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钤经(中华兵书经典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势第二十一

【题解】

“势”是中国古代兵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孙子兵法》中的第五篇即为《势篇》。孙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描述“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他又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简言之,“势”就是基于某种实力或者通过战术行动创造出的态势,借由这种态势,军事力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强可以胜弱,力敌者能战胜,甚至弱也能胜强。可以说,“造势”和“任势”是战争指导最核心也最精妙的部分。

许洞此篇专论“任势”之法。他说:“兵之胜败,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胜,怯者不可必败,率由势焉耳。”也就是说,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人的勇怯,而取决于“势”。他将“势”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任之势”,有五种:“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另一类是“势之败者”,有三种:“一曰挫势,二曰支势,三曰轻势。”

对“势”加以分类,古已有之。《淮南子·兵略训》中即有“三势”之说:“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硖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蟠却,笠居羊肠,道发笱门,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此谓地势;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暍,推其摿摿,挤其揭揭,此谓因势。”对于本篇内容,许洞的分类显然借鉴了《淮南子》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 “势”的认识,丰富了作战指导理论。


兵之胜败,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胜,怯者不可必败,率由势焉耳〔1〕。势之任者有五: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势之败者有三焉:一曰挫势〔2〕,二曰支势,三曰轻势。


【注释】

〔1〕率:一概,一律。

〔2〕挫:底本作“剉”,据下文及《四库全书》本改。

【译文】

作战的胜败,并非取决于将士的勇怯。勇敢者未必胜,怯懦者也未必败,胜败主要取决于势。可以利用的势有五种:一是乘势,二是气势,三是假势,四是随势,五是地势。导致失败的势有三种:一是挫势,二是支势,三是轻势。


凡新破大敌,将士乐战,威名隆震,闻者骇惧,回其势而击人者,此之谓乘势者也。将有威德,部伍严整,士有余勇,名誉所加,慑如雷霆〔1〕,此之谓气势者也。士卒寡少,盛其鼓、张其旗为疑兵,使敌人震惧,此之谓假势者也。因敌疲倦懈怠袭击之,此之谓随势者也。合战之地〔2〕,便其干戈,利其步骑,左右前后无有陷隐,此之谓地势者也。用兵者乘此五势,未有不能追亡逐败,以建大功也。又若累战累败,吏士畏于战敌,此之谓挫势者也。将无威德谋虑,赏罚不当,吏士之心率多离散,此之谓支势者也。吏士喧哗,不循禁令,部伍不肃,此之谓轻势者也。凡用兵有此三者,未有不败军杀将者焉。


【注释】

〔1〕慑如雷霆:像遭遇雷霆那样恐惧。

〔2〕合战:交战。

【译文】

凡是刚刚打了大胜仗,将士乐战,威名大振,敌人闻风丧胆,乘势回击敌人,这就是所谓“乘势”。将领兼有声威与德行,部伍严整,士兵勇敢,名声传播之处,如雷霆一般震慑人心,这就是所谓“气势”。兵力不多,多设旗鼓,制造虚张声势的疑兵,使敌人恐惧,这就是所谓“假势”。乘敌人疲倦懈怠之时进击,这就是所谓“随势”。两军交战之地,便于发挥干戈的作用,利于步兵、骑兵行动,前后左右都没有陷阱和隐患,这就是所谓“地势”。用兵能乘此五势,一定能追击败逃之敌,建立大功。至于屡战屡败,官兵畏战,这是所谓“挫势”。将领无威无德,又无谋略,赏罚不当,官兵离心离德,这是所谓“支势”。官兵喧哗,不遵禁令,部伍不整肃,这是所谓“轻势”。凡是用兵有这三种情况,没有不损兵折将的。


是故五势在我,可以指挥进攻矣。五势在敌,我当有道,反能击之。若夫敌有乘势而到者,未可与战,坚壁固守,待之旷日持久,敌心必缓于始到矣。俟其攻无所拔,掠无所得,敌之众心益以慢矣。当于中夜潜令骁勇袭其营垒,攻其无备,乘其乱,出精兵两道击之,壁中鼓噪应之。如此,则可以破其敌者矣。敌有恃气势而到者,可以后潜精兵,伪示以老弱。敌进攻则发伏击之,必胜矣。何谓也?许洞曰:“以气势加人者〔1〕,止用勇敢疾速为务,鲜能精谋虑。彼见老弱,必轻进轹陵之〔2〕,坚阵以俟,一鼓不胜〔3〕,锋必挫,反为我乘矣。”敌有以假势而到,旗鼓之盛,埃塧之多矣。预料敌国兵:如国有十万之众,侵伐之地不及五万之师矣,降之不溢三万矣;国有百万之众,侵伐之地不及五十万之师矣,降之不溢三十万。以此料之,百万之国,其众来者有百万、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万之旗鼓与号令者,必不溢四十万矣,余皆疑兵也;十万之国,其众来者有四万、五万之旗鼓与号令者,此必不溢三万矣,余皆疑兵也。是以知旗鼓多者,其兵少矣,不可怖。但以精兵出其不意,必败矣。或敌探我动静者,为我所知,即诈示以疲倦懈怠,使知之,敌必随势而来。预于诸间道及通衢阴伏锐兵俟之,过半则邀击之〔4〕。敌得地势以薄我,未可与战,坚壁观之,持久则众心怠。夫得敌有挫势者,可以自外击之;敌有支势者,可以自内击之;敌有轻势者,可以突之。此随敌三败势攻之也。以此言之,是故多胜者非强也,多败者非弱也,率由势尔。夫水之柔弱,方圆任性而能蹶堤漂石者〔5〕,水之势也。火之刚炎亘天而起者,火之势也,薪木既灰而灭影者,势之去也〔6〕。故用兵之道,既知水火之旺败,则尽于势之用矣。


【注释】

〔1〕以气势加人者:底本作“精势在人者”,据明抄本改。

〔2〕轹(lì)陵:欺凌。轹,车轮碾压。引申为欺凌。

〔3〕一鼓:击鼓一次,指一次冲锋或交战。

〔4〕邀击:拦击,截击。

〔5〕蹶:动。

〔6〕势之去也:底本作“木之势也”,据明抄本、周叔弢校本改。

【译文】

因此,五势在我,可以指挥进攻。五势在敌,我用兵有道,反而能击败敌人。如果敌人乘胜势而来,不可与之交战,应坚壁固守,待旷日持久,敌人的意志就会懈怠下来。等到攻不下城池,掠夺又无所得,敌人的士气就更低落了。这时候,应该乘半夜以一支骁勇的部队偷袭敌人营垒,攻其无备,乘其混乱之时,派两路精兵夹击,同时在壁垒中击鼓呐喊响应。如此这般,就可以击败敌人了。敌人凭借气势而来,可以将精兵埋伏在后面,将老弱之兵布置在正面。敌人进攻就发伏兵袭击,一定能取胜。为什么这样说呢?许洞说:“以气势加人的军队,只是凭借勇敢迅猛,很少能精于谋虑。他们见到老弱残兵,必定轻进欺凌,我方坚阵以待,敌人一次进攻不胜,锋芒必然受挫,反而会被我战胜。”敌人以假势到,大张旗鼓,尘土飞扬。判断敌国兵力的办法:如果敌国有十万兵力,用于进攻的不足五万,少者不过三万;如果敌国有百万兵力,用于进攻的不足五十万,少者不过三十万。以此估算,敌国有百万兵力,号称有百万、六十、七十、八十或九十万旗鼓番号,实际一定不会超过四十万,其余的都是疑兵;敌国有十万兵力,号称有四万、五万的旗鼓番号,实际一定不会超过三万,其余的都是疑兵。因此可知,旗鼓虽多,兵力却很少,不足为惧。只要以精兵出其不意地进攻,一定能打败它。或者敌人派人刺探我方动静,被我发现,我就假装疲倦懈怠,让间谍获知,敌人一定会随势而来。我要事先在大小道路上埋伏精锐部队,待到敌军通过一大半时予以截击。如果敌人占据有利地势进攻我,不可与之交战,应该坚壁观察,时间久了敌人就会懈怠。如果敌人处于挫势,可以发兵自外进攻;如果敌人处于支势,可以利用间谍自内攻击;如果敌人处于轻势,可以突袭。这是针对敌人三种败势的进攻之法。由此说来,胜利多的一方并非因为强大,失败多的一方也并非因为弱小,胜败都是由势决定的。水是柔弱的,可以随方就圆,但能冲破堤坝、冲走巨石,这就是水之势。火焰猛烈,冲天而起,是火势兴起,木柴烧成灰,影踪全无,是火势逝去。因此,用兵之道,明白了水火之势的盛衰,就能知道用兵如何任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