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八项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典故事

半部鲁论治天下

人之初并没有聪明与愚昧之分(即使有差别也很小),只因后天是否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处世、为官并没有成败之说,只因在实践中是否及时悟出经验教训,增长才干。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多为混乱无序,但也蕴含一些变革,造就了若干挥舞长枪大戟的战士,造就了一批读书不多但却富于政治才干的文臣。

赵普(公元922-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是宋太祖的主要谋士,北宋的开国元勋,第一位宰相,宋太祖、宋太宗两朝重臣,担任两朝宰相达12年之久,参与制订重大方针政策。

赵普没有什么家族背景,又缺少知识底蕴,然而他能够出将入相,干出一番事业。赵普原本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的部下,深谙赵匡胤的为人。在平定天下前后,有两大突出贡献:他在幕后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兵不血刃地黄袍加身;建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加强君权,从而使宋朝在开国之后避免走上历代杀功臣、夺兵权的老路,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北宋王朝。因此,宋太祖很信任赵普,视为“左右手”,让他掌握军机大权,朝中无论大小事都要问过他。

“片言契合千秋业,两部平章半部书。”赵普并非读书人出身,年轻时没有打下厚实的学问功底,学识不深,缺少做宰相的知识水平,还闹出过笑话,被赵匡胤奚落。有一次,赵匡胤突然问赵普:“礼节为何规定男人跪拜,而妇人却不跪呢?”赵普回答不上来,很难堪。赵匡胤多次劝勉赵普多读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取出书籍认真诵读,论年龄,他倾心向学时已过不惑之年;论工作节拍,他长期身居要职日理万机。尽管如此,赵普却能做到下功夫精读《论语》,持之以恒,“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并能活学活用,“每日临朝,处决如流”。

后来,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论语》20篇。于是民间流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不能不令人为之击节赞叹。《宋史·赵普传》记载了宰相赵普晚年手不释卷,不忘时刻充实自己,其治国能力与日俱增。

赵普并非声名显赫的宰相,沉厚寡言,出现在前台少,在幕后出谋划策多。他富于权变,刚毅果断,能断大事,尽忠国家,冰心傲骨,是一位难得的社稷之臣,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30多年,身居要津,三度入相,参与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巩固中央集权、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做出独特的贡献,影响着宋朝300年的统治状况。历史上“陈桥兵变”,进而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及“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普作为赵匡胤的幕僚,起了出谋划策的特殊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官的最高追求莫过于当宰相了。赵普曾任太祖、太宗的宰相,心胸坦荡,以天下事为己任,始终把为朝廷荐举人才作为履职尽责的重中之重。赵普对赵匡胤忠心耿耿,敢于在武夫出身的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很不容易的。有一天,赵普推荐某人可以提升,宋太祖不同意。赵普第二天又推荐,他还是不肯录用。第三天赵普仍然上奏,将推荐那个人的理由说了一遍,宋太祖大怒,抢过赵普的奏折,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跪下拾了起来。带回家后,把奏折贴起来。

过了数日,赵普继续推荐那个人。宋太祖鉴于他忠耿不辍,终于打消了对那人的成见,采纳了赵普的意见。这个人到任后果然称职。

还有一次,宋太祖听信了谗言,怀疑曹彬图谋不轨。赵普为曹彬分高辩,仗义执言。太祖弄清事实真相后,感叹地说:“我误听不明,差点误了大事。”当天就放逐了那个进谗的人,对曹彬信任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