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效应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6年的57.35%。由于城镇化在带动产业集群、拉动投资和刺激内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有巨大潜力,城镇化已被视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经济引擎。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20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71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

虽然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但户籍城镇化率仅39.9%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此外,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城镇化粗放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很多深层次问题:(1)城镇人口结构不协调,城乡差距大。据统计,2000—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的差距从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6.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到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3.03∶1,远超过世界多数国家1.5∶1的城乡收入水平比;(2)只注重空间扩张,“城市病”等问题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地域规模急剧扩大、能源消耗剧增等问题对原来的城镇发展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诸如看病难、看病贵、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交通拥堵、房价过高、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外部性问题凸显;(3)粗放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改变。我国的城镇化靠牺牲工业、农业来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导致了“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在利用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组织的创新来推动城镇化进程等方面还很欠缺。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3年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却居世界第90位左右,新型城镇化会是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发展动因。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今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体制的变革,信息化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加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四化”过程中,信息化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不仅要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更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持续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两者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互相借力,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2013年9月,在中国信息协会举办的首届以“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的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协调、彼此促进的融合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一个重要转折关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从产业规模的扩张转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此时信息化被寄予厚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以及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关系和作用机制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1.1.2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等概念曾多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由此可见,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同时,新型城镇化在带动产业集群、拉动投资和刺激内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质量和效益还比较低,如何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外部性问题以及改变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世界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带来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生活体验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引领城镇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如果用“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我国的城镇建设将得到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推动信息化,两者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然而,信息化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又如何影响信息化发展?两者在互动协调发展过程中谁居于主导地位,互动效应又如何呢?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书将着眼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探析其作用机制,分析其路径选择,彰显其研究意义。

1.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论。运用系统论、耦散结构论、协同论等分析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为量化研究提出逻辑解释。结合城乡一体化理论,利用信息化手段研究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更新并丰富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理论。

2.促进我们对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现状,实证检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区域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差异,并进一步梳理出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3.为新型城镇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将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相关建议,为我国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