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提到的中医经典著作
原文赏析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写道:朱紫国国王患病,孙悟空为其“悬丝诊脉”,唐僧说孙悟空:“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散道,会什么悬丝诊脉!”这里的《素问》《难经》《本草》《脉诀》为中医经典著作。
中医观点
1.《素问》
“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皇帝与大臣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
《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难经》
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故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症。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泻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3.《本草》
《本草》,即《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中药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一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同《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4.《脉诀》
《脉诀》,南宋医家崔嘉彦著,又称《崔氏脉诀》《崔真人脉决》《紫虚脉诀》。《脉诀》是一部以四言歌诀形式写成的普及性脉学专著。它以通俗简捷的文笔阐述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口诊脉的生理学基础,寸口分部及其常脉,寸口各部之脉所主脏腑和躯体部位,迟、数、浮、沉四种基本脉象的标准,五脏常脉。“七表八里九道”脉的脉象,脉病互参之理,各种病症的脉象和各种脉象的主病以及脉应四时之理等等。尽管这部书在脉学理论和方法上没有多大突破,但却比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脉学知识以简明晓畅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学者习诵和掌握,易于推广,以至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授脉法的重要蓝本,反复为其他脉学著作所借鉴,如李时珍曾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
养生提示
除了《素问》《难经》《本草》《脉诀》外,中医经典著作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
中医理论是古人经过漫长的生存实践对人类疾病进行自然观察而总结出的规律,是对人体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高度的总结,是后世医家认识和诊疗疾病所要遵循的根本法则。中医振兴需要大量合格的中医人才,大量合格的中医人才的出现则需要良好的中医教育,而中医经典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因此,中医医生或学生不仅要弄懂经文含义,还要背诵一些重要的经文,作为必考课之一。各大中医院校应成立中医读经会,让广大中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阅读成为日常的功课。在中医职称晋升时也要增加中医经典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