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市值管理只有上市公司需要吗

2014—2015年,市值管理在上市公司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件事,上市公司言必提市值管理,把所有资本运作的事宜都冠以“市值管理”之名。但进入2016年,市值管理最火的不是在上市公司,而是在新三板。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近万家挂牌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由于缺乏面向资本市场的运作思路,难以融资,大多数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而市值管理可以为这批企业评估自身资本市场表现提供某种依据,而且有可能通过市值管理打破融资的僵局。其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新三板首次市场分层标准中进入创新层的不少于6个亿”的市值标准,这个标准直接刺激了某些三板公司做高股价的冲动,市面上兴起了众多的新三板市值培训班、新三板市值峰会。

市值管理是针对上市公司提出来的,但是并不只是上市公司需要。按照我们的定义,市值管理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以解决产融结合问题为导向的一种逻辑和方法,以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当企业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进行了A轮、B轮或C轮融资,或者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这就意味着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企业创始人的经营逻辑必须从过去的“产业逻辑”转变到“产融结合逻辑”上来。

在产品市场上,“产业逻辑”的重心在利润;在资本市场上,“产融结合逻辑”的重心则在市值。市值管理的成败在于产融互动与促进,企业如果想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不管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还是新三板,还是已进行过A轮、B轮或C轮融资,市值管理都应成为工作重心。

那么,这就意味着,除了上市公司之外,新三板挂牌公司或准备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创始人也都必须学会一个新的能力:市值管理。

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面对的投资者不一样,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面对的主要是散户投资者,而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和新三板市场是一个面向专业投资者的市场,专业投资者的关注的是价值投资。二是运用的手段和方法侧重点不一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综合应用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市值管理的重点首先在于价值创造,其次在于价值实现,最好能用上一些价值经营的方法。具体来说,非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创始人需要转变观念:从产品经营到市值经营理念转变。

产品经营的逻辑就是认为只需埋头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公司估值自然会涨上去。但是现实情况可能是竞争对手的产品做得不如自己,却注意产融结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上下游整合,使之符合专业投资者的偏好。这样竞争对手的市盈率就会比自己的高很多,竞争对手就会以很便宜的成本融到很多钱,再拿这些钱去做并购,未来就很可能超过自己。

有些企业创始人认为自己不懂市值管理,但PE、VC、券商的经理懂,只要PE、VC投了自己,与券商签了辅导协议,利益就彼此捆绑在一块。自己虽然不懂市值管理、产融结合,但是专业人士懂,可以通过他们的专业管理来提升公司市值。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是市值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的一整套运作思路。企业中必须有人了解资本市场,因为在资本市场上犯错的成本是巨大的,一步错,就有可能步步错。如果企业内部人不懂,中介机构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一旦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中介机构就有可能挖坑让企业跳。

如果企业创始人能够找到一个深谙资本市场的联合创始人,无疑是最好的。如找不到,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企业创始人自己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习用产融结合的逻辑来运营企业,了解资本运作的规律和方法,学会用资本的语言和资本市场沟通;其次要找一个资本顾问,从商业模式、股权结构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投融资、并购重组和市值管理等方面指导自己如何和资本市场打交道。

第二点,认认真真地从资本的视角来审视公司的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要充分地挖掘公司利润的增长潜力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成长潜力。

这是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最重要的,因为面对的都是非常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关心的是价值投资。从长远看,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来源清晰而稳定、战略规划明确、商业模式能带来独特价值的公司,才能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资本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溢价。

第三点,学会用资本的语言,按照“产融结合的逻辑”进行沟通。

在市值管理的价值实现阶段,就是要将自己好的商业模式和高速的利润增长,让投资人、专业媒体和行业分析师认可,这样才能提升公司的市场溢价。但是,在新三板市场和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市场上,企业创始人没有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按照“产融逻辑”进行沟通,在价值实现上就会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 找不到投资者。由于新三板市场和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市场是一个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公司不知道去哪寻找机构投资者。

● 投资者听不懂。在新三板市场和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市场,很多企业创始人不了解投资人的想法,他们用产品的思维向投资者讲述“供研产销”,而投资人想听的是净利润增长率、市盈率、行业市场规模。

● 顶层设计不清晰。只注重短期融资,而公司商业模式的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产融互动、投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路径没有做详细的规划。

● 估值得不到认可。或许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投资人对未来承诺利润的质疑,或者是路演的原因,公司的估值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投资者不愿意投资或者不愿意高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