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对策
智慧城市建设,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础设施、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
1.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道路以及给排水管网、燃气管网、路灯等市政设施要智慧。例如,道路能够根据干燥度自动启动洒水装置;燃气管道能够探测压力等参数,出现异常时自动关闭并通知维修,以防爆裂。二是网络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要智慧。例如,建设无线城市,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云计算中心,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实际上,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畴。
2.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在电子政务、两化深度融合、社会信息化三大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在电子政务领域,要建设智慧政府。重点围绕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专题领域,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公共安全、口岸监管、交通管理、安防安保等领域。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作为承载大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计算平台。发展政务智能系统,提高对领导的决策支持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发展政府知识管理系统,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两化融合领域,要以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开展工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备监控、产品质量溯源、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发展无人工厂,通过进料设备、生产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提高企业产能和生产效率。在工业企业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机器对机器(M2M)、微传感器(MEMS)、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将SaaS、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在社会信息化领域,重点发展未来学校、未来教室、e-Learning,促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健康服务系统、远程关爱(Telecare)系统。发展智能社区、智能住宅、智能家居系统。推广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等。实施电子包容行动计划,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3.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
实践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信息产业越发达,该地方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往往越高。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要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发展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三网融合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等。
4.理顺智慧城市体制机制
城市信息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统筹协调部门,统一负责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工作。为此,建议全国各建制市政府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各局委办一把手担任小组成员,协调解决信息化重大事项,组织制定信息化重大政策。设立“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市府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住建等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职能统一划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电子政务、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市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府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智慧城市涉及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建设内容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着力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构建整体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互联网走群众路线,促进社会参与,开展城市协同治理;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发展城市大数据,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城市建设合理化、城市管理精准化;推动“互联网+城市”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除了市级层面的横向信息共享,还需要地市与省、地市与区县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与其他城市的跨地区信息共享。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先纵后横、纵强横弱,而纵向信息系统建设又没有给地市、区县留数据接口,导致有些数据在省里或者在国家部委,地市、区县自己的数据反倒拿不到,存在数据缺项。为此,需要对国家部委、省厅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向地市、区县开放数据接口,以保障城市横向信息共享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