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博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抗癌 全家总动员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干部 汪浩洋

我是一名双重癌(肺癌+直肠癌)患者,今年76岁了,1985年患癌后,在医生和家人的支持、鼓励下与癌魔搏斗了20多个春秋。

1985年7月25日,我在体检时被发现右上肺癌,随后住进湖北省肿瘤医院,做了切除手术,病理检查属高分化腺癌,10月23日进行了术后补充性(预防)放疗,11月21日,开始进行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此,展开了对抗疾病的持久战,“抗战”两年多后,恢复满意,效果良好。

但两年后,因为大便带血,做结肠纤维镜活检,结果诊断为直肠癌,又住进了医院,做了根治手术。

20年的风风雨雨,20个不寻常的春秋,对于一个双重癌患者的确感触颇多。是的,一个人得了癌症是很不幸的,然而如何正确对待,乃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是很难很难的课题。

我在抗癌过程中,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情绪 树立信心

我认为调整情绪是战胜癌症的关键。患病之初,我认为癌症是绝症,也联想到了死亡。这时,医生便与我谈心,告诉我癌症是可以战胜的,还说情绪是战胜癌症的“法宝”,儿、女、媳、婿和一对小孙女也给了我战胜癌症的信心。

1988年,当时在华中师大读大三的女儿,突然出现在我的病床前,问长问短,临别时在床边枕头下塞了一张纸条:“亲爱的爸爸,泪水是流不出花朵来的;悲观只能使自己受更大的伤害;欣然面对,瞻望未来,乐观必能再生。你的女儿上”。看完这段留言,我倍感亲切,精神大振!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态调整,我脑海出现更多的是战胜癌症后家庭美好的未来:退休后和老伴欢度晚年;儿子、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外孙女学习成绩优良,茁壮成长。美好的希望给我更多的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力量。

图为汪浩洋(左三)与家人合影。

在我70大寿时,家人为我举办了一个家庭联欢晚会,看着亲人们的笑脸,我深受震动:为了家人,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患癌症后我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胸体、腹泌科接受治疗,可谓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措施得力,未误病期。随后近20年,我一直在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定期复诊,并且坚持服用中药。

适当锻炼 坚持工作

我觉得锻炼方式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如散步、上下楼梯、种菜、做饭……为了防止免疫力下降,我在锻炼中时刻调整心态,多接触健康愉快的事物。同时,我一直坚持工作,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我曾出差到省内大部分的县市,独立编写了20多万字的校史。

在我的妻儿陪同下,近几年来,我和家人利用暑假和黄金周到省内外旅游胜地游览参观,先后去过北京故宫、南京中山陵、西湖、太湖、莲子湖、磨山、黄山、武当山,观光过奉化溪口的山水,蒋氏故居,游览了桂林山水,新疆的天山和中国的瑞士——哈纳斯的风光。

旅游不仅强壮了身体,而且陶冶了情操。

家庭温暖 亲情支撑

我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对我的关爱让我倍感温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夫人对我的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巨大的代价。1985年7月,我被发现右上肺癌后,她是第一个知情人(医生除外),为了让我安心手术和治疗,她同医院主管医生共同策划了一个“保密疗法”。当我住进病房时,病床头挂的牌子为“右上肺新生物”,出院时医生讲右上肺局部细胞有恶变,为防止这一恶变,要进行化疗等等。几个月来,我毫不在意,一直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同年9月1日开学后便继续工作、学习,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直到去肿瘤医院吃中药时才知道自己得的是肺癌。这其间,她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啊!

为了便于照顾我的身体,夫人还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弃医从教(从医务室调到图书馆)。她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可以毫不夸张地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吃、喝、拉、撒、睡,样样过问;衣、食、住、行、药,事事关心”。

学校原来一些要好的同事和朋友,用这样的八个字赞颂她:“贤妻良母,世上难求”。我常这样想,我能生存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与她的精心护理和照顾是分不开的。

(现代健康报2006年5月10日)

黄韬教授实在是太忙了,多次向他约稿,却因手术、专家门诊、出差等工作,不得不一次次延期,这篇稿件是在我们发稿当天凌晨3点传过来的,他从容面对癌症威胁,尽力回复正常人生的“攻博”经历读来特别亲切,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