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马克·吐温与《汤姆·索亚历险记》(19—20世纪,美国)
马克·吐温:水深十二码
马克·吐温
美国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1835—1910)比托尔斯泰晚生七年。说到他,就不能不提美国的一条大河——密西西比河。马克·吐温就出生在这条河边的一座小城汉尼拔。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个乡村律师,家里还开着爿小店。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马克·吐温只好到印刷工厂当学徒。后来他又对水手生活产生了兴趣,登上密西西比河的一艘轮船,当了一名领航员。他那部名叫《密西西比河上》的自传体小说,记录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有趣生活。就是“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跟这段水手生活有关呢。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他在船上干活时,常听人喊:“马克,吐温!”那意思是:水深十二码!——因为只有水够这个深度,船才能顺利通过。
船上有位老船长,常常给报纸写点儿航行知识的“豆腐块”。马克·吐温好开玩笑,一次偷了老船长的一篇短文,加上许多俏皮话,寄给报纸。署名时他灵机一动,就用水手们常喊的“马克·吐温”做了笔名。
不想这篇文章真的发表了,这要算马克·吐温的处女作啦。“马克·吐温”也就成了他的笔名,跟了他一辈子。
除了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员,马克·吐温还当过兵、淘过金,快三十了才干起写作这一行。他先是当记者,编报纸,业余时间则创作小说。
他那好开玩笑的性格渗透到小说里,形成幽默讽刺的风格,成了他作品的一大特色。看看他的早期短篇《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吧。
诙谐幽默开新风
卡拉韦拉斯县有个叫吉姆的人,专爱跟人家打赌。后来他捉了一只青蛙,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训练它跳高、翻跟头。他夸下海口,说他这只跳蛙全县第一。
一次,他拦住一个外乡人,逼着人家跟他斗蛙打赌,还替那人随便捉来一只青蛙。可是奇怪,他的跳蛙这回却跳不起来了。外乡人赢了四十块钱,扬长而去。吉姆这才发现,自己跳蛙的肚子里被那人足足灌了两大把打鸟用的铅弹……
跳蛙故事本来是美国西部流传的民间故事,被作者这么一渲染,格外引人发笑。——以前美国作家总是模仿欧洲文学风格,马克·吐温的作品却带着浓郁的美国乡土气息,字里行间净是些美洲独有的方言俚语。尽管守旧的评论家看不惯,说他败坏了英语文体的高雅风格,可人们不能不承认,从马克·吐温开始,美国有了本土文学!
《镀金时代》插图
马克·吐温第一部长篇《镀金时代》,是跟别人合作的,写的是邮政局长霍金斯和他的老朋友赛勒斯上校的黄金梦。——上校是个穷汉,却慷慨好客,满脑子幻想,觉得美国这地方连空气里都是钱。霍金斯听了他的话,携家带口搬到密苏里州,跟他一块儿去捡“遍地的金子”。结果两人碰得头破血流,到头来直混到吃生萝卜喝凉水的份儿上。
19世纪70年代,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国势上升,号称“黄金时代”。社会上人人都在做黄金梦,可是真正发财的,只是大商人、大政客。这个表面上金灿灿的时代,充其量不过是个“镀金”时代——这就是这部书的主题。
两部历险记,爱心出少年
马克·吐温独自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深受少年朋友喜爱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是个小镇上的淘气孩子,不爱念书,又厌烦姨妈管教,只想离家出走,去当个强盗,就像传说中的侠盗罗宾汉一样。
《汤姆·索亚历险记》被拍成电影
于是他约了好朋友哈克,搞来一只木筏,还从家里偷了不少吃的,偷偷漂流到密西西比河的一个荒岛上。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们很开心,可没过几天,带来的食物就吃光了,他们只好回家去。
不久,镇上出了件谋杀案,有个医生被人杀死在了坟场里。嫌疑犯是个叫波特的人,可汤姆知道波特是被冤枉的。那天夜里他刚好在坟场玩捉迷藏,亲眼看到杀人的是印江。为了不让好人受委屈,他挺身出来做证。淘气包成了小英雄,不过印江却跑掉了。
一天汤姆和孩子们去郊游,在一个山洞里迷了路,却意外发现了印江的踪迹。汤姆和小伙伴在山洞里转悠了三天三夜,才摸出洞口。——镇上人怕别人再误入山洞,就用铁板把洞口堵死了。
过了快一个月,汤姆才得知堵洞口的事。他告诉大人:印江还在山洞里呢!等人们进入山洞一看,印江已经饿死在洞中。
后来汤姆和小伙伴哈克在山洞里发现了印江埋藏的一箱子金币,两人都发了财。这叫“善有善报”吧。
马克·吐温摸透了孩子们的心理:哪个孩子的小心眼儿里没有点儿淘气的念头?汤姆的一举一动,正合了他们的心思;何况汤姆还特别机灵,又有着正直的好品质,难怪孩子们都十分喜爱这部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配角哈克,在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长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成了主角。
哈克的爹爹是个酒鬼,喝醉了酒便打孩子。哈克偷偷跑到一座荒岛上,在那儿遇上逃亡的黑奴吉姆。他俩一同乘了木筏逃往“自由州”。一路上,这一黑一白、一老一少结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他们相亲相爱,形同父子兄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插图
小说写的还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呢。那时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帮助黑奴逃走,是要下地狱的!因此哈克也曾犹豫过,还差点儿去向吉姆的主人告发。可是一想吉姆对自己那么好,曾拼着性命救护自己,他终于下了决心:下地狱就下地狱好啦,反正不能出卖吉姆!——这种发自童心、超越了种族的友爱之情,真的很感人。
英国诗人艾略特就说过:“哈克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跟浮士德、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相比。”美国的另一位大作家海明威说得更绝:“全部美国文学是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起源的……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他们所称赞的,正是小说里表现出的博大的爱。
《百万英镑》:超级大钞的魔力
马克·吐温的讽刺艺术,在他的短篇小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篇《百万英镑》,辛辣地揭露了资本社会金钱万能的本质。
一个名叫亨利的美国人流浪英国伦敦街头,身无分文,看见人家扔在路边的梨核,也馋得流口水。这时有两位英国绅士给了他一个信封,要他暂时不要打开。亨利知道里面装的是钱,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跑到一家饭店填饱肚子再说。
《百万英镑》被拍成电影
等吃罢饭付钱时,亨利惊呆了:信封里装的竟是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票!——有位大阔佬肯赏光到店里来,饭店老板已感到天大的荣幸,哪里还肯要钱呢!他一路鞠躬,把亨利送出店门。
等亨利看清信中内容,才知道这钱原是借给他的,期限是一个月。而亨利有了这张大票子,在伦敦简直就如鱼得水啦。吃的、穿的、各种奢侈品,自有人争先恐后地送来。商人们唯恐这位百万富翁不肯到他们那里赊账呢。
亨利住进豪华的旅馆,气派比贵族还要大些。在一次宴会上,他结识了美国姑娘波夏。他还以百万富翁的身份支持一位朋友发行股票,一下子就赚了一百万!
原来,给他钞票的两位英国绅士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有个异乡人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只拿着这么一张不能花的大票子,能在伦敦生活下去吗?一位说,准得饿死;另一位说,他会活得很好。——于是亨利就成了他俩打赌做试验的“小白鼠”。
一个月过后,亨利将百万大钞完璧归赵。如今他自己有了钱,又找到了心上人,有没有百万大钞已经不重要啦。——小说通篇只是夸张;可是它把资本社会人情冷漠、金钱万能的实质揭露得入木三分。一张只能看、不能花的大票子造就了一个穷汉的幸福,金钱就是那个社会的主宰啊!
哈德莱堡的声誉值几个钱
马克·吐温另一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主题依旧是金钱,读起来似乎更有回味。哈德莱堡是个小镇,一向有着诚实、清高的美名。可是有一回它得罪了一个过路人,那人便想法子报复,要把小镇的美名毁掉。
不久,镇上的银行职员理查兹收到一个沉重的袋子,还附有一封信。信上说:“我是个外乡人,当年因赌博而倾家荡产。镇上有位长者给了我二十块钱,还向我说了一句规劝的话,我由此改邪归正,才有了今天的发达。如今我是来报恩的,袋子里装的是一百六十磅金元,只要谁能说出当年规劝我的那句话,他必定就是我的恩人。请他把那句话写下来交给牧师,最终跟袋子里的底稿核对无误,这袋金币就是他的了!”
消息一公布,许多人都动起心思来:这位恩人很可能是已故的固德逊,可当时他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正在大家费心思的当口,镇上的十九位头面人物都各自收到那位神秘人物的信,信中透露了那句规劝的话:“你决不是个坏人,快去改过自新吧!”
这十九个家庭顿时都炸开了锅,他们开始盘算钱的用途,甚至有人已在赊账买东西……他们当然都以为,自己是唯一知道这秘密的人。——很快,神秘人物限定的期限到了,牧师陆续收到了十九封信。
公布结果的这天,全镇的人都挤到镇公所的大厅里。牧师当众拆开一封又一封信,信里的话全都一模一样。——拆到后来,不等牧师念,全镇的人便像唱歌似的齐声把那句词儿唱出来。镇上这些有头有脸的人——官吏啊,银行家啊,律师啊,羞得只差找个地缝钻进去!
然而牧师只念了十八封信。他跟理查兹有交情,把理查兹的那封压下来没念。镇上的人都欢呼起来,称理查兹是全镇最廉洁的人。
马克·吐温在轮船上
等到打开袋子一看,人们全都“傻了眼”:那哪里是什么金元,不过是些镀金的铅饼!
理查兹虽然没有当众出丑,良心却日夜不宁。他终于在临死前承认自己也写过一封丢丑的信。——哈德莱堡最后的遮羞布,也让人撕掉啦!
《百万英镑》写的是对金钱的公开追求,这一篇却深入到那些道貌岸然的上等人的灵魂中。他们心灵龌龊却又伪善作态的样子,让人觉得可笑之外,又添了一层可鄙可憎。那结局的一幕,让讽刺变得格外淋漓痛快!
《竞选州长》:早期“民主”多弊端
此外还有一篇《竞选州长》,那是讽刺美国早期“民主选举”的。小说里的“我”是个正派人。他信心十足地参加州长竞选,因为他的两位对手名声实在太坏,绝非他的对手。
可竞选活动一开始,他便坐立不安了。因为报上不断发布消息,揭露他的“罪状”。开头说他在交趾支那做过伪证,接着又说他在蒙大拿当过小偷。再后来,“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讹诈者”的帽子也都一顶顶扣到他的头上,连他的住宅也被人捣毁了。
最恶毒的一回,当他在公开集会上演讲时,一群肤色不同、穷形怪相的小孩子被人唆使着涌上台来,抱着他的腿叫“爸爸”。——“我”终于甘拜下风,退出了竞选。
小说结构非常简单,只是一段一段地摘引报纸上的攻击文字。这些攻击一轮接着一轮,一浪高过一浪,让他有口难辩、来不及还手!作者正是用这样的手法,突出恶势力的强大。读者边读边笑,可笑过之后一琢磨:原来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就是某些人所标榜的“民主”啊!
连中学也没读过的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好几所著名大学都授予他博士头衔。他还是位出色的演说家,一生三次出国旅行。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
马克·吐温故居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马克·吐温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基于正义的立场,宣称“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自己的祖国没错。我祝他们成功……我也是义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