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中国家风的思想精髓

言传身教,两者皆要

“治国必先齐家”,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稳定,国家安邦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每个家庭的教育做到位,那么治理国家就容易多了。所以,家长毕生最大的责任就是教育好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中,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提及“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从古人教子理念看,教育孩子是爱孩子的一面,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专门讲了“言传身教”的道理:人有数子,无所不爱,而为兄弟则相视如仇,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礼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已之兄弟即父之诸子,已之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于兄弟不和,则不幸于父亦其渐也。故欲吾之诸子和同,须以吾之处兄弟者示之。欲吾子之孝于已,须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

南宋有个叫刘太尉的人,他是一个“清身洁己,行无暇站”的人。石崇是一个奢侈的人,他家厕所装饰的冠冕堂皇,厕所中还有两个婢女。一次,刘太尉找他有事,期间想要上趟厕所,发现如此华丽,他走了出来,对石崇说道:“不好意思,我走进了你的卧室。”石崇得意地说道:“没有,那就是厕所。”刘太尉感慨道:“这样的厕所,我实在不敢恭维。”于是,他重新找了其他的厕所用。

刘太尉的儿子叫刘夏,他在镇子上当一个小官。他的父亲有如此高尚品德,但刘夏却和他父亲截然不同。刘夏因贪污被制裁,刘太尉也受到牵连了。刘太尉不解,自己行的端做得正,如何会落到如此田地呢?刘太尉的同事说道:“你是一个正直的人,虽然你儿子犯罪了,罢掉你的官职,看似不合理。但你平时为什么不教育你的儿子跟你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呢?”

刘太尉说道:“我吃住在家,每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我的言行举措儿子都应看在眼里,他应自觉向我学习呀。而且我的好品行也没有人教我,儿子的品行为什么要我来教呢?”同事听了刘太尉的话说道:“你只重视自己品德培养,却忽视了对自己儿子品行言传说教啊!”

家风品读

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孩子都很重要,言传是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而身教是让孩子明白如何做才是对道理的践行。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措都是对他的“教育”。那么,现代家长如何具备言传身教的教子理念呢?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行,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那么,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呢?

一、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要时刻谨记,孩子有较强模仿力,而孩子的模仿对象多是自己心中的榜样,如家长、老师等。在和家长相处的时间里,孩子十分关注家长的言行举措,并模仿着。如果家长每日沉浸在看电视剧、逛街当中,却让孩子认真读书、写日记等,势必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孩子必然也会像家长一样,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玩乐当中。所以,家长要严于律己,时常检点自身不足,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二、立足正面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心。当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是面面俱到,只顾着给孩子最好的享受,却忘了对孩子加以教育。对于孩子的错误,一些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处理。如一个孩子为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他画了一幅画,不料却将颜料洒在墙上,妈妈看到后,将孩子狠批一顿。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先表扬孩子亲手为妈妈作画,提升孩子自信心。其次再告诉孩子,应讲卫生,做事细致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意义

孩子小的时候,和家长的接触是最多的。所以,家长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言传身教的意义在于家长不仅通过言语教导孩子,达到教育目的,更要通过自身行为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同时他们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是非观,因而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家长的一切行为,可见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那么,言传身教到底对孩子有哪些意义呢?

只有言传是不够的,家长还需配合行动。如你多次叫孩子关掉电视,孩子想必依然无动于衷。不如先叫孩子关掉电视,他不动后,家长再上前关掉电视,并为他讲道理。这样一来,孩子对关电视这个事印象深刻。

有些家长时常教育孩子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闯红绿灯等,结果自己带着孩子外出却将这些细节通通抛在了脑后。所以,家长做不到身教,再多言传都是空洞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时,请及时检讨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当你纠正了自己的问题,相信孩子身上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最好的家庭教育还是言传身教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名人大家都十分注重家风建设、家庭教育。

杨绛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的教育,她说道,好的教育是启发学习兴趣、自觉性,培养上进心,不断完善自己。想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就需要榜样的作用,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杨绛先生说,自己小的时候,很淘气,但自己的父母爱读书,有着基本为人操守,因为自己长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将他们当作自己的榜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才不自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境界。

社会中流行着这样的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孩子们需要有人为他们点燃心中的热情。家长要以言传身教的角度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真正成长,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家教小贴士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教育时,应注意教育方式、用语、教育场合等,如在教育孩子懂礼貌的时候,家长应自己先懂礼貌。如果家长对孩子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也很难信服家长对自己的教育。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身教要重于言传。

爱子娇子,过度则害

在古代家庭当中,也有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叫共叔段的人,他是郑武公的次子。共叔段的母亲姜氏在生第一个儿子时难产,所以她对长子十分厌恶,更加宠爱共叔段,她希望郑武公能立共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死后,武姜请求将京封给共叔段,从那之后,共叔段生活在京,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到最后,共段叔让郑国西部、北部地区都要听从自己的指挥。郑大夫公子吕希望郑庄公能对共段叔有所约束,但郑庄公并没有采取他的意见,任凭共段叔恣意妄为,终于共段叔将自己的势力壮大了起来,他准备袭击郑国,并联合武姜为内应,郑庄公得知弟弟要造反,便令郑大夫吕守城,后共段叔兵败逃亡。正是武姜对共段叔过度溺爱,才造成兄弟二人手足残杀的局面。

同时期的卫庄公娶了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妻,无子嗣后,又娶陈候之的女儿厉妫,她生下儿子孝伯后就去世了。厉妫的妹妹戴妫嫁给了卫庄公,并生下了公子完、公子晋,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卫庄公的宠妾生有一个儿子叫州吁,他从小暴躁,喜欢谈兵打战,这样的性格深受卫庄公的喜欢,对他百般恩宠。

在恒公十六年,州吁趁着到周吊贺的时候,和石厚联手,想要在朝歌西门杀掉恒公夺取其职位。州吁杀死自己的兄长后,因没有丝毫才华,并不受卫国人爱戴。州吁想让石厚的父亲帮助自己稳定君位,而石蜡早已想除掉害人不浅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便让令人到陈求恒公朝见周天子。

州吁并没有多想,结果二人一到陈国就被拘禁。卫国人立恒公弟弟晋为君,州吁的故事就是因过度溺爱,失败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悲剧。

家风品读

现代社会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底线可言。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让孩子丧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深渊。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孩子的爱应理性,不仅是对他们的物质上的关爱,更要对他们精神上加以爱护,让他们更好成长。

《袁氏世范》写出了对溺爱的看法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积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宋·袁采《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家训中的这段话为我们描述了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溺爱的现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对他们百般呵护,让他们随心所欲;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并不会教育孩子,反而会训斥保姆不能将孩子哄开心;当孩子欺负同伴的时候,家长不阻止,反而是怪别人。小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随着时间积累,小问题将会发展成为大问题。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扭曲的爱所造成的。

袁采认为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就应“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这和现代不少家长的态度截然相反,现代家长对孩子都心生怜悯,尤其是对幼小时期的孩子,更是百般宠爱,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他们常会认为事情尚小,不值得教育孩子,从而纵容孩子不良行为,导致小恶积累成大恶。为此,家长因明白自己的职责,惩爱分明,不要纵容孩子不良行为,让其为所欲为,养成不良习性。

《颜氏家训·教子篇》写出了溺爱只能适得其反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可笑,至有识知,谓法而尔。骄慢已习,方乃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长成,终为败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

颜之推认为,当孩子做错事,应该训斥他的时候,家长却夸奖他;应该责骂他们时,却并没有用严肃的态度对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养成习惯,这个时候家长再来管教孩子,在孩子面前已经没有威严了,孩子的愤怒也随时间积累而堆积。这是对孩子溺爱的后果,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德行一定不会很高。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辱骂长辈,家长却并没有告诉他们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反而表扬孩子。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一定不懂得如何孝敬长辈。

司马光在《家范》指出了“爱而不教,反害子”

曾子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强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宋·司马光《家范》)

这是司马光引用了曾子的一段话,表达了自己的爱子方法,这段话是说,爱孩子不仅要表现在脸上,更应让他们根据道理做事,不要勉强他们。不教育孩子根据道理做事情,容易将他们引入邪路。一味强迫孩子做事,只会伤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长对待孩子要靠言传身教引导、感化他们。

现代不少家长认为,爱孩子就让他们看到,所以他们将爱挂在嘴边,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们的。当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就常常依仗家长对自己的爱,来满足自己的一切条件。当家长不答应时,孩子就会以此为由,说家长并不是真正爱自己,家长只能盲目服从孩子的一切要求。所以这样的爱并非爱,而是害,家长要学会理性爱孩子,对孩子的爱要爱到点子上。

家教小贴士

家长要明白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要理性判断,可以满足合理要求,对于无理要求,家长要做到坚决反对。就算孩子哭闹,家长也不能采取打骂,而应该耐心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从故事中获取感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工程,家长要做好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耐心指导,助力孩子成长。

推崇节俭,唾弃奢华

“汉朝德马皇后,自为衣袿,手皆裂。皇后犹尔,况他人乎?曹大家《女戒》曰:‘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能勤劳也。’若此,可谓能勤劳矣。”这是司马光对前朝马皇后典故叙写,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马皇后的勤劳。在古代,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官宦世家,都保持勤恳生活态度。而马皇后的勤劳典故也教育着我们后辈儿孙能传承勤恳生活态度。

范仲淹将节俭作为家风,在儿子结婚的时候,他都不会奢侈。范仲淹的节俭家风影响了很多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常将个人、国家、节俭联系起来,告诫世人不能过奢侈糜烂的生活。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了“俭以养德”,他认为节俭不仅是节约,更是培养好品德的根本。

北宋时期,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始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司马光见社会风气如此不正,担心孩子在这样的社会当中生存下去,极易感染奢侈风气,便写了《训俭示康》,其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的眼光长远,他认为只有在家中营造好的家风,才能杜绝被奢侈社会风气带坏。

古人认为,提倡节俭也要讲究尺度,过度节俭并非是一件好事。反而成了吝啬。《颜氏家训·治家篇》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南阳,有一户人家十分富有,但很“节俭”。有一次,女婿看望丈人,丈人准备了一些酒和几块獐子肉,不多时,女婿就将肉吃完了。丈人只得再添了几块,那女婿又将肉吃完了。丈人看了这种情况后,对女儿说道:“你的家里穷的原因,是你的夫君太爱吃肉了。”颜之推用这个故事教育子女:节俭要保持一个度,过度反成了吝啬了。

家风品读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历代名人所传承的。21世纪的现代人,应传承先辈的这种精神,并发扬光大。但是,我们真正将节俭做到位了吗?不然!在生活中,不少家长奢侈浪费,就连孩子都加入奢侈浪费的行列当中:花钱大手,不珍惜财物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重拾节俭好品质呢?

从故事中让孩子感受节俭美德

汉武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上殿办公都穿着草鞋,一件龙袍一穿就是好多年,即便龙袍破了,他也只是让皇后给自己缝补一下。他不仅自己节俭,就连后宫妃子都只能穿粗布麻衣。临终时,他都不允许厚葬自己,一切从简就好。

隋文帝从小生活在寺庙中,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节俭性格,贵为天子的他从不吃肉,还下令后宫妃子不得佩戴华丽首饰。他教育太子要节俭,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正是他的节俭,为子民树立好的榜样,才让国民安居乐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意识到榜样的重要性,让孩子多阅读关于名人节俭的故事,让他们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一看自己能做到哪些?这样,孩子会用故事中的榜样激励自己,养成节俭习惯。同时,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监督员,当发现孩子出现浪费行为时,家长应及时指出,并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纠正浪费习惯。

让孩子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他写的字受众人追捧。王羲之很喜欢养鹅,山阴有一个道士,他想让王羲之为自己抄写一卷《道德经》,但王羲之一般情况不会给他人抄写经书。道士私下打听了王羲之爱好养鹅的习惯后。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中有好鹅,前来拜访,看到鹅在水中游,十分喜欢,不舍得离开。他想要用钱买下道士手中的鹅。道士得知后道,你喜欢鹅,不用给我钱,给我抄一卷经书,我将会把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听后,毫不犹豫为他抄写了经书,换走了一群鹅。

在平时,家长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事物,就需要付诸行动。家长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生活的艰难,身体力行才能对辛劳有所体会,才能明白节俭的内在含义,在生活中养成节俭好习惯。

教给孩子科学理财,合理消费

苏轼十分节俭,他每月的俸禄是4500文,他会分成30分。分别串在房梁上,每天会取下来一串,花不完的话就再串一串。他规定家中一切开销只能在150文之内,他用这种方式来践行节俭。

家长想要让孩子形成节俭好习惯,就应让他们先学会理财。但前提是,家长要给好孩子的零花钱。年龄低的孩子并没有太大的消费意识,给不给零花钱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对于高龄段的孩子,家长应慎重对待他们的零花钱。

不少孩子不仅有零花钱,在过年过节都会收到一些钱,对家长而言这些钱不算什么,但对于孩子可算是一笔大钱。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钱该怎么合理应用,比如:家长告诉孩子一部分钱要当作零花钱,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让孩子将自己的零花钱的去向一一记录下来。家长不定时抽查孩子的笔记本,和孩子讨论哪些钱花的应该,哪些钱花的冤枉。另一部分可以用作学习中的开销,如交学费、买文具等。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合理消费,才能让孩子形成好习惯。

家教小贴士

虽然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消耗过多,已经造成了资源枯竭,节俭已经势在必行了。它是我们现代提倡的文明生活方式,更是现代甚至是未来的标配,需要人们不断传承。家长在培养孩子形成节俭好习惯的时候,先将自己浪费习惯纠正,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孩子一起做地球资源的守护者,一同将节俭行为践行下去。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大肚能容天下事,宽肠亦解世间愁。”待人宽容、大肚,不斤斤计较,自古别人称道,这也是我国不少家风传承的精髓。自古到今有很多令人称道宽容度量的故事。

三国时期的蜀国人蒋琬,聪明过人,气度不凡。蒋琬的座右铭是“大容大量”。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主持蜀国政事。在他的属下中,有一个叫杨戏的人,其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蒋琬同他说话,他总是不言语。有人便对蒋琬说杨戏过于傲慢。蒋琬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让他当面说我的好话,不符合他的性格,让他当面说我的不好之处,他也不好意思让我下不了台。所以,他只能不说了。

督农杨敏故意诋毁蒋琬,说他做事糊涂,不如人。有人将这话传到蒋琬耳中。蒋琬却说,我个人能力有限,的确不如人,杨敏说的是事实。杨敏得知后,很感动,称赞他的为人宽容。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有一位叫张英的人,因邻居修房子,两家关于占地面积闹起矛盾。家人希望张英惩罚这个邻居,不料他却写信告诉家人:让他三尺又如何。邻居得知后也退出了三尺,故有了如今的“六尺巷”。

总院社区的吴丽,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这样的家风——吃亏是福。在吴丽不懂事的时候,她认为母亲很窝囊,那个时候,一个大家族一起生活,母亲不仅下地干活,还做着二十多口人的饭。对这种大家族来说,做饭理应轮流做,但是家中轮到其他人做的时候,别人都会推脱。只有老实善良的母亲,总是不计较满口答应。分家的时候,好房子、好家具都被叔叔、伯伯们分走了。母亲只分得了一个破房子,烂家具。母亲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也能过好生活。

吴丽渐渐长大,父母老了,祖父母更是衰老不能自理,父母却把他们照顾的很周到,邻居们都羡慕祖父母的好福气。母亲念叨了一辈子的“吃亏是福”,让吴丽形成一条做人准则,在吴丽看来,吃亏非吃亏,它是付出、奉献、包容,更是豁达的人生态度。

家风品读

宽容看似柔弱,实则宽容背后有着大海一般的胸怀,用坦然、欣然的态度接受一切,包容一切。正所谓“将军臂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古人教导孩子宽容的思想精髓,带给我们现代家长怎样的感悟呢?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风度

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被封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想要找蔺相如滋事。蔺相如得知后,尽可能避开廉颇,避免冲突发生。门客以为蔺相如胆小,但他却说,我们争斗的话,会削弱赵国势力,秦国势必趁机攻打,我是为国着想。廉颇得知此事后十分惭愧,负荆登门谢罪。蔺相如的宽容得到廉颇的尊重,二人成为生死之交,可见宽容的力量无穷。

宽容是一种美德,释怀别人的过错,也让自己活得更轻松。孩子身上具有宽容美德,能让孩子心怀愉悦的面对生活,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精神困扰。

家长要学会抓住孩子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待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要和他人打交道,宽容待人能让孩子多交朋友,斤斤计较能让朋友也成为敌人。

现代家庭中,孩子都是家长心头肉,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也不希望他们成为惹是生非的小霸王。这就需要家长把握好对孩子教育的度。

教育孩子宽容,家长就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家中普通成员。适当让孩子体验吃亏让步的感受,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让他们学会解决在交往中的矛盾,体验到宽容谦让,才能让彼此更和谐。

让孩子学会正确“争”和“让”

“融四岁,能让梨”。年幼的孔融懂得谦让的故事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不少家长感到孩子过于霸道,占有欲过强,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家长在教育孩子宽容的时候,又担心孩子过分忍让,步入社会一定会吃亏的。

“小霸王”、过度谦让的“谦谦君子”都不是家长心中最好的孩子。那么,如何对待“争”、“让”,磨炼孩子宽容品质呢?

一、别强迫孩子和别人分享物品。当孩子的物品被抢后,家长会责备孩子,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家长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此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们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并不完善,他们只知道“我的”,并不知道“他的”、“你的”。所以,当孩子和其他孩子出现物品争夺的时候,家长应引导孩子用和平方式处理问题。如让他们自己玩一会儿,再让其他小朋友玩。家长强迫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容易加重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意识。

二、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让。有的孩子经常性谦让,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争。其实,如果孩子是心甘情愿让出去,那么家长不需过度担心;如果孩子并不愿意谦让,但是因胆小不得已而做,家长就应教会孩子,如何学会轮流、分享等方法,在保护自己东西的时候,还能和人分享。

让孩子学会原谅别人

孩子和他人交往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家长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问题,让他们在交往中了解“自我”、“他人”的关系,让孩子从事情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妥善处理问题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不能原谅他人,也会让自己陷入深深仇恨当中。

原谅他人,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也给了自己机会。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犯错,原谅他人就是在为自己,不小心犯错后,带给他人伤害,能得到他人的原谅做准备。做人要心胸开阔,能容人饶人,才能拥有别人的尊重,赢得更多的朋友,才会有绚丽的人生。

原谅别人,让孩子克服心中的“自我中心”,为孩子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做好铺垫,培养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家长该如何教会孩子原谅别人呢?

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接触同龄人,让孩子相处中取长补短,提升孩子交际能力。

二、在孩子交往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先给予孩子安抚,在了解事情原委,找出孩子或他人不对之处,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

三、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遇到冲突时,不计得失,得饶人处且饶人,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受感染,并逐渐学会原谅别人。

四、帮助孩子掌握原谅标准,正确处理问题。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原谅,哪些事情是不能原谅。原谅、宽容并非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

家教小贴士

孩子的宽容心是十分珍贵的,表现在对他人的原谅、谦让等。这种情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家长要用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犯错契机,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在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同时,能引导孩子宽容、原谅别人的过失,学会宽容待人。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明白宽容也是有一定的底线的,不要让宽容变成懦弱。

怀揣爱国,心系天下

历代都有很多爱国人士,他们临危不惧、为国捐躯。正是这种爱国精神,养育了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念。还有长征当中的无数爱国人士,他们为着国家兴亡付诸一切努力。

辛弃疾处在一个南北分裂的年代,战乱的年代让他从小树立了带兵打战保卫国家的念头。22岁时,他组织了两千人马投奔耿京。后因耿京被谋杀,他怀着统一国家的意愿来到南方,他一生都在漂泊中,至死都在心系国家。

岳飞生在北宋末年,从小家庭贫困,是母亲教会他认字,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在北方金兵进攻中原时,母亲鼓励儿子能报效国家,并在他背后刻上了“精忠报国”。

后来,朝廷中有人想要议和来停止战争,而岳飞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希望捍卫国家完整、独立。在1139年,岳飞得知宋金达成议和,他上书直抨击秦桧别有用心,只是他的反抗是无效的。在临死时,他都谨记母亲的教诲,没有忘记背后的“精忠报国”。

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始终贯穿在他的一生,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精神传承到他的子女教育当中,给他们讲解历代爱国故事,孩子们对这些爱国人士都心怀敬佩,一心以他们为榜样,争做一个爱国人。

1924年—1928年,孩子们身处国外学习,他用大量书信和孩子们探讨国家大事,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回来报效国家。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国家都怀有深厚情感,学成归来后都纷纷为祖国效力。

家风品读

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堂课,应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社会中没有脱离国家独立存在的人。国家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应在每个人的心中。家长们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度过成长的每一刻。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古人在教育子女时,会告诉他们要心怀大志,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能因自己位卑而认为国家的事物跟自己无关。唐代爱国人士颜真卿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抵制住了权贵诱惑,即使多次被贬,身处窘境中,他都没有动摇心中的爱国情感。有一次,再遭遇贬谪时,他写信告诉孩子们,无论自己身处哪个地位,都要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首。从中我们看到了颜真卿炽热的爱国情感和他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国家代表着一群人,一群有着共同心愿、共同追求的人,爱国就像爱自己的家人一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饮食,家庭教育中的爱国先要做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风俗等,让孩子对自己的国家有所了解,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爱国。

爱国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有爱国人士涌现。在生活中,家长想让孩子明白爱国的真谛,就要让孩子从实践中践行爱国,如带着孩子感受国家的成就,历史事件、国家新闻、古文明都可以作为素材,其次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中国的文化:如书法、武术、国画等。

生活中的小事传递爱国主义思想

南宋爱国将领陆游心怀大志,一心想要为国效力,参与了国家收复战斗。即便是他弥留之际,都不忘被女真霸占的领土和人民。临终之时,他写了《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陆游写的这七言绝句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国土不得收复的心痛。他希望子女能在祭奠他的时候,告诉他疆土得到统一的好消息,从这里我们看到陆游对国家、人民的牵挂,这正是大无畏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感和我们息息相关,它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现代社会中,有些人的国家意识并不强,成人会做出一些损害国家的事情。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相关联的,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对国家充满抱怨,不服从国家制定的法规等,就会扭曲孩子对国家的理解,孩子很难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怀。

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在生活中有意识向孩子传递爱国精神,如在和孩子看电视中,看到一些人做了违法乱纪、对国家不利的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做到明辨是非,增强爱国素养。周末时,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文化,提升孩子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精神要追随时代需要

不同时代都有爱国主义者,但是不同时代爱国主题是不同的。过去的爱国是拿起武器同敌人作战,如今的爱国是拥护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建设添砖添瓦。

在平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国家新闻,让孩子关注国家动向,明白国家所处局势。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探讨,作为国家一员,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大舞台中的重要成员,想要让我们的国家立不败之地,就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同时,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国家的现状,虽然我们国家发展迅猛,但社会中总有部分人心怀鬼胎,扰乱国家治安,在社会、网络等宣传一些不实消息。作为国家的一员,家长要告诉孩子在遇到社会、网络中一些不轨的行为时,要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定,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家教小贴士

孩子懵懂的时期,是其身心发展迅猛的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模式,甚至从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自己的看法,此阶段对孩子之后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家长在此时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同时,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家长要注重其时实效性,避免空洞教育。

树立志向,勤奋读书

“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此家训出自刘邦的《手敕太子文》,这是他在弥留之际写给儿子刘盈的,信中讲了刘邦自己生活在动乱的年代中,遇上焚书坑儒。他十分庆幸不用读书,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直到自己登基后,他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我早年并没有读书写作,读过书后,写的文词依然不公正,但还能看懂自己表达的意愿。如今看到你写的书信,还不如我,你要勤奋读书,每次上呈的奏折不应他人代劳,而应亲自去写。

余潜士是道光六年举人,他长年在外为官,儿子在7岁的时候夭折。余潜士十分痛心,他将自己的毕生期望寄托在兄长儿子身上,并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意愿。他常给侄儿习昌写信,告诉他在求学时一定要勤奋读书,他批评侄儿平日懒散,不知道他何时能发愤读书。余潜士告诉侄儿,一定要不甘于人下,刻苦学习,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不会有人能代劳。

“以远大为务,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此句家训出自林则徐母亲之口,林则徐母亲陈氏深知林宾日好读书,便一人撑起整个家。即便是天寒地冻,手脚皲裂,她都会忍着疼痛,做着手工活,挣一些小钱。小小年纪的林则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想分担母亲的一些事,母亲对他说:“以远大为务,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此句家训出自左宗棠《与子书》,左宗棠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他所读之书涉及内容广泛。虽然在科举中,他并没有考得官职,但是他却凭借自己高尚意志、聪明才干,得到名流官宦赏识。他将好读书,立大志的情怀,寄托到两个儿子的教育当中,希望他们读书做人,先要立志。他告诫儿子,人生读书时间难能可贵,要做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家风品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人立志,万夫莫敌”,这是古人对子女读书立志的态度。希望他们能勤学、立志。读书、立志是一种好家风,对家庭、家族甚至是整个社会来讲,传承好读书、立志意义深远。读书、立志是连接成功和失败的桥梁,是助力文明阶梯前进的重要支柱。

不容忽视的家教——立志

左宗棠在教育侄子时,十分重视其立志问题,从“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可以看出。左宗棠激励侄子心存大志,反对“少时志大言大,父师切勿抑之”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孩子不出众,平日却说大话是不可取的,立志要切实。他不希望孩子高谈阔论,并希望他们能和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割席断交。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做事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这样的性格对他们的成长不利。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义务重视孩子立志教育,让孩子定下切实可行的志向,并使其朝着志向努力奋斗。

立志的人如同有了灯塔,前行更加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告诉孩子,立志后不要随意改动,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努力克服。立志更需要让孩子通过切身行动来实现,这才是立志的真正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意识到立志对一个人的意义,才能让他们笃定目标,一路前行。只有朝着目标努力,才能让自己收获辛劳,没有方向、目标的努力,终归会夭折在努力道路中。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陈氏在教育林则徐读书时告诫儿子,好男儿不要被琐碎事情所耽搁,应勤奋读书,这才是明智之举。陈氏让林则徐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对读书产生更加浓厚兴趣,也为他的之后成就埋下伏笔。

不少家长都为孩子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其实爱读书并非是孩子与生俱来秉性,需要家长在后天不断培养。读书能让我们汲取更多养分,洗涤心灵。爱读书的孩子会变聪明、开朗,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呢?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爱好程度,它能让人全身心投入其中。首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激发他们读书兴趣。其次,家长要顺从孩子读书科目类别,让他们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家长还要营造一个好读书的家庭氛围。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充斥于孩子的生活中,不少孩子家中有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放学回家后,他们会放下书包,打开电子产品,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或者看喜欢的剧集。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怎么能提起对读书的兴趣呢?所以,想要让孩子真正走进书海,就将这些电子产品短暂收起来,在家中多放一些书籍,家长要起到好的榜样,饭后少看电视,多看书,在书中汲取更多知识,相信如果家长改变了家风,孩子将会对读书有新的见解。

书本能为孩子解答疑惑,让他们找到人生目标,读书带给孩子无穷益处,希望家长能重视孩子的读书,让孩子爱上读书。

读书立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一代伟人毛主席,好读书的习惯陪伴他一生。他读书目标很明确,读书立志,做大事。刘邦在家书中提及“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他指出只有满腹经纶,心中才有治国策略。如果胸无点墨,国家势必走向灭亡,与此将天下拱手让给他人,不如让有才之人经营国家。

家长要从自己内心树立忧患意识,告诉孩子们,只有读书、立志才能保得一国安定,人民的安稳。

“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须立志”等古语,在警醒我们每位家长读书、立志的意义非凡。家长要在平时监督孩子,让孩子爱上读书,立下志向,才能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才能为家庭、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人。

家教小贴士

一国之繁盛,更多是在读书、志向中获得提升。有知识、有能力但志向不在为国效力之上,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有害无益;有为国效力志向,但是胸无点墨,有力使不出,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无用的。为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教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好读书、立志向的意愿,为家庭、为国家培养可造之材。那么,家庭兴旺、国家蒸蒸日上势不可挡。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子更是将诚信作为人生准则。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季布的一诺千金。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能让社会更和谐,人和人的交往更和睦。

古代中的“诚”、“信”常单独来用。春秋时期的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将“诚”、“信”连用,他认为:“先王贵诚信。诚心者,天下之洁也。”(《管子·枢言》)

《袁氏世范》中提到一定要让子孙守诚,无论大小事情,只要承诺他人,一定要实现,一旦和他人做了约定,就一定要如期而至。

古代家庭教育中为人们流传的还有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不顾猪崽子小,妻子的阻拦,只是希望能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

中国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朱晖是一个讲诚信,重承诺的人。张堪和他是好友,死前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朱晖。张堪死后,朱晖常救济张堪的妻儿,朱晖的儿子十分不理解父亲的举动,他却对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之于心也”。朱晖以身作则,为儿子做了诚信榜样。

隋朝时期的官员皇甫绩,其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回到娘家生活。外公唤作韦孝宽,家中富有,请了教书先生,在家中办了私塾。皇甫绩聪明伶俐,外加早早没了父亲,深受外公的疼爱。开私塾前,外公和孙子辈们谈好,如果无故没有完成作业,将要挨打。一天,皇甫绩和几个表兄弟贪玩,忘记写作业。外公得知此事后,将几个孙子叫到书房,狠批评一顿后,又将每个人罚板子了。

外公看到皇甫绩幼小,不忍心罚他。皇甫绩却认为自己和表兄弟犯了同样的错误,理应受罚,于是他要求外公惩罚自己,外公惩罚了他,也被皇甫绩的诚信感动了。

家风品读

诚信被历代人们推崇,如果诚信美德逐渐被人们淡忘,我们身边就会满是虚假伪造。其实社会的不诚信,更大程度折射出一个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诚信无关事情大小,它应是每个人一生应追求的信念,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应重视孩子的诚信教育,让诚信在孩子心中扎根发芽。

家长说谎,孩子就会谎话连篇

孩子说谎时,家长常会很愤怒,认为孩子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问题。殊不知,孩子之所以说谎,其实是因为家长。家长想要让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就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对着家长歇斯底里地喊着:“你骗我,我不相信你!”如果孩子发现家长多次撒谎,他们就会对家长产生失望之情。家长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即便家长下次说实话,都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

总之,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就会不自主效仿家长的言行。家长对孩子从小讲诚信,答应孩子的事都能兑现,兑现不了的一定不要答应孩子,相信家长在孩子心中会树立威信,这样在之后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诚信培养应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秦国的商鞅想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威信,好进一步变法。一日,他在都城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承诺:有人能将此木头搬到城北,他会悬赏十两。人们不相信这么容易就能得到钱,商鞅看到大家无动于衷,将赏金提到了五十金。最后,一个壮汉搬起木头送到了城北。商鞅令人给壮汉拿了五十金。人们这才感叹商鞅真是讲诚信的人。自此,商鞅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威信,他的变法也顺利推进,让人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商鞅从一件小事中,树立了诚信威信。这个故事告诉家长,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就要从小事情中入手。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将这种诚信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当中。当家长发现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并让孩子意识到说谎的错误,能主动承认错误,并纠正。

社会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诚信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家长要积极和孩子讨论问题的缘由及后果,让孩子明白不诚信的行为可耻、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平日里,家长要多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诚信的书籍,鼓励孩子诚信待人。

营造诚恳、互信的家庭氛围

很多人都知道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曾子的妻子不过是为了让孩子不吵闹,顺口说了将要给孩子杀猪吃肉。但是曾子并没有认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他杀猪兑现妻子答应儿子的诺言。在曾子看来,营造一个诚信家庭,对孩子诚信品德的树立很重要。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诚信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不少孩子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其实都是环境的产物。为此,家长要做有心人,给孩子创建愉悦的诚信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信。孩子虽然小,但是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后,才更懂得如何尊重、信任他人。

不少家庭中有这样的现象: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一番打骂。这样一来,本来不想撒谎的孩子,对严厉的家长产生了畏惧心情,为让自己减少挨打、挨骂,会编造谎话来躲避惩罚。

在孩子认错的时,家长应营造一种轻松环境,告诉孩子说谎的危害,说谎的人不受大家的欢迎,说谎如同用纸包火等。相信,孩子在这种轻松家庭环境中,会受到启发,逐步培养起诚信意识。

家教小贴士

诚信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能讲诚信,社会将会在一种良性循环圈里。家长要教育孩子从点滴中培养诚信,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营造诚信家庭氛围,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孩子不合理需求,家长要学会拒绝,并和孩子一起分析不能答应他的理由,让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诚信教育,无论大小事情,都应警惕,不要轻易松懈。

大度无私,助人为乐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正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行善事,做好事,益于人,最终必益于己。

袁黄,号了凡,明朝官员,其为官之间,被百姓称为好县令。他在宝坻县当县长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为人民做好事,当宝坻县有水灾时,袁黄积极兴办水利,构建沟渠,鼓励百姓耕种。

为了抵御风沙、干旱,他鼓励农民植树种草,治理风沙。经过几年奋斗,宝坻县自然环境和耕作条件有很大改善。袁黄为百姓免除杂役,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袁黄家中并不十分富裕,但是他却乐善好施,他每天将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据其善恶性质分别记录功过,根据善恶大小记录功过数。为此,他还写了四篇文章,并命名为“戒子文”,来训诫自己的儿子,这就是被后人命名为《了凡四训》。

袁黄的夫人十分贤惠,一日,她为儿子制作冬天衣服,想要买棉絮为内里。袁黄问:“价值鸥鸟丝绵轻暖,为何买棉絮呢?”夫人道:“丝绵贵,而棉絮便宜。我想将家中的丝绵拿去换成棉絮,多做几件棉衣袄,给贫寒的人家。”

清朝时期的董文申是恒利号庄的后人,生长大户人家,从小受着良好家风影响。董氏十分注重家庭成员的“善”培养,董文申提到,自己的大奶奶和三大妈是续弦,尤其是他的三大妈,她对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十分疼爱,如同自己亲生的一样。

董文申回忆说,董老太太的二儿媳董蔡文,从小受父亲学医影响,长大后,她对中医药略有了解,嫁到董家后,被董太太的“修德养性,广济民生”的慈善之心所感动,董蔡氏常会制作一些常用药,如治疗烫伤、烧伤等药物,亲自给所需要的邻居送去,当她知道谁用药后痊愈,十分开心。董老太太、董蔡氏及家中其他人都会行善、让更多人对她们铭记在心。

家风品读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与人为善,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家长要教导孩子在和他人交往中,要忠诚一个“善”字。

请让孩子学会给予

袁黄的夫人,在冬天给儿子做棉袄,想到有更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也会受冻,便想着拿丝绵换更多便宜的棉絮,多做几件棉袄,送给贫穷的人家。

从袁黄夫人的举措中,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先做一个善人。与人为善,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轻松、愉悦。而与人为善,就是要懂得给予他人所需。

教给孩子给予、付出,可以先让孩子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快乐和知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也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可以传递给家长、朋友及身边的一切事物。

不少孩子不懂得给予,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就要独自占有。面对这些,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能和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时,家长为孩子提供和人分享的机会。当孩子主动将自己的玩具、食物等分享给他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日常生活中,可以带孩子一起帮助受难者等,鼓励孩子慷慨解难,将自己的书本、零花钱等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让孩子体验其中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当作一种精神需求,最终成为乐善好施的人。

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是现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家中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一同分享,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自私的孩子通常会不受他人欢迎,这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家长在发现孩子身上存在自私行为时,要及时引导,避免孩子独占意识膨胀,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对于形成自私性格的孩子,家长要寻找适合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要一味迁就孩子。自私并非是天生,都是在后天养成的,克服孩子自私心理,家长就不能对孩子一味服从。教育孩子的要求应坚持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并不是家中的中心,没有特殊待遇。

二、创造相互分享的家庭氛围。自私的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有:不关心长辈,对家务活熟视无睹。想要改变孩子自私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活,告诉他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体谅、关心。

三、自私的孩子很难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因此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和其他孩子接触。家中的独子不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可以分享的同龄人。家长可有意识改善这一处境,如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玩等,让孩子能多从他人角度想问题,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鼓励孩子帮助他人

在这个大世界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回馈。睿智的家长懂得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好习惯。关心、帮助他人,才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学会为别人付出,孩子也能收获快乐。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贫穷小男孩,因无法忍受饥渴,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他并没有说自己饿了,只是希望女孩能给自己一杯水。女孩看到男孩饥饿的样子,给他倒了满满一杯牛奶,男孩询问自己该给多少钱,女孩说:妈妈说施以爱心,不图回报。多年过去了,女孩长大了,她患上了一种很严重的病,并因病致穷。求医中正巧遇上了从医并且已经是知名专家的男孩,男孩认出了她,并为她结清了一切费用,并签下“医药费已付,一杯牛奶”。

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世事难料,因果轮回,有时需要他人为你遮风挡雨,有时需要你为他人消除烦恼。只有学会帮助、关爱他人,才能让自己在困难中得到他人援助。人生的快乐在与给予,而不是争夺。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同时以身作则,树立助人为乐榜样。

家教小贴士

爱心是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点,没有爱心的人,势必不会主动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家长要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善意帮助他人,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让孩子养成助人为乐的品质。同时,对于已变得自私的孩子,家长应高度重视,以自身为标榜,让孩子逐渐克服自私心理,养成无私大度好品行。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心存仁爱,家庭和睦才是大孝。一个家庭氛围决定了家庭成员的情商高低。张登友为我们诠释了家庭和睦,造就了好家风;陶渊明友爱兄妹,诠释了重视手足情深;钟南山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大爱无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着仁爱、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