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八项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将大任付斯人

冯梦龙有一首诗揭示了周朝兴亡的教训,对于后世很有借鉴意义:“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推荐贤能,乃圣贤的教诲。应有惜才之心,识才之眼,把德放在用人之首位。齐桓公晚年培养自己的掘墓人。袁绍以好恶用人,一败涂地。秦桧提拔唯我是从之人。武则天对狄仁杰信赖有加。林肯任用格兰特,决胜千里。

唐代周昙《周公》诗云:“仍闻吐握延儒素,忧恐民疵未尽知。”《宋书·文帝纪》云:“周宗以宁,实由多士,汉室之隆,亦资得人。”范仲淹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臣之纳忠,无重于举善”,把举贤荐能视为人臣效忠朝廷的应尽职责。

毛泽东曾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傅说(音越)为商朝大宰相,有“圣人”之称,吕望即姜太公。由此可见,马周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马周(公元601-648年),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但勤奋好学,博古通今。由于天性豪放,不为小节所拘,马周并不为家乡官员所重视。为了更大的发展,他毅然徒步两千多里,来到当时的国都长安。到长安后,马周穷困潦倒,不得不客居在当时的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天下大旱,灾情严重。唐太宗李世民忧心如焚,便下令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写一份奏章,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这一下可难坏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替常何写了奏折。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给唐太宗。唐太宗看过大吃一惊。在奏折中,马周提出了十二条建议,句句都说到了唐太宗的心坎上。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三条:其一,力戒奢侈,广布恩德。马周从夏、商、周至魏、晋、隋统治天下的时间长短切入,告诫唐太宗只有坚持不懈地“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才能长治久安。毛泽东曾在此句逐字加双圆套圈,以示重视和欣赏。其二,百姓苦乐决定国家兴亡。马周认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他指出,隋朝虽然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金银财宝,但这些东西最终却成为造反者推翻隋朝统治的物质基础。其三,高度重视基层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马周强调重视郡县官吏的选拔任用,提出“天下者,以人为本”,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安排贤良的官吏赴任,才可真正造福一方。

唐太宗知道常何的斤两,这么见解深刻的奏章绝对不可能出自常何之手,便仔细询问文章的由来。常何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唐太宗,并详细地介绍了马周的情况。

马周的谏言可谓切中时弊,为“贞观之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唐太宗对马周的才华极为赞赏,不久便拜为监察御史。为了表扬发现马周之功,唐太宗又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由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提拔,从监察御史开始,他先后担任过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等重要官职,官到相当于丞相之职的中书令,前后不过15年,可谓平步青云。马周一生始终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和倚重。在远征高丽时,唐太宗把马周留在朝中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并赐书于马周:“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能够得到皇帝的亲书和如此之高的评价,这在名臣云集的唐朝实属少见。

唐太宗通过总结隋亡的教训和唐初治国经验,提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他们的事业获得成功,同善于求贤用才紧密相连。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是党性。

知人善任,必须有惜才之心,识才之眼,举才之德,护才之胆,择才之策,不重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如果不怎么爱人才,不愿意帮人才,不及时果断地用人才,那就是失职,就有愧于党的多年培养和重托。

毛泽东“搭班子”的典范是与周恩来的合作。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给柳亚子的信中曾说,周公确有吐哺之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毛泽东借此点明周恩来理政之勤、之德、之能。从毛泽东对周恩来的评价可以看出,周恩来在班子中的角色主要是负责执行。与周恩来相比,毛泽东在班子中的角色主要是负责决策。有人曾形象地评价说,毛泽东是舵手,高瞻远瞩,掌握航向;周恩来是划桨人,让船平稳前进。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周恩来都是刚柔相济之人,毛泽东刚中带柔,周恩来柔中带韧,这正是他们能够在互补互济中成就大业的性格基础。在性格特征上二人的差异也是显著的:毛泽东劲直尚气,举重若轻;周恩来精细雅致,举轻若重。

在毛泽东眼中,品德和才干是远远摆在资历和学历之前的。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特别喜欢任用有才干的年轻人,经常以历史上的年轻有为的人物为例,如贾谊、王勃、周瑜等,认为他们“英俊天才”“少年英发”,以他们的年轻有为引发阐述自己的观点。解放战争时期对粟裕的任用,体现了毛泽东大胆起用年轻优秀人才的用人思想。

粟裕是一个由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和其他一些将领不同,他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出国留过学。从井冈山时期开始,粟裕学到了许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多年战争的实践粟裕逐渐成熟起来,不断显现出军事才能。毛泽东对他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并开始一步步地提拔和任用他。

抗战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他所率领的部队仅在1938年至1943年就歼灭日伪军达10万人,这使毛泽东坚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更多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成立华中军区,毛泽东任命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在苏中地区以3万之众迎击国民党12万精锐之师,一个半月下来,七战七捷。

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时,毛泽东电告陈毅:会师后,大政方针共同制定,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三个月间粟裕协助陈毅,具体指挥了鲁南、莱芜战役,均获大捷。1947年5月,粟裕又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在孟良崮完成了围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1948年开始的淮海战役中,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被军界誉为常胜将军。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粟裕的成长是毛泽东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典范。

德才兼备是识别人才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所谓德,主要指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思想作风、事业心、责任心等。所谓才,主要指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德是立身做人、成就事业的根本,是衡量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前提。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否具有较高的道德,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

看人的德与才,要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不能只以一时的功过来判断人才的全部历史。领导者要有辩证思维的头脑,把德与才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重德而轻才,更不能只看才而忽视德。德与才是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终究要败坏党的事业。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身居官职的人,如果无才就是“次品”,无德就是“危险品”,“德不称其位,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有德无才的干部不能开创局面,会贻误事业;有才无德的干部缺少凝聚力,把一个单位搞得乱糟糟,会毁掉事业;德才兼备的干部才能开创事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抓住了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要把尊重民意和不简单以票取人辩证统一起来,对得票情况作具体分析,要特别注意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坚持原则的人。

有的领导者喜欢听恭维话,把善于逢迎的人当成人才,热衷于搞“小圈子”。“小圈子”一词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数少,而是针对它只为少数人谋私利,在组织上排斥大部分人,只注重自己群体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用人的标准不是凭个人的才干,更不会通过“公平竞争”,而是对气味相投、百依百顺的人倍加欣赏,只提拔“靠得住”的人,而排除“外人”,不属于自己的人弃之不用,甚至压制。对自己有恩惠的,则想方设法予以重用,或以“听话”为主要标准,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有的干部就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这样一来,使某些德才平庸、善于投机取巧、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重用,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被埋没,甚至遭受打击。

为了成就事业,切莫以对待自己的亲热程度、凭自己的好恶和“私交”如何来识人用人,不要因为“偏爱”或唯命是从、揽权而重用庸人,不可因为“不喜欢”而疏远“耿介之士”,不可因为视野不宽而使千里马卧道哀啼。那种开基创业时重用人才,一旦开创局面就喜欢奴才,也是很不好的。

孔子说过:“远佞人。”—要远离献媚讨好的人。越是圆滑处世、巧言令色、讨人喜欢的人,越要慎重考察。千万不可将贤能之人看作奸佞,把奸狡之徒当作贤才!领导者要警惕某些人的离间术。离间术是一种圈套:通过拨弄是非等手段,促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产生误会,或将误会加以渲染,扩大分歧;或编造谎言,制造矛盾,损人利己,陷人扬己。曾国藩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靠以德服人,二靠知人善任。他喜欢拙诚,不喜巧诈。他选用人才,把戒巧诈作为一条原则。

历史上不少贤才蒙冤,是由于领导者注重追究小过。司马迁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使他遗恨终生。苏轼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乌台诗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贬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苛求于人,求全责备,追究小过,溜须拍马之徒就会趁机投井下石,使贤才蒙受不白之冤。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认为,人才“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后汉书·窦宪传论》),他援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委婉提示主政者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领导者应不以己之长来否定人之长,不以己之好恶判定别人长短。人之缺点、弱点只要不碍其用,可以不予考虑。

人生相遇贵相知,若能相知看本质,而不要被表现出来的现象所蒙骗。毛泽东在识人上能超尘脱俗,不同凡响,就在于他重本质,重才干,而不问细枝末节的东西,“唯有真才能血性,须从本色见英雄”。经毛泽东亲自考察、选拔的人才,从士兵到将军,从布衣寒士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成百上千。

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和基础,不知人就不能很好地任用人,甚至任用了不好的人。用错了人的原因之一是看人有偏见,缺少客观公正,“合口味”的纳入视野,不喜欢的打入另册;缺少辩证思维,对人没有全方位、符合实际的了解;注重观察人的细枝末节而忽略其大的方面。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把知人善任作为终生的研究学问。”美国前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认为,“挑选最好的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拥有人才是最大的赢家。”选拔人才难点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将其特长发挥到极致。

干部德才好不好,实绩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应扩大群众的参与面,跳出“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构建“干部选得准不准、要让群众审一审”的工作机制;不简单以票取人,应作具体分析,既看一时一事,又看平时一贯表现;让“老黄牛”式的干部埋头不再埋没,干事有成就感,做人有幸福感,公平、公正对待他们;精选出官德高尚、政绩斐然、群众认可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