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香山居士白居易
长安居,大不易
“新乐府”的大力提倡者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官宦之家。由于军阀作乱,白居易十一岁时被送往南方避乱,以后东奔西走,历尽苦辛。
白居易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开始学诗,九岁时已经掌握了作诗的技巧。他读书十分刻苦,因为总是读啊写啊的,口舌都生了疮,手和肘也磨出了老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十几岁时,白居易的诗已经很出色。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十五岁时作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草长垂貌。枯荣:枯萎和茂盛。◎远芳:远处的草。晴翠:阳光下的草色。◎王孙:指游子。萋萋:草盛貌。
诗人拿荒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草比喻与朋友离别时的不尽情思,既是咏物写景,又是抒发感情。诗的第二联尤为人称道。
白居易
相传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会前辈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笑着说:长安米贵,要“居”可是不“易”啊!——等他打开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不觉慨叹道:我以为这样的好诗早就绝迹了,没想到在你这儿看到了!我刚才的话可是开玩笑啊。
二十九岁那年,白居易考中进士。过了两年,又通过吏部的考试,授了官职。跟他一道登科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稹。元稹也好写诗,两人常相互唱和,一时并称“元白”。他们的诗又号称“元和体”“长庆体”,因为那时正是唐代元和、长庆年间。
荡气回肠《长恨歌》
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一次跟朋友到佛寺游玩,偶然谈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逸事,朋友便撺掇他把这题材写成长诗。白居易于是挥笔写了那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接下来,诗人又描摹了唐玄宗、杨贵妃的宫中淫靡生活。“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列土:赐邑封爵。可怜:可爱,可羡),这些诗句,显然都带着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然而安史之乱一起,一切都发生了逆转。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匆匆逃往蜀地,结果在马嵬驿发生了兵变。士兵们杀死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又逼着玄宗处死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正是对这一事件的记录。
《长恨歌》的描写重点,放在玄宗对贵妃的思念上: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云栈:高耸入云的栈道。萦(yíng)纡(yū):形容曲折之状。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圣主:指唐玄宗。◎行宫:皇帝出行时的住所。◎太液、未央:太液为宫中池沼,未央为汉代宫殿名。此处泛指长安宫殿。◎西宫南内:唐玄宗回京后的宫中住所。
这种思念,全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讽刺的语调,到这里也转为同情和怜悯。诗的末尾写玄宗派道士上天入地求索,终于在蓬莱仙岛寻到贵妃。贵妃托道士给玄宗带去“旧物”表深情,还捎去爱情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两人却再也无缘相见!
以白居易《长恨歌》为题材的邮票
作为帝王,玄宗是个应受谴责的君主。可是作为丈夫,他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却又值得同情——这大概就是白居易的理解吧。
全诗一百二十句,像是一口气写成,景物的描摹,感情的抒泄,是那么起伏婉转,令人荡气回肠。“恨”的主题贯穿始终,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后世成了热门话题,相关的诗词曲话总有上百种,回头来看,都可以追溯到白居易《长恨歌》!
《秦中吟》与《新乐府》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个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儿。白居易在这个位置上尽心尽责,意见提得挺尖锐,有时搞得皇上很不高兴。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他除了用奏章向皇帝报告外,还写了大量诗歌,大概想用这种委婉的形式,向统治者提出警告和劝诫吧。他把这些诗作称为“讽喻诗”。
有一组《秦中吟》,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共十首,大都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重赋》一篇,借百姓之口指责那些盘剥百姓的官吏:“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输残税:交纳没交完的税。窥:偷看。缯(zēng)帛:丝织品。尔:你,指官吏。琼林库:皇家库府。]这话说得多尖锐!
《轻肥》一首,写身披朱紫的太监们赴宴的情景,宴席上山珍海味,花天酒地;可是老百姓又怎么样呢?——“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衢(qú)州:在今浙江衢州市。]这个对比真是太强烈了。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书影
《买花》一篇也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中人:中等人家。赋:赋税。)只两句,就点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新乐府》是白居易的另一组讽喻诗,共五十首。——《秦中吟》是五言体,《新乐府》却是七言体。但两者的内容大体相似,多是同情百姓、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
有一首《新丰折臂翁》,据诗人说是为“戒边功”而作。新丰县有位断臂老翁,已经八十八岁了,他的手臂竟是自己砸断的!原来天宝年间,统治者征兵讨伐云南,“千万人行无一回”。为了躲避兵役,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他用石头生生砸断自己的手臂。诗的结尾点出主题:“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生人:百姓。)
《杜陵叟》的主题则是“伤农夫之困”。有一年春旱秋寒,庄稼歉收。地方官吏却凶暴地向农民催讨赋税:“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后来皇帝知道灾情,下诏免征赋税。可是“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蠲(juān)免:指免除租税徭役]。诗中情绪激烈,对皇帝也做了委婉的讥讽。
还有一首《上阳白发人》,对深锁宫中的宫女表示了极大同情。白居易的讽喻题材真是无所不在。
《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新乐府》里最有名的,还要数《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何所营:做什么用。◎“黄衣”句:指皇宫中的宦官。黄衣、白衫代表不同品级。◎敕(chì):皇帝的命令。◎直:通“值”,价格。唐代商品交易,可用绢帛等代货币使用。
原来那个时候,宫中常常派人到市上强买物品,只是象征性给一点儿报酬,这种不公平的买卖叫“宫市”,白居易这首《卖炭翁》就是抨击宫市的。诗人用多一半篇幅描写了卖炭翁的辛苦和贫困,正是为了反衬宫市的不合理。“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绝好刻画了卖炭翁的可悲处境和矛盾心理。全诗没有一句公开的指责,可指责的意思却渗透在每一句里。
《新乐府》完全用通俗浅易的语言写成,这也是白诗的一大特点。传说白居易每写一首诗,总要念给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听不懂,他就再三修改,直到听懂为止。
语言通俗、质朴是诗人向乐府民歌学习的结果。诗人还认为,诗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诗的内容。他在《新乐府序》中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也就是说,不要为作诗而作诗。
天涯沦落感《琵琶》
白居易任左拾遗的第三年,母亲去世了。守孝三年后重回朝廷,做了个陪太子读书的闲官。由于主持正义,他遭到政敌的诽谤,说什么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落井而死,他却写什么“赏花诗”“新井诗”,实在不孝!就这样,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是个偏僻潮湿的地方,司马又是有职无权的闲官,白居易的心情糟透了。就在这儿,诗人写下著名的歌行体长诗《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浔阳江:长江流经江西九江市北的一段。荻花:一种类似芦苇的水边植物所开的花。
一个秋夜,诗人在浔阳江头结识了一位弹琵琶的妇人。她原是长安有名的歌女,年长色衰,嫁给了商人。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妇人被撇在这浔阳江头,独守空船。
诗人听了妇人的陈述,感慨万分,因为自己也是遭贬之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中描摹音乐的那段,历来为人称道: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信手:随手。续续:不断。◎“轻拢”二句:拢、捻(niǎn)、抹、挑,都是弹琵琶的手法。《霓裳》《六幺》,乐曲名称。◎“大弦”二句:大弦指粗弦,小弦指细弦。嘈嘈,沉重舒长之声。切切,急促细碎之声。◎间关:鸟鸣声。滑:流利轻快。“幽咽”句:形容水经沙滩,其声幽咽。◎“银瓶”二句:都是形容激昂的乐声。迸,急溅。◎拨:拨弦的用具。当心画:用拨在四弦当中用力一划。◎裂帛:声音脆厉,如同撕裂布帛。
音乐本来是靠耳朵来听的,可诗人却能用文字把听音乐时的感受描画出来,既形象又贴切。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等,都是绝妙的比喻。
诗中还把音乐那忽快忽慢、时高时低,时而消歇停顿、突然又奔放腾起的节奏表现出来,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等诗句,也成了传世的名句。
在江州,白居易常跟好朋友元稹通信,讨论文学问题。在那封有名的《与元九书》中,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文学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反映时事。信中还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见解,说情感是诗歌的根,语言是它的苗,音韵声调好比它的花,而教育意义则是它的果。——看得出来,诗人很重视诗歌的意义和效果。
白袍诗人,影响深远
此后,朝廷把白居易调回,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可朝廷上党争激烈,诗人不愿待在这个“是非窝”里,所以没过几年,便主动要求到杭州去。
在杭州任上,他兴修水利,治理西湖,还把杭州六口大井重新淘过,使全城百姓都喝上了甜水。西湖上原有一条白沙堤,被百姓改称“白公堤”,用以纪念白居易对杭州做出的贡献。
晚年的白居易又回到洛阳,他常常身穿白袍,拄着竹杖,到风景清幽的香山寺去游玩,自号“香山居士”。有时则跟和尚一同乘了小船,一面烹茶煮饭,一面吟诗长啸,随波逐流。
白居易七十五岁辞世,就葬在洛阳龙门山。四方游人慕名前来凭吊,用酒祭洒,墓前好大一块地方常常湿漉漉的。
白居易一生所作诗文共有三千八百多篇。晚年时自己整理成《白氏文集》,共抄写了五份,分别藏在五处。至今白诗保存得最为完整,这跟白居易自己的整理和收藏大有关系呢!
白居易
白居易活着的时候,他的诗名已无人不晓。据诗人自述,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举凡乡校、佛寺、旅店、舟船,到处可见白诗题壁。从读书人到老百姓,乃至和尚、妇女,都常把白诗挂在嘴边。诗人走到哪儿,总有人指指点点地说:那就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啊!甚至有歌伎夸口说:我能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岂能把我跟别的歌伎相提并论!
朝鲜的商人也到处搜求他的诗篇,据说拿回去卖给本国宰相,可获百金。日本的和尚还特地到苏州抄了一部《白氏文集》带回国去,如今成了日本国宝。
唐朝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偁(chēng)、梅尧臣、苏轼、陆游,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都受过白居易诗风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