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丛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我想讲的几句话

人老了,油然而生的怀旧情感似乎越来越强烈,时而想回老家瞧瞧,会会儿时的大小伙伴;偶尔又想起昔日的老朋友,总想创造机会在一起聚聚,叙叙旧日的友谊和故事。那曾经无瑕的童年,那坎坷曲折的历史变迁,还有那奋斗不息的专业求知和探索,每每纵横千秋也道出了不少人生的哲理和值得反思的教益,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段从东到西的路程,有起点亦有终点,只是有的长、有的短、走的方式和心态不同罢了,当回首往事时,应该是前进的、奋斗的、精彩的就满足了。

一路走来,平凡而短暂,人生之道到现在才稍有领悟,马亚可夫斯基曾说:“人的躯壳是速朽的”,但人的知识财富却是永存的,基于这种理念和怀旧情感,产生了想忆点什么、留点什么的探究欲望。

六十八个春秋岁月,五十多载的专业奋斗,那一幕幕峥嵘往事,催人联想和怀念。应该说是历史的误会把我推到了体育的行列,一次偶然的巧合又使我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结就是一辈子……

我出身在一个中医世家,家境的优越和医生这种特殊职业的社会价值使我的童年过得舒坦而自在,我的周围除了温馨的关怀外,就是甜蜜的呵护,虽未养成娇生惯养的恶习,确也滋生了自负、傲气等毛病,身体也因任性挑食而体弱多病,再加之生活无序,搞得父亲很伤脑筋,不得已把我送到了一个武术师傅家,逼着我磕了头、认了师,想通过练武来搬搬我的“小毛病”,改变一下我的健康状况和体质……令父亲意想不到的是,搞拳打脚踢倒提起了我的兴趣,虽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确也学到了一些气功把式和洪拳拳套。回家练上几招,听到家人长辈的赞许,自当荣耀不已,就这样,人自然而然地懂事多了,身体也壮实一些了,学习也刻苦了……十年后,也就是这点“小功夫”,被我的恩师温敬铭教授看中了。

那是一个十五的晚上,明月高悬、风清气爽,把农村的稻谷场照得净白通亮,我兴来练起了小洪拳,正练得起劲,突然一个洪亮而铿锵的声响把我愣住了:“好!过来我瞧瞧!”我疑惑地走了过来,“你练的什么知道吗?”“我师傅说是小洪拳!”“喜欢吗?”, “喜欢!”“还想学吗?”没等我回答,只见老人边走边说:“明天晚上过来吧!”事后才知道这位长者是鼎鼎有名的大教授温敬铭老师。就这样我又入迷了,这一迷就迷到了毕业留校、直至耄耋之年的现在。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生命的符号的话,那温敬铭老师就是给我谱写符号乐章的伯乐,恩师给予我的一切使我终身受益,是我永远不会忘怀的,至于这乐章演奏的如何?我不敢自我炫耀和标榜,然回首品味,起码感受是良好的,也值得恩师欣慰了。

50多年来,我虽然培养了不少学者、教授、优秀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创建过专业系科,完善过武术专业的理论建设工作,获得过“省优秀教师”、“先进体育科技工作者”、“武林百杰”等称号,荣获了武术圈中最高的段位(九段)和高校最神圣的专业职称——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然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真知的拳家或者说武术家,我的评价最多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武术工作者而已。之所以这么说,这与我毕业后的工作是相关联的。

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鉴于各种政治和非政治的原因,我当过教师、教练员,下基层进行过群体武术辅导和培训工作,又因工作的需要搞过体育科技管理、教务管理和系科创建管理等工作……正因为我涉足武术又跳出了武术这一特殊的业务经历和学科背景,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领域,促进了我学术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研究领域我超前性地研究了武当拳派和徒手技击术,也根据学科建设的急需进行了与武术有关的多学科领域的探索,这些理论建树,有的发表了,有的获得过奖励,有的作为教材填补了本学科的某些空白,对武术专业的发展和理论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退休后,武术学院领导聘我继续兼任研究生的部分理论教学工作,为避免与本科理论教学的重复,我有意将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了一些综合,分不同专题进行了讲授,反响还较好,不少学生要我的讲稿,有些青年教师还建议我汇编一本小册子,等等。对此,我犹豫很久,一直未予首肯。近期几位武术界的老朋友谈起人生问题,认为我们这一代是新中国培养的、具有承前启后价值的一代,留点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可反映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和理论建设的历史轨迹,这些文论虽不十分系统、全面,然确是中华武术科学化探索的最好见证,也是拓展武术教学领域的有益的参考资料,于是我开始了搜集整理工作。

本书定为“丛论”,旨指此书是由形式、内容和结构不尽相同的文章所组成的;也就是说,书中的文章时间跨度较长,发表的刊物、内容范围或者讲学的对象亦不趋相同,虽竭尽全力汇编,与“学术大家”之论著相比,也仅仅只能是一束“灌木丛”而已,谈不上什么学术论著之特殊价值,这是要说明的第一点;其二是本书搜集的文稿中,大部分是我个人撰写的,有一部分是与同行共同完成的,虽然主体论文主要出自本人之手,然也吸取了同行诸多精华之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这些合作者是陈流沙、张振贤、余水清、李宁、林鑫海、黄治武、黄杰明、吴庆华、郭建华、袁威、胡容娇、吴彬、袁铭、于鸿坤、芦绍群、王刚、周兰萍、黄正喜、孟金星、周方、杨艳、郝晓蕊、靳守国等。

“丛论”分为七大部分。首部是基础常识篇,从武术一词的由来到武当武术之研究共计有十四篇文章,主要揭示了武术的概念、产生发展、特点功能、拳种流派及某些特殊项目的技术情况,实属常识类性质;第二篇是理论研究篇,涵涉武术理论基础、内容实质和武术文化方面的相关问题,已超出武术专业领域的范畴,具有学术探究价值;第三篇是发展战略篇,重点对武术的发展战略、武术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武术学校和竞技武术的运作模式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有些是论文体,有些是访谈实记,具有瞻前性的指导作用;第四篇是常规教学篇,主要对教学、训练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阐述,具有规范教学管理的参考价值;第五、六篇是一些实验研究性文论,文章对武术运动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化探索,拓展了武术运动健身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是武术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第七篇是武术运动科学化选材、计划、实施方案、内容和运动负荷等诸问题的研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武术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该说,全书内容是丰富的,汇编是有序的,重点是突出的,只要细细研读品味,我认为是会有一定收益的。

爱迪生曾说:“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但愿这本小册子的奉献能给武术百花园中增添一点春色,给学者和武术爱好者带来一丝启示和收益,这是我的本意和愿望。

武术理论研究任重道远,尽管研究工作艰难曲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点春天的雨露,一丝丝研究的情怀,武术理论研究的春天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武术理论的科学大厦一定会屹立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度里。

江百龙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