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八项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习与思考结合

若想取得学习的良好效果,必须注重思考。古今中外,有许多理论家、思想家很重视在学习中精心思考,认为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古人一再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读书学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自然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无法把知识转化成本领。德国作家、科学家利希顿堡也说过:“人们很少记住读过的东西,原因在于他们思考得太少。”

“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夫石补天。”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勤于学习,有个经验之谈:“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他曾强调:心到最重要。“心到”,是指读书时必须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用脑子来想、来思考,边读边作分析研究。他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自有得矣。”清朝学者焦循说:“学贵精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潜心思考可以避免读死书、死读书,避免许多无谓的阅读,“变成书橱”。死记硬背容易导致思想死板、僵化、迂腐,“抱着西瓜只说圆,捧着桂花只赞香”,把书当教条,拿现成的结论去生搬硬套。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才能学得深刻,触类旁通,启迪灵感,转化智慧,触发创造。

学习与思考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要把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这个“再加工”的过程。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言:“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向深层思考,亦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按照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把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把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把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而且把这种思维方法融会贯通到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转化为科学决策。诚如宋代朱熹所言:“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用功之深,究理之熟。”

善于读书表现在许多方面,习近平同志讲了三条。其中第一条,善于思考是关键,它贯穿于读书学习的全过程。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知识、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通过读书学习,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一个问题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个性到共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考,领悟、感悟、融会贯通,把看到、学到的东西吸收进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只学习不思考,则迷乱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则疑惑不解。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且得思义。”即是说,学与思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动脑子去“悟”,就比较容易理解所学东西的精神实质,记得比较牢。苏轼认为读书须在熟读、深思上下苦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与思考,犹如吃饭用牙齿咀嚼和胃肠道消化一样,不可须臾离开。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英国作家波尔克指出:“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为了掌握知识和本领,就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马克思对所读过的书并非全盘接受。他选出有价值的图书,接着便握笔重读,“顺便把自己的思考记在纸上”。—思考所读过的书和“顺手”写批注,成为马克思与书打交道的一种习惯和必要的准则。由这些批注汇集成的笔记,对马克思来说,是通往科学发现的可靠桥梁。

马克思在学习、写作劳累时,开始了独特的休息—在书房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思考。年长日久,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留下一道被马克思的脚踩出来的痕迹,恰似一条穿过草地的小路。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学习时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他在青年时代,看了许多科普读物,认定《圣经》上的许多故事不可能是真的。他在谈到获得成功的体会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才成为科学家。”光思考而不学习,思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当使头脑成为一个加工厂,对所学习的每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都应勤思考,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东西,不能让头脑只作为一个批发站,不动脑子,不求甚解,书云亦云,亦步亦趋,毫无见识。

有的人学习浅尝辄止,没留下印象,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动脑子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或学习实践中的东西,不可能绝对正确,即使是真理,也是相对的,也还需要发展;更何况由于历史的局限等因素,有些书本上的知识或实践中的东西,难免真伪俱存,或者有用没用的同在,需要我们在学习时,思考加工,吸取精华,发现问题,得出独到见解。

一个人学习成果大小与思考程度深浅成正比。在学习中下功夫进行思考,主体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就可以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散乱的材料系统化,无意义的材料赋予一定的意义,能学有所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又促进了思想能力的发展,这样就不必呆读死记。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同样读一本书,有的能系统地谈出体会,并有独到见解,有的则只记住片言只语,过些日子都淡忘了。其重要原因在于是否动脑深入思考。

思考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清代程国彭说:“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概念、观点、事例等,包括一时没弄懂或理解不深的东西,在学习中还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我们应当抓住这些线索深入地想一想,从过去、现在、未来和正面、侧面、反面,联系起来进行周密的思考。《文心雕龙·神思》说道:“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辍翰而惊梦……”司马相如含笔思索,真是含到毫毛都要腐烂了;杨雄停笔苦思,竟因此而做了噩梦。

人们掌握知识的多少,是与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成正比的。列宁指出:“为了能够分析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有自己的头脑。”(《列宁选集》第4卷,第223页)善思即善于释疑,力求甚解,加以鉴别,决定取舍,掌握真谛。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阅历丰富,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

提出疑问,多问为什么、可能吗,不是想入非非,不是怀疑一切,也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应当有秩序地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可以采取逐步深入法:书的论点、观点是不是长期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不符合当前客观实际,需要做哪些修改、完善,论证这些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没有偏颇、错误之处,这个观点与其他书籍的观点有何异同,怎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融会贯通和落实到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