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申请基础与策略
中国低龄留学趋势新解
伴随着中国家庭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中国孩子赴海外游学、求学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但在火热的低龄留学潮中,有些新的发展形势和信息值得中国家长关注。
一、赴美读中学的人数持续增加,但增长态势已趋于稳定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国安部于2015年11月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入读美国公、私立中小学的中国小留学生创下历年来最高纪录,截至2015年11月,在美读K-12年级的中国学生数量是34,578人。根据美国CIEST报告数据显示,各国赴美读中学的增幅人数在2013、2014年度均有所放缓,但中国仍是美国低龄留学的主力军,占比近40%;2013年,持有F-1签证赴美读中、小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为33,761人,与美国国安部公布的2015年留学人数并无较大差异。这说明中国家长越来越理性地看待低龄留学的利弊,不盲目追从。
二、名校本科申请中强有力的竞争者
根据前途出国2014-2016年美国本科申请大数据分析,美国大学明显加大了在美国境内的中国学生的录取比例。美国知名学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在2015年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托福和SAT平均成绩分别是108.9分和2174.4分,录取的在海外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托福和SAT平均成绩分别是107分和2163.3分。
2015年,波士顿大学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托福和SAT平均成绩分别是101.5分和1998.7分,录取的在海外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托福和SAT平均成绩分别是97.7分和1943.6分。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美国读中学的申请者即使语言标准化成绩没有国内申请者有优势,但他们由于在海外的GPA和推荐信含金量更高、活动背景更丰富而受到美国大学的青睐。
三、美国中学的录取标准会进一步提升
由于中国申请人数的激增和小留学生在海外出现的不适应情况,近三年来,绝大部分美国中学提升了对标准化语言成绩的要求,尤其是优质的寄宿中学和顶尖的走读中学。以葛纳瑞中学(Gunnery School)为例,在2008-2009年申请时,提交SLEP50分以上的成绩即可申请;在2009-2012年,提交托福70-80分左右即有希望录取;而在2013-2015年,托福成绩达到90分以上才有可能被录取。菲利普斯安多夫中学(Philips Academy-Andover)2008年录取的国际学生平均托福分数为105分,SSAT百分比为93%;2015年录取的国际学生平均托福成绩为110分,SSAT百分比为95%。此外,近几年美国走读中学也大大提升了对标准化语言成绩的要求,从早年以SLEP成绩和面试即可录取,到现在要求提交TOEFL JUNIOR或iTEP考试成绩。这些变化都说明中国学生要想赴美读中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英文实力。
四、年龄会越来越小,陪读家长会越来越多
根据前途出国近五年的申请数据,低龄赴美读中学以及家长陪读的情况明显增多,并且进一步带动了美国EB5移民和房产置业产业。部分美国中学招生官认为,赴美读七八年级的学生应有家长的陪伴,虽然中国学生的学术能力很强,但自理能力较弱,过去录取的一些七八年级的优秀学生在生活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从录取形势来看,美国中学之前喜欢录取8申9的学生,而现在更倾向于录取9申9的学生,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普遍来看,10-14岁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和独立能力确实会因年龄差距而有较大差异。
五、赴美读中学的学生层次发生变化
2010年以前,赴美读中学的学生构成以中低端学生为主。但从近三年的申请者来看,赴美读中学的学生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以人们旧意识里“在中国读不到好学校,家里经济富裕才出去读中学”的所谓中、差等生为主流,反倒是以家庭背景好、学生综合能力强、语言基础扎实的孩子为主。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美国中学录取要求的逐年提高,申请者的层次也在逐年提升。同时,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早年低龄留学的人多以自有企业的富商家庭为主,现在送孩子赴美读中学的家庭中,高知家庭、企业高管家庭越来越多。
不论低龄留学火到什么程度,火多久,以笔者从事留学咨询12年的经历来看,并不认为绝大部分12-14岁的孩子都适合赴美读中学。如果有此意愿,建议中国家长谨慎行之,并且在客观评估孩子的性格、英文能力、心理成熟度、独立性、交友能力、抗压能力等综合因素后做出抉择。更重要的是,赴美读中学的是孩子,不是家长。如果孩子自身意愿不强烈,切不要强行把一种优质教育强加于孩子身上,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低龄留学的选择问题,对中国家长的理性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地追求名校梦更不合适。美国中学教育的多样性比大学还鲜明,如何选择一所与孩子气质和发展更契合的学校,则成为留学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读美国高中需要理性思考
近10年来,赴美留学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每年去美国读中学的小留学人数急剧增长。据美国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至2006学年赴美就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有65人,2010至2011学年达6,725人,仅去年一年就比前年增加5千多人,突破4万人。随着小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消息也相应增加,如由于中国学生过多导致语言环境不佳、中国学生虐待同学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很多家长对美中留学认识不足、选校失当,也让另一部分家长犹豫不决,担心孩子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是否可以独立应对出国后的留学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读高中?出国读高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我们进行理性和全面的思考。
一、家庭经济因素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到美国读高中,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升入更好的大学。私立学校是家长的首选。私立学校分寄宿和走读两种,通常寄宿类的学校一年的费用预算是30–40万人民币,走读类的学校一年的费用预算是20–30万人民币。美国高中9–12年级4年,大学4年,这样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普通工薪家庭是无法承担的。当然,若家长只是考虑让孩子体验一下美式生活,那么也可以选择费用预算较低的公立交换生项目,该项目只允许在公立学校就读1年,费用预算为10–20万人民币。
另外有些家长可能会问,申请美国本科、研究生一般都有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机会,那么美国中学有吗?虽然美国中学也有奖学金,但是一般是针对本国人的,所以绝大多数赴美读中学的学生,都无法获得任何形式的奖学金。
二、孩子自身的因素
从孩子自身的因素来看,性格特点、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快速、良好地融入美国当地的生活。性格外向、喜欢运动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美国中学的学习生活,因为他可以通过参加校内运动的方式尽快融入学生群体生活中,更快地与当地的孩子成为朋友,同时减少心理孤独感。但也不是说性格内向的孩子就不适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美国中学的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一般寄宿制学校的一个班级大概有8–12人,走读制学校的一个班级的人数大约是15–20人,老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会吝啬赞美孩子的点滴成就,同时,孩子也收获了自信乐观的性格。
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与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有关,不过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是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来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因人而异了,我们需要在实际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继而作出相应的判断。有了这样的判断我们就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匹配适合的学校了。
我们曾经为一个学生办理转学手续。他出国之前英语成绩比较差,而所就读的寄宿制美国中学中中国孩子的比例很高,下课后他都是和中国孩子在一起交流,英语的进步速度很慢,在校成绩单有很多不及格的科目,导致一年之后不得不面对被学校劝退的处境。其实大多数美国中学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并不高,绝大多数孩子在赴美第一个月的时候都觉得上课只能听懂50%–60%,课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都是听不懂的;3个月之后,孩子们都可以初步解决语言的问题。尤其是走读制的学校,国际生比例一般在5%左右,并且学生住在当地的美国人家庭里,日常生活都必须讲英文,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这位同学当初选择了一所走读制的学校,经过一年的锻炼和提升,不但无需面对被退学的处境,甚至还有可能转学到自己更心仪的学校。
还有一位同学在国内读书时就有做事拖拉的习惯。他就读于美国的走读中学,平常上下学需要乘坐校车。有一次早晨起晚了,没赶上校车,他请求寄宿家庭的妈妈开车送他上学。寄宿家庭的妈妈拒绝了他的请求,认为他的时间管理出现了问题,应该自己来解决。孩子有了这次教训后,再没有迟到过。因此,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督促孩子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孩子的英语能力
学生在美国读书,身处一个全英文的环境,必然要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但这个能力要求并不是高不可攀。正常情况下,在国内读初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出国读书是没问题的,但前提是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学校,否则留学就有很大的风险。当然孩子的外语水平越高,在选校时就越有主动权,赴美之后的学习也更轻松。申请美国高中有3种语言类考试,即SLEP、TOEFL JUNIOR、SSAT。这三种考试的难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词汇量要求从3,000左右到14,000左右不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需要参加,不同的学校需要孩子提供不同的考试成绩。具体孩子适合哪一种考试,我们需要了解家长和孩子对于学校的期望,并对孩子的英语水平测评之后再来确认和规划学习路径。
除了以上的3项指标之外,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意愿:他是否想出国读书,家长也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为了让孩子对海外的学习和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建议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海外游学项目或美国中学的暑期课程(Summer Program)。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若您有计划送孩子出国读书,请尽早培养孩子的相关能力,多给孩子时间、空间,让他们有机会独立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一旦作出了留学的决定,孩子也应该意识到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自己要学会与人交流、交往的方式,学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美国私立中学申请规划
美国私立中学被认为是培养大学名校学生的摇篮,很多顶尖私立中学也以其严格的录取标准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闻名于世。在美国私立中学上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名校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公立中学。据统计,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私立中学毕业生成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来自美国公立中学的学生,有些著名私立高中的毕业生进入常青藤名校的比例是公立高中学生的数十倍。虽然美国一流公立中学的优秀学生也不会比一流私立中学的学生差,但私立中学的优势在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均衡,课程难度普遍较高,师生比例较小,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上大学的辅导准备工作,这是大多数公立中学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去美国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学生和家长已经开始了美国私立中学的名额争夺战。由于私立中学本身人数较少,而且国际学生的比例一般都控制在15%至20%,所以每个私立中学能够招收的国际学生人数极其有限。以一个学校总人数400人来计算,国际学生的总人数通常在80人左右,这80个国际学生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中国大陆学生数量往往在20人,并且分布在四个年级。这就意味着每个私立中学每年在中国大陆招收的学生数量在5人左右,其中9年级、10年级的名额较11年级更多,而12年级通常情况下不招新生。另外一方面,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私立中学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且大多数学生选校范围都集中在加州、纽约、麻省、康州等热门区域,而这些区域的学校也不过百所,大量学生同时申请这些学校,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如何做好申请规划,让我们的申请者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时间规划
一般来说,申请走读私立中学,需要学生提供TOEFL Junior或TOEFL成绩,所以学生提前半年到一年就要开始准备;申请寄宿私立中学,则需要申请者提供TOEFL和SSAT两项成绩,所以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开始培训、参加考试。而且越来越多的优质学校除了关注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之外,对学生的活动背景也更为关注,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做累积。
同时,美国私立中学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入学时间。与中国学校相同,秋季入学是正常的入学时间,也就是上半学期。春季入学是指少部分学校在春季招生,当有学生转学、退学,或者秋季招生名额不满时,学校就会在春季招生。所以春季入学的学校选择范围较小,名额比较少。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建议学生更多地考虑秋季入学。从申请年级上来看,美国高中是9–12年级,所以大多数学生为了到美国上一个完整的高中,通常会选择8申9或者9申9,这样可以衔接得更好。因为9年级是美国高中的第一年,课程难度适中,更适合作为学生赴美第一年的过渡,而10年级和11年级课业压力较大,学生同时还面临语言障碍,过渡起来会比较困难。
二、成绩准备
1.中学在校成绩
在申请过程中,每个申请者都需要提供中学在校成绩单,一般学校都要求平均分在80分以上,顶级私立中学要求达到90分以上。低于这个标准的学生被录取的几率会大大降低,所以学生在准备出国考试的同时请一定不要放弃中学的学习,因为在你入读美国中学和申请美国大学时都需要提供在中国学校完整的成绩单,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2.英语标准化考试成绩
从近几年的申请形势来看,很多美国私立学校都提高了入学门槛,其中就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比如TOEFL、TOEFL Junior、SSAT等。针对英语基础较好或者准备较早的学生,我们建议TOEFL和SSAT两项考试都要准备,这样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选校范围,在分数理想的情况下还可以为申请加分。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只需要申请者提供一个TOEFL或TOEFL Junior成绩就可以申请,但是会通过标准化考试成绩先砍掉一部分申请者,分数未达到一定标准者,不予安排面试!标准化考试成绩往往是申请学校的敲门砖,在申请过程中占据30%以上的比重,并且较高的分数是成功获得录取的关键!
3.面试
美国私立中学都要求申请者参加面试,从面试过程中了解一些学生在申请表格上没有体现的信息。面试分为电话面试、视频面试和现场面试三种,目前大多数中国学生参加的面试以视频面试为主。现场面试形式较多,比如校友面试、第三方机构面试等。一般来说,有50%–60%的学校会提出第三方机构面试的强制要求,学生要留意学校是否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直接到校面试则更为有利,学校认为学生更有诚意,学生也能更为直接和全面地了解学校。
面试中涉及的都是与学生相关度很高的问题,比如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等。面试中回答问题要明确重点,突出面试官关心的内容,即从兴趣爱好或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和素质提高等方面来回答。比如提到钢琴,面试官更希望知道通过学习钢琴,学生自己有什么提高和收获,或者学生愿不愿意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帮助他人、给他人带去快乐。
4.综合背景
除了成绩和英文水平之外,申请者的综合能力也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学校不再招收高分低能的申请者。而且随着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越来越高,学校只能通过学生参加过的各种活动来加以区别。通过课外活动背景可以看出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特点,比如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等。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学生提前两年左右来准备申请,这样申请者的文书才会丰富、有内容。
总之,留学申请中的很多环节其实都需要我们的家长和学生提前做准备,提前规划。而且最重要的是围绕目标一直坚持行动,不管是语言培训、背景活动的参与,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在申请中收获好的结果!
新系统“搅局”,美国本科申请的机遇还是挑战?
近期,美国本科申请迎来重大变革。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90余所美国高等院校组成CAAS(Coalition for Access, 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联盟,合力推出新的本科申请系统。CAAS联盟申请系统原计划在今年夏天开放并接受新的申请。那么,这一系统究竟有何创新和不同之处?这一变革带给“留学党”是更多的机遇,还是更严酷的挑战呢?
一、为何要建立新的申请系统
CAAS联盟的宗旨是让大学教育变得更加Affordable和Accessible。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个词进行解读。
1.Affordab
"College is affordable, that they can be successful."
近年来的多项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经济援助和奖学金,很多优秀但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并不能充分发挥潜力,时刻面临中途退学的威胁,甚至根本没有条件迈入大学的门槛。CAAS联盟希望能够尽力帮助这部分学生脱离困境,并给加盟的学校提出了硬性要求:学校连续六年的毕业率需超过70%;公立大学需收取州内学生更为低廉的学费,并提供丰厚的经济援助;私立大学需提供足够的助学金,尽全力满足美国本地学生提出的经济需求。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该举措主要是针对美国本土学生的,并不惠及国际学生。
2.Accessible
"CAAS seeks to recast the college admission process as a natural culmination of high school rather than a single senior-year transaction."
该项申请上的变革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CAAS成员学校鼓励学生在初三和高一时就开始大学申请规划,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学校希望学生从刚上高中就开始有意识地记录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搜集和积累申请素材,并通过与升学导师、意向学校招生办、社区组织(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CBO)的沟通,不断丰富自身的学术和活动经历,以期更好地与意向学校的标准相匹配,增大被录取的几率。正如CAAS官方声明所说:“学生在高中就考虑大学的事会提高申请成功率。”同时,该项举措也可促进高中教育的改革,给更多学生,而不只是申请这些院校的学生,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新系统如何运作
CAAS联盟申请系统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虚拟储物柜、合作平台和申请门户。
1.虚拟储物柜(The Virtual Locker)
学生注册账户后便可在这里随意上传自己的学术论文、证书、优秀作业、项目研究成果、课外活动收获、志愿者服务、随笔、绘画、音乐等材料,还可以把有价值和有意思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存放。这个虚拟的储物柜更像是学生自己的日记簿,也就是未来申请的素材库。养成长期积累的习惯,并将有用的资料及时存放在这个特定的储物柜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发灵感,申请时自然能够将更为真实和立体的自己呈现给招生官。
2.合作平台(The Collaboration Platform)
在合作平台上,学生可以把积累的素材拿出来与校内外的升学指导老师讨论,导师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学生、老师、校内外升学顾问可以在同一页面上完成成绩单、推荐信等材料的上传,助学金、奖学金申请表格的填写等工作。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此平台建立与招生办的联系,了解最新的招生信息。
3.申请门户(The Application Portal)
在申请阶段,学生与升学导师沟通后,就要将对自己有利的申请素材进行编辑和整理,按照不同学校的文书和申请要求进行提交。新的申请系统也允许学生上传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文件作为补充材料,为申请锦上添花。
三、CAAS联盟系统VS Common App通用系统
1.准备期延长
目前正在使用的Common App通用申请系统,用户提前一年才可以注册申请账户。国内很多学生由于高中学业较为繁重,一般到最后一年才开始冲刺。
而CAAS联盟系统则鼓励学生从九年级就注册申请账户,并开始着手了解申请流程,准备和积累各类申请素材。如果学生在高二之前的学术、活动、比赛等经历全部为空白,到后期为了准备申请文书突击参加课外活动、提升学术背景、参加夏令营、增强对美国院校的了解,与国内外其他申请者相比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的竞争压力使得申请准备期延长至四年,国内的学生必须从初中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做好留学规划,学习之余也要重视软实力的提升。
2.个性化程度提高
学生使用CAAS联盟系统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而无需再在写文书时抓耳挠腮想素材,这会大大提高文书的质量和个性化程度,再加上作品的烘托,学生的形象在招生官的脑海中会更加清晰。
此外,每个院校也可根据自身的要求编写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需求。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负责招生录取和助学金的院长杰斯·罗德(Jess Lord)就表示,一直以来“不大赞成在申请中最小化院校的存在感”。学校也希望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渴望从多方面与学生建立关系,录取到更多真正符合学校特质的学生。耶鲁大学招生院长就激动地表达了对新系统的喜爱:“我期待着耶鲁大学要求申请者从他们的素材库里提交一件作品,而不是通过一篇500字的文章描述这件作品。”
3.更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从CAAS联盟系统的板块设置来看,高校可以通过新的申请系统更加全面地了解高中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长过程和优势所在。大学将更加关注高中生的才能培养过程,而并非一味地选择已经非常有才能的高年级高中生。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这种积极向上的劲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是新联盟学校招生官更希望看到的。
4.升学顾问参与度提高
CAAS联盟系统通过建立“虚拟储物柜”,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升学顾问的工作效率。同时,新系统还专门开辟了“合作平台”,可供学生、任课老师、升学指导顾问进行交流,并在同一网页共同合作完成申请事宜。联盟还建立了顾问合作团体(Coalition Counselor Community),其中有来自43所中学和3个社区组织的升学顾问,将帮助CAAS联盟对新系统进行测试并提供反馈意见。
四、容易产生的误解
1.“虚拟储物柜”的材料需要妥善规划,招生官会查阅并影响录取结果
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所谓的“虚拟储物柜”可以理解成为一个专供大学申请使用的Dropbox或者百度云盘。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在申请时找回自己曾经的记忆,激发文书写作灵感的见闻和感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它是学生随时存放对申请有帮助的文件和材料的秘密基地,除非学生愿意分享,不然其他人是无法看到的。这其实也好理解,招生官每年要处理大批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几乎不可能有兴致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把一个学生这么多年做过的项目和活动通读一遍,更别提学生自己做的电影和画的漫画了。
2.文书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淡化,全面展现和证明自身优势的材料将占据主导
这样理解也是完全错误的。CAAS联盟系统的推出,非但没有降低对文书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希望在文书中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申请文书、学校要求的额外文书常规材料还是一样都不能少的。一些学校可能会允许学生提交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作品上传是非强制性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上传,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否则很容易画蛇添足。
五、新系统对我们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新系统的出现旨在选拔更多具有美式批判性思维、人文修养高、演讲能力强,而不仅仅是学术背景优秀的学生。这对于那些一贯靠标准化成绩取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可否认的是,这项举措确实让申请美国名校变得更加艰难。但对于注重综合素质发展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1.短期
2016年6月,首批联盟学校将开通CAAS系统申请,最先受到影响的应该是打算申请2017年9月美国本科的学生。由于目前官方只给出了部分学校开放新系统的时间,且系统仍在不断的测试和完善中,预计短期内该系统不会取代Common App系统,两系统将并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新系统旨在更加精准地选拔优秀的人才,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不必急于注册新系统。但无疑,不论是使用哪个系统,学校还是更加青睐综合实力强劲的候选人。建议学生还是抓紧时间双管齐下,尽快将提升软实力提上日程,同时尽早进行头脑风暴,挖掘新颖的文书素材。
2.长期
如果新的申请系统被广泛采用,正如弗吉尼亚大学前任招生官帕克·穆斯(Parke Muth)所说:“新平台的作品集功能,会让在高中后期才打算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陷入非常不利的处境。”所以,留学规划要趁早,从九年级甚至更早就要开始不断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充实作品集。四年的时间,只要规划合理,用心努力,足以打造一个极具竞争力的自己。
总之,新系统的“搅局”,带给学生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及时调整心态和战略,在保证标准化成绩的同时,做好软实力的提升,这也未必不是一个让自己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大好机遇。
美国私立中学面试解析
我们曾经多次询问美国中学的招生官:哪些学生能入他们的法眼,他们看中学生的哪些素质。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全面发展的学生(well-rounded student),并且学生要对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抱有热情并乐于付诸时间和精力。而我的理解就是,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入读美国中学后学生是否勇于、乐于融入学校这个社区。而纵观留学申请的整个过程,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环节自然是面试,甚至决定了申请能否成功。
一、美国私立中学的面试形式
申请美国中学的面试形式有多种,学生可以根据目标学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
1.来华面试
● 美国中学来华,招生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面试;
● 相对来说名额较为紧张,且部分学校会设定标准化成绩作为预约门槛;
● 实际面试时长约为20–30分钟左右。
2.访校面试
● 学生走访美国校园,在学校进行校园参观和面试;
● 要求学生更早制订赴美行程规划并提前预约;
● 部分学校要求递交完整申请后才可预约,但实际面试的沟通深入程度较高。
3.视频面试
● 通过Skype等视频软件面试;
● 由于网络信号、美国天气等原因有可能发生面试效果差强人意或者临时改约的情况;
● 实际面试时长约为15–20分钟左右。
4.校友面试
● 一些名校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所有申请者进行面试,会先让校友进行一轮面试初选,符合条件的学生会被推荐给学校再进行一次面试;
● 面试形式较为灵活,面对面、视频、电话都有,但校友面试后的实际推荐和反馈力度较难把控。
5.第三方机构面试
● 越来越多的学校为了初步筛选整个中国地区的申请者,会交给第三方机构进行面试,由一个完全中立的面试机构把学生的表现录制下来,学校通过录像了解学生的初步表现且审阅学生的writing sample之后,再决定是否要给学生安排招生办的面试;
● 截至目前已有60%左右的美国中学(大部分为寄宿中学)会提出第三方机构面试的强制要求。学生确定了要申请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查询是否要参加第三方机构的面试。基本上9月、10月、11月是参加第三方机构面试的高峰,因为有的学校要求12月底之前完成这个面试。
二、面试形式的选择
相对于其他面试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来华面试较为直接和便利,也更为重要和关键。
这类面试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0月,12月还会有零星的几所学校过来。在决定是否要参与学校的访华面试时,学生需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说在临近面试时还对这些学校一无所知,面试思路整理得还不够清晰,或者标准化成绩差距还比较大,我们建议同学们再等一等,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去参加访校面试或者视频面试。
因为如果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参加了这次的来华面试,之后的正式申请就没有机会再面试了。学校一般只给每个学生一次此类面试的机会,所以要做好选择和规划,确定哪些学校参加来华的面试,哪些学校留到各方面准备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去访校面试。当然,如果水平和条件比较成熟,可能就直接做视频面试了。总之,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水平和准备情况,以及学校的申请难度和要求来决定具体采取哪种面试形式。
相对于其他面试形式,访校面试对于学校申请尤其是顶尖私立中学的申请更有优势,一方面学校很鼓励学生走访校园,因为真正走访校园跟老师聊过之后,学生对学校的感受才是最直观和真切的,所以美国学校也大多建议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因为有的学生在面对面与校方交谈时会感到紧张,这时建议采取Skype视频面试或者第三方机构面试来规避这方面的不足。总而言之,还是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面试形式。
三、面试问题的分类及准备
美国中学面试的最终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审核他们各方面的条件跟这个学校是不是匹配,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和学校想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不是一致,所以问的问题基本上都与学生相关度很高,有学生家庭方面的问题,如家庭教育情况、家庭教育理念、家庭传统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学生个人方面的问题,比如参加过的活动、兴趣爱好或者特殊的个人经历,包括国外学习的经历,参加冬夏令营的经历,参加过哪些大型的国际比赛、国际活动等等。相比来说,学生的个人经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很喜欢在面试中问这些内容。
另外,他们对学生在中国的学校生活也很感兴趣,比如中国的学校是怎么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数学、英语课都是如何进行的。还有些学校会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问现在所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地方是可以改变的或者需要改进的,从而了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参加面试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熟悉自己的活动经历,准备好自己要展示的活动,明确想要突出的特点,因为在短短15—20分钟的面试中,学生需要很好地把自己的特点展示出来,所以学生需要对自己很了解,理清思路,有逻辑地回答问题,同时要有相应的案例作为支撑。
除了了解自己,学生在面试前还需要对学校有所了解。很多学校会在面试中问:“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吸引你?”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浏览学校的官方网站,跟在这个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家长做交流,或者参加学校来华举办的招生见面会进行了解。准备充分之后,再去跟校方做一对一的面试。
四、短时间内向面试官展示自己的亮点
正式面试前,前途出国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生进行一些头脑风暴式的沟通,这类沟通更多的是启发、发散、扩充学生的思路。很多时候,可能学生认为只是很普通的一个活动或者很小的一个点,却能够给校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们会告诉学生如何在面试中突出这个点,围绕这个点说更多背后的故事。比如说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特殊的爱好,如果恰好这个学校也有这方面的活动、项目或者课程,那我们就会建议这个学生更多地结合学校的特点去准备。总之,就是要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学校,把自己的特点和学校的喜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现在申请美国中学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会演奏一到两种乐器,并且有一些国外游历的经历。但是,这些才艺、特长和活动的展示目的不是要告诉招生官自己会什么。他们关心的不是你达到了几级、得过什么奖项,而是希望看到在从事某种兴趣、爱好的过程当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克服并最终达到目前的专业水平的,学习了这种乐器对自己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和改变,或者到了美国的学校之后还愿不愿意继续从事这种兴趣爱好等等。
所以,面试时要明确重点,突出面试官关心的内容,考虑到面试时作为听众的感受度,才能在短时间内展示自己的亮点和优势,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在申请中脱颖而出。
留学申请之“领导力”辨析
领导力这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对于正在准备中学留学的年轻人来说更为熟悉,因为这正是许多学校考察学生入学资格的重要因素。在各种留学讲座上,你会经常听见招生官这样说:“我们在寻找具备‘领导力’的学生。”
在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学霸”遍地的国家,领导力的展现成为申请者崭露头角的最好机会。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许多年轻人对领导力的概念并不熟悉,理解上也有不少偏差。
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领导力”:领导力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领导工作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即客观环境)、职权和领导行为。百度百科的定义是:领导力就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达成目标,并提高整个团体的效率。可是当我查询维基百科的时候,出现的解释却是这样一句话:Leadership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rocess of social influence in which a person can enlist the aid and support of others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common task".从字面上翻译就是:领导力就是一个人在完成一个共同任务时能赢得他人支持和帮助的社会影响力。中英文对领导力的这两个解释,仔细读起来很有趣味,它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到“影响力”这个词。
首先,不能将“领导力(Leadership)”与“领导(Leader)”混为一谈。领导力是一种能力,而领导则是一个位置。所以,并不是说一个学生在校内或校外担任了某个职务、挂了某个头衔,美国的学校就会默认为你有领导力。况且,国内许多诸如各类委员、班干部等职位,在美国的中学里都是没有的。
在中国,学校一般都是以固定的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班级里有固定的学生干部,而这些学生领导大多数是因为考试成绩优异或是通过老师指定来担任的。胜出者往往是学习成绩好或者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担任过班长、学习委员、英语课代表之类的职位。我也曾经担任过班长。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班长每学期的大部分“工作任务”就是帮助老师收取每天的作业、监督晚自习的纪律、收集运动会参赛名单,有时候还要准备“国旗下的讲话”。总的说来,我这个班长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其他的学生更便于老师管理。一直到我念大学,逢年过节,听到长辈最多的夸奖便是:“从小就当领导,长大一定是当领导的料。”
是的,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我所谓的领导力就是作为一个班长(领导者)为了实现提高全班分数这个目标,运用我的权力向其他同学施加压力的一种过程。只是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小学五年级那年,我会因为有个同学在评选班长时跟我票数非常接近而回家痛哭。父母也总是把这件事情作为笑谈。直到有一天,有一件事使我明白了为何我会因一次票选而哭泣。那是我去美国留学的第一个暑假,学校要求在校本科生用暑假时间参与科研活动,然后用演讲和画展板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暑期科研成果。在这个暑期科研项目公布后的第二天,我当助教的班上有一位名叫Cory的同学,她带着精心制作的几份手绘世界珍稀植物分布图来给全班30多人讲解她想要做的项目:如何通过转基因的技术提升珍稀植物的存活率。她从珍稀植物灭绝的速度讲到植物跟人类的关系,再讲到她的项目的可实施性。
最终在我惊讶的目光下,全班32个人中有27个人都报名参加了她的项目。那个暑假,Cory的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科研项目,也是招募到成员最多的项目组,最终她的小组成果展示得到了最多好评并因此申请到了2千美金的资金进行后续支持。她跟我说:“我只是让团队成员都意识到保护珍稀植物的重要性,并让他们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为此做点什么,我并不是最了解相关科学技术的人,也并不是最会做画报的人,我只是找到合适的人,让他们做最擅长的事。”
Cory的话点醒了我,原来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哭是因为我害怕我不再是那个最有能力和最有权力的人。而Cory的成功恰好是因为她让每个成员都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激发他们各自的热情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成长。而这种能力才是美国学校在寻找的领导力!他们在寻找的不仅仅是个人十分优秀的人,更是可以带动身边的人都变得优秀的人,而这种领导力跟你是不是处在领导岗位上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一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加深了我对“领导力”的理解。
和中国的学校一样,美国学校也有学生会。美国学校里的学生管理,除了校方老师的监管外,还有由学生自主成立的学生会。学生会成员则是通过普选产生,就如政府中的官员选举一样。首先是学生自荐,并提出自己担任某职位后将要做出的行动或者改革,然后在校内各处公开演讲、派送传单,以求得广大学生的选票。美国学校的学生会一开始就有明确的领导方案,设有有执行力的机构、独立的财务管理和行使权力的组织,从改善学校午餐、调整作息时间到组织公益活动、举办节日庆祝等这些具体的活动,让学校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个组织的存在。这种影响力很多时候就是领导力的一种体现。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领导力的体现应该是可以量化的。比起参与组织的数量或担当职位的头衔大小,美国中学更在乎的是你在参与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成就。这些成就不应该只是由一些奖状和奖杯来代表,而是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比如,你作为学校舞蹈兴趣组的组长,在表述自己这段经历时,可以用团队成员的人数、参加活动的次数、活动规模的大小、排练和练习的具体时间和方案等等来展示自己的成绩;如果是公益演出,则要体现你们最终的筹款数额、捐款的最终受益人和使用方式等等。只有通过这些实际的数据和事例,才能显示出你和团队的付出,才能体现这段经历的价值。而单单描述你参加过某兴趣小组并做了组长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许多学生认为有好的主观能动性是领导力的体现,所以提出自己曾成立某个组织。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理论上也没有错,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你所成立的组织以及所做的事情必须有值得纪录的意义,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有一个空的名号而成立某个组织,是无法为你的领导力加分的。
在了解美国中学所倡导的领导力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两国文化及大环境上的差异,以及两国青少年学生领导力的差距。但我们应该相信一点:领导力作为青年人才应该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去学习和提高的一种能力。因此,能有效地在申请环节中正确地展现美国学校希望看到的领导力,将是你赢得心仪学府青睐的不二法宝。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论你处在什么位置,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培养和践行你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