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也是癌友
我的抗癌经历
1993年10月30日,我刚博士毕业3个月,还不满30岁,却因咯血被发现患有晚期小细胞肺癌,肿块约10多厘米,并已经有肺门淋巴结和肋骨等转移。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为我请了省内最好的专家,全省会诊2次。专家们认为:肺癌已属晚期,没有手术机会,只能保守治疗。当时,因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很高,大多数人都认为生存的希望渺茫。我的家人、老师、同学、同事都来不断地安慰和陪伴我,希望我能平静地走完最后的一段时光。
面对晚期癌症,我当然清楚后果,按一般规律,生存期不会超过半年。但是,我不愿就这样屈从命运,每天到图书馆去查阅文献资料,请教有经验的老专家,希望能找到医治的方法。
经过考虑,我自己制定了治疗方案,经与专家协商后决定试试。经过2次介入化疗和1个疗程的放疗,我的肿瘤完全消退了。1994年2月28日,在我再三要求下,做了右侧上、中肺叶切除和转移肋骨切除。手术后恢复顺利,继续每月一次全身化疗。1994年“五一”节后,我边化疗边上班,直到1995年元旦做完最后一次化疗。
图为黄韬(右一)与导师及同事合影。
面对晚期癌症 态度决定机会
作为专业人员,我深知晚期癌症治疗的机会不多,治疗的时机更有限,所以,没有时间去叹息和悲伤,争取尽早得到治疗是我初患病时的态度。虽然我十分了解癌症治疗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但是,科学、合理的治疗是惟一的生存机会。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各种检查、化疗、放疗、手术的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比如,我第一次进行介入化疗时,选择的支气管动脉与食管动脉共干,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食道炎,别说吃饭,就是咽口水也十分困难和疼痛,但是,我把它看成是治病中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干的不能吃,就喝牛奶;热的不能吃,就吃冷的;不能大口下咽,就慢慢喝。就这样,硬是靠喝冷牛奶和鱼汤度过了近1月,还维持了较好的营养状态,并能按期进行接下来的治疗。
再比如,每次化疗后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我就慢慢摸索规律,在恶心、呕吐不严重时抓紧时间吃一点,保持少吃多餐,饭后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分散注意力,成功地克服了化疗期间的饮食关。
相信科学是战胜癌症的惟一途径
虽然人类尚未完全掌握癌症的发生、发展规律,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还是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病人,应该相信科学,寻求规范、合理的诊断、治疗手段。
比如,手术、化疗、放疗是绝大部分治疗成功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长期生存的惟一途径,我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积极争取接受这些治疗方法,并尽量配合治疗的实施。
在决定方法和药物选择时,肿瘤病理类型是重要依据。我刚发病时,肺癌的病理类型还不清楚,虽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很难受,但我还是积极要求做检查,明确诊断,为后来的合理治疗奠定了基础。即使患同一种类型的肿瘤,病人之间也有个体差异,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不尽相同,当一种治疗方法效果不好时,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不要犹豫不决。我开始接受放疗,但是,效果并不好,及时改为化疗,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定期复查 绝不忽视
即使治疗效果很好,癌症还是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定期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另一重要因素。患病后的头2年,我坚持每3~6个月检查一次;2年后,坚持每年检查一次。虽然我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这样做还是十分必要的。
治疗之余 正常生活
癌症治疗过程和观察过程是漫长的,这个过程长达5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如何度过?
我的体会是:治疗之余,正常生活。例如,在初期治疗期间,我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参加编写的医学专著的承担部分;手术3个月后,还在化疗期间,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我恢复了上班,坚持看门诊和做手术;治疗结束后,更是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照样完成了正常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1995年5月,我还不满32岁,便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6年4月,我的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男孩;现在,我早已是教授、博导。所以,患癌症并没有影响我的事业和家庭。
抗癌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患病后,经历了许多磨难,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没有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坚持,我可能也走不到今天。这段经历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不为些许小事耿耿于怀,学会了宽容和理解,由于自身的经历,对病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学会了在面临困难时坚韧和坚持,对成功或失败更看重过程,对他人的帮助一定要感恩,对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踏实和认真,还学会了珍惜友情和亲情。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医生,更容易与病人沟通的原因吧。
(现代健康报2006年5月17日)
旅游·农居·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