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会记笔记害了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笔记是智慧的积累,也是生活的态度

在这个数据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速度也更加快捷,记笔记的习惯也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记笔记在数据化时代,是否还有意义?纸和笔与数字笔记,哪个更适合这个时代?本章就带读者朋友探讨一下关于“记笔记”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

拾遗补阙,记好笔记是一种智慧

笔记不只是一种工具,记笔记不仅能拾遗补阙,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记笔记容易,记好笔记却不容易,记好笔记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鲁迅说“用笔记本一方面把重要的记下来,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我不同意书里的讲法,可以写上一段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思。”

记笔记是学习和工作中完成知识与经验积累的重要方式,必须做到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抱着记不记无所谓的想法,高兴就记一点,不高兴就不记,那么笔记就无法实现它自身的价值,也就不能用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了。

小张是一位普通农民。十几年前,由于家庭原因,他高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但是,小张对知识十分渴望,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读书、看报,并将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

栽种樱桃树在当地刚刚兴起时,小张看到别人家栽种的果树,大多数都是梨树、苹果树、桃树等,他觉得,栽种樱桃树很可能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樱桃树栽种的他,对樱桃树的习性和栽种技术一无所知。

这并没有打消小张的念头,他积极查阅资料,农闲时就泡在图书馆里,用了半年时间,他将涉及樱桃树栽种方面的书籍几乎都翻阅了一遍,并记录了本关于樱桃树栽种的笔记,内容包括樱桃树栽种的知识和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小张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让栽种的樱桃树茁壮地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小张依然坚持查阅资料,并将这些新问题和解决方法全部用记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创业,樱桃树栽种已经为他创造了不菲的收益。十几年里,小张一直保持着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还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栽种樱桃树的村民,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好习惯需要坚持才能养成。笔记本不需要很华丽,但一定要便于携带,因为你随时都可能需要记点什么。案例中,小张通过记笔记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实现了梦想,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于人生而言,记好笔记,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巧记妙用

记笔记会让人的学习更加主动,也是让人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良方。平时,可以将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可以记在本子上、平板电脑里、笔记本电脑里,甚至智能手机中。利用闲暇时间,将这些信息整理合并,你会发现,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中,你已经开始理解并消化这些信息以及所关联的知识了。

笔记能唤醒大脑记忆,增强知识回顾的效率,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从现在开始,拿起笔也好,用智能产品也好,每天坚持记笔记吧。它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生活琐碎,只要每天坚持记录,你的人生必然会发生改变。

举一反三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修”贯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完成积累。学会记笔记,并持之以恒,何尝不是一种修行?让记笔记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塑造为人处世的优秀能力,拾遗补阙,积累人生的智慧。

延伸阅读

坚持才能成功

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出席过一个会议,与一些年轻企业家分享创业历程。会议现场的所有人都在专注地聆听,只有两个人在边听边记笔记,而硅谷传奇人物——罗恩·康韦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何时,学习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笔记就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绝佳工具。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无论是“时习之”还是“温故知新”,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记好笔记都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项核心技能,只要坚持记笔记,就不会白做功。

点滴积累,笔记让知识汇成海洋

记笔记是由微小到伟大的点滴积累之路,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过程,必须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不学会记笔记,就像“熊瞎子掰玉米”,学多少扔多少。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知识是学习、工作、研究等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也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能不能做好笔记,就如同能否将自己通向成功的阶梯垒得牢实。古今中外,大凡成功人士,都非常重视知识积累,有着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李时珍从小就阅读了大量医书,并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也都广泛涉猎。在太医院任职期间,他通过对国内外药材的仔细观察,将这些药材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详细记录。李时珍在阅读古典医药书籍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许多谬误,这让他下定决心要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

于是,李时珍认真研读《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医学书籍,边读边做记录,将书中哪些对、哪些错、哪些还有待验证等,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并将地理、历史、文学典籍中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做成了详细的笔记。

有一次,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看到几位赶车的马夫正围着一个小锅,喝着连根带叶煮在一起的野草汤,便上前询问。一位马夫告诉他“我们赶车人,经年累月地在外跑,损伤筋骨是常有的事儿。把这药草煮成汤喝,就能舒筋活血。”李时珍立即将这种名叫“鼓子花”的药草记录下来,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想编撰一部新的本草典籍,还必须要实践,光凭读书是无法完成的。

为此,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近三十多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参阅了八百多部书籍,请教了上万人,累积记录下了几百万字的单方和笔记。李时珍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去伪存真,编辑整理,终于编纂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目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搜集各种资料,从点滴开始积累,将这些资料记成笔记。这些笔记可以是简单的摘录、会议记录,也可以是自己的见解或生活感悟等。

许多人对这些零散、微不足道的资料不屑一顾。但是,零散的知识点就像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只要这些“砖”积累到一定数量,一旦我们需要时,将它们组织起来,就能搭建出属于自己的“万里长城”,使之完成从量到质的蜕变。

巧记妙用

从点滴进行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法突击完成。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一些空白便笺,这样我们无论是听演讲、到书店看书,还是看电影时,都可以随时记下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非常便捷。

不要小看这些便笺,如果每天写8~10张,一年下来可就是几千张,用不了几年,我们就可以拥有上万张记满知识点的便笺了。如果每张便笺上有一百个字,那我们就拥有了上百万字的资料。所以说,心动不如行动,现在还没有养成记笔记习惯的人,赶快行动起来吧!

举一反三

有人说,人生是打开了就再也无法合上的书,人生是永远无法回头的路。书,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实际上,人生本身,就是一场积累与蜕变的过程。

笔记,更像是人生这本大书中的每个字,人生路上的每个脚印。也许当时看来,这些笔记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关键时候,它就有可能成为打碎鸡蛋壳的那只锤子。不同的是,一枚鸡蛋从内部被打破,是一次新生、一次蜕变;从外部被打破,只能注定成为食物。

延伸阅读

《南村辍耕录》

元朝末年的大文学家陶宗仪隐居在松江华亭时,每天清晨便到田地里干农活,并随身携带着笔砚以及书籍,干活累了就坐在树下休息读书,并将读书的感受和心得都记录在树叶上。

回到家中后,陶宗仪就将自己记的树叶笔记放到瓦盆里保存起来。十几年累积下来,陶宗仪拥有了十多盆树叶笔记,后来经过整理归类,成书三十卷,名曰《南村辍耕录》。这本书在学术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记忆优化,用笔记建立知识体系

记笔记的目的不是抄书,也不是一字不落地记录某项内容,而是为了积累知识,进而达到优化大脑记忆的效果。记忆力强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出成绩,但是,大脑还有一个弊端——遗忘。为了战胜“遗忘”这个记忆力的天敌,记笔记是十分必要的。

《弟子规》中记载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也就是说,当心中有疑问时,要立即记下来,有机会就要找人请教,然后理解清楚。同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遇到不懂或者难懂的知识点时,如果不记录下来,也不及时向他人请教,久而久之,记忆便得不到优化,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也就变得经不起推敲。

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年幼时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做些活计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根本没时间照料他。照料贾逵的任务,就落在姐姐的身上。那时,四岁的贾逵总是津津有味地听姐姐给他讲一个又一个故事。

有一天,姐姐带着贾逵玩耍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讲课,讲的正是上次她没有给弟弟讲完的故事,于是姐姐就悄悄带着贾逵到学堂外听老先生讲故事。以后,每到老先生上课时,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学堂的篱笆墙外听。

渐渐地,贾逵长大了,姐姐抱不动了,贾逵就自己搬张板凳,站在上面听,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姐姐心疼他,几次要拉他回家,他却说什么也不肯,每次都坚持把课听完。就这样,贾逵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加上平时刻苦阅读,看了许多名篇、名著。

贾逵知道自己并不比别的孩子聪明,脑袋里记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比别人多。因此,除了勤奋外,他还注重记笔记。但由于家里太穷,买不起纸和笔,所以每当遇到好文章或自己不懂的文句时,他就借来笔墨,将这些内容记在门扇、屏风上,他还自己制作了竹简、木片,将笔记记在上面,找机会向他人请教。

贾逵一边读一边记,他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优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笔记记得越来越多,他的学识也变得越来越渊博。许多人赞叹他是当世奇才,却忽略了坚持记笔记在他所取得的成就背后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纸质笔记,还是数字笔记,笔记都不只是记忆的转录。记笔记时,应该思考创新记忆,只有具有创造力的记笔记方式,才能有效地优化你的记忆,帮助你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将笔记记成日记,更不能舍本逐末。

巧记妙用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一书中,阐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说,人们学习到的新知识,开始时遗忘速度会很快,然后会缓慢下来,经过长时间记住的东西,则很难被遗忘。也就是说,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因此,学习后及时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工作或学习中,将重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笔记整理,这个过程等于重复记忆一次。在整理笔记时,还会自主思考,从而刺激大脑皮层兴奋,起到优化记忆的作用。另外,整理笔记比枯燥地背书更容易加深记忆,一味死记硬背,反而会令人产生乏味感,降低大脑的记忆效率,容易疲劳。

举一反三

人的大脑每天都在不断地摄取新的记忆,同时也在不断地忘记一些东西。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事情,总是会被牢牢记住,那些不那么特殊的事情,也会很快被忘记。人脑不是电脑,不能像电脑那样,将有用的信息分类储存起来,也不能将没用的信息随意删除。

从外界获取新信息时,脑细胞会随之活跃,我们可以将我们需要记住的东西记在笔记本上,又或者输入到电脑中,给混乱的记忆腾出空间,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同时,尽快将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然后挑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图形记忆、口诀记忆、理解记忆等方式,加深这些信息在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完成记忆的优化,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

任末读书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用记笔记来优化记忆,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学者习惯的做法《拾遗记》中就记载了东汉教育家任末的故事: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年幼家穷,他就用削好的荆条为笔,用树汁为墨,每次读书之时,都将精彩的文字记到衣服上。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的住处被人们称为“任氏经苑”。他最终也成为一代博学的教育家、经学家。

辅助记忆,用笔记构建知识链接

“这件事我曾经做过,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已经想不起来了!”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呢?学习新的知识很重要,而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并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则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来不记在辞典、手册上有的东西,我的大脑是用来思考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知识是无限的,人的记忆力却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自己的大脑,积累知识和经验,仅凭记忆是不行的。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记笔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百度”“有事问度娘”也成为当下流行的语句“百度”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你只要掌握少量关键词,就能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记笔记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平时点滴的知识和经验,记录在本子上,整理出关键词,就像索引一样,这样只要记住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需要用到相关知识时,只要想起所需内容的关键词,翻开笔记本,就能找到相关知识。

这一切,会帮助你找到通过互联网无法找到的、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信息,更有助于释放大脑有限的记忆力,去做对自身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次,爱因斯坦在美国演讲时,有人提问道“你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记下这些东西的?”爱因斯坦笑着回答道“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必须查资料才能回答你。我从来不记在辞典、手册上有的东西,我的大脑是用来思考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记笔记就像存钱一样简单,将工作和学习中的知识,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不仅能够辅助记忆,还能让大脑轻松一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尽管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能够坚持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有的时候,只是习惯性地将某个东西记录下来这件事,都可以给你带来极大帮助。开始记笔记,不仅是梦想的起点,还是你未来找回更多美好记忆的基础。

巧记妙用

关于记笔记的有效技巧,会在后文中的“巧记妙用”板块为读者一一呈现。首先为大家介绍一种当下比较流行的笔记“黄金三分法”法则。

法则一:留出足够空余,行首对齐,用图、画等形式呈现“视觉效果”。

法则二:在笔记本顶部留出3~5厘米空白区域,用于书写标题。

法则三:依照“事实→解释→行动”方式来记笔记。

下面提供埃森哲公司及麦肯锡公司在工作中使用的“黄金三分法”笔记框架以供参考。

举一反三

只记笔记也是不行的,因为你记录下来的零散知识、经验等,彼此之间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要将这些内容链接起来才能产生效果,也只有将这些散碎的内容链接形成知识网,才能发挥出笔记应有的作用,进而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去。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回头再去翻阅笔记本,你会发现它就像打开你大脑“宝库”的钥匙,让你从中获取意想不到的经验。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坚持记笔记,如果无法坚持,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延伸阅读

王充著《论衡》

王充是我国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论衡》。王充博览群书,但从来不死记硬背,他认为死记硬背是庸俗读书人做学问的方式,失去了做学问的本质。王充为积累笔记,在住所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橱里、床铺旁等地方,都放置了笔墨纸砚,一旦想到什么,就随手记录下来。经过多年积累,王充终于完成了巨著《论衡》一书。

巧记妙用,不能为了记录而记录

步入社会,尤其是工作以后,记笔记将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这项技能,公司是不会教的,只能依靠自己去学习,而且还要花大力气学习。记笔记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要知道记笔记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威廉·贝弗里奇曾经说过“新想法转瞬即逝,必须努力集中注意,牢记在心,方能捕获。一个普遍使用的好方法是养成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随时记下闪过脑际的有独到见解的念头。”比如你在开会时,灵感突然被触发,如果不马上记下来,也许很快就会忘掉,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影响你听取会议内容。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立即将灵感记到笔记本上。

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李轩和晓峰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两个人进入这家公司的时间都不到一个月,因为两个人在同一个部门工作,所以很快成了朋友。李轩字迹飘逸脱俗,经常嘲笑晓峰的字迹潦草,让晓峰工作之余多练练字。

每次公司开会,李轩都记得一手漂亮的会议笔记,反观晓峰的会议笔记,字迹潦草不说,还有许多怪异的符号。很快,两个人的笔记就成了公司的“亮点”。李轩的笔记成为公司会议笔记的标杆,而晓峰的笔记则成为反面典型,被公司同事笑称为“鬼画符”。

两个人工作一年后,所在部门经理升职,职位也就空了出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李轩和晓峰成为部门经理的候选人。对于部门经理这个位置,李轩有着相当的自信,他认为与晓峰比,自己有很大的优势。

很快,任命通知书就下来了,部门经理人选是晓峰。看到这个结果后,李轩十分震惊,怎么也想不通,于是气呼呼地跑到已经升任公司副总的前部门经理面前讨说法。李轩说“论工作能力,我不比晓峰差,而且每次公司会议笔记,他都记成了‘鬼画符’,凭什么他就成了部门经理?”

前部门经理笑着说“问题就出在笔记上面!”

听前部门经理说完原因,李轩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次公司会议后,晓峰都会将会议记录重新整理,汲取经验并发现和解决问题。但李轩则是事无巨细地记了下来,这就导致他无法把会议内容听完整,而且开完会后,李轩也从来不翻看笔记。

晓峰与李轩的能力看似不相上下,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实际上,晓峰已经及时地发现了公司出现的许多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都写入了笔记中。这还是前部门经理偶然间才发现的,原来晓峰已经悄然为公司填补了许多漏洞。

上述案例反映了许多人在记笔记时常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如果只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那么笔记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反而会造成舍本逐末的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要想学会记笔记就要真正下功夫研究,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记笔记的技巧。事实上,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就隐藏在你记笔记的过程之中。当然,记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找到能让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达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巧记妙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要处理,而记好笔记则是将这些纷杂的事情处理得更加出色的好办法。首先,我们将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记录下来,然后集中精力处理眼前的事情或重要的事情,将其他事情暂时从大脑中驱赶出去,这样就能让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处理一件事情上。等这件事情处理完,再翻开笔记本,按照次序处理下一件事情,这样就可以减轻大脑负担,将事情处理得更加轻松、高效。

举一反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际上,记笔记的过程不仅是“学而思”的过程,还是“解惑”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整理、提炼、思考、加工、创造的过程。如今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所以更加应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它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让记笔记也流行起来。

延伸阅读

奇特的习惯

19世纪英国著名作查尔斯·狄更斯记笔记的方式十分奇特。他喜欢像侦探一样,出现在夜晚的伦敦街头,通过自己的观察、聆听,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狄更斯这种记笔记的习惯,让他始终与英国当时的现实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使他创作出了《雾都孤儿《双城记》等许多深刻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社会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万物互联,开启数字笔记新时代

万物互联的时代,你要学会用云端记笔记,云端让记笔记更加便捷、快速、高效,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也正是记笔记的价值体现。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标准配置,进入“后PC时代”,尤其是当云端出现后,人们已经可以离开PC工作。这个工作,不仅是指职业工作,还包括生活中处理各种事务、学习等。数字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高效,云端笔记也将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第二大脑”。

云端就像一个随时可以取用的书柜,储存在云端中的内容不必担心折叠、丢失、损坏,比储存在自己电脑的硬盘中更加安全可靠,而且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上同步使用,与传统的纸和笔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容量优势。传统笔记本容量是有限的,不断地记笔记,笔记本会越来越多,这会增加查找资料的难度,笔记整理难度以及索引制作难度都会不断增加。这些在数字笔记中,完全不构成问题,储存读取速度更快。

◎防止遗失。传统纸质笔记容易损耗、遗失,数字设备同样也会有损耗、坏掉的风险。云端储存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将资料储存在云端,就算实体设备坏掉,资料也不会遗失。

◎复制剪贴。数字笔记具有复制、剪贴的功能,做过的笔记随时都可以重新调整,可以随意补充或删除,音乐、图片等内容都可以剪贴成各种资料,编辑储存起来,这也是纸质笔记所无法做到的。

◎效率检索。效率检索是数字化笔记最大的优势,想要查找什么内容,直接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不用像纸质笔记那样一页一页地翻找。

◎携带方便。纸质笔记携带方便,也不存在电力和网络的制约。云端同步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让数字笔记的缺点变成了优势,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就可以解决纸和笔的问题,同时还能通过移动网络,完成数据笔记到云端的上传。

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数据化是大势所趋,人们接收到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随时随地记录下的珍贵信息内容,将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现在互联网上什么都有,根本不需要记笔记,需要什么资料上网查就行了。的确,互联网便捷了人们的信息查询,但同时也懒惰了人们的大脑,从互联网上查到的资料,都是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笔记则不同,笔记是你的经验或者说你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记笔记的过程会刺激大脑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的知识和经验。

巧记妙用

数字化笔记所储存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也给后期整理分类带来许多麻烦,分类越琐碎,用到的概率反而会越低。这也是数字化笔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就是许多信息被分类整理得很整齐,但从此以后,却再也不会被拿出来用了。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Evernote等数字笔记软件(见上图),建立一个“搜集箱”,将记录下来的信息,先全部放入这个“搜集箱”中,不要忙于整理,每天看看这个“搜集箱”中都积累了些什么,临时用到的信息用完后立即删掉,有用的信息再进行分类,这样不但能节省很多时间,还能够避免信息浪费。

举一反三

人类天生喜欢“分类”,喜欢将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整理好,将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但偶尔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我昨天将小剪刀放在哪里了?”然后,想破脑袋也记不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暂时不整理就是最好的整理,一个错误的、缺乏行动力的整理分类,反而会让你日后更难找到这个资料,甚至彻底遗忘,就像那把找不到的“剪刀”,直至你能确定这个资料怎样使用,然后再将其分类,就如同将剪刀放入工具箱中,每当要用剪刀时,自然就会去工具箱中取一样。

延伸阅读

七录书斋

明朝末期著名文学家张溥自幼好学,读书时必定要抄写下来,抄完后再朗读一遍,然后立刻焚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七次才算结束。冬天,他的手冻皲裂了,就用热水浸泡后再写,后来他将自己的书房改名为“七录书斋”,其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等。

张薄的故事告诉我们,动手记笔记比只读更加有效。无论是用毛笔的古代社会还是数字化的现代社会,记笔记都是提高效率、辅助大脑记忆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