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仁爱孝悌,至亲至和

赵倩雯:悉心照顾患病的老母亲

赵倩雯,北京市孝星,居住在东四六条。她的母亲在84岁时患了老年痴呆。母亲患病最初,赵倩雯难以忍受,但她想到母亲养育了自己和兄弟姐妹,老了还帮着儿女看孩子,让一家人生活的和和美美。人常说,十月胎恩重,三世报母轻。之后她把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

赵倩雯经常看望母亲,母亲因为疾病已经不认识她了,只是隐约知道她是自己的亲人。有一次,母亲拉着赵倩雯的手臂,问她外面是不是很冷,还用自己的手来温暖赵倩雯的胳膊,赵倩雯帮母亲洗澡、换衣服,看着她吃了饭,之后要走。母亲突然说“外面冷,再穿一件衣服”。那一刻,赵倩雯的眼睛湿润了,她发现母亲即便生病了,但这种疼爱依旧。

有一年母亲节,赵倩雯带着母亲到饭馆吃饭,她一勺一勺喂着母亲。突然走过来一位大姐,她对赵倩雯说:“我好羡慕你可以喂母亲吃饭,能让我喂一下吗?”赵倩雯将勺子递给她。大姐边喂边说道:“我妈妈活着的时候,我都没有这样喂过她,让我感受一下吧。”那一刻,赵倩雯突然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在母亲生病的那些年中,赵倩雯带着母亲吃遍京城,他们还四处游玩。随着病情严重,母亲的腿不能伸直了,赵倩雯白天上班,晚上常看望母亲,并给她的腿部做按摩,每天都会坚持给母亲擦身体,做母亲爱吃的饭菜,一勺一勺喂着母亲吃,为让母亲过得舒服点,赵倩雯尽自己的一切能力。

家风品读

赵倩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亲”,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懂得感恩,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其实孩子孝顺父母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就要及早行动。

不妨让孩子从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起

赵倩雯在母亲生病后,主动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就像母亲照顾小时候的她一般。父母和孩子就是在这样一个轮回中循环:父母照顾年幼的孩子,孩子长大后照顾年迈的父母。

懂得爱父母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懂得如何爱别人、爱生活,甚至是爱世界。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爱,他很难真正爱上一个人。因此,家长要格外重视培养孩子的孝心。请让你的孩子为你洗一次脚吧,这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孝道,更是给孩子尽孝心的机会。相信当孩子握住家长的脚时,他能真切体会到家长的辛苦,逐渐培养孩子感恩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只顾大包大揽,将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而这却让孩子们只知道享受而不知道付出。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友爱。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子、摘菜、洗小件衣服等。同时,家长还要变通向孩子“索要”关爱,让孩子从心底产生关爱家长的意识,并从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对家长的孝心和爱。

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孩子懂得孝顺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现在不少家长更重视对孩子兴趣开发、技能学习等,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敬老、爱老家庭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爱自己的家长才能去敬爱更多天下的老人。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谈何爱其他老人呢?孩子只有在家中养成爱父母的习惯,才能成为社会中有责任心、关心他人的人。

不少孩子并不知道家长的工作情况,不知道家中怎么会有钱买衣服、买食物等,他们只知道钱是爸爸妈妈从钱包中拿出来的。难道钱白白就会装进钱包吗?父母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收入等情况告诉孩子,要讲得具体、细致,让孩子明白,其实家中的钱来之不易,是父母辛苦赚来的。如此,孩子就会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对父母心生崇敬、感激之情。

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听从家长正确的教导,关心家长健康,分担家中的忧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家长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其中,从日常的小事情中入手,如下班后要问候家长,能够主动给家长送上水果,当家长生病后,能对家长嘘寒问暖等。

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我们来到人世间,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别人的帮助、自然馈赠……但不少孩子却将这些看作理所应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让孩子懂得感恩,就要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启发孩子用感恩心态对待父母的付出,从言辞上道谢,让孩子们熟悉感恩。为让孩子学会感恩,家长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即便平时工作再忙,家长都要在假期时间带孩子看望双方父母;每逢节假日、老人的生日,要和孩子一起为老人购买礼物;抽时间带着老人一起游玩,家中有稀奇食物要给老人留一份……

家长还可以有意识通过一些家庭事例或跟孩子有关的事情,对孩子启发,培养孩子感恩、乐于助人性格。

家教小贴士

很多时候,家长为孩子们包办了一切,孩子想要对家长尽孝都没有机会,即便是想要帮助家长做一些事情,家长都会以孩子做不好为由,拒绝他们,如此又怎么能对孩子进行感恩、行孝教育呢?家长要懂得给孩子行孝心的机会,如让孩子给家长洗水果、拿拖鞋等,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这都是培养孩子孝心,感恩之心的重要举措。

张登友:家庭氛围决定家风好坏

总院社区的张登友谈到幸福是什么时说:“我认为幸福就是一家和睦。”张登友已经70岁了,爱人已经66岁,儿子、儿媳带着他们的孩子,一家三代人生活在一起。

张登友结婚43年,这些年来,夫妻俩从没有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吵嘴,虽然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但两口子都能相互体谅,相互谦让。

在二十年前,张登友的爱人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此后无论外面天气是冷是热,夜间只要听到外面有声音,穿一条短裤就往外跑。张登友担心爱人遇到危险,总是紧随其后。他带着爱人去过很多医院,都不能得到根治。即便这样,张登友从没有对爱人有丝毫怨言,邻里街坊都称赞张登友是一个好丈夫。张登友的岳父在84岁的时候得了肺纤维病,一年需要住院四次。爱人家中并没有男孩,张登友肩负起照顾岳父的担子,在医院为丈人端屎端尿,直到老人去世。

张登友的儿子、儿媳在老两口的影响下,夫妻感情和睦,也十分孝顺。每当父母过生日,他们会买来蛋糕一起庆祝。在过母亲节、父亲节时儿子、儿媳还会给老两口意外的惊喜。

张登友的孙女从懂事开始,家中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爷爷奶奶。每次过节,小孙女还会第一个跟爷爷奶奶道节日快乐,谢谢爷爷接她上下学,谢谢奶奶每天都做可口的饭菜。几句话说的老两口心里暖洋洋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

家风品读

张登友的和睦家风,让我们看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不吵不闹过着平凡的生活。和睦的家庭关系不仅为孩子营造了良好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让孩子自觉孝顺家长,孝顺老人

孩子是家长情感的延续,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父亲》这些动听的歌声,表达了每个子女对父母的爱。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应该学会回报父母。

孝顺本身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少孩子表现的却差强人意,不少孩子不仅不孝顺父母,还表现出对父母的不尊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教导孩子呢?

一、为孩子做好榜样。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会将你的言行举措看在眼里,并回馈你。这种以身作则的孝顺,是教育孩子孝道的最好办法。

二、让孩子从小孝顺老人。让孩子能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老人打扫屋子,给老人讲故事等,孝顺并非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多是一些琐碎的小事。

三、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和孩子一起从中获得感悟,能够一起探讨,对孝道的理解。

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孩子心中会萌生孝道意识,不仅能对家长行孝,还会将这种好品质衍射到其他人身上。

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懂得仁爱

张登友对父母的孝顺,感化了他的儿子、儿媳,而小孙女又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影响,深深明白了仁爱的含义,成长为一个善良、懂得感恩,充满爱的孩子。这就是一个和睦家庭的影响力。

一个民主、幸福的家庭的环境,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意、和谐,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仁爱”思想最初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当这种局限被超越后,仁爱也被升华了。

孩子最早接触的是家庭,最初的情感体验也是来自家庭,家庭为孩子提供了最简单表达情感的舞台,对孩子性格形成等起着重要作用。如今,无论社会如何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庭中的爱心情感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

家庭和睦包含着各种爱心、孝道、感恩等丰富情感,这些情感将会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为“仁爱”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很重要

张登友的一家三代生活其乐融融,也正是这种和睦的家庭氛围,才营造出如此孝顺家风。

卢梭在谈及家庭教育时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家长是家庭的主要经营者,家长之间要学会相互包容、友爱,才能给孩子营造成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需要家长用心去营造,不少家长总喜欢在饭桌上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让孩子患上了“吃饭恐惧症”。其实吃饭时候询问孩子学习情况,不仅对学习没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增加孩子心理负担,破坏家庭和谐气氛。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态影响很大,家长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孩子的封闭、孤僻倾向,大都孩子在成长中出现危机,多是在幼年时候过于封闭造成的。

人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平日里没有一丝笑脸,不喜欢和他人交流,喜欢钻牛角尖。这都是因为家长营造了过于压抑的家庭氛围。因此,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乐群性,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和他人和谐相处。

家教小贴士

和睦家庭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睦的家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心理将会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家庭和睦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他们将会形成各种良好品行,如孝道、感恩、友爱、和善等。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请为他们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教育得以高效展开。

苏洵:内孝父母,外和乡邻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苏洵和程家女儿结婚,程家十分富有,两人门不当户不对,但程家小姐并不嫌弃,她看重苏洵的才华,毅然选择嫁给他。进门后,她孝顺公婆,对苏洵也很好。因苏轼一心专攻读书,家中重担都交给了妻子。

程夫人经营一家老小的生活,她变卖了陪嫁的东西做本钱,开了一家丝帛铺子。几年光景,家中逐渐富裕,她留下足够家用后,会将多余的财物救助族人,甚至是乡邻。

不仅程夫人如此,苏洵在给儿子们写的家训中也提到了“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苏洵《安乐铭》)

这句家训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和邻居友好相处。长辈在询问的时候,一定要回答,长辈来的时候,要起身表示礼貌。不能用假话戏弄他人,目中无人,专横霸道。不能直呼长辈名字,开口要用尊称,吃饭时应先敬长辈来,走路应跟随在长辈身后。

家风品读

苏洵的家教中提到了让孩子孝顺父母,和他人友好相处。苏洵的家教对现代家长教育孩子有深远影响,家长们应学会借鉴苏洵的家教理念,寻找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孝顺、友好的孩子。

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底线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是子女一辈子都难以偿还的。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他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关心,这种孝顺不仅仅是基本的物质满足,更多是希望孩子们多从精神上给予安抚。

孝顺是做人的根本,它需要实实在在付诸行动。家长们在空闲的时候,带着孩子陪伴父母,和他们唠嗑,给他们讲有趣的事情等。有一首歌曲流传很久—《常回家看看》,它不仅因有着优美的旋律而传扬,更多是因为它唱出了父母的心意,亲情的真谛。

父母并不需要孩子对自己付出多少,只是希望一家人能和睦。家长要将这个做人的根本传递给孩子,其实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对父母的孝顺。让孩子从小养成孝顺品行。

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孝顺父母

苏洵在家训中指出,孝顺父母要做到有问有答,对长辈用尊称,吃饭先让长辈,走路要跟在长辈身后。

有些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吃过饭,他们不懂得帮助家长收拾碗筷;有好吃的食物,总是自己一个人吃;当他们做错事情,家长数落时,他们还会顶撞父母。

这样的孩子,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答案很简单,是家长对孩子孝道、感恩、友善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不少家庭中,爱都是单向倾斜,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父母不仅要在孩子心中种下爱自己的种子,还要种下爱长辈,爱他人的种子。孩子们学会了爱父母,才会爱他人。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孝道、感恩的品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望长辈,让孩子为老人们洗水果,捶背等。让他们将对自己的爱,衍生到长辈身上。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外出时,能向家长道别,用餐时能让家长先入座等,教导孩子孝文化,要从小事入手。

用仁慈心,善待身边的人

“出则和睦乡邻”,苏洵认为,人和人相处应心怀宽容,在苏洵的妻子经营起店铺后,他们乐善好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出他们的仁慈之心。

人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不可避免要和他人相处,相处中难免会有摩擦。想要拓宽自己的人际圈,就要养成仁慈、善良之心,忘记他人的过错,给予他人所需。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对于曾经受过的屈辱,要学会放下、忘记,将它看作是人生的一次历练,用自己的人格来感化身边的人。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指要爱护身边的一切。家长让孩子学会仁慈,就要让孩子从爱父母开始,并将这种爱延伸,让孩子尊重长辈,友爱同学、朋友。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慈善机构,让孩子从实践中,发现善待、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当然,家长想要让孩子拥有仁慈之心,善待他人,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教小贴士

尽孝是一切善德开始,是幸福的源泉。2011年感动中国的孟佩杰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孝道,什么是感恩。每位家长都应从中受到感悟,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善待他人的品行,让自己和孩子都受益。孝、善要从小事中培养,凡事都是积少成多。

樊潞颖:一家其乐融融才是最大的幸福

北京市八条社区的樊潞颖家,是一个普通不过的人家。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一起,他们将“家和万事兴”当作家庭的座右铭。

世人常说,婆媳是天敌,但是樊潞颖家中的婆媳关系却十分和谐。自从儿媳妇进了樊家,她对婆婆照顾有加,而婆婆对儿媳也是百般疼爱,如同母女一般。每天清晨起来,儿媳都会向老两口问好,下班回家就会到厨房为一家老小做可口的饭菜。儿媳妇的行为为孙女做了好的榜样,小孙女十分懂礼貌。每次周末休息的时候,儿媳都会带着女儿和丈夫一起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爸妈。每年四个老人过生日,儿媳都铭记在心,总是会精心准备。婆婆看到儿媳想吃什么,就会亲自下厨为她烹饪,这让婆媳两人的关系甚于亲母女。

有一次,樊潞颖老两口要到山西参加一个喜宴,儿媳得知后,拿出2000元,让他们顺便玩一玩。儿子看到媳妇对自己的父母如此孝顺,只要岳父家有什么事,都会积极主动去做,在岳父家翻修住房的时候,他找来了有经验的施工队,并且自己全程忙前忙后,这让老丈人很欣慰。还有一次,岳父因心脏病住院,他不分昼夜,端屎端尿,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照顾,岳父健康出院。

家风品读

樊潞颖一家其乐融融,子孝父慈,这样的家庭才是最幸福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家庭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摩擦,杜绝这些磕磕碰碰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家庭和睦呢?

做到儿女和长辈间的和睦相处

樊潞颖的家庭和睦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榜样,从他家的事例中,让我们明白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儿女和长辈间的和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

一、相互尊重。尊重是一个家庭和睦的基本原则。当儿媳、儿子和父母能彼此尊重对方,那么将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让家庭更和睦。

二、多交流。交流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积极沟通、交流能将问题难度降到最低,家人之间不能有隔夜的仇。

三、多一点宽容和耐心。无论子女犯了什么错,父母都能宽恕他们。同样,儿女也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包含父母犯的错误,毕竟他们已经年老。同时,父母老了,在很多事情上,他们会唠叨个不停,子女不要嫌弃,想一想: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相信你的心会变得平静,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也是家庭和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做到婆媳之间的和睦相处

樊潞颖儿媳很好地处理了婆媳之间的关系,让婆媳关系如同母女一般。如何才能做到婆媳和睦相处呢?

一、不和婆婆争辩孰是孰非。婆媳之间的争辩影响家庭和谐。作为儿媳的你,如果认为婆婆做的不可取,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和婆婆交谈,相信婆婆是明事理的人。同样,如果婆婆不讲道理,那么你可以退让一步,相信婆婆会有改变。

二、不要和婆婆比谁的地位高。大部分的女人都会问自己的丈夫,自己和婆婆谁更重要。如果让婆婆听到类似的话,会恶化婆媳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家庭和睦氛围的形成。其实,丈夫心中对儿媳的爱和对母亲的爱是不同的,两者是无法比较的。

三、不要冷落了家中的任何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都要照顾到所有家庭成员,不能冷落了任何人,避免对方心中产生疑惑,不利于家庭的安定。

从其他方面维持家庭和睦

做到家庭和睦,各位家长就不要对孩子乱发脾气。现代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的担子重,时常身心疲惫。当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们过度嬉戏打闹,心中难免烦躁。为此,会朝着孩子们大声嚷嚷,而长辈一般选择维护孩子,这样会发生矛盾,一家战火将会被点燃。所以,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冲着孩子大喊大叫。

家庭和睦,更重要的是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夫妻之间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夫妻两人要将这些问题在私底下解决,不要带进大家庭中。夫妻两人可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相互阐述心扉,说明自己的想法、交心。相互理解、包容才能让一家和和美美。

在生活中影响家庭和睦的因素还有很多,想要做好这些,就需要各位家长能用心对待生活,才能赢得一方安宁。

家教小贴士

家庭和睦表现在家长对一个家庭的维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会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还能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秉性等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家长处理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宽容、耐心的解决问题,会让家庭到处充满温暖。

孔融之母:兄弟和睦是对孝的延伸

孔宙,东汉鲁国人,他有两个儿子孔褒和孔融。孔宙的妻子十分重视对孩子道德教育。

东汉末年,时局动乱,常有一些宦官迫害好人。孔融15岁那年,一个叫张俭的人揭发了一个宦官的罪行,随后他受到了迫害,他开始四处逃窜,他来到孔家,希望能躲过一劫。那日,孔褒不在家,孔融接待了他,张俭看到年幼的孔融,没有说明自己的来意。但孔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从张俭慌张的神色中猜到了他遇到了棘手的事情。他对张俭说道:“虽然哥哥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朋友,我可以帮助你。”张俭讲明了自己的来意,孔融得知他想在自己家中避难,便爽快答应了。

之后,张俭在合适的时机逃走了。不幸的是,张俭在孔融家避难的事被官府发现了。把将孔融和孔褒抓到了官府。

县官询问孔家兄弟,你们兄弟中哪个放走了张俭。孔融想到哥哥和张俭是好朋友,朝廷必定会严惩哥哥。他对县官说道,“收留张俭的人是我,放走的也是我。请治我的罪吧。”哥哥听到弟弟将全部的罪责自己扛下来,便说:“张俭是我的好朋友,并不认识我弟弟,请惩治我吧。”

兄弟两个在府衙中为争着受罚而争执不休,县官无从下手,孔融的母亲得知后,来到府衙,说:“儿子都是我生的,他们犯错,责任在我,定我的罪吧。”县官看到这一家子纷纷争着接受惩罚,深表感叹。

家风品读

孔融和孔褒在生死抉择的时候,能不畏惧死亡,争着承担责任,可见两兄弟之间的情意深厚。孔融、孔褒的故事令我们反思,如果家中有很多个孩子,很难不发生摩擦,产生别扭。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友爱相处呢?

兄弟间的和睦,是对父母的一种孝

孔融和孔褒能相互包容,替对方着想,这让孔母十分欣慰。在《弟子规》中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先”,这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也是孝,悌道是孝道的一种延伸。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让我们想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子女为了争夺家产,最后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的事例。手足变成了敌人,他们的父母怎能不伤感?而孩子们让父母难过就是大不孝。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们能相互体谅,相互友爱,父母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一个家族将更兴旺。

不因小事破坏兄弟间的感情

《弟子规》中提及“财物轻,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之间能做到不争、不计较,整个家庭氛围也会变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充满欲望,常因一些小事情,而说出伤害兄弟姐妹情意的话,让彼此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古代兄弟姐妹之间都懂得相互谦让,包容,他们很少出现相互之间的言语冲突。其实亲情之间的问题,没有太多道理可讲,一个“容”字足矣。很多时候,当道理讲通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也就变淡了。所以,当兄弟姐妹之间出现问题,请将眼光放在亲情层面上,相信到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一回相见一回老”,孩子成人后,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工作,相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甚至有人说,相见一次,就意味着时光又流逝了一年。当家长明白这个道理后,请从自身做起,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让孩子们之间能心怀感恩、仁慈,多一分宽容,少一份计较。

如何培养孩子之间深厚情感

古话说,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草原上有着这样的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庄宏泉、庄汇泉,哥哥庄宏泉背着弟弟经历了小学到大学,手足情深,不离不弃。其实兄弟两人在4岁的时候都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哥哥在药物控制下恢复了,而弟弟却病情恶化。弟弟在9岁大的时候丧失了行走能力,看到弟弟十分想要上学,哥哥决定帮助弟弟完成心愿,从12岁开始,哥哥开始背着弟弟上学。没有丝毫怨言,一背就是这么多年。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呢?

首先,家长不能溺爱某一个孩子。不少家长嘴里说着,自己喜欢每个孩子,而在心中却将孩子们做着对比,说出“你没有他好”等言辞。或者不知不觉当中,家长总是偏向弱的一方,让强势的一方让着另一方,这会导致孩子们出现不和睦的现象。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其次,家长鼓励孩子们一起玩耍,活动等。感情的建立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也是如此。平时,家长可以多鼓励他们在一起写作业、吃饭、玩耍等,产生矛盾后,家长要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宽容,给他们讲一些身边相互谦让的故事等,让他们能包容对方,孩子们才会更友爱。

家教小贴士

其实影响孩子们之间情感不是大宝欺负小宝,而是家长是否给予孩子们公平的爱,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的多少。想要让家长做到严格不偏心真的很难,在家中难免会对某个孩子更好一些,这容易激化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深厚情感养成。家长不偏爱某个孩子,要做到不是将爱平均分成几份,而是给予每个孩子的爱都是自己全部的爱。

李贞: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李贞,字思本,曹国公主朱佛女的丈夫,朱元璋的姐夫,明朝功臣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为人重情重义,为李文忠树立了好榜样。朱元璋很小的时候,除了李贞家里能维持温饱,其他都是穷亲戚。而李贞时常救济朱元璋。

后来,战乱四起,李文忠的母亲去世,李贞带着李文忠投靠朱元璋。那个时候李文忠14岁,父亲带着他到处流浪,打听舅舅的下落。每日李贞总会将自己乞讨的食物分给没有食物吃的人。不久,李贞找到了朱元璋,那时的朱元璋已经是郭子兴的下属,生活富足。从那以后,李贞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受过的苦,他能体会到那些穷人生活的艰辛。每次看到穷人,他都会给穷人一些银两。李文忠对父亲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朱元璋看着这个外甥渐渐长大,开始让他学习排兵布阵。李文忠很聪明,经常得到朱元璋的夸奖,李贞看到得意忘形的儿子,总是会教导他:如果他有所成就,一定要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李文忠长大后开始带兵打仗,他多次取胜,身边有很多人奉承他。李贞很担心儿子会滋生不好习惯,忘记过去受过的苦难,忘记做人的本真。他将两人曾经乞讨时的被子拿给李文忠看,李文忠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对父亲说,自己一定不忘本,为此他给自己起了个字号叫思本,警醒自己不忘本。

李贞年纪大了,朱元璋想要给他到皇城内购置一套房子,以便自己能探望他。面对如此富贵的生活,李贞并没有铺张浪费,他认为只要穿着舒服,吃着合口就好。他还告诉子孙自己当农民时候的情景,让子孙们能将仁慈友爱、和睦的好品质发扬光大。

家风品读

李贞在自己刚刚能吃饱饭的时候,都不忘帮助朱元璋,即便是变成乞丐,食不果腹的时候,他都记挂着没有食物可吃的人。从他的举措中,我们看到了仁慈之心。李贞的这些言行举措深深影响着李文忠,从李贞教子的故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仁爱好榜样

最开始,李贞将乞讨来的食物分给没有食物可吃的人,后来受到朱元璋的帮助,生活水平提高,他依然拿出自己的银两给穷人,这些举动深深印记在李文忠脑海中,李贞为李文忠树立了好的榜样,这是一种仁爱的传承。

仁爱之心是对人本性中善的放大,善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将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如果想要孩子发扬善本性,成为仁爱之人,就要从自身做起,关心、关爱身边的每个人,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生活的点滴中融入仁爱教育。

从小对孩子进行仁爱教育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一定不能吃亏”。孩子上学后,家长很担心孩子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打骂,所以对孩子说,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不要哭着回来。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蛮横无理,难以和他人融洽相处。纵观古今,家庭对孩子的德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仁爱”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重要层面,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如今的孩子大都享受着家庭各种优待,学会了索取,不懂得关心他人、体贴他人。他们认为“享受”是理所应当。即便是一些孩子当中表现出仁爱的举措,却还存在一些瑕疵,模糊的仁爱意识,大多孩子帮助他人是为获得奖励,并没有体会到助人的乐趣;有的孩子喜欢帮助熟悉的伙伴,却不愿将援手伸向陌生人……缺乏仁爱的孩子,难以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

为此,家长要从小对孩子进行仁爱教育,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要像亲人一般相处,互帮互爱。

铭记过去,走好未来

李贞经历过流浪乞讨生活,即便在朱元璋的帮助下,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丝毫没忘记过去艰苦的日子。当他看到儿子在官场中因获得一些优势而窃喜时,就拿出那条曾在流浪中用过的破棉被,让儿子铭记过去的艰辛,更好地做人。

长辈在艰辛中为后代打造了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的珍惜才是对长辈们最好的回馈。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树立良好品行,走好未来的路。

家教小贴士

仁爱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孩子,家长想要教会孩子爱,就要让他们学会付出爱,家中有好吃好喝时,不要一味给孩子,而要让他们和长辈们分享;家长还要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如给长辈过生日,一起游玩等;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当爸爸妈妈回来后,要到门口迎接,能为爷爷奶奶捶背等。让孩子心存仁爱,才能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用的人。

钟南山:好医生要做到慈悲为怀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呼吸道疾病方面的专家。他是病人眼中的仁者医生,是学生眼中的慈爱老师,更是大众眼中医德高尚的医者。他可算是“大人物”,每天的工作都很忙。

钟南山看似是一个严厉的人,但面对病人时,却是脾气非常好。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楼是一栋老楼,每个诊室都略显简陋,钟南山的诊室也跟其他诊室一样。每天呼吸科的诊室外都有很多患者,钟南山的团队中有医生还有他的学生,每次患者进入到诊室后,都会由其他医生先做病史记录,最后还会由钟南山亲自诊断。在钟南山的诊室中,没有哪个患者会进入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被打发走。不仅如此,钟南山还会亲自为患者检查身体,每个患者检查,大都会在半个小时左右。

钟南山在给病人查体的时候,总是一只手扶着患者的后颈、肩部位,让患者慢慢躺下。检查完之后,他都会慢慢将患者扶起来。钟南山对每个病患的细心,不仅仅停留在给患者查体的时候,对于那些行动不方便的患者,钟南山会搀扶着他慢慢走到检查床前。

这些都是钟南山的日常生活,他还有着很多感人先进事迹:他2003年投入到抗击非典,2009年对抗甲流,2011年澄清了“阴性艾滋病”等,他帮助人们消除对疾病的恐慌,为医学界迎得了不少的成就和社会荣誉。

家风品读

钟南山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就要做到慈悲为怀,替患者着想。钟南山医德高尚,并深受患者爱戴。那么,从钟南山心存仁慈,救死扶伤的故事中,带给我们家庭教育中哪些启发和感悟呢?

最大的快乐是救人成功后的满足感

钟南山说:“医生将病人治好后,那种快乐和满足是无以言表的,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尤其是在非典时期,每天看着那些年轻医生们,经过一晚一晚的努力,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看到努力没有白费,成就感十足。”

其实,一个医生是否付出努力,很多患者是有直观感受的。钟南山说,大部分患者都懂得感恩,一位肺癌去世的患者,他的妻子在处理好丈夫后事后,专门请钟院士吃饭,表达对丈夫生前悉心治疗的感谢。还有一位已经去世快20多年的患者夫人,每逢中秋都会送来月饼,感激当年钟院士让自己丈夫生命能得以延续。

从钟南山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他的仁慈之心。作为医生,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和时间做斗争,赢回病人的生命。他将每个病人看作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细心、耐心、责任心关爱每个病人。

富有仁慈之心的人,在帮助他人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多大的回报,而是享受着那种帮助他人之后的充实、满足。拥有此种感觉的人就是仁者。家长在平时,应该告诉孩子,帮助他人并不是为获得物质报酬,而是从帮助中体验到满足和快乐。

家庭教育应让孩子拥有仁爱之心

从“仁”的字形来看,“仁”可以接受为“二人”,也就是人和人的相处之道。孔子曾说“仁者爱人”,说明人和人相处要靠“爱”来维持,不仅爱自己,更要爱别人。

而生活中有多少孩子能做到爱他人呢?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爱自己,不知道爱别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冷漠、自私呢?这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可能是因为家长没有为孩子做好爱他人的榜样,才会让孩子爱自己胜过爱他人。也许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焦点,所有人都应围绕着自己,也或许是当孩子播种爱心时,家长告诉他们,不要多管闲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看到一条条小鱼被大浪涌上岸,小男孩想要救活小鱼们,他不停朝着海里扔着岸上的鱼儿,有人不解问道,谁会在乎你微小的行为呢?小男孩捡起一条小鱼,认真地说道:“这条小鱼在乎!”,接着他继续捡起很多条,嘴里嘟囔着:“还有这些……”。

其实一个孩子有没有仁爱之心,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家长应反省自己,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呢?

一、从孩提时候培养孩子的爱心。幼儿时期是孩子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当属其中的一项,想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就从小入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要对孩子多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孩子心中蒙生爱意。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要多陪孩子交流等,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能为孩子奉献爱做好铺垫。

二、保护好孩子的爱心。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对家长表现出的爱,常被忽视,或是直接扼杀在萌芽中。比如:一个小女孩看到爸爸下班后,给爸爸递来一双拖鞋,爸爸却说,作业写完了吗?又开始贪玩了!就这样孩子的爱心被家长无情地摧毁了,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伤害到孩子爱心。为此,家长要格外注意,保护好孩子这种刚刚萌生的爱心。

仁爱之心是用一沙一石构建的,让孩子从小心生怜悯,同情之心,才能在他们身体里种下善良、仁爱的种子,并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强大。

家教小贴士

钟南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心存仁爱,生命才有价值。孩子没有仁爱之心,其错在家长,不在孩子。家长要重视对孩子仁爱之心的教育,时刻反思自己身上是否有自私、自利等问题,同时也要从实际生活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如让孩子体验帮助他人的喜悦,伸出援手,为他人解围,收获了他人脸上的喜悦,还有自己心中的满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言必信,行必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这些朗朗上口的家训格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家庭的传统文化。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这些优良品德,是现在社会所需,更是每个家庭应传承下去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