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华商崛起,执掌“港灯”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儿,便可赢得多一点儿。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短跑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儿,便是赢。
第一节 香港第一大电力集团——“港灯”
自香港开埠以来,英资财团一直垄断着香港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华商崛起,大大冲击了众多英资财团。之前一直由英国人控制的九龙仓公司、和记黄埔集团、会德丰集团,以及香港电灯公司,先后落入华商之手。英资企业老牌洋行怡和虽然躲过一劫,却走向没落,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发展前景都大不如前。著名的“港灯易主”事件就是长江实业和置地财团实力逆转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1977年,李嘉诚收购美资永高公司。与此同时,他还在市场上暗中收购英资青洲英坭公司的股份。1979年,李嘉诚购入青洲英坭4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董事局主席。1981年,李嘉诚成功吞并和黄集团,正式成为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后,便将目光转向了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的供电企业——香港电灯有限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成立于1889年1月24日,创始人为英国商人保罗·遮打爵士,股东为各英资洋行。1890年12月1日,港灯有限公司正式向港岛供电,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外一家是由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掌管的中华电力集团。“二战”之前,后者实力更强,“二战”之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港灯集团的用户激增,盈利不断攀升,很快就超过了中电集团。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营收一直很稳定。当时,香港政府计划出台用电收费制——用电越多越便宜——鼓励居民增加用电量。该消息发布后,港灯的供电量也随之增长,盈利状况自然越来越好。
如此一来,港灯就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怡和洋行、长江实业、佳宁集团等,在1981~1982年这两年当中,都有意愿收购港灯。当时,怡和系海外投资失利,目光再次转向香港,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重组和调整。于是在1982年,置地囤积大量资金,以每股6.3~6.7元的价钱收购了港灯35%的股份。据说当时除了置地,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佳宁集团也都蠢蠢欲动。但李嘉诚向来不喜欢“买古董”,不愿意与对手正面交锋,于是按兵不动,静等时机。
1982年4月,置地决心收购港灯的消息传开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港灯的股票也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港灯股价每股比上周收市时的5.13元高出一块多。怡富公司代表置地,以每股6.3~6.35元的价格收购了2.22亿股港灯股份,并用9.40元的价钱从市场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总发行量的20%。
有传言说长江实业和佳宁集团也会参与其中,因此两家的股价和置地、港灯一起被炒高。谁曾想最后只有置地一方出手,长江实业和佳宁集团丝毫没有动静。原来,当时佳宁集团正面临危机,早已自顾不暇。而李嘉诚向来不喜欢和人针锋相对,宁愿成全置地。
购入港灯后,置地系势力迈开了扩张的脚步,之后又收购了电话公司,投得了中环地王。一连串的大动作之后,置地系不但没有摆脱日渐衰退的趋势,反而因为经济不景气,耗尽了企业的资金储备,并欠下大量债款。本来,以置地系当时在香港的市场信誉和庞大的资产规模,这些负债根本影响不了它。只要熬过低谷,等到经济恢复后,资本雄厚、坐拥中环地王的置地,依然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可惜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意外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摔了一跤。这一跤摔碎了香港英资的最后一丝幻想。
据香港媒体报道:1982年秋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中方商讨香港的政治前途。谈判中,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对香港的未来发展存在分歧严重。撒切尔夫人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遭到邓小平的回绝。邓小平态度强硬,声明不管中英谈判进展如何,中国政府将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主权。
这是一场事关重大的谈判。一旦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英国人在香港的特权就不复存在,英资企业势必受影响。当时在香港的英国人惶惶不安,唯恐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众多企业开始转移资产,众多香港居民开始移民,同时带走的还有大量的资金,信心危机席卷香江。早已疲惫不堪的股市、楼市应声而跌,工商业前景黯淡,房地产无人问津,香港经济处于疾风骤雨之中,摇摇欲坠,如大厦之将倾。
在这样的背景下,置地系想要依靠当时香港政府的庇护而安稳度过经济危机,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不但如此,置地系大量资金被冻结。没有流动资金,公司就无法进行业务拓展,也就丧失了主动权。
一篇题为《港灯易手时移势转》的文章明确指出:“本来大举负债对置地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场火热,经济前景明朗,资本雄厚的置地系不愁没有钱赚。但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了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更糟糕的是,熬过1982年后,香港地产业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全面崩溃的趋势。置地系手中的大量资产严重贬值,几乎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1983年,房地产彻底崩溃,整个香港陷入空前的债务危机。据年度财政记载,1983年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怡和系作为它的母公司,难免不受置地的影响,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1982年,李嘉诚洞悉置地危机,主动向怡和提出收购置地旗下的港灯、牛奶公司、惠康超级市场等股份,但因为双方分歧严重,该项目始终没有谈下来。听不见怡和系的回音,李嘉诚并不着急,将此计划放置一边,着手进行其他项目。
第二节 欲擒故纵,坐看怡和陷入危机
置地陷入空前危机,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要求纽璧坚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辞去怡和置地两家公司董事会主席的职务,黯然下台。1984年,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彻底离开怡和洋行。
纽璧坚在接受英国路透社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说:“香港的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放弃这里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商就越来越强大。这让我想到美国扶持日本这件事。自己怀中的婴儿,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成了一只雄狮……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殊不知困住自己的并非婴儿的手,而是狮子锋利的牙齿。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狮子咬住,不管他如何颤抖,如何拼命挣扎,这只手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人关注的不是这只注定废掉的手,而是如何保住另一只手……我热爱香港,永远热爱香港。”
纽璧坚下台后,舆论的焦点便集中在继任者西门·凯瑟克身上了。
香港英文报纸《亚洲华尔街日报》在西门·凯瑟克上位之前便以《对怡和洋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刚刚开始》为题目,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重点报道了怡和洋行高层的变动和未来,声称纽璧坚是怡和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洋行的左膀右臂。九龙仓已经失守,怡和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置地。不知道纽璧坚没有做到的事情,新大班西门·凯瑟克是否能做到。
西门·凯瑟克在接手置地管理权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置地的巨额欠款,这样的日子委实不好过。当时,已经有好几家地产企业破产清盘。1982年10月27日,置地主要合作伙伴佳宁集团宣布出现短期资金周转问题,没多久就被银行清盘;同年11月2日,另一家地产商益大投资步佳宁集团后尘,对外宣布公司因为债务原因,将进行重组。而置地,很可能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置地早已入不敷出,单是中区交易广场、美丽华酒店等投资项目的损失额就超过了30亿港元。
反复考虑之后,西门·凯瑟克毅然决定出售大量的海外业务和在港的非核心业务。
李嘉诚作为怡和洋行的竞争对手,密切关注着怡和系的一切变动。他动用各种渠道收集凯瑟克家族的资料。为了彻底了解西门·凯瑟克这个人,他甚至连西门·凯瑟克的种种绯闻都调查了一遍。
西门·凯瑟克生于1942年,在英国温切斯特市出生。他叔父约翰曾经担任过怡和大班。他与叔父一样,少年时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之后考进著名的剑桥三一学院。因为不喜欢读书,西门·凯瑟克读完大一,就为自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让同学将躺在棺材里面的自己抬出学校,从此和这座世界名校老死不相往来。西门·凯瑟克的哥哥亨利·林德利也曾经担任过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自己于1962年进入怡和,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年初调回香港,之后便升任怡和大班,是家族中第五个出任怡和大班的人。
曾有人深入研究过凯瑟克家族,并写了一篇文章,重点指出西门·凯瑟克虽然是贵族出身,在经商方面却不是外行,他有能力发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李嘉诚反复研究着西门·凯瑟克的资料,推测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会如年少时一样轻狂。想要说服他将港灯出售给自己,必定要费一些功夫。不过,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
置地是怡和全系欠债最多的公司,身后有汇丰银行穷追不舍地逼债,西门·凯瑟克若想保住置地,就必须出售港灯。既然要出售,自然希望能卖个好价钱,而李嘉诚是最想得到港灯的买家,当然愿意给出更高的价钱。可李嘉诚虽然放出了想要收购港灯的风声,但却迟迟没有行动。西门·凯瑟克猜不透李嘉诚的想法,却又不想输了先机,只能耐下心等候。他心想,港灯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盈利绝对有保证,李嘉诚资金充足,背景强大,不可能不想要。
李嘉诚很清楚西门·凯瑟克的想法,也清楚自己是怡和系心中最合适的买家。为了增加胜算,节约资金,才使出了这招欲擒故纵,等西门·凯瑟克等得急了,再去商讨条件。
日子一天天过去,身负巨债的西门·凯瑟克坐不住了。他知道李嘉诚在等他先妥协,但又有什么办法?置地现在是前有银行紧追不舍,后有股东疯狂吵闹,无奈之下,只能向李嘉诚这只诡计多端的老虎投降。李嘉诚经商多年,在圈子里的名声很好,西门·凯瑟克相信李嘉诚不会将价钱压得太低,这样一来,他即便输,也不至于输得太惨。
第三节 愿者上钩,成功收入港灯
西门·凯瑟克主动找到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表示:和黄若想买下置地手中的港灯股权,每股要比当时的市价高出很多。这个价钱李嘉诚并不满意,但他并没有和西门·凯瑟克闹翻,毕竟人家是带着诚意而来,自己肯定不能失了礼仪。于是,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价还价。几个回合之后,二人达成一致,西门·凯瑟克以低于市价很多的价钱,将手中的港灯股权转让给李嘉诚。这个价钱比西门·凯瑟克之前设想的要低很多,但怡和早已今非昔比,想要保住企业,便只能任对手宰割。当然,李嘉诚给出的价钱相对也算合理。
送走凯瑟克等人,李嘉诚叫来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一起商讨此事。马世民和众股东都认可李嘉诚的决定。第二天早上,李嘉诚在马世民的陪同下,亲自前往康乐大厦四十八楼怡和主席办公室。详细地看过合同,确定无误后,李嘉诚和凯瑟克二人便签订了合同。港灯正式归入李嘉诚旗下。
交易虽然成功了,但置地内部无人欢喜,试想当年置地用高于市价31%以上的价格抢入港灯,如今却要低价卖给他人,心中难免有些不平。
相比之下,和黄集团的股东们则乐开了花。以市价计算,李嘉诚为和黄省下了整整4.5亿港元,可以说是大赚了一笔。
香港《信报月刊》记载:
1985年1月21日傍晚,中环很多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早已散去。但是,置地公司的主脑们还在为公司背后的巨额负债头疼。西门·凯瑟克终于坐不住了,派人前去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讨港灯股权转让计划。大概16个小时后,和黄集团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买下置地手中34.6%的港灯股权……此次交易成为中英会谈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收购当天,有关的股票并没有全日停牌。中午12点左右,和记黄埔、港灯和置地要求四家交易所停止买卖。
由于四家交易所各自为政,收到停牌申请后,暂停交易的时间自然各不相同。于是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有消息称,其中一个交易所的负责人接到停牌申请后,首先吩咐经纪人扫货,买进完毕后,才终止有关交易。
也许是因为此次收购拖得太久,投资者们已不抱希望。港灯的收购行动并没有给置地、港灯、和黄三家的股票带来任何好消息。再加上李嘉诚是低价买进的港灯,这就给市场造成错觉,认为落入置地手中的港灯,已经大不如前,没什么希望了。再加上香港当时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和黄、港灯、置地的股票在复牌之后,齐齐下跌。
收购结束一个多月后,李嘉诚接受了香港一家英文财经杂志的访问。在访问中,他多次跟记者强调,港灯集团是“真正理想的投资对象”。首先,港灯有政府支持,营收稳定,很有发展前景。其次,港灯未来很可能为国内另外一间电力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甚至有机会与中国其他电力公司合资经营。总之,和黄收购港灯绝对是物有所值。
有人从这段话中分析出,李嘉诚执意收购港灯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吸引他的其实是港灯的地盘。而李嘉诚之后的行动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他将电厂迁到了南丫岛,而港灯原址则被他用来发展大型屋村。
达成协议后,置地要求和黄在2月23日之前必须付清29亿港元。之后因为置地在资金运作上再次出现问题,和黄为解置地燃眉之急,提前22天于2月1日付清所有款项。置地万分感激,答应向和黄支付这22天的利息。按照当时的利率计算,置地需要给和黄1200万港元。西门·凯瑟克如期将1200万港元送到和黄,但和黄只收下1/3,将余下800万港元还给置地。李嘉诚认为置地比和黄更需要资金,在29亿港元面前,这800万港元根本不值一提,李嘉诚更愿意用着800万港元交西门·凯瑟克这个朋友。
知道李嘉诚只是象征性地收了400万港元后,西门·凯瑟克大为感动,说道:“我没有看错人,李超人果然名不虚传。”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李嘉诚技高一筹,退军三尺静候佳音,引得置地送货上门,坐收“香江瑰宝”。
此番商战,李嘉诚神机妙算,避实就虚,欲拒还迎,于不动声色中将港灯拿下。交易成功后,依然善待对手置地,将800万港元双手奉还,真心结交。赚钱的同时,不忘收买人心,即便低价买入,依然得到商界的认可,可谓一箭双雕,大获全胜!
第四节 港灯变身嘉宏国际
李嘉诚收购港灯之后,港灯的小股东们满心欢喜。大家相信李嘉诚的能力,相信港灯在李嘉诚手中,必定能发扬光大,前途光明。
李超人经商素来保守,港灯的小股东们本以为在他手中,港灯能安稳地发展几年。谁曾想,才到手半年,和黄便准备出售港灯的股份。即便他们的利益并不会受太大损失,但港灯那些小股东们,仍然有些不满。
时隔半年,港灯的市值为每股8.2港元,比李嘉诚当时买入的6.4港元涨了将近30%。和黄从这次配售行动中获益2.4亿港元。市场猜测:和黄这次配售港灯,是为了减少银行的债务。但也有人质疑李嘉诚,埋怨他违背当初收购时所许下的长线投资的承诺,才过半年便出让港灯三分之一的股份。港灯的股东们相信李嘉诚的决策不会出现严重的失误,因此虽然有抱怨,但并没有出现闹事的现象。
直到今天,人们才明白李嘉诚当时的用意,不过是趁着房地产低潮进行集资。
1986年10月,为收购长江实业旗下的希尔顿酒店,港灯发行了一亿多新股,每股市价10港元,共集资10.3亿港元。除此之外,港灯还将新股,高价配售给海外基金。一直到1987年3月,李嘉诚决定重组港灯集团。1987年3月2日,李嘉诚以和黄主席的身份宣布:将港灯的非电力业务分拆上市,新公司名为嘉宏国际集团公司。和黄集团将手中港灯23.5%的股份卖给嘉宏国际,嘉宏国际成为港灯集团的控股母公司。李嘉诚更指派旗下名将马世民出任嘉宏国际的董事局主席。这样一来,港灯虽然还是香港公用事业类公司,但已经私有化归嘉宏国际所有。
和记黄埔控有13亿股嘉宏国际股票,相当于嘉宏国际53.8%的股权,长江实业则控有和记黄埔36.55%的股份,和青洲英坭42.9%的股份,而长江实业33.4%的股权则牢牢地掌握在李嘉诚手中。此时,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嘉宏国际和港灯集团都在李嘉诚名下。换言之,如今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依然还是李嘉诚。
有人猜测,李嘉诚分拆港灯应该是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压力。李嘉诚马上出面否认,反复强调是港灯自己提出要进行资本重组的,考虑到港灯业务的运作与发展,香港政府决定支持港灯的选择。
之后李嘉诚亲自向外界解释了这样做的目的:第一,可以给投资者选择不同业务投资的机会,例如,不愿意投资地产,害怕风险的股东,可以选择出售嘉宏国际的股份,投资港灯;第二,分拆重组港灯,便于管理者更自由准确地控制公司,发展也更加灵活。
李嘉诚还说:“港灯分拆以后,业务盈利将受到利润管制计划保障,拥有非电力业务的嘉宏国际在将来之盈利潜力得以无尽发挥,让股东各取所需。”
1987年9月份,李嘉诚第一次集合自己名下的四大集团——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以及嘉宏国际——共集资103亿港元,作为集团未来的发展资金。在李嘉诚的带领下,该集资计划如愿取得成功,一举拿下大东电报局5%的股权。李嘉诚得以顺利开展卫星电视等投资项目。
第五节“百亿救市”,替合作伙伴考虑
没有人能独霸一个行业,不能总想着如何把对手打倒,因为不管你排挤掉多少竞争对手,仍然会有人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崛起,成为你的竞争对手。这就好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你做什么,最不缺少的就是竞争对手。关于这一点,李嘉诚认识得非常到位。他一直知道,一个人赚不完所有钱的,因此他从不把同行当作对手,这也是李嘉诚从商数十年来,从不轻易树敌的原因。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嘉诚不但不会对处于危难的人落井下石,反而还会出手相助。用他的话说便是:“对人好点儿总没错。”
1987年,香港股市可谓是牛气冲天,一路高升。10月1日,香港恒生指数已经狂飙到3950点,创股市高峰。此时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商业超人李嘉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李嘉诚便预测到香港股市将迎来一轮增长,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售股集资。同年9月17日,李嘉诚以长实系主席的身份正式宣布:“长实系的四家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集团、嘉宏以及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次行动被称为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李嘉诚委托了证券经纪公司代理本次集资行动,将股票发售出去。
按照当时的市场情况,李嘉诚组织的这次售股集资行动前景光明,绝对可以带领长实系在发展上更上一个台阶。谁曾想天不遂人愿,长实系的股票正式发行没多久,香港股市便一改之前的上升模式,开始大跌。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首先崩塌,狂跌508点。香港股市受华尔街股市震荡的影响,也开始大幅度暴跌,没多久就下跌了420多点。这场股灾来势汹汹、毫无预兆。国内外的专家纷纷加入研究调查,希望可以找到股市下跌的真正原因。投资商们翘首企盼,希望下一刻便有奇迹发生。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次股灾的真正原因,也没有人能挽救股市持续下跌的命运。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狂跌1121点,彻底崩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嘉诚的长实系公司的股票市值同样狂跌不止。然而当时长实系售股集资行动已经启动多时了,没有停下来的可能,只能继续这次行动。按照规定,长实系和包销商们必须承担包销的风险。这让与李嘉诚合作的五个包销商欲哭无泪。他们和长实系不一样。对长实系来说,虽然自己的上市公司市值下跌,可是它的实际资产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包销商们则不同。当时,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均比市价高出30%以上。若是按照规定来,他们应该和长实系的大股东或者控股公司对半承担责任。这便意味着他们必须要买进长实系这次出售的一半股票,并且是以高于市价30%多的价格买进。
就在包销商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时候,李嘉诚首先站了出来。他召开公司大会,提出以大局为重,由长实系自己买进自己的股票。这就意味着长实系要多拿出51.5亿港元。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目,自然会有股东反对。他们认为这些钱应该是包销商拿,而长实系明明能利用这个机会挣钱,为什么要白白放弃这个机会。很多股东劝说李嘉诚不要盲目买进,失去挣钱的机会。面对众人的劝说,李嘉诚依然不改初心。他告诉大家不可将利益看得过重,这样会失去很多合作伙伴。如果在经商的过程中,将他人的利益放在明处,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暗处,那么不单能挣到钱,还能收获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李嘉诚还说:“若是我们长实系可以挺身而出,必定可以有一个好的名誉,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对于企业来说,好的形象是我们挣钱的根本,可以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这个举动日后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回报,一定比我们现在付出的要多。”
在李嘉诚耐心的劝说下,众股东们终于同意以大局为重,以长实系自己认购自己股票的方式来支持股市。随着长实系的挺身而出,香港发展史上有名的“百亿救市”行动出现在公众眼前。在李嘉诚的努力下,长实系四家公司的集资计划圆满完成了。李嘉诚凭借过人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带领长实系在这次始料未及的股灾浩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第六节 私有化的波折
1991年2月4日,和记黄埔宣布私有化嘉宏国际。当时,和记黄埔提议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对嘉宏国际进行全面收购。完成该收购需要118亿港元。和记黄埔已经控有嘉宏国际65.28%的股份,因此和记黄埔只要再准备41亿港元,便可买入嘉宏国际剩下的股份。
但该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业内人士分析:“和记黄埔此次收购计划流产的根本原因,便是给出的收购价钱偏低,收购方对嘉宏国际的评估失误,没有考虑到众多小股东的利益。4.1港元每股的价钱,甚至没有1987年嘉宏国际刚上市时的每股4.3港元高。这次收购计划,有违李嘉诚长久以来关心照顾小股东的一贯作风,引发众股东不满,最后只能宣告失败。”
和记黄埔收购嘉宏国际失败,引发了市场上的议论。市民们都在讨论李嘉诚为何一定要私有化嘉宏国际,证券界人士也在分析李嘉诚的收购计划为何会失败。专业人士认为:嘉宏国际当时的股价在每股6港元左右,而李嘉诚的出价只有4.1港元,比市价低了25%,肯定会引起众多小股东的不满。虽然李嘉诚马上出面解释,说嘉宏国际受业务局限,未来的盈利前景有限。而且,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业务与嘉宏国际重叠,不利于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放话:“若是有人愿意出每股5元的价钱购买嘉和国际,我本人与和记黄埔愿意将名下嘉宏国际的所有股份悉数让出。”
李嘉诚与和记黄埔共持有嘉宏国际65.28%的股份,即便每股只卖5元,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以当时李嘉诚在香港的地位,根本无人敢与他公然作对。然而当时嘉宏国际的主席马世民却没有处理好集团和小股东之间的矛盾,还因为态度傲慢引起了众多股东的强烈不满,导致计划失败。
幸运的是,李嘉诚并没有被失败打倒。他吸取经验,分析小股东的心理,决定改进计划,最大限度地平衡好小股东和集团之间的利益。
1992年5月27日,李嘉诚再次提出私有化嘉宏国际。当时的嘉宏国际发展良好,为了保证小股东的利益,李嘉诚与和记黄埔决定,以5.5港元每股的价钱全面收购嘉宏国际。消息发布后,嘉宏国际股价上涨,当日停牌价溢价36.63%。这一年里,嘉宏国际股价大涨,小股东们赚得钵满盆满,各个喜笑颜开,自然没有人再反对李嘉诚了,收购计划获得成功。整个收购计划,和记黄埔总过动用了50.84亿港元。按当时的市价计算,这个价钱还是比较合理的。
同年7月10日,李嘉诚以和黄主席的身份再度提议,私有化嘉宏国际的提案顺利通过股东大会。这次李嘉诚吸取上次教训,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保证了小股东的利益,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第七节“李超人”也无能为力的争端
李嘉诚当初看好港灯,就是看中它是政府认可的企业,有政府撑腰企业的经营发展就有了更足的底气。事实上,港灯的盈利确实可观,且逐年上升。即便是香港经济萧条的时候,港灯依然可以保证盈利,实现逆势增长。
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港灯的盈利可观,对李嘉诚是好事,对别人或许就变成了坏事。
多年来,港灯的经营运作一直饱受诟病。曾有业内人士专门研究过港灯频频招来非议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港灯盈利过高,比如,2001年港灯年利润为65亿港元,比上一年多了至少18%,回报率达22%。如此高的回报率不但超过中电,也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在这样连年巨额盈利的情况下,港灯非但没有减低电费让利于民,反而多次连续增长电费,最多的时候几乎上调了10%。
李嘉诚旗下的港灯集团董事局则回应道,港灯虽然是一家公用公司,却不是公益公司。公司就是为了赚钱,必须要确保在不违反和合约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股东谋取最大的回报。要在这个前提下去平衡企业和公众间的利益,而非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为达到平衡选择牺牲众股东的利益。李嘉诚也亲自为自己的集团站台,称大家要按照规矩办事,尊重合约,不能乱来。
面对公众的“无理取闹”,港灯明确回应,在没有违背利润管治协议的情况下,公众这一没有任何法理依据的指责对他们非常不公平。
第二,多年来,港灯找过无数借口,拒绝与中电联网。虽然港灯自己解释说,自己目前运作良好,从未发生过任何不良状况,也没有出现过大面积的停电,因此并没有联网的必要。而且,公众倡导联网,完全是站在市场和利益的角度上思考的,而不是行政操作和技术上。每个新的突破都有风险,联网后,港灯不能保证运作良好,不确定会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并且,谁也不知道联网后会不会出现技术上的垄断,或因为别的原因增长电费。比如之前的地铁与九铁合并,大多数市民以为合并后地铁一定会降价。但事与愿违,地铁主席钱果丰曾在两铁合并前夕公开称,合并后地铁的票价可能要高于合并之前。
但公众依然认为港灯需要和中电联网,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行业内的合法竞争,还能更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当时美国和加拿大东岸出现了世纪大停电,港灯集团董事总经理曹启森一改往日低调,主动出现在媒体面前为港灯说话,他认为美加会出现大停电情况,就是因为想要实施联网。联网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只要一个供电网络出现问题,就会迅速拖累其他地区。香港有大量的商业活动,一旦停电,经济损失极大。
曹启森口中的突发情况,正是众多工商业老板所害怕的。有些人表示,只要港灯能保证供电,他们宁愿多出点儿钱。毕竟工厂如果停工,每天的亏损额可不是节省的一点儿电费所能弥补的。
实际上,早在1981年,两电就已经开始技术性联网了。港灯和中电靠海底的三条电缆连通,平时不通电,只有发生紧急事故,才会接通电源。
林本利是香港理工大学商业系的副教授,他公开站队曹启森,表示全港停电的风险绝非完全没有。林本利副教授说,20年以来,两电联网不但没有什么大突破,连基本进展都没有。现在,港灯最高用电量已经达到3000兆瓦,但是联网可以提供的电力却只有600多兆瓦,而这些电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根本无法实现某些人口中的与时俱进。
一位曾经在港灯工作过的电力顾问否定了林本利教授的说法。他说香港加强联网和这次美加停电完全是两件事。香港跟美国采用的供电方式根本不一样。美国现在用的是“单边供电”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危险。电厂只有一个电芯,一旦发生故障,根本没有后备电力供应,其他联网的地方自然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进而出现全面崩溃的状态。但是港灯和中电采用的联网系统是“干湿两用电筒”的制式,与美国的完全不一样。因为是干湿两用,所以当湿的那边出现故障停止运作的时候,干的那边仍然可以不受影响地继续供电。只有干湿两边同时出现故障,才会导致停电。他表示,港灯和中电在截断保护电力上做得非常优秀,实施了各种保护性措施,从屋企到一幢大厦,乃至电力公司,最少有六级保护,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完全可以信任港灯和中电对电路的保护能力。再加上,香港的医院、机场等重要场所均有后备电力供应,相信不会像纽约等城市一样,出现大范围停电的状况。
很多专业人士参与讨论,认为两电联网利大于弊。港灯在南丫岛的两组发电机组之间,一共就隔了不到十米。假若其中一部机器出事,另一部机器很难不受影响。一旦南丫岛电厂发生破坏性强的突发状况,整个港岛区肯定停电。全面联网正好可以应对这种突发状况。中电可以马上采取措施,及时阻断港灯的不稳定电流,马上启动其他供电系统,将足够的电送到居民家中。
中电和港灯不一样,中电有三间电厂,分别建在踏石角、竹篙湾和龙鼓滩。相较于港灯,中电的布局更加科学保险。
港灯方面则回应,虽然南丫岛本身地势狭小,缺少扩建工厂的平地资源。但港灯当初选择在这里建厂时,就请过很多专家来此考察了天气、环境、地质、气候、物流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得到肯定答案。港灯的电厂在这里已经运营了20多年,从实际运行效率上也可以看出,港灯当初的规划和设计并没有问题,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港灯方面反复强调,港灯在建设中已做足了安全防范措施,为保护电力供应实施了多种保护措施,从屋企到一幢大厦,乃至电力公司,最少有六级保护,完全有能力保证公众的用电。
第三,港灯坚持用专营政策来实现最大利润率,因此香港存在两种电价,而中电所收取的价格明显低于港灯,据计算,港灯收取的价钱平均比中电高出15%左右。这也是各大财团联手逼迫港灯降价的最重要原因。
有商家指出,港岛区及离岛区居民用的是港灯的电,他们平均比九龙和新界区住户多掏将近10%的电费。而工商用户的电费则更贵,平均每个月港岛区商家要比对岸的商家多掏10%~40%的电费。因此,不少工厂迁至九龙,就是因为忍受不了高昂的电费。在公众眼中,过高的电费已经成为一个比租金更严重的问题了。
于是有人叱责李嘉诚是一只永远喂不饱的狮子。中电拥有200多万用户,年利润为70亿港元,可拥有50万用户的港灯的年利润居然达到65亿港元,这根本就是暴利。
事实上,这种说法对港灯并不公平。了解香港的人都知道,港岛商户与住户的含金量要高出九龙和新界很多。港岛区的一个大商户每年支出电费可达3亿港元。九龙区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用电大户。工厂、商业区虽然越来越多,但大部分仍然集中在香港核心地段中环等地,这么一来,港岛的单位耗电量明显要高过九龙、新界。
面对来势汹汹的舆论,李嘉诚手下大将,身兼和黄董事总经理及港灯副主席的霍建宁忍不住了。他在一次采访中直接嘲讽这些房地产商的要求太可笑了。霍建宁说:“若是说他们不是为自己公司考虑,而是为租户着想,那为何不直接减少租金呢?这不比大费周章地抱团给港灯提议来得快吗?若是说形势恶劣,那他们自己怎么不开源节流、节省资金呢?嫌弃电费太贵了,怎么不考虑考虑电价为何上涨?每年缴10亿港元电费的七大房地产商,要求港府介入电费问题。难道他们忘记,港灯想供电,想收多少钱,都需要先通过港府的肯定才能实行吗?我们所有的收入都是公开透明的,想要促请港府制定新的电费机制,须要等到2008年,港灯和港府合约期满之后。”
除此之外,霍建宁还反复强调:“港灯现在的电价是经过精准计算,根据营运成本得出来的。足够公平,早就公开给大众看了。这个价钱经过港府批准,绝对没有超出港府的协议范围。”霍建宁直接指出,挑起事端的房地产商不给租户减租,妄想从别的方面平衡收支的想法大错特错,真正牟取暴利的是他们。
面对众港民、众商家的不满,李嘉诚非常重视。只是诟病太深,一时间也分不出是非对错,即便李嘉诚目光如何长远,为人处世如何有智慧,一时间也解决不了这场争端。公众看着李嘉诚为此事焦头烂额、左右为难,不禁笑谈道:“想要平衡公司股东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委实不容易,你看向来呼风唤雨的‘李超人’也无能为力了吧。”
第八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港灯不只是李嘉诚一个人的,它是所有股东所共有的。作为一家正常的公司,它的首要作用就是在规则范围内为股东们谋取利益。而且港灯和香港政府有合约在先,法治社会自然应该遵守合约。正所谓先例不可开,李嘉诚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以后继续出现舆论压倒规则的情况,就有了舆论主导的先例,那样一来,还有何商业秩序可言?
实际上,从很多事情当中都可以看出李嘉诚并非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李嘉诚曾说:“挣钱并不困难,但是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信誉。既然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遵守。”在李嘉诚的世界里,诚与信要比利益重要得多。李嘉诚曾多次声明,诚信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经说过:“诚实守信的声誉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与一个欺骗他人、没有信用的人相比,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力量要大得多。做人和经商都应该讲究诚信。”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在商业社会中,不诚信是最大的危险。它会将你的信用和人格损失殆尽。
李嘉诚的经商经历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他自己的长江实业,还是收购的和记黄埔、港灯及其他企业,在李嘉诚的带领下,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990年,香港《资本》杂志列出了“香港1979~1989年十大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它们的排行顺序与10年盈利总和为:
1.汇丰银行292.72亿港元
2.太古洋行154.81亿港元
3.和记黄埔139.22亿港元
4.中华电力132.49亿港元
5.香港电讯130.57亿港元
6.国泰航空121.46亿港元
7.长江实业112.40亿港元
8.港灯集团107.40亿港元
9.恒生银行99.92亿港元
10.新鸿基地产89.50亿港元
在这10家公司里,华资公司有和记黄埔、长江实业、港灯和新鸿基4家,前3家均为长实系的子公司。从这个表里就可以看出,由李嘉诚带领的长实系在香港业界的实力有多么雄厚了!
李嘉诚对个人情操的看重,远远超过了对商业财富的追求,对于每个人应有的价值观,他有着深刻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这新纪元蕴藏无穷和不稳定的变量。今天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分享科技及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成果,令效率更高、生命更丰盛;但我们亦面对天然环境及社会结构遭受惊人的破坏。在这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教育区分出哪些人可拥有或懂得如何应用知识,哪些人被视为更有价值或不受重视。我们都痛恨世界上现存的不正义和不公平现象,但我们可带来改变的能力却有局限;然而我深信忠诚、正直、公正无私及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人生观已不合时宜及不适用,这不令我感到惊奇,对于某些人来说,为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就,或要牺牲以上的价值观。当然现实中的商业社会是需要不断更新求变,但我深信在获取更多赢利及更高效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下,也不应牺牲了我们维护公平及减除疾苦的决心。如果我们选择只为追求金钱及权力,而牺牲人类高尚情操的话,则一切进步及财富的创造都变得没有意义。
很早以前李嘉诚就曾说过:“名声对商人来说太重要了,没人愿意和不讲信用的人合作。我相信,只要大家可以真诚待人,努力做事,合作伙伴必定会不请自来。我们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曾有记者问过李嘉诚:“你认为,对一个商人来说,是否应该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呢?”
李嘉诚回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绝对不能因为想成功就不择手段,即便侥幸略有所得,也一定不能长久。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李嘉诚称自己虽然算不上淡泊名利,却也不是唯利是图。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靠旁门左道挣钱的人很多。当时自己不是没有想过走那些途径,只是无法说服自己,宁愿赚得少点儿也不想欺骗别人。每当累得坚持不下去了,每当想要投机取巧的时候,他都会默默背诵:“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告诫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那么就算世界再大,也没有他安身立命的地方。“关于名,最好多看老庄的学说。我一向不尚虚名,实至名归的荣誉才最值得珍惜。关于利,当今世上很多事情都离不开钱,用正当方法得到金钱,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最正确的价值观。”
记者还问他,拼搏这么多年,有没有感觉到累,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李嘉诚回答说:“经年累月辛苦,一般人当然会有累的感觉,但能够令我维持热诚、思维清晰的原因,是我对名利得失有个人的看法,不会刻意钻营。在事业上我当然要令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张,维持竞争力。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自己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情,心安理得,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采访的最后,李嘉诚告诉记者:“我从未做过亏心事,很满意这样的自己。若是给我一个机会从头再来,我依然会这样做,依然会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