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养生
人身三宝精气神
原文赏析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写道:菩提祖师教孙悟空学长生不老之术后,祖师叮嘱道:“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这里的精、气、神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身三宝。
中医观点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经脉》有“人始生,先成精”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也有“精者,身之本也”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难经·八难》有“气者,人之根本也”之说,《庄子·知北游》也有“人之生,气之聚也”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素问·移精变气论》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神藏心中,故《灵枢·邪客》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之说,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神。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逐渐发展形成,又称为识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养生提示
古人提出,精气神三者合和,百病就会不治而愈。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三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传统的养生方法,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