排水法求得的材料体积(V′=V+VB), cm3。
2.表观密度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材料的表观密度(原称容重)。其计算式为
式中 ρo——表观密度,kg/m3;
m——材料的质量,kg;
Vo——材料表观体积(即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m3。
测定材料在自然状态下体积的方法较简单,若材料外观形状规则,可直接度量外形尺寸,按几何公式计算;若外观形状不规则,可用排水法测得,为了防止水分由孔隙渗入材料内部而影响测定值,应在材料表面涂蜡。对于砂石,由于孔隙率很小,常把视密度叫作表观密度,如果要测定砂石真正意义上的表观密度,应蜡封开口孔后用排水法测定。
当材料含水时,重量增大,体积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测定表观密度时须同时测定其含水率,注明含水状态。材料的含水状态有风干(气干)、烘干、饱和面干和湿润4种。通常材料的表观密度为气干状态,而在烘干状态下的表观密度叫干表观密度。
3.堆积密度
散粒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堆积体积的质量,称为材料的堆积密度(原称松散容重)。其计算式式为
式中 ρ′o——堆积密度,kg/m3;
m——材料的质量,kg;
V′o——材料的堆积体积,m3。
堆积体积是指包括材料颗粒间空隙在内的体积,对于配制混凝土用的碎石、卵石及砂等松散颗粒状材料的堆积密度测定是在特定条件下,即定容积的容器(容积筒的容积)测得的体积,称为堆积体积,求其密度称为堆积密度。
材料的堆积密度定义中亦未注明材料的含水状态。根据散粒材料的堆积状态,堆积体积分为自然堆积体积和紧密堆积体积(人工捣实后)。由紧密堆积测得的堆积密度称为紧密堆积密度。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见表2.1。
表2.1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2.1.3 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
1.密实度
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即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可按材料的密度与表观密度计算,即
因为
故
所以
式中 D——材料的密实度,%。
例如,普通黏土砖ρo=1850kg/m3; ρ=2.50g/cm3,求其密实度。
即74%。
凡含孔隙的固体材料的密实度均小于1。材料的ρo与ρ越接近,即越接近1,材料就越密实,材料的很多性质,如强度、吸水性、耐水性、导热性等均与其密实度有关。
2.孔隙率
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开口的和封闭的)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按式(2.12)计算,即
式中 P——材料的孔隙率,%。
例如,按计算密实度的例子,求其孔隙率。
即26%。
材料的孔隙率与密实度是从两个不同方面反映材料的同一个性质。通常采用孔隙率表示,孔隙率可分为开口孔隙率和闭口孔隙率。
开口孔隙率(PK)是指能被水所饱和的孔隙体积与材料表观体积之比的百分数,即
式中 m1——干燥状态材料的质量,g;
m2——水饱和状态下材料的质量,g;
ρ水——水的密度,g/cm3。
开口孔隙能提高材料的吸水性、透水性,而降低了抗冻性。减少开口孔隙,增加闭口孔隙,可提高材料的耐久性。
闭口孔隙(PB)是指总孔隙率(P)与开口孔隙率(PK)之差,即PB=P-PK。
材料的许多性质,如表观密度、强度、导热性、透水性、耐蚀性等,除与材料的孔隙大小有关外,还与孔隙构造特征有关。孔隙构造特征,主要是指孔隙的形状和大小。根据孔隙形状分开口孔隙与闭口孔隙两类。开口孔隙与外界相连通,闭口孔隙则与外界隔绝。根据孔隙的尺寸大小,分为微孔、细孔及大孔三类。一般均匀分布的且封闭的微孔较多、孔隙率较小的材料,其吸水性较小,强度较高、热导率较小,抗渗性和抗冻性较好。
3.填充率
填充率是指颗粒材料的堆积体积中,颗粒体积所占总体积的百分率,它反映了被颗粒所填充的程度,按式(2.14)计算,即
式中 V′——用排水法求得的材料体积(V′=V+VB), m3;
V′o——材料的堆积体积,m3。
4.空隙率
空隙率是指颗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内,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即
式中 V′——用排水法求得的材料体积(V′=V+VB), m3;
V′o——材料的堆积体积,m3。
根据上述空隙率和填充率的定义,可知两者关系为
D′+P′=1或P′=1-D′
2.1.4 材料的热物理性能
建筑材料除了须满足必要的强度及其他性能要求外,为了降低建筑物的使用能耗,以及为生产和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常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热物理性能,以维持室内温度。常考虑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指标有热导率、蓄热系数、导温系数、传热系数、比热容、热阻、热惰性等。
1.热导率
热导率是指材料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K,在1h内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W/(m·K)]。热导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λ——材料的热导率,W/(m·K);
Q——传热量,J;
a——材料厚度,m;
A——传热面积,m2;
t——传热时间,s;
T1-T2——材料两侧表面温差,K。
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热物理性能,衡量建筑材料保温隔热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是热导率λ[W/(m·K)]。材料的热导率越小,则通过材料传递的热量越少,表示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越好。各种材料的热导率差别很大,一般介于0.025~3.50W/(m·K),如泡沫塑料热导率为0.035W/(m·K),而大理石热导率为3.5W/(m·K)。
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特性,热导率与材料的物质组成、结构等有关,尤其与其孔隙率、孔隙特征、湿度、温度和热流方向等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密闭空气的热导率很小,约为0.023W/(m·K),所以材料的孔隙率较大者其热导率较小,但是如果孔隙粗大或贯通,由于对流作用,材料的热导率反而增高。材料受潮或受冻后,其热导率大大提高,这是由于水和冰的热导率比空气的热导率大很多。因此,材料应经常处于干燥状态,以利于发挥材料的保温隔热效果。
2.比热容
材料的比热容表示1kg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容计算公式为
式中 c——材料的比热容,kJ/(kg·K);
Q——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kJ;
m——材料的质量,kg;
T1-T2——材料受热或冷却前后的温度差,K。
比热容是衡量材料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比热容也是材料的固有特性,材料的比热容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和有机成分含量,一般无机材料比热容小于有机材料的比热容。不同的材料比热容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由于所处的物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19kJ/(kg·K),而水结冰后比热容则是2.05kJ/(kg·K)。
材料的比热容对保持建筑物内部温度稳定有很大意义,比热容大的材料,能在热流变动或采暖设备供热不均匀时,缓和室内的温度波动。
3.蓄热系数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单一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称为蓄热系数。蓄热系数是衡量材料储热能力的重要性能指标。它取决于材料的热导率、比热容、表观密度以及热流波动的周期。蓄热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S——材料的蓄热系数,W/(m2·K);
λ——材料的热导率,W/(m·K);
c——材料的比热容,J/(kg·K);
γo——材料的表观密度,kg/m3;
T——材料的热流波动周期,h。
通常使用周期为24h的蓄热系数,记为S24。材料的蓄热系数大,蓄热性能好,热稳定性也较好。
4.导温系数
导温系数又称为热扩散率,材料的导温系数是衡量材料在稳定(两侧面温差恒定)的热作用下传递热量多少的热物理性能指标。当热作用随时间改变时,材料内部的传热特性不仅取决于热导率,还与材料的蓄热能力有关。在这种随时间而变化的不稳定传热过程中,材料各点达到相同温度的速度与材料的热导率成正比,与材料的体积热容量成反比。体积热容量等于比热容与表观密度的乘积,其物理意义是1m3的材料升温或降温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材料的导温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δ——材料的导温系数,m2/s;
λ——材料的热导率,W/(m·K);
c——材料的比热容,J/(kg·K);
γo——材料的表观密度,kg/m3。
导温系数越大,材料中温度变化传播越迅速,各点达到相同温度越快。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对材料的导温系数影响很大。表观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晶体材料的导温系数比玻璃体材料的导温系数大。导温系数一般随材料表观密度减小而降低。然而,当表观密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导温系数反而随材料表观密度减小而迅速增大。导温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所增大,但是影响幅度不大。温度对导温系数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因为当温湿度增大时热导率与比热容也都增大,但是增大速率不同,而导温系数取决于热导率与比热容的比值。
结合前面热导率、比热容、蓄热系数的概念,对一些常见干燥状态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指标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见表2.2。
表2.2 几种典型材料干燥状态的热物理性能指标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